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中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中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 1、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小提琴的演奏多么悦耳,可是,你可知道,要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而当一位一向被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最终走上了舞台,面对千百观众,从容奏出这悦耳音乐
2、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那位创造了奇迹的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 学贵有疑,对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 交流: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极瘦极瘦的,耳聋的) 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帮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成功) 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成功,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三、研读课文
3、,感受鼓励与尊重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1)句子一: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原因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如果是你看见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宽慰她?这样做有用吗? 老妇人这样说,你能读懂她的
4、用意吗? 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此时,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慈祥,关心年轻人) (2)句子二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你能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请你试试读出诗一样的韵味,能行吗?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产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3)句子三: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
5、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怕听到“音乐白痴”沮丧躲到树林里在家里拉琴(找回了自信) (4)句子四: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从这句话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有疑问吗? 出示:我也常常会忘记了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节奏。”那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6、” 2、那么,这位老妇人到底是不是耳聋人? 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此时,你想的是什么? 3、老妇人究竟为什么说自己是耳聋人呢?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中,划出描写老妇人的眼神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著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7、。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又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四、总结升华 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就是她平静的眼神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
8、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正是由于她(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成功。五、回归生活,感悟人生。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 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 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 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板书:唯一的听众尊重鼓励肯定欣赏 白痴成功自信努力 唯一的听众反思唯一的听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
9、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一、教师牵引过多,没有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自己说得口干舌燥,上得筋疲力尽。导语、过渡语、
10、课堂提问、评价语、小结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而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却多数成了看客,发言面较窄,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二、朗读不够,感悟不深。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够深入,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都不够充分,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较为平淡。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
11、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提琴曲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这是一段小提琴曲,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它的美。(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月光请学生欣赏。)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对拉小提琴有着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拉小提琴,赢得阵阵掌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音乐领域的骄子,小时候曾是一个音乐白痴。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是谁给了他动力和帮助呢?今天我们就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那美丽的早晨,走进他那唯一的神秘听众。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12、二、学习课文1和11自然段1.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一自然段,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2.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特别关注描写老人的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写上旁注,一会儿交流。(交流读书收获) 四、深入阅读,品悟佳句。感悟一:老人的语言请同学们划出老人鼓励、关切的话语,细细读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一)(出示多媒体)“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
13、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1.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把你刚才所有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并指导朗读。)2.指导学生用 “鼓励、关爱、欣赏”的语气来读读老教授的话。3.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引语。(配乐)4.理解句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如果你们就是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呀?(温暖,有一种成就感,有信心)因为我拉的琴声实在是太难听了,所以这时候,我心中是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你们说的,是一种喜悦的感觉、兴奋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是不是呀?
14、短短一句话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读出来好吗?全体学生齐读5孩子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给我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着其他很大的作用呢!课文有一段就集中描写了。这个作用是通过什么写出来的?(变化)(出示文字段)指名读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交流后,用排比句再来说一说:我变得怎样了?)感悟二:老人的眼神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15、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引读:(课件出示三组句子)(配乐)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当我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5.小结: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了。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把这些深刻的含义都朗读出来。(请同学们挑选一句有感情地再读读吧!)五、回顾板书,总结全文孩子
16、们,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这是老师在读文后的一些感悟。请同学们拿起笔,也将你们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生写格言)师生交流评议。 唯一的听众教后反思看到唯一的听众,我被老教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
17、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利用这两条线索,牵引出整个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则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出发的。于是,我抓住老妇人的语言
18、描写为主线,穿插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和我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作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次,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子,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足以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我也改编了教材,期望在课堂上出现那令人震惊的效果。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1、围绕着主线,紧紧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两者一主一次,一暗一明,学生在发言过
19、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老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2、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揭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在课堂上,限于时间,也因为事先未预设好而未亮相,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有的针对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写道:环境的优雅,为我能鼓起勇气练琴作了铺垫。有的针对文末“耳聋”的老妇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为什么这儿要加上引号?难道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
20、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受到了讽刺和打击,对拉琴甚至其它事方面更无自尊和信心可言。这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是多么令人舒畅。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3、巧
21、妙的教材处理,适时地出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当学生谈到我的琴声让老妇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句话时,我适时提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老妇人是不是真的是 “耳聋”的呢?一下子众说纷纭。我出示课文中的一段话。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老师的激情朗读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当我读完这一段,我分明感受到同学们震撼,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一生说:“老教授分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首席演奏家,她听惯了高水平的演奏,怎么能够忍受这锯床腿般的声音,而且坚持天天去听,表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么平静。”“老教授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是聋子,而不教一些拉琴的技法呢?”有人提
22、出了自己的疑问。“老教授作为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居然天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拉琴,真是太伟大了!”有人在发出自己的感概。这些精彩的话语净在文章中的“”。这个补白自己赞一下,还是相当成功的。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这样一篇课文,我用一个教时就完成了。容量是相当大的。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预习未到位,对文章的内容还一知半解,长期以往,可能这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但是由于是公开课,不把课文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部分讲到,又会显得平乏无味。因此,第一课时究竟怎么上?还待进一步思考。其次,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