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提纲.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12020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提纲 一、卡尔纳普: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 ,“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 “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经验证实原则的意义:卡尔纳普的经验证实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把科学与哲学、宗教、迷信等非科学命题区分开来。卡尔纳普的经验证实原则把科学同真理区分开来,避免了概念的混乱。 二、波普: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 “ 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证伪主义的意义 提倡两种重要的科学精神:①不怕犯错误的精神(大胆猜测);②批判和革命的精神(不盲从权威)。波普尔的理论对破处迷信、解放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三、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科学与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1、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思想体系。 科学追求的是现世的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 2、自然领域与道德领域的区别 科学涉及事实,宗教关乎价值。 科学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宗教的终极实在是道德。 3、理性活动与心性活动的区别 科学是对事实的陈述,宗教是对信念的表达。 科学探讨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宗教关注内在、主观的心灵世界。 科学是理性和物质的活动,宗教是感性和心性的活动。 科学探究物质关系,宗教思索人神关系。 科学满足人们理性的需要,宗教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 (二)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和补充 1、两种解释方式的相互补充 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宗教和科学都有相同的对象。 人类在认识宇宙和人生上,既需要科学的维度,也离不开宗教之参照,二者相辅相成。 2、追求有限与追求无限的相互补充 人的活动是局部的,却又受到一种整体的关联。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 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却又感触到时空本身的绝对存在。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却领悟到一种超越生命的永恒意义。 科学认识局部,宗教把握整体 科学关注暂时,宗教追求永恒,二者相互补充。 3、科学与宗教相互取长补短 科学和宗教都是双刃剑,两者需要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方法来克服各自的弊端。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四、科学与易学的关系 1、易学之中包含着科学 易学与二进制 易学与其他科学 2、易学与科学相互补充 科学不是万能的,易学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而这些需要是科学无法满足的。易学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易学和科学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服务。 (注:本部分可参阅网上、学术刊物和书籍上的相关文章) 五、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科学观 后现代主义的英语原文是 Postmodernism。它的前缀post指“在…之后”。后现在不仅有现代之后的意思,还有反现代、超越现代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逻各斯中心主(Logocentrism),反对主客体的二元区分,强调多元性、平等性、不确定性、创造性、独特性和游戏性等。 后现代主义所关心的是非线性的、表现力丰富的、超越理性的思想。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思想曾被边缘化、弱化。 后现代主义有这样一个信仰,即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且受特定文化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思维定势,人类天生如此。因此,人们在获得任何真理时,都不能逃避语言的藩篱,不能脱离当时的思想。 后现代科学观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主张在各种学科平等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代表人物:P.K.费耶阿本德、大卫·雷·格里芬等。 (注:本部分可参阅网上、学术刊物和书籍上的相关文章) 六、为什么近代的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包括以下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②“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的多?” 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1)中国的“官僚封建制度”是主要原因 (2)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之比较 (3)道家的无为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林毅夫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1)对技术需求不足论的批评 (2)技术供给不足论 技术需求不足论认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人地比率高。人地比率高,劳动力便宜,对任何节约人力的装置的需求不足。 林毅夫认为技术需求不足论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因为中国在十三至十四世纪人口下降一半,但技术并没有大发展。十七世纪也是如此。(详见下页对照表) 林毅夫认为,中国科技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供给不足。 技术发明模型:“试错与改错”。 “试错与改错”的类型:经验型和实验型。 从古代到现代的技术变迁:经验技术→实验技术。 中国人口多是中国古代经验技术领先的主要原因,人多机会就多。 中国的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以实验技术为主的专业性科学技术事业。 七、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系统方法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主要有四大基本原则: 第一,整体原则。整体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从整体着眼,从部分着手,协调各方,综合考虑,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二,动态原则。这是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它要求人们不能把系统看成静态的“死系统”或“死结构”,而应该把系统看成动态的“活系统”。在研究系统时,应该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以把握其过程及未来趋势。 第三,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本着“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精神,从多种方法中选取最佳的方法。例:当你回家做饭时,需要完成淘米、洗菜、切菜、煮饭和炒菜5件事。假如淘米需要2分钟,洗菜需要4分钟,切菜需要4分钟,煮饭需要20分钟,炒菜需要12分钟。如果你先把淘米、洗菜和切菜这些准备工作做好,然后再煮饭和炒菜,那么全过程需要30分钟。但是,如果你先淘米,接着就煮饭,然后再洗菜、切菜和炒菜,那么全过程只需要22分钟。 第四,模型原则。这一原则即要求人们在研究的需要时,将真实系统变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代替对真实系统的研究。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