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耦合机理到实践路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3212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耦合机理到实践路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耦合机理到实践路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耦合机理到实践路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耦合机理到实践路向苏鹏举1,靖治2(1.宁夏大学 教育与社会学部,宁夏 银川 750021;2.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党委组织部,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摘要 作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域空间,学校仪式教育不仅是传递集体记忆和形塑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更是以育人性、集体性、具体化、生活化、社会性为本质特征,践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仪式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符号认知、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价值共识、交往实践之间具有内在逻辑与实践耦合性。从耦合机理

2、视角看,政治“树人”之功效重在体认中唤醒集体记忆以强化国家认同;文化“育人”之功效重在培育中实现以文育人以厚植文化认同;情感“化人”之功效重在内化中浸润具身体验以促进情感认同;生活“成人”之功效重在活化中开展生活寻根以夯实身份认同;社会“达人”之功效重在铸牢中指导价值实践以践履理念认同。从实践路向视角看,通过内化有形象征符号、注重有感情境渲染、激活有效情感共鸣、重构有力教育空间、拓展有据实践方式是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由之路。关键词 学校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图分类号 D633;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336(2023)0

3、4-0009-09一、问题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线和着力点,如何在学校教育场域空间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予以落地生根并取得实效,是当前学界普遍聚焦的核心议题。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就明确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注重运用仪式礼仪”。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 润物细无声 的事情”。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基于学校礼仪、仪式作为攻坚基础,通过教育实践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校要基于育人载体和方式并借

4、助“教”与“育”功能协同并进予以实现1。具体而言,学校仪式通过认知、情怀、意识和行动等实践方式发挥“以仪育人”和“以文化人”之综合化政治、社会、文化等教育功效,以此为基础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底色,浸润民族身份认同情感归宿和厚植政治文化认同信仰依托,在群体和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厚植命运共同体认同,传递集体记忆和形塑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夯实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命运共同体,以此引领学生发现自己、联系别人、融入集体、进入社会2,获得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身份归属感,形成共同体意识,把这种意识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自觉生命模式、个人行动实践取向以及每个人表达的话语意识3,以此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综合育

5、人空间场域选择、方式方法运用、媒介载体发挥和效果达成等构成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要素,而学校仪式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视角和实践来源4,通过向师生群体进行共同体价值理念传递、国家情感熏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9XKS011);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项目编号:2023C5)。作者简介 苏鹏举,宁夏大学教育与社会学部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民族教育。

6、第11卷第4期2023年7月Vol.11No.4July 2023民 族 高 等 教 育 研 究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 9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内学界研究鲜有专门将视角对准学校仪式教育,导致读者也很难从中窥探到学校仪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耦合机制和助推路径,以及系列理论与实践关键问题的厘清和把握。为此,本研究尝试对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耦合机制及其实践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学校教育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助益。二、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

7、辑为全方位把握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见图1),需从两者概念阐释、关联属性、本质特征以及转化逻辑四个层面进行予以深度厘清,具体内涵如下所示。象征教育情感教育信仰教育集体教育场域方法载体效果基于场域空间学校仪式教育传递集体记忆民族团结教育形塑国家认同国家统一教育生成知行合一民族复兴教育学校仪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感信念效果感知象征符号形塑集体记忆具身体验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形成价值理性巩固爱国信念指导价值实践规范爱国言行象征符号教育情感体认教育知行合一教育价值认同教育图1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首先,两者内在概念阐释。仪式提供了关于社会力

8、量结构的表达方式,经常可以维持和巩固现存的社会结构5,以期实现达成凝聚共识,汇聚情感力量,实现群体价值认同。仪式文化属性和育人功效旨在按照一定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遵循一定规范和程序进行展演的过程6。由此可知,学校仪式教育基于其内在象征符号、语言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等内容,通过整合象征性教育、情感性教育、信仰性教育和集体性教育为一体的“以仪育人”和“以文化人”之方式开展综合育人活动。其中,包括四层内涵。其一,“铸牢”蕴含着我国56个民族“熔化”为“恒久不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彼此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浸润生生不息的共同体意识文化基因。其二,中华民族是指在中国这片相对完整大地

9、上自古至今“生养繁衍”的各民族的总称,既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又指当前存在的56个民族7。其三,“共同体”最早由滕尼斯在 共同体与社会 一书中首次提出8,此后,鲍曼认为:“在共同体中,大家彼此知根知底,彼此信赖,相依为命,相濡以沫”9。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共同体”蕴含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也体现为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时代寓意,在共同体理念视域下以此形塑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身份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等,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四,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种“自觉话语意识”后,就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针政策中得到体

10、现,成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指导思想3,以此实现达成“知-情-意-行”整合与践行。其次,两者关联属性具有内在关联性、整合性、互嵌性、生成性等本质属性,且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共生,以此实现综合育人之功效。一方面,学校仪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场域指向、方法选择、载体呈现以及效果达成的基本条件和关键着力点,通过学校仪式内在社会文化价值实施符号象征教育、情感归属教育、理想信仰教育、集体认同教育,并基于学校场域实施文化育人活动,采取多元化方法传递集体记忆以促进民族团结教育,革新载体模式形塑国家认同以加强国家统一教育,引领学生生成知行合一理念。另一方面,两者具有集体记忆认知、具身爱国情感、理

11、性爱国信念和实践爱国言行等本质属性,通过学校仪式教育实施符号象征教育、情感体认教育、价值认同教育和知行合一教育,以此为基础厚植学生感知象征符号以形塑集体记忆,具身体验情境以激发爱国情感,形成价值理性以巩固爱国信念,并在实践过程中指导价值实践以规范爱国言行。总之,学校仪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联属性体现为循环共进,相互浸润,共生共10融,以此实现协同共生育人之功效,旨在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再次,两者内在本质涉及场域、内容、形式、方法以及过程等,而学校仪式教育为其创造基本条件和搭建主要平台,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有形、有感、有效、有力、有据的育人活动中取得实效。正如“与其

12、他形式的社会交际一样,仪式具有身体的、景象的、表达的、自发的和象征性”5。因此,其特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以育人性彰显学校仪式场域的有形化。通过形式多样的仪式活动彰显“以仪育人”“以文化人”之功效,以此厚植师生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体认和认同。二是以集体性凸显学校仪式内容的有感化。学校仪式通过集体性育人活动以夯实对中华文化身份的认同。三是以具身性实现学校仪式形式的有效化。学校仪式教育立足于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共鸣的具身化特征,通过具身学习、具身体验、具身认识、具身实践等学校仪式的在地化教育与学习方式,促使师生从“文化自觉”到“身体力行”以及达成“言出必行”的意识转变。四是以

13、生活性保证学校仪式方法的有力化。学校仪式教育基于生活性特征使师生在日常社会实践方法过程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思想品德形成,规范日常行为举止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旨在确保学校仪式教育基于日常生活、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反哺于社会生活。五是以社会性夯实学校仪式过程的有据化。以价值理念引领师生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高度统一。最后,两者内在转化逻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仪式符号性的认识上转化为共同体意识文化育人浸润;二是由学校仪式文化的浸润转化为共同体意识感情归属;三是从学校仪式感情归属转化为共同体意识身份认同;

14、四是由学校仪式身份认同转化共同体交往实践。总之,两者转化逻辑呈现彼此之间的关联属性,两者转化过程中在“认知、文化、情感、认同、行为”方面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和耦合性。一是学校仪式教育基于其一整套实践逻辑育人活动方式,通过教育集体性,浸润具身性、仪式生活化和实践社会性,遵循仪式教育的符号认知、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价值共识、交往实践等逻辑,以此构成认知基石、文化基因、情感共识、践履行为。二是学校仪式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所属内在逻辑不是相互割裂和断层的,而是处于不断螺旋上升、环环相扣,呈现整合与互嵌的动态发展过程,并贯穿于学校仪式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以达成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感情育人和生

15、活育人之功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底蕴和情感基础。三、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耦合机理爱米尔 涂尔干对仪式功能的阐释10,可为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耦合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价值。学校仪式通过教育实践共同体,在发挥综合育人过程中具有政治、文化、情感、生活、社会等多元化功效,为此,基于学校仪式教育的“以仪树人、以仪育人、以仪化人、以仪成人、以仪达人”实践活动之功效聚焦解读“仪式表达”“符号象征”“价值认知”等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遵循。以此为基础深度挖掘两者间耦合机理,以期进一步为探究实践路向提供理论支撑。(一)政治“树人”之功效:唤醒集体记忆,强

16、化政治认同一是发挥仪式政治“树人”之功效唤醒集体记忆。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集体主义行为方式要求通过仪式教育为师生情感归属和品德形成创建“里仁”教育理念,即“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理念可以冲破原子个人主义、机械集体主义弊病,在人际关系和人道情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1。学校仪式是链接传统与当下,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综合育人社会实践活动,并基于历史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延续性特征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根脉,通过“调节、协商、和睦、关怀、帮助”的方式彰显教育政治功效,基于“里仁”仪式教育理念发挥仪式政治“树人”之功效,旨在唤醒师生国家集体历史记忆,凝集民族文化价值共识,夯实政治认同心理基石,厚植民族

17、身份认同、政治文化认同意识,以此为根基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使师生群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而深感自豪与骄傲,以此夯实中华民族身份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发挥仪式政治“树人”之功效强化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涉及由价值认同到国家认同,即由师生从个体体认国家认同走向群体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教育基于政党仪式、思想政治仪式等引发师生群体情感共鸣,形成政治认同12。学校通过政治仪式塑造师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既是国家认同基础也是民族身份认同条件,即对“我来自中国”的国家认同情感流露和“我是中国人”民族身份认同体认。通过发挥仪式政11治“树人”之功效强化学校仪式教

18、育政治认同教育,旨在实现师生群体对国家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认同和对国家历史传统、习俗规范、集体记忆等认同。(二)文化“育人”之功效:实现以文化人,厚植文化认同首先,彰显仪式文化“育人”之功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文”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教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学校育人文化等,以“礼”为本,以“礼”为仪式道德教化之功能对于文化建设、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具有独特意义13。例如,对旗帜、徽章、歌曲进行说明以及对学校校训、校徽、典型建筑等进行介绍6,学校仪式教育可将仪式抽象化概念转换为具体的、有形、有感、有效育人方式,实现以文化人和厚植文化认同。此外,彰显仪式文化“育人”之

19、功效还可以通过挖掘学校教育仪式、政治仪式、文化仪式和生活仪式等内在文化与社会核心要义,凸显学校仪式文化功能,通过学校仪式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功效实现浸润国家情怀,增强文化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自觉认同。其次,彰显仪式文化“育人”之功效厚植文化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丰厚的滋养14,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仪式文化“育人”之功效,旨在为师生群体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基因,浸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生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情感认同,厚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彰显仪式文化“育人”之功效既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入党仪式等活动,厚植师生群体文化认同心理基石,增强政治文化认同和

20、命运共同体认同,也可以通过党旗、党徽等象征符号内在意蕴生成师生群体人格化榜样力量12,在此基础上实现以文化人和浸润深厚文化底蕴,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树立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重构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三)情感“化人”之功效:具身情境体验,促进情感认同一方面,浸润仪式情感“化人”之功效促进具身体验。学校仪式作为集体性互动仪式,旨在师生具身在场,聚焦共同关注,进行共享情感15。依据学校仪式教育体验性、具身性和在地性特征,促使师生通过具身情境体验方式,感悟和认知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苦难历史、发展历史,唤醒对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激发师生从爱家、爱校、爱乡、爱国情感逻辑出发,促进国家情感认

21、同。此外,通过政治教育仪式和红色文化传承仪式促使师生群体具身情境体验,在仪式浸润情感“化人”之功效过程中厚植国家认同情感之基。总之,通过浸润仪式情感“化人”之功效,旨在具身融入仪式育人实践场景空间,发挥仪式育人情感功能,引领师生群体在仪式情感“化人”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认同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进而夯实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浸润仪式情感“化人”之功效促进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学校,学校仪式教育既是引导师生加强民族情感认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主要载体,也是基于学校教育场域空间,依据具身情境体验教育,促进师生国家情感认同主要方式

22、。学校基于仪式活动,促使师生基于仪式实践互动过程彰显主动性、能动性和内生性特征,在师生彼此之间实现共生共融心理倾向和情感认知,达成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强化主体间情感升华和价值观内化,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此外,浸润仪式情感“化人”之功效旨在要求师生挖掘仪式背后所蕴含的符号象征意义,并结合新时代育人要求内化为师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四)生活“成人”之功效:开展生活寻根,夯实身份认同其一,彰显仪式生活“成人”之功效开展生活寻根。基于仪式教育生活功能开展生活寻根教育,激活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元素和民族基因,以使其回归赖以生存的精神栖居之家园。诚如段义孚所称的“

23、恋地情节”,指“人类对地方之爱”“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存之地”16。学校作为师生群体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公共领域,尤其是处于乡土熟人社会的乡村场域,日常交往很容易受到文化底蕴的浸润和“生于斯、长于斯”社会形态制约,存在着诚如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因此,为了彰显仪式生活“成人”之功效的实现,师生群体需要乡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实现生命寻根、文化铸魂之功效。此外,学校仪式教育生活化和重复性不仅有利于师生群体思想品德生成和规范日常行为举止,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能够落地生根,并贯穿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交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例如,可以利用日常上课、下课、团队活动、班会等多元化仪式综

24、合实践育人活动,让仪式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看得见、摸得着,又能感悟到、体验到,12以此实现“润物细无声”和“身心俱在”之育人效果。其二,彰显仪式生活“成人”之功效夯实身份认同。“每个人都被定位在多重的生活方式中,被赋予各种特定的社会认同的社会关系”17。学校仪式教育生活功能内蕴丰富性,要求师生基于内化仪式象征符号定位文化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进行思考自己的过去、当下以及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学校仪式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象征教育方式,在进行交流、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文化生活寻根,旨在让师生群体以主人翁身份参与仪式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身份认同即体认和定位“我自己

25、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何去何从?”。因此,彰显仪式生活集体“成人”之功效,需要依托仪式生活寻根和文化铸魂实践活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实现对“我是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践行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自觉肩负民族复兴重任,以时代新人身份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征程。(五)社会“达人”之功效:指导价值实践,践履理念认同首先,实现仪式社会“达人”之功效指导价值实践。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之缩影,培养集体意识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为践行社会公共身份做准备。学校仪式教育之社会功能体现为将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体行动指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实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具体而言,

26、实现仪式社会“达人”之功效可以通过红色文化仪式、政治教育仪式、民族认同仪式等指导师生群体价值实践和践履理念认同。例如,以学校仪式教育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指导价值实践,使师生群体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和守护,由此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践履理念认同,引导社会价值实践和遵循日常行为规范。其次,实现仪式社会“达人”之功效践履理念认同。通过学校仪式教育发挥社会“达人”之功效,旨在使师生群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思维、意识、情感、行为等方面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同。因此,实现仪式社会“达人”之功效的发挥,要求学校仪式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育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于规约师生日常行为举止和践履共

27、同体理念具有时代指导价值。要基于学校仪式教育发挥社会育人功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以此取得实效。即实现仪式社会“达人”之功效的发挥可以通过指导师生国家政治认同和规范日常行为举止以彰显社会功能,激发师生群体积极参与仪式体验和身临其境感知,立足于践履“知行合一”理念的基础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育己的同时生成达人之效果。四、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向学校仪式基于政治、文化、情感、生活和社会教育功能属性,遵循强化政治认同、厚植文化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夯实身份认同和践履理论认同为价值导向,通过内化象征符号、营造情景氛围、激活情感共鸣、重构教育空间和拓展实践方式,

28、依据有形、有感、有效、有力、有据的育人实践活动,以此为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相互生成原则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实效(见图2所示)。实践路向内化有形象征符号以育人性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有感情境渲染以集体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活有效情感共鸣以具身性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构有力教育空间以生活性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有据实践方式以社会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仪式教育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情感功能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强化政治认同厚植文化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夯实身份认同践履理论认同图2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向13(一)内化有形

29、象征符号:以育人性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实施有形仪式活动,内化象征性符号。学校仪式教育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载体,内化象征性符号内涵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石。实施有形仪式活动,旨在通过挖掘仪式教育背后语言和符号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从师生日常所见和所闻的政治仪式、社会活动的仪式、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的仪式等育人活动着手,以有形仪式的育人性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内化象征符号,实施有形仪式活动可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遗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作品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于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仪式象征符号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生成爱国主义认知图式,以观察和模

30、仿等教育形式,丰富仪式教育符号载体,感受和强化仪式内在育人和化人之价值。其次,解读有形仪式内涵,提升育人性价值。学校仪式教育本真价值以实现“以仪育人、以仪化人”为旨归,解读有形仪式内涵达到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之功效。具体而言,可通过三方面予以实施。一是解读有形仪式文化内涵。通过阐释和内化仪式背后文化要义培养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成为服务社会“完整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和“单向度的人”。学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需要基于“立德树人”和“全人发展”理念,以此提升仪式育人价值。二是解读有形仪式社会化内涵。旨在挖掘显性和隐性社会教化和综合育人之功能。三是解读有形仪式道德内涵。挖掘仪式道德之价值旨在促使

31、师生群体在感染、熏陶综合育人实践过程中坚守社会道德准则、践履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情感价值认同、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师生群体通过解读有形仪式的文化、社会和道德内涵,以内化象征符号的育人性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注重有感情境渲染:以集体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彰显有感仪式表征,注重情境渲染。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提出了“沉浸体验”的概念5,即凸显仪式集体性育人的“在场感”和“实践感”。质言之,凸显仪式教育情境渲染旨在使师生群体身心俱在融入仪式育人活动氛围,通过情境感知、情境熏陶和情境浸润等方式,以集体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沉浸体验”体现了学校仪式教育展演属性,通过营造环境

32、、灯光、声乐、服饰、标识等场景,以期实现师生群体在零距离教育场域身心俱在感受仪式的庄重性、严肃性、神圣性,进而体现符号象征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以此厚植文化体认和身份认同。此外,以集体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通过升国旗仪式场景空间的情境渲染,彰显集体育人属性为身份认定、归属感形成、使命感神圣化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情境6。此外,彰显有感仪式表征可在学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建设仪式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校仪式育人活动,旨在体现仪式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其次,整合有感仪式方式,凸显集体属性。通过象征教育凸显学校仪式教育集体性,旨在使师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政治角

33、色、文化角色和社会角色重塑,使各民族师生群体在彼此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生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诚如拉尔夫 林顿认为,个人角色需要根据社会规制剧本进行角色扮演的社会文化所塑造17。仪式教育基于学校实践场域,在情境性、互动性、重复性、育人性复杂场景中实施育人活动,具体包括物质载体、符号认知、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价值共识以及交往实践等集体活动复杂系统,只有师生群体身心俱在融入有感的仪式活动中才能凸显集体育人实效。换言之,通过学校仪式活动集体属性促使仪式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凸显仪式集体育人功效。此外,整合有感仪式方式可以突出生活化、体验性、集体性,以此激活师

34、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唤醒心灵深处文化记忆,达到集体教育效果,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实践原则和方法遵循。(三)激活有效情感共鸣:以具身性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实施有效的具身性仪式体验,情感共鸣能够被激发。情感共鸣的激发,需要行为主体具身性仪式体验,通过具身实践转识成智和以智厚情。也就是说,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丰富实践载体,通过情景体验、具身融入等教育方法,以达成仪式具身实践育人之功效。“体验”是对“经历”一词的再构造,体验过程加深师生实践经历,引领学生通过仪式教育增进文化体验,激活情感共鸣,是学校仪式育人的时代价值体现,也是以具身性内化中华民族共

35、同体意识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质言之,以具身性情感共鸣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仪式教育情感共鸣有效性,可积极开展诗词朗诵大赛、书法大赛、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致使师生群体具身性仪式体验,激活爱国情感共鸣。此外,通过仪式化人文化活动14开展和课堂育人情境的创设,以具身实践同频共振内化情感育人之效果,以有效具身性仪式体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实施有效地在地性仪式实践,具身功效能够被彰显。仪式具身功用发挥需要行为主体通过自身体的学习、经验、认识与环境融为一体18,达到身心俱在,身临其境以及知行合一。由此,通过学校仪式具身化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身化、具体化,以达成

36、在地性仪式实践育人之功效。基于学校场域空间而言,学校实施有效在地性仪式实践活动,旨在链接地方资源、拓宽教育渠道、革新仪式载体和育人模式,以此树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仪式育人理念,彰显在地性仪式的生活性、体验性、乡土化和回应性。其中,在地性仪式的生活性凸显仪式教育源于生活;在地性仪式的体验性旨在身心共在场,即知行合一;在地性仪式的乡土性关照教育场域空间本质特征;在地性仪式的回应性契合师生群体日常生活经验。总之,挖掘仪式情境中物质载体、象征符号、情感链接、社会网络等要素,引领行为主体具身融入其中19,才能发挥仪式具身育人之功效。为此,从师生周遭环境实施有效地在地性仪式实践,以师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37、为出发点,遵循爱家-爱乡-爱国循环仪式育人模式,通过具身参与、具身实践等方式,基于认知、情感、归属和认同等维度贯穿于学校仪式育人的全过程。(四)重构有力教育空间:以生活性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有力彰显仪式生活本真。仪式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生活因仪式而赋予丰富内涵,仪式因生活而彰显育人本质特征,即仪式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仪式教育回归生活价值之本真,发挥培根铸魂之功效,以生活性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阐释和解读仪式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对当今社会生活以价值指导。由此,学校仪式教育不仅囿于知识传授和智力提升,而且作为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8、教育重要途径和方式,是生命本真内涵的彰显、精神世界丰盈的育人实践活动。生活性和空间性构成其内在本质特征,生活性旨在将“理论”转化为“常识”,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20;空间性体现育人方式多元化和体验性,基于生活性和空间性有力彰显仪式生活本真。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性育人活动,对其内在象征符号蕴涵价值的诠释和挖掘,已成为重构学校仪式教育空间的应有之义。为此,有力彰显仪式生活本真,可以通过对学校育人空间重构和生活化理念树立,将布景、程序、动作、文字等文化元素融合于日常生活仪式6,丰富仪式空间育人新内涵和新要义,以生活性和空间性育人原则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有力重构仪式教育空间。学校仪式育人不能囿

39、于校内“象牙塔”空间之内,而应拓展仪式社会场域空间。质言之,通过链接校内校外教育空间,融入周遭场域内外教育资源优势,重构学校仪式生活空间育人功能,发挥周期性、纪念性、表彰性、日常性等仪式育人优势21,以教育主体回归生活世界本真为目的重构教育空间,关乎师生群体日常精神生活世界丰盈的程度。诚如内尔 诺丁斯将自我日常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职业生活以及娱乐生活22。有力重构仪式教育空间,需要通过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再生产,整合物理空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等有益资源优势,基于师生群体周遭生活经验和经历开展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仪式的空间育人活动。进而言之,仪式教育可从生活空间、精神空间、职业空

40、间和闲暇空间进行着力。一是源于物质生活空间场域实施生活化仪式教育,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理性人”身份体验物质生命丰盈以彰显仪式教育的育人性;二是立足精神生活空间场域实施生活化仪式教育,以社会“文化人”身份浸润精神生命丰富以体现仪式教育的生活性;三是依据职业生活空间场域实施生活化仪式教育,通过社会“职业人”身份通过“认知-体验-认同-践行”教育方式,实现情感生命价值认同以体现仪式教育的具身性;四是基于闲暇生活空间场域实施生活化仪式教育,满足日常娱乐闲暇生活需要,厚植社会“自由人”身份价值体认同以体现仪式教育的日常性。(五)拓展有据实践方式:以社会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拓展实践方式

41、,为仪式育人提供实践育人的依据。学校仪式教育基于学校场域空间,旨在凸显具身性、在地性和文化性,以此采取浸润式、体验式、共情式等方法实施综合文化育人活动,在此育人活动中涉及情境性实践、策略性实践、误识性实践和话语性实践10。换言之,学校仪式教育基于情境性、策略性、误识性、话语性特征,并融合知、情、意、行于一体实施综合实践育人活动。拓展有据实践方式,以社会性铸牢中15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通过四个方面予以实现。其一,丰富仪式育人情境性实践。例如,通过体验式和具身性仪式可使师生身临其境融入场景,凸显仪式教育感染性和浸润性,提升仪式育人质量和仪式化人效果。其二,改善仪式育人策略性实践。诚如欧文 戈夫曼强

42、调的印象管理艺术“互动的策略”或“策略性互动”为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方式提供了借鉴价值23。开展学校仪式教育采取互动性方式和策略性方式,旨在通过丰富仪式教育方法以升华仪式教育内涵,阐释仪式背后文化意义以赋予仪式教育时代性和价值性。其三,厘清仪式育人误识性实践。为规避仪式活动的“结果性背离”和对“社会文本”的“误读”,学校仪式教育亟待凸显仪式教育文化的属性和功用属性,同时培养师生仪式教育素养,提升仪式教育文化理解与阐释水平。其四,仪式育人言语实践的重构。通过挖掘和阐释仪式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与社会价值,旨在强调仪式实践行为活动的“文化再生产”功效之发挥和彰显,提升仪式化人的内在价值。鉴于此

43、,拓展学校仪式教育实践方式需把握以上四种方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提升仪式育人质量和化人成效,为学校仪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另一方面,彰显仪式价值属性,为仪式化人提供理论依据。学校仪式价值属性彰显旨在唤醒师生群体承担起民族复兴之使命。因此,彰显仪式属性,需要提升师生仪式育人素养,并创新学校仪式化人方式。此外,彰显学校仪式价值属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价值旨归在于体现仪式育人属性的时代性、场域性、文化性以及价值性,以此回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关照学校育人价值导向。一是凸显仪式化人时代性。教育新信息化变革为学校仪式赋予多元化育人模式,例如,可通过运用VR和AR技术、可

44、视化多媒体、互联网平台、人机互动模式、混合式教育方式。二是丰富仪式化人场域性。通过师生群体身心俱在,浸润师生群体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价值共识、交往实践。三是回归仪式化人文化性。从仪式文化性而言,学校仪式肩负着以文育人、培根铸魂之功效,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体而言,以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为契机,凸显日常仪式的文化属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明志,以文弘业的”育人目标24。四是实现仪式化人价值性。基于学校仪式教育本质特征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激活爱国主义之精神,以此为基础源于学校仪式教育时代意蕴塑造情感认同、厚植肩负民族复兴时代责任。总之,通过丰富仪式实践方式

45、,引领师生群体将自我认同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共同体意识身心合一之,以此为仪式化人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严庆.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13.2 滕星.教育人类学通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4.3 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4-22.4 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2-131.5 德 克里斯托夫

46、 武尔夫.教育人类学 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2-117.6 缪学超.理解、认同与传承:学校仪式的文化育人路径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4):95-100.7 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 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7-86.8 德 斐迪南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87.9 英 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 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10 范楠楠.“拟剧”艺术中的管理:学校仪式的优化设计 J.教育科学研究,2012,(5):2

47、4-27.11 李泽厚.论语今读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106.12 李婧玮,田友谊.国家认同的生成机制考察:学校仪式的视角 J.现代大学教育,2022,(3):71-77+113.13 缪学超.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及实现路径 J.教育学报,2020,(2):39-46.14 王华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10-217.15 美 兰德尔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 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6.16 美 段义孚.恋地情节 M.志丞,刘苏,译.北京

48、:商务印书馆,2018:135-136.17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95.1618 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3-56.19 高晓林,骆良虎.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03-108.20 徐柏才.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8.21 许胜利,黎立夏.学校仪式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功能 J.教学与管理,2021,(7):18-20.22 美 内尔 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

49、版)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9-117.23 美 欧文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第二版)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217-241.24 余鹏.“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明志,以文弘业”民族地区大学使命巍然 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5):1-2.School Ceremony Promotes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Consciousness:from Coupling Mechanism to Practical DirectionSU Peng-ju1,JING Zhi2

50、(1.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2.CPC Organization Department,Ord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Ordos 017000,China)Abstract:As a space for education that cultivates new generations who are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