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陋室铭教学设计 苍梧县岭脚镇初级中学 李金婷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本单元的短文两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三、教学目标1、了解
2、铭文这一文体的特点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4、朗读全文、背诵全文四、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五、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六、教学方法 1、 图片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课时 1课时八、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
3、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二)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2、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和州刺史。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3、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三)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陋
4、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朗读与节奏 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活动二:疏通文意小组学习,根据注解,试译课文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
5、简陋的屋舍,但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活动三:问题探究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借山 ,水引出陋室。2、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3、作者想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比喻起兴陋室不陋5、小结安
6、贫乐道 高洁傲岸山 水 喻 陋室仙 龙 喻 德馨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高雅日常生活闲适自比古人陋室陋室铭活动四:背诵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 ,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丁。 。南阳诸葛庐, 。孔子云“ ?”活动五:中考链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
7、蜀子云亭。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九、板书设计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山 水 喻 陋室仙 龙 喻 德馨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高雅日常生活闲适自比古人陋室比喻起兴陋室不陋陋室铭十、教学反思 一、朗读教学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朗读以下环节: 1、讲完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
8、是让学生一遍读文,让学生初步感知短文的内容,产生阅读的欲望。2、视频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重音。二、用图片导入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本文陋室与作者的关系,让同学们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解答的习惯。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采用同学互相提问、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提升、强调。但是,就像人们常说的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在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问题,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用时太多了。其次,学生的课文还是没读到位。第三,问题设计的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克服这些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