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 6 卷第4 期2023年8 月专题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36No.4Aug.2023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钟海,苏航(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 1 0 0 6 1)摘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现实基底。不过,在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然面临着相对贫困问题突出、乡
2、村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农村发展人才支撑乏力、乡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乡村治理效能有待优化等诸多现实阻碍。应着力从五个方面来把握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建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农村农民持续增收;三是激活乡村发展人才引擎,着力激发追求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四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增强农民民生福让;五是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323.8引用格式: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 0 2
3、 3,36(4):22-34.Citation Form:ZHONG Hai,SU Hang.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the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realistic obstacles and the way forward in practiceJ.Journal of 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 economics,2023,36(4):22-34.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长久期盼的共同愿景,也是党射身入局并孜孜追求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
4、国家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 0 2 0 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脱贫摘帽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终点,而是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战略安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 0 3 5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中国已进人迈向全体人民和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实现共同富裕仍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农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快实现乡
5、村现代化,就是为了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没有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就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农民农村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民收人结构持续优化以及农民民生福证大幅增进。然而在扎实推动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收稿日期:2 0 2 2 0 8 2 2;修回日期:2 0 2 2 0 9 1 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策略研究”(2 2 BZZ068)作者简介:钟海(1 9 7 7 一),男,陕西子洲人,西安
6、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西部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发展;苏航(1 9 9 7 一),女,陕西黄陵人,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治理。22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文章编号:2 0 9 6 7 4 5 4(2 0 2 3)0 4 0 0 2 2 1 3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义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阻碍。这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必须回应和呕待解决
7、的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而备受学者关注,并围绕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与路径方向等展开深入探讨。一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能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要“从全局上来看”1 。郑瑞强等从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的“发展性”视角出发,提出了系统理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五个维度2 。肖华堂等认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并无本质区别,需要帮助农民群众增强致富本领、创造致富机会、畅通流动通道,聚焦产业促进乡村振兴3 。唐亮等认为,农民农村共同
8、富裕由农民共同富裕和农村共同富裕两部分组成,农民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全体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农村共同富裕则强调的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农村产业高质高效、农村生态宜居以及农村治理有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4 。二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郑瑞强认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着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呕待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主体意识不强、乡村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现实困境2 。黄祖辉等研究发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和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难题5 。林万龙等认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是巩固脱贫
9、成果与防止规模性返贫,核心任务是促进低收入农户收人更快增长6 。吕德文认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人差距三大挑战7。黄季煜认为,城乡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间的收人差距依然很大,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将任重道远8 。三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向。王志章等采用熵权法和障碍因子分析对农村共同富裕优势和短板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应该从加强党的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补齐农村短板9 。雷琼指出,推动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和政策变革的重要内容,并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优化乡村治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1 0
10、1。黄承伟认为,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1 1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1 2 、农村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1 3 、城乡融合发展1 4 等作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和有效手段。综上可知,共同富裕研究取得的既有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有益启发。不过,相关研究也有进一步深人和拓展的空间。一是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实践路径等,而对农民农村如何同步迈人共同富裕的关注和研究体量相对偏少;二是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多数基于宏观视角对共同富裕路上的问
11、题、挑战与建议进行阐释,而缺乏基于中微观维度的研究,如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问题、策略与路径;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多数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部分来阐述,而缺少基于农民主体性和农村核心场域来阐释推进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鉴于此,从理论上梳理和阐释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面临的现实藩篱以及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基本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未来社会设想。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
12、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 5 1 可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未来进行展望的构想中强调了劳动与公平分配的重要原则,蕴含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并系统论证了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从词源来看,“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其中:“共同”,浅言之就是全体,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状况。深层次来看,它还包含空间区域上的非同质性和时间维度上的非同步性。“富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就是使23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体现为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足,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富裕”的
13、前提是发展,强调的是把经济体量做好做大做强,体现的是效率性;“共同”的前提是公平,强调的是把经济总量切好分好,体现的是共享性。概言之,共同富裕是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发展是前提,共享是核心,可持续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 6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场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和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不仅具有共同富裕的一般要义,还有其独特内涵。首先,从发展视角来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农村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并持续发展,农村发展环境、
14、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农民充分就业才能实现,农民收入才能获得提高,这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还不够充分,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积累体量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产业发展高质高效。其次,从分配视角来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城乡协调性均衡发展以及农村内部均衡发展息息相关。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要体现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公平元素,又要避免走人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只有统筹效率与公平、兼顾发展与共享、注重共同与差别等,才
15、能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内涵的相对性、空间的差别性和时间的时序性,才能真正扎实推动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可以说,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重点是农民。这就要求积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优化在城乡之间、不同农村区域之间以及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民众有能力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共享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1 7 ,最后,从可持续视角来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息息相关,与体制机制供给及政策体系设计回应能力息息相关。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和后一代人的选择与利益为代价,只有制度供给和政策设计符合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惠及社会弱势群体,
16、只有发展和共享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农民农村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二)时代意义1.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 8 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又是一个从“部分先富”到“一个也不能少”的长远目标。第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1 9 。对于我国而言,这里的“所有人”自然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体。足
17、寒伤心,民寒伤国。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2 0 1。第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早在1 9 5 5 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么一种制度,“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 1。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快脱贫减贫步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无不都是把农村作为主战场,把农民摆脱贫困、步人小康、迈向
18、共同富裕作为奋斗圭桌与旨趣。2.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内蕴之意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第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始终把“人民”镌刻在自已旗帜上的奋斗史。“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农民农村脱贫摘帽不是终24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
19、阻碍与实践进路点,而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扎实有效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是“十四五”时期和2 0 3 5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更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第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意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通过一系列惠农富农强农政策,扎实推动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更是使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步人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这无不体现和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农民农村共
20、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进人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呕待解决的棘手任务,尤其是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问题是共同富裕实现质的飞跃的短板和难点。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仍然不够富足。另一方面,城乡收人差距、农村内部的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人差距仍较为明显。第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
21、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持续加快农民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人差距,可以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通过资源协调、城乡融合和工农协作,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补齐“三农”短板,可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强调绿色、生态和节约理念,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经济的优势,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可以着力解决农民农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开放、包容、多元理念,建构农村发展内外联动机制,可以着力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力问题。坚持共建、共治和共享理念,全面激发和带动农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共享乡村发展成果,可以着力解决
22、社会公平正义问题。4.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补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弱项的关键所在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与西方国家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不同的是,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这个不同之处最大的体现在于“全体性”和“全面性”,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兼顾农民群体的利益,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四化同步实现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开放性概念,从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发展为新时代“全面现代化”的“高阶形态”。从内容或范围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含人的现代化、各个领域现代化以及治理现代化的复杂系统;从推行或实施
23、角度来看,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短板和弱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通过做大社会财富“蛋糕”以解决“有没有”的效率问题,又要通过公平合理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以解决“好不好”的公平问题。只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走高质量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提高发展的均衡性与包容性,才能切实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5.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发展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完成
24、的,必须要有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政策保障并扎实推进。如果说脱贫攻坚战略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则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难啃的任务仍在原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标志着我们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和共同富裕,需要将提志、提智与提制有机结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二,高质量乡村振兴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缩小城乡差距、农村
25、地区的区域差距以及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振兴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 2 。通过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作为重要任务,持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稳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5三、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阻碍西安财经大学学报6.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 3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目标
26、引领和关键动力。第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基础。在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保障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促进国民消费结构升级,弥补城乡消费断层,为我国市场空间提供收人支撑,也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有效盘活农村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建设空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拥有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土地、生态等要素资源,还拥有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广大投资
27、和消费市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的要素资源,盘活农村资产,更能释放出巨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实现城乡经济要素双向流动。(一)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农民农村摆脱了绝对贫困并步入小康社会,但农村反贫困挑战依然存在,农村部分人口依然处在返贫风险中,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相对贫困致贫风险较高、隐蔽性较强,与绝对贫困相比具有更高的治理难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基尼系数始终处于0.4 0.5 之间,高于基尼系数警戒线。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状况的人群基数过大,是我国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1.相对贫
28、困群体缺乏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救济式”扶贫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帮扶到户,成效显著,但也造成了部分贫困群体过度依赖外部扶持,导致相对贫困群体消除贫困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内生动力。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较低,贫困群体整体素质不高,没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技能,即使得到了脱贫的机会,也会安于现状,产生“等、靠、要”思想,主动脱贫和内生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基于时间和任务的倒逼,在脱贫道路上,政府过多强调和借助外生力量和资源,挤压和淡化了贫困群体自身的发展动力和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贫困人口依赖外部资源和力量,而欠缺长久的内生发展能力。2.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
29、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尚未对相对贫困标准进行明确界定,且缺乏对其有效治理的实践经验,阻碍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成型。首先,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衔接机制不健全。相对贫困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贫困治理,要保障精准扶贫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体,防止返贫发生,确保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转换衔接机制。其次,相对贫困的识别体系与认定标准不健全。相对贫困群体来源于绝对贫困人口,但当前相对贫困的标准还未明确建立,而在现行扶贫标准下,基层政府无法单纯凭借传统收人或消费对相对贫困户进行识别与认定。一部分地区仍然将居民收入水平作为衡量标准,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数字脱贫”“表格脱贫”等不良现
30、象,对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很大程度上受到工作人员主观认定的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相对贫困的识别难度。3.相对贫困群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具有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相对贫困治理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首先,没有明确的相对贫困人口就业保障制度。当前贫困地区就业问题呕待关注,很大一部分人即使脱离了绝对贫困,没有就业保障只依靠政府救济,仍然存在潜在的返贫风险,会让农民农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当前虽然对于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体提出一些创新创业计划,但更多停留在“计划”而不是“实施”,没有国家的就业政策支持,资金就无法
31、有效落实。其次,没有建立起相对贫困群体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对接机制和识别标准尚不清晰,影响相对应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撑,将严重制约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可持续发展。26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乡村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脱贫攻坚期间,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实施下,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农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形成,催生出各种新业态崭露头角。但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不足:1.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小农
32、户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农业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缺乏与市场相连接的机制和渠道,造成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农业产业贡献率逐年下降,基本维持在4%。农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给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带来很大的挑战。其次,我国脱贫攻坚时期培育了很多扶贫产业,但大多数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大多数农村地区政府更多倾向于发展短期化、见效快的产业扶贫项目,仅推行简单的产业扶贫项目模式,导致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路径狭窄等。农村产业
33、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2.乡村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与城市市场相比,乡村的产业收益低,难以吸引城市的技术、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产业要素活力不足,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形成挑战。以土地要素和资源要素为例,一方面,由于土地制度的约束,农村土地要素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农地与非农用地的流转受到交易制度的严格限制,农村住宅、生产用地无法自由出人市场交易,且乡村人口普遍外出打工造成土地闲置,农民不仅无法得到土地资源带来的财产性收益,闲置的土地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导致乡村产业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国家统计
34、局数据显示,2 0 2 1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1 8 9 3 1 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3 9.9 3%,这导致农村发展条件难以支撑起产业的发展。3.乡村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度仍然较低。一方面,当今现有的乡村产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经营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产品以初级加工状态或原始状态直接进人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在本地流通,缺乏与外部的交流,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大部分乡村产业
35、的产、供、销还处于不对称的分离状态,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未能形成一体化的融合式发展。目前我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排名仅居世界第6 5 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限制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三)农村发展人才支撑乏力人才资源是我国乡村振兴最大的生产力,要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建设乡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现代化劳动力不足,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乡村建设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影响农业农村发展。1.人才总量支撑不足首先,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大规模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创新就业环境较差、技术服务跟不上,就业
36、机会较少,劳动力上升空间较小,导致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 0 2 0 年我国约有1.6 9 亿劳动力从农村本地流出,2000年至2 0 2 0 年这十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 4.2 1 个百分点。其次,农村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由于工资待遇、就业机会、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籍大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选择留在城市。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但成效并不显著。乡村建设存在大量人才缺口,现有的人力资源难以支撑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人才的需求。2.人才资源结构失衡首先,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城镇化的“虹吸效应”加速了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
37、化现象。我国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 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7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3.81%,比城镇高出7.9 9 个百分点,“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中预测到2 0 2 5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 6.5%,未来五年会有0.8 亿人口进入城镇,农业就业人员比率将下降到2 0%左右。其次,农村人才整体素质偏低。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需要综合性、实用性人才,但是由于年轻人才流失,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大多为思想比较传统的老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观念保守落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村级管理容易松散化架空化。3.优质
38、人才资源缺乏首先,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人口主体是农民,虽然国家对乡村振兴投人大量资金建设,但当前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发展落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现有的农村人才队伍难以带动乡村发展全局。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人口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口占91.8%,文化程度制约导致农村人才质量提升困难,农村优质人才资源缺乏。其次,外部人力资本流入困难。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村建设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基
39、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到环境条件、基础设施、风土文化等因素影响,乡村吸纳外部人才的能力仍然有限。(四)乡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但由于许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条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民生保障依然存在短板,距离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1.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国部分农村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道路设施建设标准、垃圾处理、排水设施等人居环境治理有待改善,部分农村地区的安全饮水供给不足、网络宽带不够、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依
40、然存在。首先,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相比于城市而言,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见效慢、回报低,除政府外,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地区的投资热情不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农村推广也有一定难度。其次,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运营”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很多农村基础设施是由政府代建,并未参考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与真实需求,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工程前期投人大,但后期缺乏资金与运营管理,难以高效发挥其作用。2.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较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尤其在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首先,农村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 0 2 2 年第一季度
41、,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年6 5 0 6.8 元,仅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的7 5.1%。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问题,城市与农村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为8.8 1 张、4.9 5 张,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其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失衡。数据显示,2 0 2 1 年底,我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为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仅为7 9.5%,农村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模式发展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与农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平衡状态短时间内难以消除。3.乡村文化建设有待加
42、强我国乡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娱乐方式较为单调,乡风文明缺失,农民的精神生活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一定阻碍。首先,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虽然很多地区修建了文化广场,常年“摆而不办”,长久以来设施陈旧,无人问津,使用率不高。由于乡村的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调,文化娱乐设施较少,在闲暇时间村民大多会选择聊天、看电视或刷手机等方式娱乐,缺乏文化下乡、乡村春晚等文化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等娱乐场所,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其次,乡村文化建设重视度不足。当前缺乏较为统一的乡村文化管理政策,在基层农村发展中仍然是经济建设为主。很多乡村干部一味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
43、设,很大程度上阻碍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五)乡村治理效能有待优化乡村治理的高效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28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乡村治理面临着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高以及多元共治机制函待完善等困境与挑战。1.乡村党建引领有待加强首先,治理主体素质与现代化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干部年龄结构趋于失衡,多数为老龄人口,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与精力,往往被动地执行上级
44、命令,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部分基层干部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基层党建的重要性,难以应对当前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党建引领的时代发展诉求。其次,农村党建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根据最新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 0 2 1 年底,我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6 7 1.2 万人,农牧渔民党员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 6.8%,说明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乡村治理新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由于人才流失,我国农村党组织缺乏后备人才,大多数基层干部身兼数职,缺乏负责党建工作的专门人员。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外出打工的流动党员无法参与到党支部的工作中,难以推动乡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制约了新阶段乡村治理进程,影响乡村振
45、兴战略的实施成效。2.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高首先,治理主体利益观念复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集体意识逐渐淡化,个体意识不断加强,进而引发人们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谋求自已利益的最大化,只享受集体经济带来的利益,不愿承担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个体投入,常常追求短期效益,避免承担集体责任,出现“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理,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其次,治理主体自主化空间缺失。农民个体的参与性直接影响乡村治理工作的成效,但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到传统治理思维的影响,部分地区过于依赖地方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大,村委会行政化严重,被动治理的传统意识较强。农民
46、作为治理主体,其利益得不到重视,在参与治理事务中的话语权微弱,表达意愿的渠道不畅通,进而影响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多元共治机制函待完善首先,乡村治理合力还未形成。乡村治理工作涉及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办、民政、司法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基层乡村治理中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未能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投人的效果。部分地区把“三治结合”理解为“平行式”治理,或者是简单机械的叠加,缺乏对治理边界的深入理解,导致“三治”未能实现,反而引发冲突。其次,信息化发展较为薄弱。进人新时代,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冲击,乡村治理面临着现代与传统
47、的碰撞,呕须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与乡村治理建立有效联结。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严重,传统的老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观念保守落后,偏向于经验主义,缺乏创新治理意识,对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不高,乡村数字化平台建设滞后,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有限,工作效率较低。(一)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受到资源、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前新冠疫情、贫困人口对政策性补助的依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脱贫人口及地区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因此,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首先,瞄准返贫风险地区和
48、群体,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的动态化监测机制。虽然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仍有部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大。应注重对易返贫人口以及低收人人群的监测,强化风险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继续坚持驻村工作制度,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专业化培训与考核,提升驻村工作队的能力,发挥其在防返贫监测帮扶中的关键作用,强化贫困地区的基层治理,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统一相对贫困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防止返贫信息监测机制,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预防规模性返贫,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其次,构建相对贫困人口动态识别大数据支持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技术,打通农村发
49、展中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建立相对贫困人口识别监测系统平台和信息库,有效地监测相对贫困人口变化,加强数据比对和共享,更加29西安财经大学学报科学、全面地监测贫困状况,准确掌握相对贫困群体需求,从而精准开展贫困治理工作,用科学技术为农民农村高效发展赋能。2.持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动态监测系统,因地制宜施行帮扶政策,建立常态化响应机制。首先,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产业帮扶、转移就业、设置公益性帮扶岗位等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推动以资金救助为主向以能力救助为主转变,多渠道促进就业,促进脱贫人口的社会融人,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收
50、人稳定增长。同时,政府也可搭建劳务合作平台,鼓励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外出就业,鼓励低收入群体自主创业。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人,保障贫困家庭的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帮扶政策,提高贫困群体子女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预防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筹措社会资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合力,做好发展规划、政策保障、重点举措和工作机制的平稳接续转型。实现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性政策与各类兜底救助类政策联动,切实阻断贫困再次发生。3.全面提升农民发展内生动力农民农村脱贫致富的根本之举在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农民的落后思想和保守观念,是致贫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对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