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XINJIANGVOCATIONALUNIVERSITY第 31 卷第 2 期2023 年 6 月Vol.31No.2Jun.2023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要素与现状康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89)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内涵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提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要素,形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支持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
2、,特色化发展不明确;国际化的办学有待进一步深入,办学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国际化保障机制、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化发展整体水平、突出特色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要素;现实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49(2023)02-0005-07收稿日期:2023-02-28基金项目:2022 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职教育走出去战略与路径研究”(2022P196);2020 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金项目“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特色发展路径研究”(2
3、0XHQDJ-01);2021 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GG002)作者简介:康卉(198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以及“双高计划”的实施,国际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际化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1,具有双重意义和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也不断丰富,但目前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要素等内容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国际化的理论指导,有限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主要借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4、并没有从本质上观照国际化载体“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2。因此,在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开展国际化研究,必须首先厘清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要素。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当前有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进行界定。一种方式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从技术、贸易、人才等全球流动的角度去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例如,一些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3也有学者从国际教育服务流动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分工、合作、服务与竞争,职业
5、教育要素聚集、流动和对外扩散的历史进程。”4另一种方式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四种定义方法(活动方法、能力方法、精神气质方法以及过程方法)的基础上5,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例如,一些学者总结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界定的四种观点,包括过程观、活动观、路径观以及目的观1。也有学者运用奈特(Knight)对过程视角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方式提出,“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将国际上约定的规则、标准或范式整合进教学、项目研究及院校治理的策略、模式或过程,6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进而提升本国职业教育质量,使之达到与国际职业教育相当的水平。”6本研究试图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提
6、出高职教育国际化就是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出发点,为了满足国家、区域对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的渠道,在高职教育领域分层次、分类别、特色化地开展国际化活动,从而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过程。二、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的界定当前有关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的研究文献相对有限,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素的界定,包括国际化的组织要素,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相关的国际化要素,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个要素,并列出了每个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国际化的政策,包括大学使命陈述、大学战略
7、规划、国际化战略规划、其他有关大学国际化的官方陈述;国际化的组织结构与支持系统,包括高层领导、组织机构、基础服务设施、评价与监督;国际化的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及课外活动,国内学生、留学生、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化的科学研究,包括国际研究合作项目、国际化研究中心、国际会议、国际化论文发表等;国际合作与联盟,包括伙伴关系与国际联盟、海外教育服务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及学术属性,而高职院校更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的界定既要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般性,同时也应体现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与高职院校办学功能
8、与定位密不可分,除了政策、组织机构、教学、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要素外,也应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本研究基于上述提出的综合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文献研究中对国际化要素的总结,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阶段特征,考虑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要素概括为国际化的政策、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等六个方面。尽管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一些维度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维度相似,但该维度中对具体要素的要求及要素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见表 1)。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本研究以奈特(Kn
9、ight)对机构层面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法的划分为依据8,进一步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维度来分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各个要素。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理解和界定可以从目的及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引进来”和“走出去”既可以是国际化的形式也可以是国际化的目的。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通过引进国外课程、标准、教师等资源,最终增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话语权,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走出去”。本研究基于国际化要素表现的具体形式对“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行划分。从表 1 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中的国际化的政策与组织机构两个维度是开展国际化的基本保障,这些要素不涉及国际化流动
10、的具体形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维度更多地表现为“引进来”的方式,国际化的科研与国际交流合作维度既涉及“引进来”方式,也涉及“走出去”的方式,而国际影响力维度,更多强调的是“走出去”的内容。三、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及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调查问卷,问卷共 22 道题目,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国际化的政策、国际化的机构设置情况、国际化的经费来源、国际化的内容与要素,实施国际化的困境,国际化的优势、特色与动力,国际化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国际化发展情况的主观感知等。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从事康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要素与现状7
11、7国际化相关工作的教职员工或高职院校主管国际化工作的领导,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发放210 份问卷,回收问卷 142 份,回收率为 68%,其中有效问卷为 122 份,有效率为 86%。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 62 所学校入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或专业群,占 50.8%;有 60 所没有入选“双高计划”,占 49.2%。表 1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与方式维度内容国际化方式引进来 走出去国际化的政策独立的国际化战略规划-国际化目标-学校发展规划中国际化内容-学校政策中国际化元素-国际化的组织机构是否设立国际化机构-是否有国际化专项经费投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开设双语课程开设全外语专业课程引进国外职业资
12、格证书/认证体系与外方院校学分互认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师生互访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教师境外参加语言培训教师(管理人员)参加境外专业培训与外商建立实训基地国际化的科研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学术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政府间合作项目与国(境)外企业深度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境外办学国际影响力招收留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国(境)外大赛获奖(二)国际化的机构设置情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我国高职院校
13、国际化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对象中,有 100 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学校设立了国际化相关机构,占82.0%;有 22 名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设立国际化相关机构,占 18.0%。设有国际合作交流处(办公室)的高职院校有 74 所,占 59.2%;设立国际教育学院的高职院校有 34 所,占 27.2%;还有17 所高职院校设有其他形式的国际化机构,占比13.6%,其中一些高校同时设有国际合作交流处和国际教育学院两个机构(见表 2)。表 2国际化机构情况机构名称频数百分比%观察值百分比%国际合作交流处7459.274.0国际教育学院3427.234.0其他1713.617.0合计125100.0125
14、.0注:文中图表涉及的百分比为每项指标内容在该指标中的占比,观察值百分比为选取该指标内容目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三)国际化的经费来源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经费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104 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国际化专项经费投入,占 85.2%;有 18 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国际化专项经费投入,占 14.8%。已有国际化专项经费投入的调查对象中,经费分别来自不同的渠道,其中学校是国际化经费最主要来源,91 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经费来源于学校,占被调查院校的 87.5%;有 61 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经费来自省市,占被调查院校的 58.7%;有 30 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经费来自国家,
15、占被调查院校的28.8%;有 11 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经费来自企业,占被调查院校的 10.6%;有 7 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经费来自其他,占被调查院校的 6.7%(见表 3)。表 3国际化经费来源情况来源情况频数占比%国家3028.8省市6158.7学校9187.5企业1110.6其他76.7合计100100.08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四)国际化的内容根据国际化的概念和要素,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国际化的政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在国际化内容各要素中,50%以上被调查院校涉及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加入国际化的内容、教师(管理人员)参
16、加境外专业培训、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师生互访、学校政策中涉及国际化的元素、制定国际化目标、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等要素;其中有 103 所院校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加入了国际化的内容,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84.4%,在各种国际化形式中出现频率最高;有 85 所高职院校的被调查对象提出了教师(管理人员)参加境外专业培训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69.7%;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师生互访出现频次为 79,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64.8%;学校政策中涉及国际化的元素出现频次为 71,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58.2%;制定国际化目标出现频次为 69,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56.6%;参与国际组织
17、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出现频次为 62,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 50.8%。被调查高职院校在其余 21 种国际化形式中涉及的比例均不足 50%。特别是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设全外语专业课程、与外商建立实训基地等三个方面涉及的院校比例较少,均在 20%以下(见表 4)。(五)留学生情况本研究调查问卷设置“留学生来源地区”,以考察高职院校是否招收留学生以及留学生的数量。调查样本中,有 14 人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留学生,占 11.5%;108 人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留学生,占 88.5%。留学生来源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主,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共 68 所,占全部高职院校的 63%;其次是我
18、国周边国家,共 55 所高职院校,占全部高职院校的 50.9%,发达国家留学生生源数量相对较少。各类留学生来源比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源占 31.9%,我国周边国家占 25.8%,亚洲其他国家留学生来源占 16.9%,非洲留学生占 13.2%,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来源占 12.2%(见表 5)。表 4国际化表现内容情况序号国际化表现内容频数百分比观察值百分比1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加入国际化的内容1037.7%84.4%2教师(管理人员)参加境外专业培训856.3%69.7%3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师生互访795.9%64.8%4学校政策中涉及国际化的元素715.3%58.2%5制定国际化目标69
19、5.1%56.6%6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项目624.6%50.8%7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04.5%49.2%8招收短期留学生584.3%47.5%9与外方院校学分互认574.2%46.7%10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574.2%46.7%11制定独立的国际化战略规划544.0%44.3%12参加国际竞赛544.0%44.3%1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544.0%44.3%14开设双语课程503.7%41.0%15聘请外籍语言教师503.7%41.0%16招收学历留学生443.3%36.1%17承担境外专业人员培训任务413.1%33.6%18教师境外参加语言培训392.9%32.0%19聘请外籍
20、专家382.8%31.1%20 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学术科研合作372.8%30.3%21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体系362.7%29.5%22参与政府间合作项目322.4%26.2%22境外办学322.4%26.2%23与国(境)外企业深度合作282.1%23.0%24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61.2%13.1%25开设全外语专业课程151.1%12.3%26与外商建立实训基地141.0%11.5%27其他90.7%7.4%康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要素与现状9 9表 5留学生来源国家情况留学生来源频数百分比观察值百分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831.90%63.00%我国周边国家5525.80%
21、50.90%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3616.90%33.30%非洲2813.20%25.90%欧洲115.20%10.20%北美洲83.80%7.40%南美洲52.30%4.60%大洋洲20.90%1.90%合计213100.0%197.2%(六)外籍教师情况本研究调查问卷同时设置问题“外籍教师来源情况及地区分布”。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 105 人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外籍教师,占 86.1%;17 人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外籍教师,占 13.9%。外籍教师来源以我国周边国家为主,共有 42 所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师来自周边国家,占各类外籍教师来源的 23.9%;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分别占各类外籍教师来源
22、的23.3%和 20.5%;26 所高职院校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籍教师,占各类外籍教师来源的 14.8%。在外籍教师来源的各维度中,40%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师来自我国周边国家,39%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师来自北美洲,另外有34.3%的高职院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来自欧洲(见表 6)。(七)境外出访交流情况在高职院校境外出访交流方面,境外出访交流培训目的地以欧洲为主,占 21.1%;其次是我国周边国家,占 19.3%;有 61 所高职院校境外出访交流地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18.4%;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北美洲、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大洋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占全部境外出访交流地区的 41.2%
23、(见表 7)。表 6外籍教师来源国家情况外籍教师来源频数百分比观察值百分比我国周边国家4223.9%40.0%北美洲4123.3%39.0%欧洲3620.5%34.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614.8%24.8%亚洲其他国家地区169.1%15.2%大洋洲84.5%7.6%南美洲52.8%4.8%非洲21.1%1.9%合计176100.0%167.6%表 7境外出访交流地区情况地区频数百分比观察值百分比欧洲7021.1%57.4%我国周边国家6419.3%52.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118.4%50.0%北美洲4613.9%37.7%亚洲其他国家地区4613.9%37.7%大洋洲257.6
24、%20.5%非洲144.3%11.4%南美洲51.5%4.1%合计331100.0%271.3%10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四、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在文献分析以及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概念,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要素,依据提出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分析框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实与问题,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如下:(一)结论1.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支持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不断促进高职教育对外开放,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从而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也逐渐将国际化纳入学
25、校发展的一部分,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以及经费资助等形式不断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尽管如此,整体来说,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支持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政策上,对国际化缺乏整体上的战略规划,国际化的目标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的政策中缺乏国际化元素;组织机构上,仍有一些院校没有设立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因此从组织机构上很难保障国际化的有效实施和推进;经费支持上,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国际化的专项经费投入,在大多数有经费投入的高职院校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院校仍然是其主要经费来源,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2.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特色化发展不明确。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
26、国际化内容要素的调查分析发现,研究涉及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中,除政策及组织机构外,其余均属于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和活动。尽管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类型特征,但通过项目或非项目的形式派出教师、学生进行培训、访问等传统的国际化形式仍然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具体表现在开展这些形式的院校数量较多以及参与调查的院校中该维度占比相对较高。而突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要素占比相对较低,表明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过程中,其特色不够明显。国际化的学分互认、参加国际竞赛、校企国际合作、境外办学,以及资格证书体系等要素可以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但是这些要素在所有要
27、素及单一维度中实施院校的占比都相对较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发展不够深入,国际化特色不够明显。3.国际化的办学有待进一步深入,国际化办学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要素进一步划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维度,为我们分析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的表现和具体内容涉及方面较多,但各方面内容较为零散,国际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以“引进来”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包括课程、教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有限,
28、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来引进优质资源比例较低,校企国际合作的推进十分有限,国际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以及学生国际化实习实训方面相对不足,国际化办学特色并不突出,科研国际化水平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表现为“走出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的影响力有限,包括学历和非学历留学生数量较少,留学生来源分布国家以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境外办学及学分互认的数量不多,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及课程标准的输出,一些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和办学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对策建议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国际化保障机
29、制。我国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国际化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意识,在充分分析国家、区域国际化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康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要素与现状1111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国际化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并通过健全国际化组织机构、出台国际化相关政策与制度,加强国际化经费支持等措施,完善国际化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国际化机构,并通过制定章程与制度等明确机构的职能、组织架构以及分管领导,完善国际化机构运行与协同机制,使国际化机构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应形成国际化的政策制度,包含国际化的独立规划、国际化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中
30、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化的年度目标、国际化的重点及实施策略,通过政策宏观引导、策略具体实施以及结果反馈等机制不断推进国际化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应采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搭建平台等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由于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经费有限,在国际化的经费投入上相对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省级经费支持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行业赞助等渠道筹集资金,从而更好地推动国际化发展。2.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化发展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应首先意识到国际化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应避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应将国际化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充分考虑国际化的目标和标准,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内涵建设、质量
31、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以及科学研究等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深化国际化内涵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背景,从专业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设置相应的专业,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参考国际标准,设置相应的国际化课程、教材及资源;将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同步提升;积极开展校企国际合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吸收企业国际化先进的理念、标准、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突出特色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
32、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国际化必须突出类型地位和特色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区域特色、文化特色、专业特色等内容,寻求国际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探索自身的国际化模式与路径,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渠道,引进优质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以专业建设、标准建设为目标,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以境外培训及办学为渠道,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新局面,不断拓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为途径,促进校企合作国际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话语权、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路径,实现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螺旋上升。参考文献:1 康卉,党杰,蒋涛.“双高
33、”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究 J.教育与职业.2021,(6):39-42.2 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基于国家百所高职示范校的调查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4-28.3 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4-65.4 侯兴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形势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46-50.5Qiang Z.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3,1(2):248-270.6 买琳燕.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广州市职业院校的调查分析 J.职教论坛,2016,(4):59-64.7 康卉,陆根书.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政策与现实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88-89.8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