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3943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9师资管理现代教育管理2023年第8 期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陈飞,李贵仁2(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 0 0 0 8 8;2.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8 5 0 0 0 0)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部署标注了教育改革发展新的时代坐标。教育现代化的最大短板是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缺员以及补充难与稳定难交织叠加形成的深层次问题。乡村教师的补充与稳定相辅相成,乡村教师补充对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更具有直接决定性。现行补充机制对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地缺乏自主灵活的精准

2、适需施策空间。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新态势,应加快形成从倾斜支持到优先支持、从中央主导到赋权地方、从全局统筹到专项调控、从政策性配置到协议性服务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人口变动;乡村教师补充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5 4 8 5(2 0 2 3)0 8-0 0 9 9-1 2D0I:10.16697/j.1674-5485.2023.08.011一、乡村教师补充问题的提出乡村教师补充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制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症结。特别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共

3、同富裕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宏观大势,乡村教师补充在实践中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在现实中呈现出短板,无法充分满足学前教育普及惠普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等实际需要。为此,分析乡村教师补充面临的形势任务,正视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总体成效和现实阻滞,探索乡村教师多种形式补充的思路、机制、渠道,寻求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突破空间,对促进乡村教师有效补充和队伍稳定殊为必要。(一)乡村教师补充要顺应国家发展新征程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4、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根本动力和关键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收稿日期:2 0 2 3-0 5-1 7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教师多形式补充与稳定机制研究”(BHA220110)。作者简介:陈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李贵仁,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助教。100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快教育现代化,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

5、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化,基本形成了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2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核心议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当前,教育现代化的最大短板集中在乡村教育,最大难点集中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说,没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就没有乡村教育现代化,更难有全局性的高质量教育现代化。要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解高素质乡村教师科学配置和有效供给的难题,从而实现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二)乡村教师补充要融入社会发展新

6、变革新实践“十四五”时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且进一步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 0 2 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并就“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4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其中,乡

7、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是统筹部署、一体推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催化剂”。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在“振兴”基础上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核心是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解决好“根本依靠”问题(三)乡村教师补充要符合教育发展新需要新任务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教育也从中得到了优先支持和优先保障。随着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跨越式迈进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人融合发展,乡村学校的办学资源、教育条件、硬件设施、育人环境、管理水平等总体得到了极大改观。截至2019年底,全国3 0.9 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

8、,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 9.8%。5 现在,学校已经成为乡村的标志性建筑,但办学育人治校的“软实力”尚有不足,形成这一短板的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 0 1 0 年,我国县级区划中,县级市、县、自治县总数为1 9 4 8 个;2 0 2 0 年,我国县级区划中,县级市、县、自治县总数为1 8 2 7 个,十年来数量减少121个,乡和镇总数减少3 9 3 6 个 6-7 。然而,随着乡村数量的减少,乡村教师的供给需求并未降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生师比与OECD国家基本接近,而乡村学校结构性缺员问题仍然突出。为此,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

9、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作出明确要求。面向未来,随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教师的供给与补充局面会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在大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政策过程中,进一步让乡村教师“引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流得动”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二、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基础进人2 1 世纪,以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带动了农村人力资本“向城性”流动规模扩大和农村儿童数量结构变化,农村学校普遍陷人生源萎缩危机。国家通过大规模推进

10、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增强教育社会效益,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与之101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相应,我国开展了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实现由“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再向“新三级师范体系”的转变,提高了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质量和规格。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师资需求变化和师范教育体系调整带来的师资供给变化,以及乡村社会变迁和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保障方面的比较劣势,综合引发了乡村教师补充数量、质量、渠道、配置方式、稳定机制的适应性变化。面对这种适应性变化和新的补充需求,既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调控,也需要对已有政策进行反思。为此,有必要对乡村教师补充

11、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新的探讨。(一)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举措为适应乡村教育改革和乡村学校变迁的实际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配置的政策,以“政策组合拳”和“政策工具包”的形式促进乡村教师补充。2 0 0 3 年,国家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把服务基础教育列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各个专项之首。2 0 0 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该计划于2 0 1 0 年扩大招生范围和规模,乡村小学教师是该计划的重要关注方面。2 0 0 6 年,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

12、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简称三支一扶 计划)。2006年,国家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2 0 0 7 年,国家制定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 0 1 8 年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2 0 1 1 年,国家又印发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承和完善原有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举措,强化乡村教师队伍补充配备。2 0 1 4 年,国家印发关于推进县

13、(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统筹盘活区域教师资源,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为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注人动力。2015年,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 0 1 5 一2020年),全方位加强和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7年,国家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机制,调动优秀师资到西藏、新疆支教,为西藏和新疆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和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和总体方案。同年,国家出台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

14、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重点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的政策定位,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长期面临的补充难、质量低等“老大难”问题提出具体举措。2 0 2 1 年,国家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的通知,成为强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对优质师资定向配置的重要举措。同年,印发关于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促进提高新疆地区学校治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新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

15、动力。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全方位创新性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的保障措施。同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召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东部选派校长行前培训会,正式启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举措。(二)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关系我国在乡村教师补充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实现了宏观政策与专项计划相配合、国家政102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策与地方政策相补益、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相协调,各项政策系统集成,呈现出密集度高、协同性

16、广、覆盖面宽、针对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一系列政策也形成了促进乡村教师补充的内在逻辑关系 8 ,包括暗线逻辑关系和明线逻辑关系。其中,暗线逻辑关系包含尊重乡村教师追求向上的社会流动规律,照顾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需求,支持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晋升需要,补偿乡村教师在比较劣势环境下的相对损失,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来提升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的“软实力”,在“根本依靠”层面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为安全、更可持续发展,从而补齐教育现代化的短板,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根基。明线逻辑关系则是一整套政策工具,形成了公开招聘、倾斜招聘(“特岗计

17、划”“硕师计划”“学费代偿”)学生支教(“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师支教(“退休支教”“交流轮岗”)、定向培养(“优师计划”)五种基本补充类型,以及“特岗计划”和公开招聘为主,教师支教和学生支教为辅,定向培养逐渐兴起的补充格局。9 同时,通过“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整体盘活与统筹调配,进一步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突破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终身服务”期限,带动乡村教师补充理念和机制向“定期服务”“流动任教”转变,为乡村教师多形式、多渠道、高效能补充奠定了基础。(三)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成效在各项乡村教师政策调控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逐步健全、灵活、多元,推动乡

18、村教师补充短板加快补齐。自2 0 0 3 年起,“西部计划”已累计选派4 6.5 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深人基层开展为期1 3 年的志愿服务;2 0 2 2 年,3.6 7 万名志愿者赴中西部地区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1 0 ;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注人了重要师资力量,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支持举措。自2 0 0 6 年“三支一扶”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4 6.9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服务 1 1 ,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特岗计划”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年

19、龄结构、学科结构,促动各地建立起“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1 2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 0 3 万名教师。1 3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十年招生8.5万人,9 0%毕业生到中西部任教 1 4 ;从“免费”到“公费”,意味着我国教师培养实现了对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形象、公共精神的塑造与回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 0 1 5 一2 0 2 0 年)的实施,更是增加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使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局面基本形成。“优师计划”每年为8 3 2 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定向培养1 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2

20、 0 2 2 年招收1 1 4 1 8 人,同比增长1 9.8%。这项计划将心系乡村、立志从教的优秀学子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热切需要、学生的未来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乡村教师定向就业的创新举措。与此同时,在国家实施的教师人才支教援助专项中,“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和“组团式”援疆、中小学和高校银龄讲学计划,累计派出2 2.1 万余名教师到农村和中西部学校支教讲学 1 5 ,成为乡村学校优质师资补充的重要渠道这些专项举措为国家实施的关于乡村教师补充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了有力支持和辅助。总体而言,我国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2 0 2 2 年农村义务教

21、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 6.0 1%。1 6 这也表明现行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和机制对促进乡村教师素质持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四)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阻滞进人2 1 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创新路径、开辟渠道促进乡村教师补充供给,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但由于乡村学校过去长期面临的生源不103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足、师资短缺、设施薄弱、经费有限、资源匮乏、课程难施、活动单一、家校疏远、地域封闭、文化隔离、信息滞后、法人缺失、管理被动等问题 1 7 ,以及这些劣势因素在大众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认知,导致乡村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2、,进而影响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和优秀毕业生的从教选择意向。与此同时,在乡村教师补充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地在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的创造性、灵活性仍有不足。这些阻滞因素制约了一系列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有序推进,并综合导致乡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缺员、职业发展不畅、补充难与稳定难的短板和瓶颈。1 8 一系列问题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国乡村教师补充方面仍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进一步映射出编制总量从严控制与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职业吸引力低与乡村小学教师质量不高、全国小学教师整体结构供大于求与乡村小学教师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县级政府财力有限与乡村小学教师补充的经费

23、偏低的矛盾。1 9 具体而言,现行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过于注重“专业取向”,对乡村教师的“乡土性”和“乡土情怀”关照不足。2 0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二元化特征、整体性差距和不平衡状况削弱了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效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体现出强烈的市场化调节作用,吸引乡村教师的激励措施和稳定乡村教师的保障措施仍有待提高,与乡村学校比较劣势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匹配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仍需健全、完善和强化。同时,地方自主探索实施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空间不足,各地难以建立多形式、多样化、多渠道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而基层教师管理体制中事权、人权、财权的分离进一步抑制了乡

24、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空间。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累计增多和就业压力加剧,乡村教师补充来源愈发充裕,但优质师资的补充效果不尽理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匹配。(五)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走向针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与新时代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不适应问题,要积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聚焦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价值立场,着力满足乡村地区人民群众和学生在教育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期待。在发展理念上,要推进有质量的公平,强化乡村教师供给、补充、配置的质量要求,以高素质师资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以质量为基础的教育公平,实质性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要推进有差异的均衡,着眼于教育和办学不平衡、

25、不充分问题,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路和举措,通过优化高素质师资配置来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部教育均衡发展。要推进有体系的构建,系统认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结构性矛盾和影响因素,建立健全引才留才激励体系、工资待遇保障体系、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工作生活关爱体系,吸引带动厚植乡土情怀的优秀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在政策取向上,要形成从倾斜支持到优先支持的战略设计,突出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立意与核心宗旨,多措并举优先解决乡村教师补充方面的问题,加快补齐教育公平中的最大短板要形成从中央主导到赋权地方的政策布局,以中央宏观政策为基本方针和

26、总体导向,引导地方基层根据乡村教师补充实际需要探索多元路径。要形成从全局统筹到专项调控的政策搭配,促进乡村教师补充“点面结合”,既推动整体性发展,也形成有重点的改革政策支持。要形成从政策性配置到协议性服务的政策转型,突破乡村教师补充的固化结构,为乡村教师补充、稳定、流动、评聘、转岗、退出等预留更多弹性空间。三、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2021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 1 1 2 0 2 1 年8 月1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署名文章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

27、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 2 在党的104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成就,标志着我国站在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起点和更高水平的时代坐标之上。这也决定了乡村教育走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历史必然性,客观要求调整乡村教师供给结构、优化优质师资配置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

28、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 3 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都与建好乡村教师队伍、办好乡村教育息息相关。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根本上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 9 7 9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11%。2 4 面对如此庞大的乡村人口群体,要同时兼顾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和全体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在战略任务和制度安排上必须把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

29、乡村教师补充摆在优先支持、优先投入、优先保障的地位,通过高素质乡村教师有效供给来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儿童和学生受教育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根本上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增强就业保障,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强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扩大中等收人群体规模。其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最直接的目标是通过教育为乡村地区适龄人口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提升素质能力和职业技能来确保升学和就业。对此,补充优质教师资源、促进师资科学合理配置是底线要求,否则就难以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

30、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根本上要以教育为支撑、以教师为基础。教育既是创造富足物质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通过立德树人来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规格,进而以“人”的现代化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优化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达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精神文明持续提升的宗旨。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实质上就是促进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整体提升相比城镇地区,乡村人口和乡村学生的物质基础更为薄弱、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还不适应。这就需加快高素质师资补充,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

31、领文明乡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提升的关键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根本上要通过教育传播理念、传承知识、传递技能、引导实践,要把教师作为价值倡导者、理念传播者、具体践行者和榜样示范者。比较城镇地区,乡村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相互依赖程度更高,实施生态保护教育更为直接,强化人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理念更新、行为转变也更为生动、具体、有效,可谓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策源地和主战场。这些天然固有的优势,更依赖于教育因势利导,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友好型生态环境发展观念广泛传播、弘扬、光大,培育、引导和带动乡村学校辐射服务的地区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乡村教师是生

32、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在培养乡村学生、融入乡村生活的实践中,扮演着示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教师不能缺位,更不能因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而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并且要在承认、肯定乡村教师特殊作用的基础上统筹加强师资补充配备,让广大乡村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线、最基层发光发热。105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根本上离不开教育在培养和传递家国情怀、天下视野、文明多样、文化多元、和平共处、交往合作、包容理解、美美与共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离不开教师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示范和践行。对比城镇地区,乡村人民和

33、乡村学生认识、感知、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对教育和教师的依赖程度更高。这就需要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参与乡村治理中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乡村社会和乡村学生正确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胸怀天下、谋求大同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和平与发展的信仰者、守护者、参与者。(二)聚焦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补齐乡村教师补充短板教育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先行者和助力者。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学生还处于弱势地位。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导向下探讨乡村教师补充,要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核心主题,通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

34、结构合理的师资配置来确保每一个儿童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取得共同成长。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就要求按照“体现积极差异”的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超越简单依据生均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细致考虑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根据教学现实需要,依据学校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配置资源;在师资配置方面,基于区域内校际教师教学工作量均等原则配置教师,保障不同规模学校的师资供给。2 5 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教师补充要超越以编制和财政为主要调控杠杆的配置模式,按照乡村学校办学管理、教育教学、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补充,进一步综合乡村学校的办学规模、育人功能、教

35、育质量、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来统筹规划乡村教师补充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和结构诉求。其中,在结构上要充分考虑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结构性缺员的实际情况,从年龄、专业、学科、岗位性质等多要素出发,满足乡村学校办学、育人、管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在实际需求的意义上通过乡村教师补充配备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师资配置的公平与质量双保障,确保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契合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三)适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乡村教师补充结构城镇化是影响甚至决定乡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宏观背景。截至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 0%。2 6“十四五

36、”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率2 5%7 0%这一城镇化率高速增长期,即快速城镇化时期。2 7 1 2 0 2 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2 8 同时,对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学和转学政策,保障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学;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到2 0 2 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

37、化率差距明显缩小。”2 9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标志着新型城镇化从理论话语转入了实质性的实践议题。这意味着,劳动力转移人口子女进人城市,特别是县城接受教育的渠道将更加通畅,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减少的速度至少不会有明显降低,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仍将继续快速下降,学校“微型化”趋势更加凸显。3 0 这也进一步要求适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布局,将素质提升、结构优化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位置。3 1 从文件中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来看,共涉及五类县城的发展战略,乡村教师补充要围绕发106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展的主导型任务进行

38、战略规划。【3 2】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突出这类县城主动承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系列功能和职能,强调与邻近大城市的优势互补。对于这类县城的乡村学校,在教师补充和师资配置上应突出超前布局、主动配套、质量兼顾的原则和特点,为学生随父母流人就学提供保障。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突出发挥这类县城的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对于这类县城的乡村学校,要科学合理评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态势,根据吸引人力资本的聚集趋势来有序强化乡村教师补充。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突出集聚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优势,强调更多吸纳县城内农业转移人口。这类县城人口以农民和

39、农业产业劳动力为主,服务“三农”的工作定位使他们更有稳定性而不易流动。在乡村教师补充中要注重合理适需,同时强化县域内的统筹调控,引导乡村教师随着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变化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而稳定转移。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突出区县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强调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对于这类县城要以引导乡村教师随超载人口转移而有序流动,突出从生态地区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调配,并根据客观需要适量补充,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倾斜。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强调根据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这类县城处于资源有限、功能

40、衰弱、人口流失、儿童数量递减的发展境况,在乡村教师补充过程中要注意严控增量,注重盘活存量,同时引导乡村教师向人口流动的目的区域有序流动,作为邻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师资补充力量(四)顺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优化乡村教师补充布局人口结构新变化和人口分布新格局直接影响学校和教师的总体布局。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教师补充带来的挑战和契机,以及新生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教师补充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 0 2 3 年工作要点提出,结合人口发展新态势和人口分布新格局,研究推动各地优化教师配备。总体而言,要基于县域人口分布的动态性与趋势性,合理预测教师增量需求,规避当下紧缺与未来过剩的矛盾;聚焦方便

41、性与优质性,完善城乡教师配置与交流机制,使乡村教师补充与人口变化形成战略匹配,与乡村教育实际需要达成动态适应。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会导致国家社会保险负担的增加,也会引发劳动力市场资源供给的不足,同时对一个国家的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 0 岁及以上人口为2 6 4 0 1 8 7 6 6 人,占1 8.7 0%,其中6 5 岁及以上人口为1 9 0 6 3 5 2 8 0 人,占1 3.5 0%,与2 0 1 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 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

42、4 个百分点,6 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 3 个百分点。3 3 另有研究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 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 亿,其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 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老年人数量会进一步超过农村。3 4 1 人口老龄化是全民性、全域性、全局性问题,涉及城乡各行各业,也是关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退休教师工作生活的重要议题。其中蕴含的契机就是对于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优秀退休教师,如何通过多样化的鼓励支持措施,大规模吸引这部分教师群体再次回归教师队伍,深入乡村和基层学校贡献力量。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乡村教师有效集约补充、强化乡村学校先进

43、师资力量、带动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出生人口数量变化及发展趋势对教育布局和教师配置的影响更为直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 0 2 2 年全年出生人口9 5 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 7%o;2 0 2 1 年全年出生人口107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 2%o;2022年比2 0 2 1年下降0.7 5 个千分点。3 5 同时,与2 0 1 6 年的新生儿出生率1 3.5 7%相比,六年来降低了一半,表明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一项基于2020一2 0 3 5 年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对乡村

44、教师队伍需求结构影响的预测研究表明:乡村教师需求总量变化相对平缓,小学阶段师资存在缺口;由于“基数大”且“退出慢”,年轻教师补充需求迫切;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科师资缺口严重;临时性岗位以及非专任教师岗位人员需求较大。3 6 对此,要健全和完善开放灵活、动态调节、精准有效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应对出生人口下降和儿童数量变化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挑战。四、乡村教师补充的改革建议长期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党和国家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各项短板加快补齐。然而,立足新的时代坐标,乡村教师补充需要进一步明确战略需求,直面客观弊病,找准价值定位,形成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

45、的发展思路,契合乡村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科学合理补充乡村教师。(一)坚持质量与需求并重的乡村教师补充定位我国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有2 1 5所师范院校、5 1 0 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了由“中师、专科、本科”三级教师教育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跃升。3 7 教师培养数量规模和质量规格均得到了空前提升,师资供给已经高于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人力资本需求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依托现行政策设计和补充机制吸引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并不难,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整体提升乡村教师队

46、伍素质。这就需要树立鲜明的质量导向,通过完备的教师资格制度设计严把准人关口,以现有师资补充方式为依托,以优质、精准为特征推进师资补充配置的完善升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岗位建立个性化、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的分层分类考察,确保乡村教师补充的来源质量。同时,完善从单因素迈向多因素综合考量的师资配置标准,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师资配置的个性化需求。以体现积极差异为原则进行区域师资配置,着重考虑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遵循区域内校际教师教学工作量均等、日常教学需要和专业对口原则,综合学校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等因素配置教师,保障不同类型地区、不同规模学校的师资供给,切实解决教师结构

47、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二)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乡村教师补充具有地区差异性,各地各县(区)对乡村教师的需求各有不同。现行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设计更多以中央统筹为主、地方自主为辅,以宏观政策为依据、以专项计划为支撑、以地方政策为补充,形成了高位主导、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式,更多体现出政策规定性和政策强制性。这进一步导致了对地方发展战略规划、人口变化趋势、教育实际需求等方面的关照不足,致使乡村教师配置方式和补充形式相对固化。面向未来,需要建立更为开放、灵活、多元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形成自上而下宏观调控与自下而上自主实施相协调的运行方式,激发乡村教师补充的政策活力和工作效能。首先,由中央

48、制定乡村教师供给和补充的总体方针,运用宏观政策调控教师培养的规模、质量,制定乡村教师补充招聘的指导性政策而非规定性政策,并配以必要的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和资金储备,为各地自主开展乡村教师补充提供政策引领和经费保障。其次,各地在中央宏观政策指导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制定规划,改变以往统一的市场化师资配置方式,结合各区县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分类设计乡村教师补充与稳定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和职业晋升等方面的支持体系,特别针对落后地区要优先突出对乡村教师吸引、补充、稳定的价值导108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向和人文关怀,从而引导优秀教师资源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均衡合理地分配。

49、再次,经济不发达阶段的教育体制往往以政府的较强干预为特征 3 8 ,要兼顾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强化当地政府的区别化调控,因地制宜创新师资配置方式和教师补充渠道,以统一配置与灵活补充、公开招聘与动态招考、常规补充与临时补充相结合的方式为欠发达地区注人师资力量,总体实现区域内师资有效补充和均衡配置。(三)开拓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乡村教师补充方式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工资水平和工作生活条件这些外在的关键因素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对自身的价值理念、生存需求、生活追求、职业选择、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的定位紧密相关,还与诸多立志从教的优秀人才能否越过现有乡村教师补充方

50、式的关卡顺利进人教师队伍直接相关。这些社会外在的关键因素、教师需求蕴含的内在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3 9 、教师补充政策的机制性因素,共同影响到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队伍稳定性和补充的有效性。特别是针对乡村教师队伍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缺员问题,更应该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补充机制。国家通过制度设计形成了一系列招聘机制,突出了“竞争”在师资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一系列专项支持计划体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教师配置理念,但仍是以“竞争”为主的补充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资补充渠道受限。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师资需求,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公开招聘和各个专项计划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