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3年第4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2 2 N o.4第2 2卷(总第1 2 7期)J OUR NA L O F S HAN GQ I U P O L Y T E CHN I CA u g.2 0 2 3 收稿日期:2 0 2 2-0 8-0 5基金项目: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在线学习力现状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2 1 V S Z 1 2 8)作者简介:龙飞(1 9 8 8),女,湖南双峰人,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思潮研究。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思考龙 飞(贵
2、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摘 要:脱贫攻坚精神是时代精华与理论创新的深刻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脱贫攻坚精神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大学生自信的思想底气、提供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论及凝聚乡村振兴人才的磅礴力量。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巩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激励大学生拒绝“佛系”“躺平”、引导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思政课教学;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 6 4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1-8 1 2 7(2 0 2 3)0 4-0 0 5 4-0 6O n t h e V a l u e I
3、 mpl i c a t i o n s a n d P a t h o f I n t egr a t i ng t h e Spi r i t o f P o v e r ty A l l e v i a t i o n i n t o t h e T e a c h i ng o f I d e o l og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C o u r s e s i n C o l l eg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L ON G F e i(G u i z h o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4、r s i t y,G u i y a n g 5 5 0 0 0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s p i r i t o f p o v e r t y a l l e v i a t i o n i s a p r o f o u n d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t i m e s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h a s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v
5、a l u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T h e v a l u e o f t h e s p i r i t o f p o v e r t y a l l e v i a t i o n l i e s m a i n l y i n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i d e a t i o n a l c o n f i d e n c e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p r o v i d i n g t h e m w i t h a m e t h o d o l o g y t o
6、o v e r c o m e d i f f i c u l-t i e s,a n d m o b i l i z i n g t h e t r e m e n d o u s s t r e n g t h o f t a l e n t s f o r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s p i r i t o f p o v e r t y a l l e-v i a t i o n i n t o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i d e o l o g i
7、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c o u r s e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i m s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i d e n t i-f i c a t i o n o f s t u d e n t s w i t h t h e s o c i a l i s t s y s t e m 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m o t i v a t e t h e m
8、t o r e j e c t a“B u d d h i s t”a n d“l y i n g f l a t”l i f e s t y l e,a n d g u i d e t h e m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 t h e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K ey W o r d s:s p i r i t o f p o v e r t y a l l e v i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 o f i d e o l o g i c
9、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c o u r s e s;v a l u e;p a t h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这标志着党和政府如期兑现了承诺,困扰数千数百代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顽疾得以终结,贫困成了历史。8年时间,9 0 0 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与脱贫攻坚精神的强大动力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用2 4个字把脱贫攻坚精
10、神浓缩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 实、开 拓 创 新、攻 坚 克 难、不 负 人民。”2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党的精神、时代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的凝结。它是重要的精神纽带、精神食粮、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45第4期龙飞: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思考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3。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过程中,不能将脱贫攻坚精神束之高阁,而要在继承和弘扬中接续奋斗,为新的实践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赓续脱贫攻坚精神,必需审慎考虑“融入何处”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
11、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学理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能讲深、讲透、讲活脱贫攻坚精神,使之入脑、入心,又能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脱贫攻坚精神是增强大学生自信的思想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5扶贫工作的困难和挑战难以想象,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脱贫攻坚精神是脱贫攻坚实践的精神升华,是增进大学生自信的思想底气。脱贫攻坚工作是一场极具考验的硬仗。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小康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12、。然而,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扶贫进行到最后阶段,剩下的都是极贫极弱的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地势偏远、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灾害频发,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扶贫成效缓慢。尚未脱贫的人口,绝大多数是自我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的群体。由于受文化程度、陈旧观念、小农意识、依赖心理、劳动技术、身体残病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扶贫对象主动脱贫的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攻坚工作易陷入帮扶人热心、帮扶对象被动的窘境。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是扶贫对象认定精准,但在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认定不准确、不透明等问题,受扶对象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导致帮扶措施不聚焦,增加了帮扶工
13、作难度。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农事务较多,很多帮扶人并不是涉农专业,由于缺少农村工作经验和技术,帮扶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一线扶贫干部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繁重的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扶贫干部身心俱疲,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难以想象,但这些困难并没有使扶贫工作被搁置,脱贫攻坚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帮扶人和受扶对象,最终创造出了可以彪炳史册的扶贫奇迹,极大地提振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二)脱贫攻坚精神是引导大学生克服困难的重要方法论脱贫攻坚精神内容虽然精简,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
14、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6。精准是中国式扶贫开发之路的重要方法论。精准就是要摸清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准确诊断致贫原因,不搞扶贫项目同质化,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有针对性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扶贫成效必须经受住考验。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措施才有针对性。扶贫项目精准、产业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地发挥产业带动致富的作用。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开展造血式扶贫,才能激发内生动力。把准致贫根源,帮扶措施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各村情况,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的最佳效果。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精准地研判出真正的贫困人群,一些地
15、区立足实际,从住房情况、家中必要生活物资、劳动能力、受教育人口等方面进行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等方法,从而准确摸清贫困户家底。以“精准”为主要方法论的脱贫攻坚精神,蕴含 着 重 要 的 方 法 论 启 示,对 大 学 生 有 重 要 意义。“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求真、求实、严谨的态度,不能得过且过,轻易给自己设限。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候,更需培育“精准”精神,更要勇于“较真”。而实际上,绝大多 数 大 学 生 在 这 方 面 是 欠 缺 的。近 年 来,“躺平”“佛系”等
16、文化在社会群体中流行,很多大学生55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3年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奉为一种生活态度,从而自我否定、自我设限、自我虚无。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行为,折射出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强的心理压力下表现出来的挫败和无奈。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精准”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使他们摆脱“无欲无求”的消极状态,树立阳光积极的心态,认真负责地面对生活。(三)脱贫攻坚精神是凝聚乡村振兴人才的磅礴力量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最简单、最朴素的愿望,但贫困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将增进人民福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百年党史,就是一部
17、党领导人民战胜贫困、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人民的土地需求,使人民的生活有所依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改善农村贫困问题,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分阶段对扶贫开发事业进行了谋划,根据扶贫开发重点,确立了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为小康创造条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不同扶贫目标,相继出台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 0 0 12 0 1
18、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 0 1 12 0 2 0 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对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做出“三步走”工作安排,即在二十世纪末以前,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二十世纪末,在前两个目标已经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前提下,针对小康水平不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小康进一步进行了安排,并将实现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始终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党
19、的十九大对原“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到2 0 3 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同时指出,“三农”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和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对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实现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至关重要。乡村振兴需要汇聚人才和智慧,青年大学生责任重大。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致力于巩固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向度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让大学生在了解脱贫攻坚
20、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激励大学生拒绝“佛系”“躺平”,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一)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渠道。当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高等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学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 性 的 集 中 体 现。决 战 决 胜 脱 贫 攻 坚,从“输血型式扶贫”到“造血型
21、式扶贫”,不仅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财政支持,还考验着体制机制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在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我国建立了“五级书记”集中扶贫的领导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密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责任制。选派了共计2 0多万个驻村工作队、3 0 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充实到基层扶贫工作一线,实现了每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形成了包括党政军、企事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内的大扶贫工65第4期龙飞: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思考作格局。这些积极措施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动能,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各种不良
22、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他们有幸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举,许多来自农村的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些感性事实进行理论抽象,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讲明白脱贫攻坚精神的价值意蕴、讲透彻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旨归,让大学生深切体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二)激励大学生拒绝“佛系”“躺平”马克思的财富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财富的性质、来源、类型和衡量尺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以其自身的某种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表现为各种
23、各样的商品。在未来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7。劳动是财富的主要来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认。大自然为创造财富提供了物质材料,但要形成财富,必须以人类实践为中介。劳动是人类实践中最重要的形式。因此,没有人类的劳动,财富是无法产生的。财富创造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财富创造的主体。财富既有物质形态,也有主体形态,即人的智力、能力、素质等内在形态,不能忽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与贫困作斗争是党领导人民创造财富,摆脱物质短缺的实践。在这 个 过 程 中,脱 贫 攻 坚 精 神 将 扶“贫”同扶“智”(智力)、扶“志”(志气)相结合,激励着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
24、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8当今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更多,思想更活跃,但相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从小就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有更丰富的物质,很多大学生对贫困的感受几乎为零,他们无法理解“吃不饱、穿不暖”是什么滋味。他们没有经历过贫困的磨难,没有经历过物质条件的短缺,很难明白贫穷的辛酸。很多大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不喜欢劳动和奋斗;部分大学生甚至不愿意工作,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不愿意消费。他们对成功的野心不大,对生活也没有太大的期望,没有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精气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让
25、大学生充分了解贫困及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智力、志气及劳动在财富生成和美好生活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三)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出发点。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还存在返贫的风险。因此,必须巩固扶贫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但由于受农村长期发展不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就业和人才成长的空间十分有限;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高龄化;社会偏见、家庭期待以及个人职业定位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
26、后通常会选择留在城市而不是返回家乡或者到基层就业,导致农村人才资源长期得不到补充,城市人才相对饱和,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个人才华和价值难以得到体现。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脱贫攻坚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对各类乡村振兴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农业,了解农村,热爱农民,正确认识农村发展的潜力和振兴农村的重要战略意义,使大学生产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萌发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从而自觉下沉到乡村振兴第一线。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脱贫攻坚精神是团结和凝聚全体人民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强心剂。将脱贫攻
27、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融合实效的具体路径如下:(一)深化拓展,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 思政课教师是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教学、增强75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3年教学实效的主力军。他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脱贫攻坚的战略和实践意义、了解扶贫一线的真实状况,才能将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把脱贫攻坚战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把脱贫攻坚实践讲解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接地气”,从而有效地用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没有脱贫一线经验,对脱贫攻坚的政策和做法了解不多,对脱贫攻
28、坚成果不够自信。推动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增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度自信。坚定的制度自信,既是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的充分展示,又是他们讲好脱贫攻坚精神的前提。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深刻感悟,也源于对中国决胜脱贫攻坚的高度自信。只有拥有自信,思政课教师才能理直气壮地在课堂上向大学生讲好脱贫攻坚精神,才能澄清国外一些敌对势力对中国决胜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歪曲和污蔑。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历史思维,从正确的历史观的高度,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到基层一线了解我国脱贫攻坚过程和经验,了解扶贫工
29、作成绩的宝贵,从而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高度、有温度地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聚焦问题,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能从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如何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教学中,达到启智润心、激发斗志的效果。(二)点面结合,增强融入内容的针对性 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还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结构来考虑“融入的内容”。虽然思政课的总体特点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但是每门课又各有侧重。要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就要根据这些课程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使脱贫攻坚精神与教材内容更好地融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透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和实践的
30、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结构,选择与脱贫攻坚精神相适应的章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入。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融入“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从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关系出发,引导大学生深刻理 解 脱 贫 攻 坚 精 神 的 历 史 价 值 和 当 代 价 值。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要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脱贫史的角度,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出发,将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主线,讲清楚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和重要经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融入“第九章 坚持和
3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使大学生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形成系统的认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脱贫攻坚精神可用于原理的分析和说明。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教师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明确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大学生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当前流行的“佛系”“躺平”文化为例,向大学生讲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实质及危害,用脱贫攻坚精神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理实统一,提升融入内容的适配度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32、要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彻,“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扣时代背景,从大学生的兴趣和关切出发,使学生有获得感9。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又要注重对他们的就业观、职业观进行指引;既可根据教学要求、大学生实际情况单独讲授脱贫攻坚精神,又可从大学生现实需要的角度,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对脱贫攻坚精神进行解读;立足于全面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参与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事业中,到广阔的农村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思政课的教学对象不仅涉及人文社科类专85第4期龙飞:脱贫攻
33、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思考业的大 学 生,还 涉 及 金 融、工 程、水 利、农 田、种植(养殖)、建筑、医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脱贫困难在哪里,脱贫攻坚精神可贵在哪里。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并外化于行动。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 0思政课教学必须考虑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在讲授过程中,教
34、师要善于从就业政策层面,通过对人才政策的解读,坚定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决心。例如,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中,农村生产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科技等人才培养政策都向高校毕业生倾斜,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政策机遇。思政课教师可从政策影响个人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大学生对政策了解得越充分,越有利于他们做出抉择,将脱贫攻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结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的凝结,具有丰富的思政育人价值,与高校思
35、政课具有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因此,深入探讨脱贫攻坚精神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研究分析两者目标价值层面的契合性,进而探寻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不仅有利于脱贫攻坚精神价值的发挥、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2.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1 9.3 习近平.习近平总
36、书记在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 0周年系列活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9:3-4.4 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7:3 7 7-3 7 8.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7 3 9.6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M/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8:5 8.7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1 8 5 7-1 8 5 8年手稿)摘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2 0 0.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1 2.9 李红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2 1,3 9(2 2):5 5-5 7.1 0 马克思,恩格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8 2.责任编辑 亦 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