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0083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2 卷第4 期Vol.22No.4DOI:10.13750/ki.issn.1671-7880.2023.04.018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3年7 月Jul.2023李湘(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摘要: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空间,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新的时代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呈现出非同质性、可弥散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和全新的思维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

2、力提供了精准定位、丰富表达、科学预测等机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者理念更新滞后、数字技术应用不熟练、教育供给不科学、教育体系建构不完善等困境。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树立数智融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方式的数智化转型,加强数字环境下的人文关怀,构建全方位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词: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1-7 8 8 0(2 0 2 3)0 4-0 0 8 8-0 5Opportunities,Dilemmas and Practical Ways to Enhance Affinity ofIdeol

3、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 Digital AgeLI Xiang(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China)Abstract:In digital age,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impetus and newspa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

4、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endow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era.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homogeneity,dispersibility and instability.Ad-vanced information pr

5、ocessing methods and brand-new thinking paradigms provide opportunities such asprecise positioning,rich expression,and scientific prediction.At the same time,they also create promi-nent dilemmas such as the lag in the updating of educators concepts,un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unscie

6、ntific supply of education,and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s.Therefore,Inorder to improv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should start from four aspects,namely,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education,promote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tran

7、sfor-mation of education methods,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and build an all-rounddigital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Keywords:digital a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ffinity收稿日期:2 0 2 3-0 3-2 4基金项目

8、:2 0 2 1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立项项目“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研究”(2021SJB0415)作者简介:李湘(1 9 8 0 一),女,江苏无锡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4 期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迅猛来临高度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悄然改变着人类交互连接和互动的方式。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深刻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思

9、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探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面临的现实困境,厘清突破困境的实践理路,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和破解的课题。1楼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与特征1.1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有的“亲和”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亲近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持续推动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产生亲近感、认同感、悦纳感的一种内在力量。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对象是习惯于“数字化生存”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表现为教育主体贯彻以人

10、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借鉴数字化思维和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进而逐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发自内心地接受和亲和思想政治教育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产生是各种教育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合力,既有外驱力又有内动力,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亲和、教育内容的亲和、教育方法的亲和、教育介体的亲和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更迭传统思想的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变革和新发展,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2数字时代高校思

11、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1.2.1非同质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分为同质性亲和关系与非同质性亲和关系。同质性亲和关系是社会中以地缘、群体等关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结。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往往依赖同质亲和关系下的大学生群体的人文需要和诉求。而数字时代大学生的生存李湘: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1.2.2可弥散性亲和力源于人类对其他人或事的认同或尊重,具有情绪情感的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感受到的亲近感、吸引感也是具体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情绪情感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和变化向主体以外的人和物弥散。高校思想

12、政治教育者给教育对象带来的亲和性,会使教育对象将这种好感弥散到其传递的教育信息上。同样,教育方式的亲和性也能使教育对象将这种好感弥散到教育内容上。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业态飞速发展壮大的数字时代,更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方式、更富有新意的教学互动手段、更快捷的传播方式等都更容易吸引和亲近大学生,也加速和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弥散和泛化。1.2.3不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符合个人预期和实现个人诉求的主观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会随着人的情绪诉求、发展诉求和认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数字时代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良不齐以及空前的信息传播速

13、度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比以往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教育者需要实时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以减少亲和力的不稳定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造成的不确定因素。2楼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2.1楼数字技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现实依据数字时代最大的特色是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定位和分析有价值的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状态、行为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全面抓取并精准分析。大数据系统的有效运行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89空间是一个依托高度数字

14、化、信息化的虚拟交流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以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为主要载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网络社交、网络金融、网络学习、网购直播等数字化场景中逐渐变得虚拟化、偶然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便是基于这种在数字信息时代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非同质性亲和关系,它必须在数字化公共空间中不断增强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彰显数字90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改变以往教育者依赖经验主义或理想主义的“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精准分类和科学分析,全面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适应性,适时制定和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类型层次不同、个性差异显

15、著的学生量身定制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适应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服务,从而获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依据。2.2数字技术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丰富的资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说教,形式单板,往往给人抽象嗨涩的印象。数字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的运用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信息资源。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参考。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汇聚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内容,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的表达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全覆盖、多层次的提

16、升。2.3数字技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技术支持数字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能通过大数据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系统分类和科学预测。通过对已有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数据的深人挖掘,数字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通过科学模型预测学生行为未来发展变化的方向,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调整和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各要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偏差,使其更贴近和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将获得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价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各要素也将在动态的过程评价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3楼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困境3

17、.1教育者缺乏数字化教育理念,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数字化转向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集群的整体推进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资源、场域等方面的制约,并能通过数智化形式全方位解析大学生的真实生存场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再适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ttp:/w x z j.c b p t.c n k i.n e t第2 2 卷于生存在数字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范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向。一是从主观印象到数据分析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往能够通过主观印象和教育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获取的海量信息及客观分析使得教育者和

18、受教育者都能大大提升信息的掌握程度,因此,量化分析必然会更多地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从千篇一律到精准画像的转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受教育者的整体接受效果和质量。数字时代,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学生海量数据的多维采集与处理,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某一思想与行为的维度,精准建立反映学生鲜明个性特征的智慧数据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清晰、准确、直观的多维直观现实基础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尚未完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缺乏对数字化教育理念的深人理解和实践,无法灵活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数字时代的内涵转型。3.2教育者不能熟练运用

19、数字技术,无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新动能数字时代,科学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等环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如何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采集真正客观有效的数据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首要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分析和应用纷繁复杂的大数据。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具备最基础的数字信息技术水平,在数字信息处理过程的精准性、全面性等方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在数字信息运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不完全具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等数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解决能力,这就影

20、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期准备、过程策划和安全保障,无法动态提升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3.3教育供给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感染和激发作用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数字环境。大学生在数字化世界中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和大量的教育资源,大学生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显著特点。而当前高第4 期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侧重需求侧的供给,育人内容的重复化和单向灌输的机械化使得教育供给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场域无法对等。当代大学生习惯于生活

21、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站等网络社交软件构成的新媒体场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场域的供给明显缺乏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高校为了创新教育方式而创设的一些网络教育课程和产品的使用率并不高,难以适配当前大学生真实的数字化生活场景,难以吸引大学生主动地贴近和投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而难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3.4数智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完全构建,无法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用的发挥数字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持续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包

22、罗万象的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造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以此发挥亲和力的扩散效应。纵观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载体拓展、介体环境等方面基本仍在沿用传统教育形式,且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方式较为陈旧,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在思政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教育活动的方式仍以说教讲解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体验式平台较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有效互动不多,全方位服务和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缺失,导致高校师生在育人活动中无法真正有效地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表达缺乏内容和平台的支撑,从而无法得到有效提升。4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理路4.1树立数智融合

23、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者的主体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方向。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要提升亲和力,就要树立起数智化的教育理念,增强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意识5 。一是强化大数据思维意识,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据治理能力。高校应在加强思政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数字信息素李湘:数字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机遇、困境与实践理路想状况,共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4.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各种数字形态的大数据资源,转变传

24、统的教育方式,将数字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一是突破教育内容的局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创新。高校要不断加强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扎实推进“互联网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用更贴近学生、更融人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等维度进行数字化整合、梳理和设计,使科技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对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关键词进行网络分析和处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焦点议题的数字化智能匹配,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建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

25、育资源时,高校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对教育话语、教育符号的接受程度和互动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教育符号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二是突破教育场域的界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终端的数字化创新。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融合了更多的传播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应将理论知识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构建复合式信息载体,通过多声道立体化传播满足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在运91养的培训,引导他们及时准确地通过分析大数据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使用大数据辅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学会运用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适应大学生数字化生存下的话语特征。教育者要合

26、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积极融入大学生的数字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流的朋辈感,从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亲和力。三是强化协同意识,多角度、多渠道协同研究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时代,各个系统都拥有庞大的数据和信息处理体系,要完成对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仅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学科、各部门的协同。高校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多部门力量,例如,统计学、大数据、心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共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思92用微信群、Q

27、Q群、微信公众号、学院官网、钉钉在线课堂、腾讯课堂等常规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翻转课堂,打造跨界教育场景,运用云展厅、模拟现实、5 G全景、3 D动画等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慧课堂。整合多形式、多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全觉感受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沉浸式感受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亲近教育内容。4.3加强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积极情绪情感的有效调节是亲和力得以激发的关键。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在情绪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大学生来说,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是思想

28、政治教育亲和力得到激发的根本。因此,数字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大学生的主体感受为主要依据,加强数字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辅助,全面深人地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思想状况等精神领域,精准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完善教育内容,使教育话语不断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切实解决日常烦恼和困惑。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转化为个性丰富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硬度,加强教育过程的互动,激起教育者和

29、教育对象双方的强烈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纳,从而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强大感染力。4.4构建全方位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环境和场域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借助数字技术,利用新时代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依托网络和多媒体信息平台构建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较为完善的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强有力的整体力量。一是要构建数智融合思想引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借助大数据和舆情分析等的研判,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性、无锡职业技

30、术学院学报http:/w x z j.c b p t.c n k i.n e t的提升提供安全的环境。参考文献:1习近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2余兰,曹宣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8,2 0(2):26.3李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策略探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 0 1 9,4 0(6):2 2.4贾迅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2 2,2 5(6):18.5李海波,王玉生.受

31、众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43(6):154.6钱周伟.近年来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回顾、评价与前瞻J.高教论坛,2 0 2 3(2):4.责任编辑李小曦第2 2 卷引领性与时代性、精准性相结合,针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模块。同时,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载体,注重在各类课程中广泛融人数字元素,制作既有高度、有意义,又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高质量教育作品,引领大学生进行价值体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主动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二是要建立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服务于他们的学习、心理、情感、就业等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空间与真实场域相融合的大学生综合发展服务体系,通过数智融合渠道回应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诉求,进一步缩小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距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服务功能,优化提升亲和力的环境和场域。三是要健全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高校应加强对数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全面领导和智慧保障,规范高校数字网络数据的建设和使用。同时要加强数字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法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保障教育者使用数字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安全,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