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学生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和视觉的知识,以及第二课时的耳和听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用耳卫生,关爱盲人和聋哑人的情感。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对“眼和视觉”及“耳和听觉”这些内
2、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耳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学科,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他们的生物学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模型,进一步提高观察的能力。2.通过学习视觉、听觉
3、产生的过程,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教学重难点重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2.听觉的形成过程。难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2.近视的成因。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一、眼和视觉(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视觉的形成二、近视及其预防三、耳和听觉(一)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听觉的形成过程四 用耳卫生整合提升知识延伸技能训练练习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景模拟学以致用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情景模拟
4、学以致用其他感觉器官1.长还是短?2.消失的木板比一比1PPT出示“听障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画面。启发提问:听障艺术家邰丽华是怎样感知世界的?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每组一个眼球的模型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3组织小组交流与评价,学生有困难的题目及时解答。4PPT出示眼球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的形成及教材中的有关问题。老师描绘一幅画面:“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失明了。有一天,他问他的妈妈太阳是什么样的。妈妈说,太阳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圆盘外是红色的火焰。男孩问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呢?妈妈无语凝噎。是啊,红色是什么样的呢?不亲眼所见,靠别人的描述能清楚
5、知道吗?总结:只要是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出问题,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见。5近视眼的探究及其预防PPT演示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近视的有关知识。组织交流与评价,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2.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教师展示耳的结构课件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1.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外界声波耳廓
6、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四 用耳卫生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7、?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提问: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有哪些?提问课件认真观看演示。进行想象,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眼球的模型,完成有关问题。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归纳书上知识点,提出小组内的疑问,其余组进行补充。通过观看课件的示意图,了解视觉形成的有关知识。学生思考后回答:光线到达视网膜的通路上的结构,如: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出问题,视网膜出问题,视神经出问题,或视觉中枢出问题,都会影响视觉的形成。全班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做好组内评价工作。同学们互相猜测纸条上的内容,感受到没有声音的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
8、眼(外耳道)、鼓膜学生看书,并观察模型。学生积极的回答耳朵的结构及功能。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听觉的形成过程,小组间相互补充。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学生讨论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回答回答回答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新课学习。学生想知道,人是怎样来感知外界环境的?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培养合作精神,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遵循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原则进行指导。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通过课件,让学生了
9、解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身边的事例,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体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并从情感上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并给予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游戏中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听觉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图文并茂,符合教学直观原则,其中的资料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采用竞赛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加强自我保
10、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了解人体其他的感觉器官是怎样感知世界的。进行技能的训练,感受一下视觉的误差。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课堂练习1.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2.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A.视网膜 B.视觉中枢 C.视神经 D.感光细胞3.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措施中,不能预防近视的是( )A.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B.发现视力下降,立即佩戴近视镜C.不持续长时间用眼,注意休息D.长期坚持做眼保健操4.有的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 )A.鼓膜 B.耳蜗 C.前庭与半规管 D.听
11、小骨和鼓室5.请把以下耳的基本结构的名称,按照它的位置进行分类。鼓膜、半规管、听小骨、鼓室、外耳道、前庭、耳蜗、耳郭位于外耳部分的结构是:_。位于中耳部分的结构是:_。位于内耳部分的结构是:_。6.患近视眼的人看不清_(请选择:远处、近处)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线所形成的物像,落在_。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_透镜加以校正。7.你和小组同学讨论问题时,你是怎样听到其他同学的意见的?参看下图,描述产生听觉的过程。同学发出的声波,经耳郭收集_振动_内耳的_刺激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声音信息_大脑(产生听觉)8.人体除了听觉、视觉,还有哪些感觉?请你举例(至少两种)。答案:1.D 2.B 3.B 4.C 5
12、.外耳道、耳郭;鼓膜、听小骨、鼓室;半规管、前庭、耳蜗6.远处 视网膜的前方 凹7.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8.嗅觉 味觉 触觉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和预防;耳的结构和功能,用耳卫生。三、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一、眼和视觉(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物像光敏感细胞视觉神经大脑形成视觉。二、近视及其预防1.近视形成的原因(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2.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2)矫正方法:3.预防近视眼的措施(1)三
13、要:(2)四不看: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三、耳和听觉(一)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听觉的形成过程四|、用耳卫生四、教学反思: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
14、面接受新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画面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较难,可简单说明;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上时间。2.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