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目语文年级七 备课教师李春华课题驿路梨花课型新课课时2课时课堂目标 第二课时1梳理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重点)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难点)学导过程导 入红花配绿叶,宝马配好鞍。好的内容只有配上美的形式,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接下来,我们来赏析本文在形式上的独特美.达成目标任务一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再次略读课文,请根据“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和下面的提示,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和老余:发现小屋(投宿小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小茅屋(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赏析文章的写
2、作手法 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行文上设置了多出悬念和误会,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图表,并讨论这种行文安排的好处。悬念一:“我们”遇到无人的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屋子? 误会一(填空):“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悬念二(填空):瑶族老人否认,悬念再次产生: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误会二:“我们”误以为梨花妹妹是梨花。 悬念三(填空):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解开误会(填空):盖房子是为了方便路人。讨论: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好处 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推进情节的发展,又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任务二本文采
3、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手法。试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两处插叙:1、借瑶族老人之口插叙了哈尼姑娘帮助路人的事,2、借梨花妹妹之口插叙了解放军建造茅屋以及梨花姐姐照料小茅屋的事。好处: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丰富了文章的故事情节,突出了哈尼族姑娘、解放军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助人为乐,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并且使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任务三赏“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尽不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1、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实写,写出了梨树林的优美、舒适,烘托了“我们”看到梨花时有了希望的欣喜。点题,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一弯新月
4、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3、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结合,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花与人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梨花寓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哈尼姑娘梨花,更指雷锋精神。归纳: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
5、,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品标题:“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何妙处?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观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诗句结尾,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以“处处开”表现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作小结: 本文歌颂雷锋精神,不落常套,具有新意。文章没有写人们怎样学习雷锋的事迹和思想,而是写他们在雷锋精神影响下的先进行动。他们的行动从解放军开始,前面的人影响着后面的人,具有传递性。这就写出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过程。拓展延伸 本文中的人物都有一颗公德心,他们的朴实民风让我们非常感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实际,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