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

上传人:wp****g 文档编号:74353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8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3.200 A 12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 14/ T 18182019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 2019-06-05 发布 2019-06-20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1818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基本要求 . 2 5 总体设计 . 2 6 基础建设 . 3 7 旅游开发 . 4 8 公共服务 . 7 9 扶贫机制 . 7 10 保障措施 . 8 参考文献 . 11 DB14/T 1818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

2、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方圆标志认证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培训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折发斌、王小兵、马天颖、龙科、赵捷、郭仰博、张鑫。 DB14/T 18182019 1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指南的基本要求、总体设计、基础建设、旅游开发、公共服务、扶贫机制和保障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村为单位的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3、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6153 饭馆

4、(餐厅)卫生标准 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 DB14/T 18182019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旅游扶贫示范村 以旅游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具有明显示范效应, 开展丰富多元的乡村旅游活动, 具备为游客提供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条件和服务的设施,并能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行政村。 3.2 旅游开发 在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过程中, 为了发掘、 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

5、动。 3.3 旅游吸引物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4 基本要求 4.1 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应符合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的要求。 4.2 旅游扶贫示范村应从纳入扶贫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取。 4.3 旅游资源丰富或具有依托景区(点)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4.4 村级组织协调能力强,干部和群众参与旅游脱贫的积极性高。 4.5 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4.6 应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7 设计、建设应符合 GB/T 50378 的要求。 4.8 旅游标志标识等图形符号应符合 GB/T 10001.1、GB/T

6、10001.2 的要求。 5 总体设计 5.1 设计要求 先设计后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要求; DB14/T 18182019 3 b) 与市、县和所在的乡(镇)扶贫产业规划相衔接,体现脱贫攻坚总体要求; c) 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 d) 适应区域主体功能区要求,符合文物保护和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村落保护等要求,充分体现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并举,文化传承和特色发展等特点; e) 周边村落以及利益相关方; f) 征求和采纳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5.2 内容要求 符合旅游扶

7、贫开发目标, 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获得收入较大增长、 利益联结机制得到保障,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a) 明确设计周期内乡村旅游建设和管理达到的目标,结合国家、省、市、县脱贫攻坚的目标和要求,与市、县扶贫总体目标相适应; b) 明确旅游扶贫产业特色,构建旅游扶贫产业体系,优化旅游扶贫产业布局; c) 构建本行政村旅游产业与景区互补、与城镇发展兼容,村落之间内外对接的复合产业体系,促进旅游扶贫多元化发展; d) 结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特点,与区域生态、人文习俗等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e) 与贫困人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采用“合作社+

8、农户”、“公司+农户”、旅游资产收益共享等多种模式,促进贫困人口旅游脱贫; f) 确定合理的旅游扶贫管理模式; g) 测算旅游扶贫建设项目投资、经营管理等相关费用,分析与评估综合效益; h) 提出设计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i) 图文表达应简明扼要、平实直观; j) 依托的设计方案可分阶段、分年度制定行动计划; k) 设计成果应成为指导示范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符合 GB/T 32000 的要求; l) 可借鉴、可实现。 6 基础建设 6.1 交通设施 优化和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内部的通达性。包括但不限于: a) 协调推进旅游公路、 旅游风景道、 乡村绿道和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交

9、通建设; b) 关联周边城市,开通乡村旅游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 c) 开通客运班线设置旅客招呼站牌,游客量较大的示范村可建设客运站; DB14/T 18182019 4 d) 合理设计旅游运输线路与旅游线路,建设适宜乡村旅游活动的多级别道路系统,如自行车道、旅游步道、登山步道等; e) 线路设计符合生态和审美原则; f) 应按照 GB 5768.1 和 GB 5768.2 的要求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标识; g) 保护修缮古桥,新增桥梁的设计应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本地天然材料; h) 引导自驾车、房车营地、交通驿站向示范村落点,按生态容量控制活动强度;

10、i) 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泊位),停车场应容量适宜、生态环保。 6.2 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村落和农户的分布,配套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旅游厕所应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求、标志统一、美观醒目、与环境相协调,厕所卫生设备设施齐全完好,管理到位; b) 实施乡村旅游厕所生态化改造,推广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合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GB 7959 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c) 处于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集中区域外的,可酌情使用免水冲式生态厕所; d) 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定期维护; e) 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合理配置垃圾

11、收集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 f) 农家乐、民宿厨房等餐饮场所应达到 GB 16153 规定的卫生标准; g) 食品安全卫生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 h) 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 i) 大气、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 GB 3095、GB 3096、GB 15618 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j) 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风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k) 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应符合 DL/T 5118 的要求,电压等级应符合 GB/T 156 的要求,供电满足示范村村民基本生产生活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12、 l) 合理配置照明路灯,宜使用节能灯具; m) 燃气安装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n) 采暖、餐饮宜使用天然气(煤层气)、生物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7 旅游开发 7.1 资源识别 在合规和可行的条件下,挖掘整理相关资源,确定示范村旅游开发的价值。宜考虑以下条件: DB14/T 18182019 5 a) 有一定地域性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特色化产业等旅游资源; b) 有人文与自然结合良好的特色景观以及当地村民生产与生活融合较好的特有景观; c) 有依托景区 (点) 发展旅游的条件以及相关的交通区位、 农业生产条件和相关产业布局等条件; d) 具有稀有性、感染力以及科研等潜在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项

13、目和自然景观。 7.2 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推动示范村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和延长旅游扶贫产业链。包括但不限于: a) 深入挖掘黄河、 长城、 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 培育如“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等特色旅游产品; b)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红色旅游示范区和红色旅游扶贫示范村; c) 与现代农业结合, 建设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农业公园、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等,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d) 利用乡村山地、森林、水域、地热冰雪等资源,开发森林观光、山地度假、水域休闲、冰雪娱乐、温泉

14、养生等旅游产品; e) 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乡村旅游和中医药相结合,开发康养旅游产品; f) 利用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开发建设乡村民宿、养老等项目; g) 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设计并制作具有当地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食品、手工艺品等; h) 发展智慧旅游,开展“旅游+互联网+电商”创新成果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i) 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 7.3 产品服务 合理布局旅游产业, 充分展现“乡土味”的特色品质,促进旅游产品功能优化升级。 包括但不限于: a) 营造农业及乡村特色文化氛围,开发农家菜

15、、特色菜、山野菜等餐饮服务,形成具有生态、文化、民俗的餐饮特色,将乡村美食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b) 开发建设度假型乡村酒店、乡村客栈、 休闲农庄、 乡村会所、乡村度假公寓、原生态乡村民居、森林小屋等旅游住宿体系,体现乡土性和独特性,改善住宿功能,提升住宿质量和接待服务; c) 体现本土物产、文化营造的特性,开发农特产品、民俗手工艺品、非遗制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乡村旅游产品,采用乡土元素进行品牌和商品包装,增强自助和参与等方式的购物体验; d) 整理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 开发旅游者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 鼓励乡村与传统艺术院(团)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体现地方人文的文化旅游精

16、品; DB14/T 18182019 6 e) 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对接,联合旅行社开发乡村购物券、美食游,开展特色乡村旅游娱乐、文化演艺、节庆活动和红色旅游文化活动; f)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体育、商贸、互联网、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 7.4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围绕黄河、 长城、 太行三大旅游板块, 挖掘并利用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 农业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俗、节庆等,融入乡村旅游业态开发。包括但不限于: a) 挖掘乡村旅游价值,提炼乡土元素、表达乡土韵味、体现乡土风情、选取乡土材质等创新、创意设计,使旅游者通过观赏和体

17、验乡村的山水树花、人文习俗、节庆农耕、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寄情、观赏、体验、参与中获得旅游需求; b) 展示独特的农业景观、聚落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等,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主题,形成具有乡村特质、农业特性、休闲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c) 促进文物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可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 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文明素质; d) 加强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资源价值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促进民间民俗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优秀戏曲曲艺等传承,注重品牌文化的保护,

18、如评定的非遗文化、自然遗产、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镇(村)、物产之乡等品牌,尊重和适当表现当地宗教文化; e) 应有明确、完整、有效的文化保护制度,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7.5 旅游营销 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树立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包括但不限于: a) 鼓励申报创建 A 级以上景区、 旅游度假区、 特色小镇、 田园综合体等品牌,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b) 依托电视、电台、报纸和移动互联网等媒体资源,利用旅游推介会、博览会、节事活动等,扩大乡村旅游宣传,拓宽客源市场; c) 利用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旅游专栏,进行旅游营销信息发布、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开展在线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

19、d) 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游、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 e) 提供多种解说机会和解说方式,确保地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信息得到明确阐释; f) 倡导旅游诚信服务,推进信用建设和共享,有效处理相关争议,形成良好旅游秩序。 8 公共服务 DB14/T 18182019 7 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商品购物、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等配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 b)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加强经营者、管理者、当地居民等技能培训; c) 民宿设施应体量适宜,生态特色鲜明,符合 GB 9663 的要求; d) 提供有地域、

20、文化特色的食品,推广生态餐饮,禁止食用法律法规保护的野生动物; e) 娱乐活动场地选址不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活动内容宜表达当地风情和文化传承, 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娱乐活动项目; f) 提供信息咨询、解说、安全救援、投诉等基本服务,消防、交通、机电、娱乐等设备应无安全隐患; g) 引进先进的电子导览、虚拟体验、智慧交通等系统建设; h) 探索并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i) 必要时,提供专业志愿者支援乡村服务,开展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旅游策划等活动。 9 扶贫机制 9.1 培育市场主体 在旅游开发中培育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吸纳更多当地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旅

21、游开发经营,促进示范村脱贫和乡村旅游相融合。包括但不限于: a) 培育示范村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鼓励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组织和管理活动的村干部、经营户、乡村旅游企业主和合作社领办人等创业旅游开发项目,推动带头人与企业进行合作,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 b) 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本地及返乡能人投资旅游,吸纳就业,带动创业,发挥“能人带户”示范作用; c) 发展示范村集体经济, 通过合资入股支持村集体组织以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优先带动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d) 企业主导乡村旅游经营,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经营管理,形成运营公司统一开发旅游活动的“公司+

22、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e) 采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领养代养、托管经营、公司(合作社)带动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获得就近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分红性收入等; f) 整合示范村规模旅游项目对外招商, 引入专业经营和扶贫投资, 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打造,界定资源产权,建立专业化服务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接; g) 动员旅游院校、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与示范村结对帮扶。 DB14/T 18182019 8 9.2 完善利益联结 建立健全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更好分享

23、旅游发展红利,提高村民参与性和获得感。包括但不限于: a) 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村民变股东的途径, 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利用资金、技术、土地、林地、房屋以及农村集体资产等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等获得收益,鼓励企业实行保底分红; b) 实施以乡村民宿、 农家乐改造提升为重点的旅游扶贫项目, 引导贫困群众对闲置农房升级改造,建立有效的带贫减贫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益; c) 支持当地村民和回乡人员创业,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 d) 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优先吸纳村民就业。 9.3 推动消费扶贫 以示范村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精准对接消费群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促进精准脱贫。包

24、括但不限于: a) 开发电商、订单等承销方式,对接签约旅游群体; b) 旅游企业或合作社应对贫困家庭的可涉旅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等,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旅游消费者的精准对接; c) 以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手工艺产品等独特优势,开展旅游扶贫特色产品展销活动; d) 在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游客集聚中心,设立商场、超市、专柜等进行直销; e) 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营销, 鼓励发展“电商+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 的直采直销模式; f) 可建立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向旅游者进行宣传推介,认领贫困群众土地、经济林、养殖等“种养加”项目,体验旅游扶贫,搭建订单销售平台; g)

25、鼓励示范村特色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饭店,并在旅游景区景点设立农特产品专区。 10 保障措施 10.1 基层组织 形成具有旅游扶贫共识的示范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基层组织,有较为突出的旅游产业带动人。包括但不限于: a) 旅游扶贫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规则、村务公开等重要内容; b) 发展旅游扶贫开发的重大事项和项目决策,得到基层组织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c) 具备协调解决纠纷和应急的能力; d) 建立并规范各项工作的档案记录。 10.2 教育培训 DB14/T 18182019 9 提升村干部服务旅游工作的能力、 涉旅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

26、和创新就业能力、全体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a) 对接有关部门组织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管理和营销专业人才到示范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 b) 输送示范村村干部、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等到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培训,或进行其他旅游专项培训; c) 开展对口合作培养,邀请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星级酒店、著名旅游公司(企业)到示范村进行旅游管理、旅游经营、导游解说、烹饪技术、卫生保洁、客房服务、接待礼仪、心理健康等专业培训; d) 根据条件,示范村可建立旅游扶贫培训基地; e) 面向村民开展常识性的教育和培训。 10.3 长效管理 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公众参与等方式,实行

27、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示范村旅游扶贫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健全旅游扶贫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制度,落实资金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b) 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并实施公共服务岗位,有效建立示范村的公共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基础设施维护等管护机制; c) 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等多种形式,了解示范村旅游扶贫建设动态,参与并监督旅游开发建设; d) 鼓励开展村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e) 综合运用检查、考核、奖惩等方式,对旅游扶贫开发建设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 10.4 政策激励 推进旅游开发用地保

28、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形成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a) 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 宅基地以及盘活集体闲置用房等政策, 优先保障旅游扶贫项目用地需求、加快用地审批,保障旅游开发项目及时落地; b) 利用财政引导资金,加大向带动效应明显的乡村旅游扶贫优质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c)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适当放大贷款额度,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 d) 充分撬动社会资本,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提供招商引资、股权资金、基金等融资支持; e) 整合各级对示范村的有关扶贫资金或村集体资金,统筹用于旅游开发。 DB14/T 18182019 10 参 考 文 献 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旅发201779号)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