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论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781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08 第 23 卷第 1 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3 No.1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r.2023试论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覃伟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 长沙 410100)摘要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以精准对接社会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诉求为目标。高校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扎实落实招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考生诉求与专业选择、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人才输送与就业岗位、就业评价与专业调整五个对接,把“双精准”目标贯穿于招生、培养、就

2、业全过程,有效缓解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454(2023)01-0108-05DOI10.16261/43-1370/z.2023.01.027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1000 万人。毕业生规模的增长叠加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难和人才荒同时并存,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1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诉求,提高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难题。1“双精准”人才培养的提出2021 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

3、业促进规划,提出要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2这意味着,高校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和企业双方的需求,肩负起学生成才和企业用才的双重使命。然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这一要求仍有一段距离。从学生就业质量上来看,湖南省普通高校 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总体匹配度仅为52.75%,其中专科毕业生为 46.83%,本科毕业生为 59.25%。这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学生的教育投资成本收益率较低。究其根本,主要存在以下原因: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建设未能紧密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4、;人才培养未能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太高;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需求了解不全面,未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缺乏有效联动,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市场论证不充分、人才培养结构性错位,忽视个体差异、人才培养类型单一,条块分割、人才培养合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应立足“双精准”人才培养,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机结合。2“双精准”人才培养的内涵及意义“双精准”人才培养是指,高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精准对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收稿日期2022-11-08作者简介覃

5、伟丽(1983),女,湖南隆回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招生与就业创业、高校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2 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XSP22YBZ158)的研究成果之一。第 23 卷第 1 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3 No.1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r.2023109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精准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两类需求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

6、育人和用人的无缝对接。“双精准”人才培养以两类需求的满足为目标,通过在专业设置、招生宣传、校企合作、就业服务、就业评价等环节发力,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2.1“双精准”人才培养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高校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用人需求结构之间的错位,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错位,反映出高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与职业要求之间的错位。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着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精准对接“两类”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学

7、生诉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2.2“双精准”人才培养是新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2014 年起,国家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新高考从制度设计上改变了考生在招生环节被动分配、高校被动接受的局面。高校招收到不同潜质、不同特长的学生,如果在后续培养环节中“后劲不足”,那么高考改革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新高考改革政策的落地必然要求高校把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诉求与社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就业把人才精准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学生有高获得感,企业有高满意度。如此,新高考的制度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2.3“双精准”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

8、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考察。宏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注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高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微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注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由此看来,“双精准”人才培养,既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3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双精准”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将“双精准”目标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五个精准对接,实现学生诉求、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机

9、融合。3.1以专业设置为抓手,实现招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开设不同的专业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依据的变化对招生专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招生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第一,加强需求调研,合理预判人才需求趋势。一是调研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高校要对所开设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准确把握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主体和具体要求,将其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依据。二是调研国内各地区或者同类院校的专业开设情况。高校应对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招生情况、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就业情况等进行调研,为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建设提供参考。三是科学预判各专

10、业人才需求趋势。高校人才培养相对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仅靠市场调节和短期市场供求信号引导,难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双精准”目标。因此,高校必须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系统分析人才需求状况,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变化,实现高校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第 23 卷第 1 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3 No.1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r.2023110第二,明确办学定位,提高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精准的办学定位,既是高校吸引高认同生源报考的保证

11、,也是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有效对接社会需求的前提。高校既要了解自身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中所处的位置,又要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同类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科学配置资源,打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高校应以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为出发点,结合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研,优化专业布局,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和专业群,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第三,把握招生自主权,科学设置专业选科要求。当前,新高考制度赋予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类)选考科目的权利。高校作为招生主体,应该切实担负起责任,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12、企业的用人标准,邀请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行业、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提高人才选拔的精准性。3.2以招生宣传为契机,实现考生诉求与专业选择的对接高校要帮助学生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专业选择,以确保其自我发展诉求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第一,转变招生宣传思路。一是变突击式宣传为常态化宣传。高校要主动加强与高中学校的联系,把招生宣传嵌入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中。二是变单向信息输出为双向信息沟通。高校既要把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信息精准地传达给考生,也要主动发掘考生的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准确地把握考生诉求,消除高校与考生之间的信息盲区,建立双方的

13、信任与共识,引导和帮助考生作出正确的报考选择。第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应提前介入中学人才培养阶段,通过与高中学校共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共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验基地等途径,指导高中生逐步建立个人与职业的联系,激发他们的职业兴趣。第三,前置专业认知教育。专业是联系考生和未来职业的桥梁。但是,多数高中生对大学专业知之甚少,甚至盲目选择了未来的专业方向,从而造成专业选择错位。高校应将专业认知教育前置到高中阶段,通过与高中学校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讲座、师生家长座谈交流、教授说专业、校友说专业等活动,加强考生对专业的认知;通过校园开放日,邀请高中生进入高校参观,让学生了解高校的综合实力;通过组织高

14、中生代表走访学校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职业探索、职业访谈等综合实践活动,帮助高中生深入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等,从而帮助高中生找到与自己匹配度最高的职业类型,提高专业选择的精准度。3.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输送地,同时也是人才的使用者。高校应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用人需求,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的具体培养过程中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诉求和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对接。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分层分类教学。高校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既难以适应新高考制

15、度下多样化的生源特点,也难以满足企业的差异化的人才需求。高校应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培养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低年级实施大类培养、基础培养,高年级则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同时,高校要扎实做好学生学情分析,探索分层分类教学,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第 23 卷第 1 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3 No.1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r.2023111第二,

16、加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联合育人。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育人,也“促使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3。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方式,采用企业师资引入、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建孵化器、开发企业学分课程、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建产业学院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第三,重视师资建设,提高育人成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互补优势,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骨干、管理人才双向流动

17、。一方面,高校可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和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校可选派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到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完成专业知识更新,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成效。3.4以就业服务为载体,实现人才输送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建设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实现人才输送与就业岗位对接的有效途径。第一,开展全程式就业教育工作。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大一阶段,高校要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

18、习任务;大二阶段,教师要结合专业学习和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大三阶段,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训来提高职业素养;大四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择业期间面临的问题,给予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制作、面试技巧、就业陷阱防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高校应如实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为入职提供数据支撑。第二,搭建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学生、高校、企业三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的原因之一。高校通过搭建数字化就业平台,将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个人成长档案、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学校招聘活动、就业指导活动等进行全流程、全要素的信

19、息化处理,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各项业务流程,推动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与招聘的全周期数字化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毕业生求职画像和用人单位需求画像,从而实现人岗信息畅通、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为毕业生求职和企业招聘提供全面到位的服务。第三,持续做好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双精准”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的就业工作不能止步于把毕业生推向社会,而要坚持动态监测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于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高校要继续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高校要关注其与就业岗位的匹配情况、入职后的发展情况,为其职业发展持续助力。高校要定期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听取企业对毕业生就

20、业情况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提高人才输送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3.5以动态调整为手段,实现就业评价与专业调整的对接就业评价是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毕业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的真实反馈。就业评价是专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健全专业预警机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第一,准确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高校依靠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及就业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和动态掌握,并通过分析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第 23 卷第 1 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3 No.1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

21、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r.2023112就业地区和行业分布等就业指标,为专业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提供依据。第二,建立就业评价反馈机制。就业评价主要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展开。毕业生就业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及岗位的评价、对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的评估,以及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及建议等内容。学生就业评价应充分考虑地域分布、企业类型、岗位工种等差异,对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学生、在单位作出特殊贡献的毕业生进行重点调查。用人单位的就业评价,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等内容,主要选择已建立实习或就业合作

22、关系的、毕业生较集中的、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第三,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管理机制。高校要定期统计就业信息、就业评价、招生数据等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高校通过科学设计各项指标的权重,对专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专业进行撤、并、调、转的依据,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投入,使专业发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责任编辑谭玉菡)参考文献1 童顺平.试论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6.2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国发 2021 14 号)EB/OL.2022-10-23.http:/ 王强.高职

23、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宁夏教育,2016(4):60-62.(上接第 107 页)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中心,展现了湘籍共产党人发扬湖湘文化精神砥砺前行的百年奋斗史。高校要积极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把湖湘红色资源利用好、把湖湘红色传统发扬好、把湖湘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遍布全省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让大学生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综上所述,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是打造特色“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陶新艳)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1

24、(5):4-13.2 金惠红,兰杏芳.守好课程育人一段渠 种好培根铸魂责任田N.光明日报,2022-09-02(12).3 刘建平,周蓓,莫丹华.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5-27.4 何超.湖南红色文旅信息化平台上线 发布“潇湘红”AppEB/OL.2022-10-28.https:/ 新游预告.网游正能量来了?“红色题材”游戏今年首批获版号,更多厂商入局EB/OL.2022-10-15.https:/ GameLook.“开发一年半,版号等三年”,一款过审游戏与游戏审批的故事EB/OL.2022-10-04.https:/ 许敏.湖南第一师范: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EB/OL.2022-09-03.https:/ 新湖南.红色潇湘正多娇: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综述EB/OL.2022-10-31.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