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2375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PDF 页数:278 大小:6.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8页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8页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8页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8页
TB 10624-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TB 10624 -2020 J 2872 -2020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uburban Railway 2020-12-24 发布2021-02-01 实施国家铁路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uburban Railway TB 10624-2020 J 2872-2020 主编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施行日期2021年2月1日202 1年北京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0年第7批)国铁科

2、法(2020)62号现公布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4-2020)行业标准,自2021年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国家铁路局2020年12月24日I 目UI=t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城市为服务通勤客流和满足方便快捷出行需求,开展了市域(郊)铁路建设实践。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了交流制式温州S1线、双流制式重庆江跳线等新建市域(郊)铁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上海金山铁路、北京S2线以及其他示范项目,为我国市域(郊)铁路建设标准编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全面总结了北京、上海、温州、成都、重庆、天津等城市市域(郊)铁路建设、运营的

3、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注重改善乘客体验,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合理、市场主导等原则,注重标准包容性、规模效益和经济适用性,为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有序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奠定基础。本规范由27章组成,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客流预测,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车辆,限界,线路与站场,轨道,路基,桥涵,隧道,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安全防护与监控,车站,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排水,防灾,车站机械设备,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综合接地及环境保护,另有5个附录。本规范主要内容

4、如下:1.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功能定位、设计年度、设计荷载等基本要求,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100kmlh - 160 kmlh 的标准轨距、交/直流电力牵引的市域(郊)铁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应结合其现状条件及功能定位,研究确定改建的设计速度等技术标准。3 2.规定了市域(郊)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等方面的基本原则。3.规定了客流预测的基本原则、基础数据及预测内容。4.规定了市域(郊)铁路行车组织要求、配线设置原则、不同线网间跨线运行条件等。5.统一了车辆选型,规定了列车编组、车体与设备、转

5、向架、电气系统、制动系统及安全与应急设施等技术要求。6.规定了车辆限界、设备限界,明确了建筑限界是位于设备限界外考虑了沿线设备安装后的最小有效界线。7.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纵断面最大坡度、竖曲线半径等平纵断面等主要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配线设置及交叉与安全设施等技术要求。8.规定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及道床设计标准。明确了轨道部件、减振轨道、无缝线路、轨道附属设备等技术要求。9.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路基地段列车和轨道荷载取值、路基横断面结构形式、过渡段结构形式、地基处理、路基防排水、路基加固防护、路基支挡等技术要求。10.规定了桥梁

6、设计荷载及组合和结构变形、变位的限值标准,明确了桥涵结构与构造、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高架车站桥梁结构、既有铁路桥涵利用等技术要求。11.规定了隧道净空尺寸的设计原则明确了隧道荷载、工程材料、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洞内附属构筑物、防排水等技术要求。12.规定了交、直流制牵引供电系统的、外部电源、变电所、牵引网、电力监控系统、电磁干扰防护等技术要求。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动力照明等技术要求。14.规定了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网、移动通信系统、电话交换4 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时钟同步和时间同步系统、电源设备、通信线路、接口设计等技术要求。15.明确了信号系统制式

7、选择原则,规定了地面固定信号、列车运行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及闭塞、联锁、列车自动运行、信号集中监测、数据传输网络、信号电源设备、光电缆线路与防护、接口设计等技术要求。16.明确了信息系统的设置原则,规定了客票系统、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系统布线、电源设备、接口设计等技术要求。17.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机电设备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安检设备、入侵报警系统、雨量及异物侵限监测等技术要求。18.规定了车站建筑总体布局、平面设计及设备设施要求及车站结构设计标准,明确了既有车站改造设计要求和车站管线综合设计原则。19.明确了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及运营控制中心的通风、空调、供暖

8、的设计原则和主要设计标准。20.规定了给水、排水等设计要求。21.规定了建筑防火、区间防灾疏散救援、防排烟与事故通风、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防灾电气、防灾通信等技术要求。22.明确了车站电扶梯、自动人行道、轮椅升降机、站台门等技术要求。23.规定了运营控制中心布局及设备布置,供电、防雷与接地,通风、空调与供暖等技术要求。24.规定了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运用整备设施、检修设施、综合维修及物资总库等设计要求。25.规定了接地方式的选择及交流和直流牵引模式下综合接地系统等技术要求。26.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5 控制、污水和固体废物防治、电磁防护等技术要求。在执行本规范过程

9、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745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技术总负责人:安路生、严贺祥。主编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10、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技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章名主要起草人第1章总则刘燕、朱丹、周宇冠、桑翠江、石建文、刘传朋、宋文祥第2章术语和符号周宇冠、石建文、王磊、邱绍峰、王开康、张敏慧、李国盛第3章总体设计周字冠、石建文、刘燕、宋文祥、桑翠江、傅萃清、邱绍峰第4章客流预测颜湘礼、廖时元、邬金辉、吴文伟、尤刷、黄一昕第5章行车组织与运营闵国水、刘明丽、徐智勇、杜运国、李樊、杜呈欣管理第6章车辆杨辉、何丹炉、殷勤、刘高坤、张正舟、邱绍峰第7章限界林飞、郑青松、李经伟、王朝亮、

11、周明星6 续上表章名主要起草人第8章线路与站场周宇冠、石建文、刘传朋、宋文祥、王东、朱江、冯慧森、王志新第9章轨道李秋义、韩志刚、张泽、蒋函坷、方文珊、田春香、伍卫凡、冉蕾第10章路基周宏兀、丁光文、王尽、刘殉、杨常所、蕉德钩、;X1J勇、高志伟、吴沛沛第11章桥涵潘茂盛、严爱国、柯朝辉、高策、王、周勇政、王凯林、乔晋飞、邹永伟第12章隧道张迪、许洪伟、段伟、刘苗、霍建勋、任佳一、张海东、吴林、孟庆余第13章牵引供电王开康、徐鸿燕、朱飞雄、胡先茂、蒋锡健、温建民、来金龙、苏光辉第14章电力王德发、陈凯、夏炎、朱飞雄、马彦字第15章通信李国盛、刘魁、赵泽宇、柏峰第16章信号张敏慧、石先明、邓志翔

12、、李乾社、同宏伟、刘智平第17章信息袁莉、杨承东、吴散彦、胡蝶、黄乃斌第18章安全防护与监控王德发、陈凯、徐余明、朱飞雄、李海博第19章车站刘浩、沈婷、车轮飞、孙光远、郭建刚、黄建勇、余洋、邓保JI匮第20章通风、空调与供车轮飞、陈玉远、夏继豪、邓保JI阴、孙兆军、杨思博暖第21章给水排水蒋金辉、张汉英、马敏杰、祁帆、张秋月第22章防灾刘浩、张迪、车轮飞、王德发、李国盛、刘爽、马彦宇第23章车站机械设备罗小华、张E昆、刘辉、桑翠江、孙骥、王志飞、林湛第24章运营控制中心刘浩、王德发、车轮飞、陈玉远、郭俊嘉、陈凯、马彦字、邓保顺第25章车辆基地与综合杨辉、张E昆、熊盛、桑翠江、李加祺、李豫、王亚

13、丽、维修张俊岭第26章综合接地张敏慧、李乾社、王开康、邓志翔、刘智平、汪自戚、温建民、苏光辉第27章环境保护张良涛、曾小钦、丁亚超、马莉亚、付这舰、彭胜群7 主要审查人:曾会欣、任润堂、秦永平、孙树礼、朱军、崔鹏、刘智荣、潘昭宇、王哲浩、付建斌、贾文睁、李凤军、黎晴、倪光斌、万学红、薛新功、黄桂兴、陈红念、陈亮、潘继军、徐升桥、韩通新、陈良江、刘丽华、张涛、吴少海、傅海生、李肖伦、张雄、喻渝、王建、张国兴、廖宇、陈涛、乔敏源、沈亚峰、丁建宇、姜文星、毛保华、王修华、李登科、薄海清、李雪飞、韦苏来、王南、柳世辉、张世宏、江成、颜华、周建军、杜文山、张晓林、马志富、刘小刚、钟松辉、杨兴山、张苏、尹

14、福康、委永梅、贾晓哲、邓红元、青岚吴、韩志伟、于世平、黄文昕、赵月霞、陈静、负虎、辜小安、夏先芳。8 目次l总则.2 术语和符号32. 1术语.3 2.2缩略语42.3符号63 总体设计73. 1 一般规定73.2 主要技术标准.8 3.3 综合选线.93.4 系统设计104 客流预测.12 5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 . 13 5. 1 一般规定135.2 运输规模135.3 运输模式145.4配线.145.5 运营管理.15 6车辆.16 6. 1 一般规定.16 6.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19 6.3 车体与设备206.4转向架.20 6.5 电气系统.21 6.6 制动系统.21

15、9 6. 7 安全与应急设施227限界M7. 1 一般规定247.2 计算参数.24 7.3 建筑限界257.4 轨旁设备及限界检测.29 8 线路与站场.30 8.1 一般规定. .30 8.2线路318.3站场378.4 交叉与安全设施.43 8.5 接口设计439轨道.的9. 1 一般规定69.2 轨道部件.45 9.3 正线有碎道床.46 9.4 元昨道床.47 9. 5 到发线、配线及车场线轨道.49 9.6 减振轨道519. 7 无缝线路519. 8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53 9. 9 轨道静态铺设精度.54 9.10 接口设计5610路基到10. 1 一般规定5810. 2

16、路基横断面结构形式.61 10.3基床7010.4路堤.7310.5路笙.75 10 10.6过渡段.75 10. 7 地基处理8010. 8 路基防排水.80 10.9 路基防护.82 10.10 路基支挡.83 10.11 既有铁路路基利用.84 10.12 接口设计.85 11桥涵.86 11.1 一般规定.86 11. 2 设计荷载.87 11.3 结构变形、变位的限值.93 11. 4 结构与构造.98 11.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101 11.6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103 11.7 既有铁路桥涵利用.103 11. 8 接口设计.104 12隧道.,105 12. 1 一般规定.

17、105 12.2 设计荷载10612.3 建筑材料10812.4 结构设计.110 12.5 抗震设计11112.6 洞内附属构筑物.112 12. 7 隧道洞口11212.8防排水. . . . . . 113 12.9 接口设计.115 13 牵引供电.117 13. 1 一般规定.117 13.2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118 11 nynUAutJtAqB吨,中AA坤A斗瓦U叮fQ0070unut-A句L呵3句3AJ瓦U瓦U叮foooony122233333333433444444444444444 统系步统U川HUHHH川川huuu统同系UHUUU川UHH川HHUHU系川间电统护u所H统

18、统信统时川川号供川川川系防hH统电川川川口川川网系系通系和川各fuu信科协叫咱盹刊时航眼师叫树阳时脆就酣酣娥顺幽时脑部耐服服流部叶寻力磁口力般配力力力口信般输据动话线频钟1在HE号般面直外变牵电电接一供电电动接一传数移电有视时电通接一地nu-jjj013电12jj通12jj701311信1233333334444445555555555566 1ititi-it-i唱1iiiiii-1ii-1i1i11i句,hAJ正UFt16.3 列车运行调度指挥.15016.4 列车运行控制及闭塞.151 16.5联锁15316.6 列车自动运行.154 16. 7 信号集中监测.155 16.8 数据传输

19、网络.155 16.9 信号电源设备.156 16.10 光电缆线路与防护.157 16.11 接口设计.157 17信息.160 17.1 一般规定.160 17.2 客票系统.160 17. 3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162 17.4 办公信息系统.164 17.5 系统布线.164 17.6 电源设备.165 17.7 接口设计.,165 18 安全防护与监控.166 18.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6618.2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168 18.3 门禁系统17018.4 综合监控系统.171 18.5 安检设备.173 18.6 入侵报警系统.173 18. 7 雨量及异物侵限监测.173

20、 19车站.175 19.1 车站建筑.175 19.2 车站结构.182 19.3 车站管线综合.19113 19.4 接口设计.192 20 通风、空调与供暖.193 20. 1 一般规定.19320.2 室内室外设计参数.193 20.3 地下线路.19820.4 地面、高架线路与地上建筑.203 20.5 接口设计20521 给水排水20721. 1 一般规定.207 21. 2给水.208 21. 3排水.209 21. 4 接口设计. . . . 211 22防灾21222. 1 建筑防火.212 22.2 区间防灾疏散救援.215 22.3 防排烟与事故通风.217 22.4 消

21、防给水与灭火设施.221 22.5 防灾电气22422.6 防灾通信.225 23 车站机械设备.226 23. 1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226 23.2电梯.227 23.3 轮椅升降机.228 23.4站台门.228 23.5 接口设计.230 24 运营控制中心.231 24. 1 一般规定.231 24.2 布局及设备布置.231 24.3 供电、防雷与接地.232 14 24.4 通风、空调与供暖.23225 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233 25. 1 一般规定.233 25.2 总平面布置.234 25.3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236 25.4 车辆检修设施.238 25.5 综合维修

22、.24025.6 物资总库.241 25. 7 其他设施24126 综合接地24226. 1 一般规定.24226.2 交流牵引模式下的综合接地.24226.3 直流牵引模式下的综合接地.243 26.4 接口设计.243 27 环境保护24427.1 一般规定24427.2 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24427.3 污水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45 27.4 电磁污染防治.246附录A市域A型车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247附录B市域B型车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250 附录C市域C型车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253 附录D市域D型车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256 附录E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259 本规

23、范用词说明26115 1总则1. 0.1 为统一市域(郊)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工程设计符合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等要求,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1kmJh-1km/h的标准轨距、交/直流电力牵引的市域(郊)铁路,设计速度分为100km/h 120 km/h,140 km/h和160km/h四个等级。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应结合其功能定位及现状条件,合理确定改建设计速度等技术标准,并应符合本规范利用既有铁路的有关规定。1.0.3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方便乘客出行,并应根据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输组织及乘客服务的要求系统

24、设置设施设备。1.0.4 市域(郊)铁路应根据其服务通勤客流、方便快捷的功能定位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满足通勤交通出行时间1h以内的目标要求。1. 0. 5 市域(郊)铁路宜根据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统一车型。1.0.6 市域(郊)铁路工程应根据其功能定位,科学论证线路的设计速度、敷设方式、车站分布及车辆类型等,合理确定桥梁刚度、隧道断面、路基工后沉降、轨道形式及车站建筑规模等,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标准与投资。1.0.7 市域(郊)铁路设计年度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三年,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五年。基础设施及建筑物和设备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市域(

25、郊)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客流量和运输性质设计。2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宜按近期客流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3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较易增诚的车辆及车站的服务设施等,可按初期预测客流量进行设计。1. 0.8 市域(郊)铁路列车设计竖向静荷载应采用zs荷载,如图1. 0.8所示。i11111耐|lflh)lflio| 任意长度1. 7 .0m . .smI4.sm 12.sJ. 7 .0m 图1.0. 8 ZS荷载图式|1IIIIIIIIIIIIIIIIIf | 任意长度| 1. 0.9 市域(郊)铁路宜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线多点换

26、乘,具备条件的可跨线运行。1. 0.10 市域(郊)铁路应与机场、公路客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高效衔接,满足便捷换乘、快速集散和基础设施、标识信息等资源共享的要求。1. 0.11 市域(郊)铁路车站应配套建设步行和自行车服务设施,宜设置停车场。1. 0.12 市域(郊)铁路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提高运营效益。1. 0.13 市域(郊)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 0.14 市域(郊)铁路应鼓励采用自主化、国产化技术装备。1. 0.15 市域(郊)铁路应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采用四新技术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1. 0.16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能、节地、

27、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1. 0.17 市域(郊)铁路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1. 0.18 市域(郊)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市域(郊)铁路suburban railway 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 2 速度效率speed efficiency 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列车全线平均旅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百分比值。2.1.3 ZS荷载ZS Load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域(郊)铁路

28、列车竖向静荷载的简称。2.1.4 车辆限界kinematic gauge 计算车辆(不论是空车或重车)在平直的轨道上按规定速度运行,计及了规定的车辆和轨道的公差值、磨耗量、弹性变形量,以及车辆的振动等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车辆各部位横向和竖向动态偏移后形成的动态包络线,并以标准坐标系表示的界线。2.1.5 设备限界equipment gauge 基准坐标系中在车辆限界外加未计及因素和安全距离(包括一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状态)的界线。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有效站台长度内及接触网设备带电部分除外),包括安装误差值和柔性变形量在内,均不得向内侵入的界线。2.1.6 建筑限界struct

29、ure gauge 位于设备限界外考虑了沿线设备安装后的最小有效界线。. 3 . 2. 1. 7 动车组试验线MU running test track 供动车组检修后进行动态性能试验的专用线路。2. 1. 8 双流制牵引供电系统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s with AC or DC 在电力牵引列车运行径路上分段采用交流或直流的牵引供电系统。2. 1. 9 站台计算长度calculated length of platform 供乘客上、下列车乘降平台的使用长度。有站台门时,指站台门围合长度;无站台门时,指首末两节车辆尽端客室门外侧之间的长度加停车误差。2. 1

30、. 10 有效站台effective platform 远期列车长度与停车误差之和,向上取整后对应的站A范围。2.1.11 独立隧道independent tunnel 两端洞口均不与地下车站连接的隧道。.4. 2.2缩略语ACS一-Access Control System 门禁系统ATC一-AutomaticTrain Control 列车自动控制ATO一-AutomaticTrain Operation 列车自动运行ATP一-AutomaticTrain Protection 列车超速防护ATS一-AutomaticTrain Supervision 列车自动监控BAS一-Buildin

31、gAutomation System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DS一一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ITS一-BuildingIntegrated Timing (Supply) System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CBTC一-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TC一-CentralizedTraffic Control 调度集中CTCS-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DCS一一DataCommunications System 数据通信系统

32、FAS一-FireAlarm System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GNSS一-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OA一-Gradeof Automation 自动化等级LEU一-LinesideElectronic Unit 地面电子单元LTE一一LongTerm Evolution 长期演进MPLS一-Multi-Protocol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记转换OD一一Origin-Destination起i乞点。TN一-OpticalTransport Network 光传送网凹N一-PacketTransport Netw。此分组

33、传送网RRU一-RemoteRadio Unit 射频拉远单元SDH一-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TBM一-Tunnel Boring Machine 隧道掘进机TCC一-TrainControl Center 列车控制中心TCP/IP一一-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Vl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DCS一一Trainoperation Dispatching Command System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SRS一-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 Server 临时

34、限速服务器UPS一-UninterruptiblePower Supply 不间断电源VPN一-Virtual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络ZC一-ZoneController 区域控制器.5. 2.3符u一一设计速度K30一一地基系数EVd一-动态变形模量K一一压实系数。一一基本承载力1 +一一动力系数.6. 口可3总体设计3.1一般规定3.1.1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符合国士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铁路专项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核准和审批要求,以总体设计统筹专业设计,科学合理地实现建设意图。3.1.2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以运输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项目全

35、生命周期的安全、质量、成本和效益。3.1. 3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建设、运营全过程。3.1. 4 市域(郊)铁路环保设计应遵循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原则,并重视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排放标准的要求,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设计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及其批复意见的要求。3.1.5 市域(郊)铁路开行跨线列车时,其设计应适应列车跨线运行的有关技术要求。3.1.6 市域(郊)铁路与其他线路形成换乘节点时,宜进行一体化规划与设计。3.1.7 市域(郊)铁路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3.1.8

36、 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既有铁路应有富余运输能力,并充分利用既有设施设备。2 既有铁路所在廊道应有一定规模的通勤客流。3 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改建局部线路、增建复线支线联络线、增设车站、改造站房站台等方式,满足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 7 . 的条件。4 既有铁路仍承担原有铁路运输功能时,改建设计标准应符合其功能定位,满足运营要求;既有铁路不再承担原有铁路运输功能时,可按新建市域(郊)铁路标准进行适应性改造。3.1.9 城市规划供电网络时,宜结合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预留为市域(郊)铁路供电的外部电源条件。3.2 主要技术标准3.2.1 市域(郊)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37、应根据其所在线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输送能力及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市域(郊)铁路应包含下列主要技术标准:一一设计速度;一一正线数目;一一正线线间距;一一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一最大坡度;车辆类型及列车编组;一一牵引供电制式;一一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一一调度指挥方式;一一最小行车间隔。3.2.2 市域(郊)铁路线路设计速度应根据功能定位、出行时间、线路条件、车站分布及运输组织方案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可分路段采用不同的设计速度。3.2.3 新建市域(郊)铁路应按双线设计,宜采用左侧行车方乱;当与地铁线路跨线运行时可采用右侧行车方式。正线应具备反向行车条件。3.2.4 市域(郊)铁路正线线间距、

38、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及最大坡度应根据车型、限界、设计速度、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舒适度等因.8. 素确定。3.2.5 市域(郊)铁路列车编组应根据预测客流量,结合车辆选型、运输组织方案,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3.2.6 市域(郊)铁路牵引供电制式应结合项目特点经技术经济比选后选用交流或直流等供电制式。当设计速度140km/h及以上时,宜采用交流牵引供电制式。3.2.7 市域(郊)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应根据其设计速度、行车间隔、停车精度及跨线运行等因素确定。3.2.8 市域(郊)铁路最小行车间隔应根据运输需求、列车编组及定员、服务水平、系统能力等因素确定。3.3综合选线3.3.1 市域(郊)铁路选线设计

39、应遵循下列原则:1 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要求。2 符合主客流出行方向。3 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要求。4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减少占用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确实无法避让的,经论证后确定。5 尽量绕避不良地质、危险源、敏感点、高价值设施,难以绕避时应采取保障运营安全的措施。6 根据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交换特征及运营需求,宜形成线网间多点换乘。7 线路敷设方式宜以地面敷设为主,困难路段,经建设条件、环保要求、工程经济等多因素综合比选后可采用高架或地下敷设方乱。8 尽量减少与其他铁路、公路交通等设施产生三

40、角地包心地。3.3.2 市域(郊)铁路车站设置应遵循下列原则:1 车站分布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沿线客流分布、设计速度、 9 运输组织及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中心城区的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2km,其他路段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4km。2 市域(郊)铁路线路串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铁路客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应设置车站。3.3.3 市域(郊)铁路地上线路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63的规定。3.3.4 市域(郊)铁路与其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城市道路的距离应结合技术要求、安全防护和养护维修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3.4系统设计3.4.1 市域(郊)铁路应系统设计、总体功能最优。

41、各子系统间、固定和移动设施间、项目主体与外部环境间的标准与接口设计应匹配协调。3.4.2 市域(郊)铁路宜对车站、车辆基地毗邻地区特定范围按综合开发原则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3.4.3 定员工况下,车辆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人数不宜大于4人Im20车辆座位率不宜低于设计载客量的25%。3.4.4 市域(郊)铁路宜采用站台候车模式。3.4.5 车站及区间应设置应急疏散设施。3.4.6 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线下基础设施设计应采用与设计速度相匹配的技术标准,工程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工程技术、地形地质、社会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比选确定。3.4.7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考虑和控制可预见的

42、区域地面沉降以及邻近线路抽取地下水、基坑开挖降水和堆载等因素对线路沉降的影响。3.4.8 下穿等级航道及湖泊等水域的隧道出现损坏,致使水体可能危及两端其他区段安全时,应在下穿水域的隧道两端设置防淹门或采取其他防水淹措施。.10. 3.4.9 区间隧道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标准应满足车厢内空气压力波动率不大于415 Pals,且时段压力波动不大于8Pal3s的要求。3.4.10 元线通信制式应根据调度管理模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选型及应用需求选择。3.4.11 客票系统应选用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乘车凭证,并与所在线网乘车凭证兼容。3.4.12 车站建筑应根据预测客流量、交通衔接方式、车站功能布置、站区综

43、合开发等因素综合确定,并注重车站土建工程、系统设施、机电设备、管线等接口设计。3.4.13 市域(郊)铁路车站应进行元障碍设计。3.4.14 新建市域(郊)铁路车站站台应设置站台门;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线路,宜根据安全管理需要增设站台门。3.4.15 车辆基地应根据线网规划远期设计规模确定;列车运用整备、检修设施、车场股道及相关的房屋建筑宜按近期规模确定;其余地面建筑应根据工艺要求和远期规模,确定分期建设方案。3.4.16 固定设施养护维修宜采用综合维修模式,综合维修机构及设施应根据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工作需求和运营维护要求设置。综合维修中心可与车辆基地合址建设。3.4. 17 生产及附

44、属房屋应根据需要集中配置,其选址应考虑地形地质、道路交通、水电引人、拆迁工程以及设计洪涝水位等因素比选确定。3.4.18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取方、弃方和临时占地数量。3.4.19 市域(郊)铁路工程的人防及反恐应根据城市主管部门要求进行设计。3.4.20 网络安全设计应符合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等标准的规定。3.4.21 市域(郊)铁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养护维修条件,设备设施及部件的选择应遵循匹配合理、标准化、通用化的原则。4客流预测4.0.1 市域(郊)铁路应采用定量预测模型进行客流预测,预测模型应经标定和校核,模型范围应涵盖市域及

45、线路服务范围,模型参数应以近5年内的综合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4.0.2 市域(郊)铁路应以市域综合交通网为基础,并结合区域3士空间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客流预测。4.0.3 基础年交通数据应使用涵盖模型范围的综合交通调查或专项调查数据,预测年交通数据应根据相关规划及预测确定。4.0.4 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应包括模型范围交通需求、线网客流、线路客流、车站客流预测等,并分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给出客流预测结果。4.0.5 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应进行客流敏感性测试和客流特征分析。4.0.6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应包括模型范围交通需求分析、线网客流预测、线路客流预测、车站客流预测、站间

46、客流OD预测、客流敏感性分析等主要内容。4.0.7 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客流预测应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成果为基础,除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所有内容外,还应包括各车站高峰时段及其乘降量、换乘量,以及全日和高峰小时站点各出人口上下行进出客流量、不同接驳交通方式进出客流量预测等。. 12 . 5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5.1一般规定5.1.1 市域(郊)铁路行车组织设计应满足正常运营、非正常运营和紧急运营的要求,合理确定系统的运输规模和运输模式。5.1. 2 运输规模包括系统设计能力、列车编组、车辆配置数量及列车运行间隔等,应根据客流需求确定。5.1. 3 运输模式应根据预测客流量、客流特征及工程条

47、件等因素确定。5.1. 4配线设置应满足运输模式、系统设计能力、运营安全等要求。5.2运输规模5.2.1 市域(郊)铁路设计运输能力应根据乘客出行特征、客流断面分布特征等因素综合确定,应满足各设计年度预测的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并预留10%左右的运能余量。5.2.2 系统设计能力应满足设计年度客流需求,快慢车组合运行时不宜大于24对/h,站站停单一运行时不宜大于30对/h,土建和设备配置应满足运营组织的最小行车间隔需求。5.2.3 市域(郊)铁路列车编组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市域(郊)铁路列车编组应根据预测客流量、车辆定员、运输组织方案,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编组辆数不宜大于8辆。2

48、 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列车编组应根据预测客流量、既有设备设施及通过能力比选确定。5.2.4 市域(郊)铁路各设计年度的列车运行间隔应符合下列规定:. 13 . 1 初期高峰时段不宜大于10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15 min;远期高峰时段不宜大于4min,平l峰时段不宜大于10min。2 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列车平均运行间隔应结合既有铁路能力富余情况和客流需求确定,高峰时段不宜大于15 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30min。5.2.5 站站停单一运行模式线路,列车速度效率不宜小于50%; 快慢车越行模式线路,慢车速度效率不宜小于35%。5.3运输模式5.3.1 市域(郊)

49、铁路跨线运行运输模式应根据功能定位、客流断面水平、跨线客流强度、列车运行调整要求、技术标准、工程条件、工程技资等综合比选确定。5.3.2 市域(郊)铁路应根据客运需求、线路长度和设站条件等因素提供站站停单一运行模式或快慢车越行模式等不同服务水平的运输组织模式。5.3.3 列车运行交路应根据客流特征、工程条件和行车组织等综合比选确定。5.3.4 市域(郊)铁路运营服务模式可根据客流需求特征采用等间隔服务模式或时刻表服务模式。5.3.5 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越站列车通过站台的实际运行速度不宜大于80 km/h。5.4配线5.4.1 市域(郊)铁路可根据需要设置联络线、出人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

50、安全线等配线。5.4.2 起、终点车站折返线可采用站前折返或站后折返;中间站折返线可采用站后折返或站前第三线折返。折返线设置应根据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实施条件、早发车及夜间停放车数量、运营故障救援等综合比选确定。. 14 . 5.4.3 故障列车的停车线设置应满足故障列车临时待避停放、临时交路折返和组织临时发车等运营需求。停车线与到发线宜合设。停车线设置间距应满足列车故障救援要求,不宜大于20km, 其间每隔8km -10 km或2 -3座车站宜增设单渡线。5.4.4 存在多列列车同时运行的区间可结合行车组织需求和工程条件设置满足运营功能要求的配线。5.5运营管理5.5.1 市域(郊)铁路运营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铁路地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