1、第16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
2、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要求: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反馈交流: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3、,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
4、三自然段)。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