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423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4ART RESEARCH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庆市萨尔图区博诺广告工作室/吴博远摘要:艺术传播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两大类别”和“三种形态”。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艺术形态与传播方式的结合。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的结合,使艺术创作和展示在视觉上得到了丰富、多元;媒体融合不仅使大众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同时也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丰富的路径。关键词:融媒体 艺术 传播媒体融合是一种媒介发展的趋势,即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媒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也将产生新的媒体形态,进而推动和引领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艺术传播领域也是如此。媒

2、体从“一元”走向“多元”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报刊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从互联网到移动终端,媒介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并不是对原有单一渠道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新媒体技术不仅促进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也为传统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新思路;而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传播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则使艺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面对新旧媒介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媒体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传播当代艺术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一、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通过艺术媒介进行传播和创作的基本手段,传播媒介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艺术家也可以借助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平台进行艺

3、术展示与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一)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媒介内容、媒介形态、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相互渗透,产生的一种多媒介共存共荣、融为一体的现象”。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播需要融合不同媒介所具有的多种功能,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从当前的媒介发展趋势来看,媒体融合将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从单一到多样;二是从单一到融合。从单一到多样,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媒体产品;从单一到融合,则是因为自媒体、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时无需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能够在

4、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相关信息。(二)数字技术的融合数字化的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整合不同媒介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多种信息的融合,从而实现对媒介内容的传播。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通过不同媒介中的信息内容实现信息传递,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使艺术传播更具有创意。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来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并不是凭空想象出一些作品形象,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融媒体形式使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储存,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展示和传播。这

5、也是随着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三)媒介融合中的艺术传播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在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下,媒体形态、传播方式、用户特性与产品特性等方面发生深度融合,形成资源整合型媒体的过程。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以微信为例,微信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形式提供了多种艺术传播的平台和手段。在这样的融媒体环境中,艺术作品不再是艺术家自己完成的,而是艺术家借助融媒体技术提供的平台完成作品发布。这就需要艺术家充分考虑融媒体所提供的传播形式对作品传播带来的影响。因此,艺术传播主体要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传播形式和特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和形式展示

6、作品,使受众更加方便地了解艺术家创作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二、艺术传播和视觉形态的结合媒体融合指的是传媒产业中,多种媒介技术相互渗透、相095艺术研究艺术趋势互竞争,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共赢共生的状态。媒介技术的进步,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已经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了创新。其次,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不同媒体之间在技术、平台等方面开始合作与共享,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生态。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态。如利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媒介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利用多媒体影像进行艺术展示;利用虚拟现

7、实(VR)技术进行艺术展示和传播;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艺术传播等。(一)视觉艺术形态的创新视觉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影像、声音等形式来表达。例如,在传统的影像艺术中,通常采用传统绘画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技术不断成熟,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视觉艺术的创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如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观看艺术作品,并利用短视频等形式记录和分享。传统的美术创作方法与视频创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将二者整合起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艺术既要结合传统艺术表

8、现形式,又要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与传播平台的特点,实现新技术环境下的融合。(二)视觉元素在艺术传播中的应用在艺术传播中,视觉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元素的表达,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例如,中国美术馆珍藏的长江万里图卷,就是通过多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利用长江万里图卷中丰富的艺术元素,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情怀等展示给观众。艺术家根据主题选择了大量的视觉元素进行表现,例如用青铜装饰纹样作为画面主体,用蓝色和绿色作为背景色,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运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音乐、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也有助于

9、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中国美术馆运用了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艺术表现,如用不同形式的图形来代表不同时期丝绸之路上人们生活的场景等。三、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特点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特点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传统媒介中,艺术传播主体主要是艺术家,他们大多属于专业艺术领域的精英人群,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而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主体已经走向多元化,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介等都有了交叉的部分。艺术作品是由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接受时需要经过观众的理解和再创造,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新时代精神。在传

10、统媒介中,作品本身是艺术品;而在融媒体时代中,接受对象不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与作品产生互动关系的人。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中,艺术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一)艺术传播内容更加多元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媒体的出现对艺术传播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传统媒介中,艺术品作为艺术作品本身是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也是传统媒介中艺术传播内容单一的原因。而在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出现使艺术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例如,传统的绘画作品进入数字媒介中后,便产生了以绘画为主题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以影像为主题的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以声音为主题的音频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喜马

11、拉雅、蜻蜓 FM等;以文字为主题的图文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这些平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使艺术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艺术作品成为融媒体时代艺术品传播内容的重要来源。在传统媒介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在融媒体时代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不再是单纯简单的交流活动,他们可以在各种平台上交流、互动,如评论、转发、点赞等。随着各种新媒介和艺术传播主体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艺术传播活动中来,这也使艺术传播内容更加多元。(二)艺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新老艺术传播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关系例如,在一些展览中,既有专业人员又有普通观众;在一些艺术教育讲座中,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普

12、通大众;在一些展览中,既有艺术家又有观众;在一些音乐演出中,既有专业人员又有普通观众;在一些展览中,艺术家和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数字媒介进行互动。虽然新老传播主体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没有改变。例如,在一些艺术教育讲座中,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民众;在一些音乐演出中,既有专业演员又有普通观众。例如,传统艺术作品中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都会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融媒体时代由于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声音信息和视觉信息等也会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这些新老传播主体之

13、间互动关系的形成,使得艺术作品本身以及艺术传播主体、艺术受众和艺术创作者等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艺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视听结合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播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了起来,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还有新兴的 VR/AR/MR技术以及全息影像等。例如,一些艺术家将创作好的艺术品通过全息影像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观众。0962023.4ART RESEARCH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艺术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艺术传播更加注重视听结合。例如,一年 二十四节气等系列纪录片就采用了全息影像和 VR/AR技术。在一年中,人们可以通过全息影像体验春天的美好;在二十四节气中,

14、人们可以通过 VR/AR体验夏天的炎热之下的清凉之感。这些作品中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传播方式。(四)艺术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大众的参与度更高艺术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成为艺术传播的主要手段。由于融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呈现的载体更加多样化,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传播过程中,这使得大众也可以成为艺术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在传统媒体中,艺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只有单向交流,而在融媒体时代,人们既可以在传统媒介中传播艺术,也可以在新兴媒体中交流和沟通。例如,一些博物馆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览和线上讲座,将线下活动和线上观

15、看相结合。此外,一些知名艺术家也会在微博上举办一些艺术评论或文化互动,这些都成为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新形式。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艺术家与普通大众都是艺术传播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共同推动着艺术传播的发展。四、线上线下相融合,以新兴技术手段推动文艺事业发展艺术是一个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背景。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撑和支持,这种关系既是互动的,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传播过程中,艺术作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传播,艺术作品与传媒的结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看,传媒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可以分为电子信息、数字信息和影像信息

16、。融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也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优势,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建立起艺术创作、传播、接受之间沟通协调、互动共赢的良性关系。在融媒体时代,借助新兴技术手段进行艺术传播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以网络直播为例:网络直播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互动性强等特点,在艺术作品呈现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网络直播也可称为“云演出”,这种方式将传统文艺表演搬到网络上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文艺演出的主要受众群体为青少年儿童,在艺术传播方式上就可采取一些措施:(一)充分利用网络直播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云演出”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将文艺演出呈现在互联网

17、上,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互联网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它能为观众提供随时随地参与演出、评论演出的便利。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文艺演出,对文艺作品有更直观、全面的认识。例如: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只此青绿是一部优秀的舞剧,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携手优酷平台共同推出了网络直播活动,以线上形式呈现给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作品在“优酷”平台上播放近4万次,评论互动达9000余条。另一部舞剧只此青绿通过网络直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先生参与了该活动的网络直播,与网友交流对只此青绿这部作品的看法并评论。此外,还可以通过“抖音

18、”平台直播表演、制作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艺术作品,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孟广禄老师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湖北武汉抗疫医护人员演唱在这里。(二)将网络直播与电视节目相结合,提升艺术传播的深度“融媒体时代,电视传播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媒介拼凑在一起,而是实现多种传播手段的融合。”“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形式的融合,二是传播方式的融合。传统电视节目与网络直播、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利用网络直播、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与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传统电视节目与网络直播、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领域,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传播的传统方式。例如央视新闻就已经开始尝试网络直播,在新闻联播中可以看到“云采访”“

19、云播报”“云连线”等节目,同时还推出了新媒体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该客户端可以通过手机、Pad等终端设备登录。另外在一些重大活动中还会通过网络直播向网友展示活动现场。除了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宣传以外,也可以在网络上直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传播不仅能够拓宽传播渠道,还能提升传播深度。五、结语目前,媒体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网络技术、新媒体、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艺术作品实现了数字化传播、移动化传播、交互化传播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展示。但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紧密结合的有效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参考文献:1李橙.新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模式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23(10).2周艺姣,张鹏.新媒体时代艺术传播的创新表达评新媒体艺术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7):846.3胡思颖,巨传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传播方式的创新表达研究J.艺术大观,2022(6):124-126.0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