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 绪论
Ø 环境监测的定义、特点、目的、意义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Ø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组成
环境标准定义: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六类四级
Ø 优先污染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第二章 水和废水检测
Ø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Ø 水污染和水的自净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Ø 水样的采集和与处理方法
Ø 水中污染物分析技术方法的原理(无机、有机),主要熟悉方法的原理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的监测
Ø 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氮、氧20.95%、氩0.93%、 其他气体<0.1%
有害物质: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Ø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方法、样品处理方法
Ø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mg/m3,mL/m3
Ø 典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的原理(如化学发光法、紫外荧光法、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
【紫外荧光法】
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连续自动监测,被WHO推荐在全球监测系统采用
原理:当波长190~230 nm脉冲紫外光照射空气样品时,则空气中SO2分子对其产生强烈吸收,被激发至激发态SO2*,当其瞬间返回基态时,发射出波峰为330 nm的荧光,荧光强度与SO2浓度成正比,用标气发射的荧光强度比较,可知空气中SO2浓度。
干扰:水可吸收SO2,也可使荧光猝灭,可用半透膜或加热法除去;芳香烃物质也会在190~230 nm 紫外激发下发射荧光,可装吸附剂除去。
【化学发光法】
特点 :灵敏度高、可达 ppb 级,甚至更低;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通常可达 5-6 个数量级。
原理 :某些化合物分子吸收化学能后,被激发到激发态,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以光量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种化学反应称化学发光反应。利用测量化学发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化学发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反应可在液相、气相或固相中进行。液相化学发光多用于天然水、工业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而气相化学发光反应主要用于大气中 NOx 、 SO2 、 H2 、 O3 等气态有害物质的测定。
【光化学氧化剂】常用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原理:用硼酸-KI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氧化剂,吸收反应为:
O3 + 2I-+2H+ <=> I2 + O2 + H2O
可于352nm处测定游离I2的吸光度,扣除NOX即为光化学氧化剂的浓度
Ø 空气污染指数的概念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第四章 固体废物的监测
Ø 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和危害
【固废的特点】
呆滞性大,扩散性小
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分布广泛,密集都市
既是各种污染物的终态,又是各种污染的源头
【固废的危害】
严重污染环境
侵占大量土地:每堆积1万吨固体废弃物需占地1亩
影响环境卫生
Ø 危险废物及有害特性
主要泛指除放射性废弃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爆炸性、反应性、传染性等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弃物。
Ø 固废的采样方法和样品的制备
制样程序
自然风干
粉碎: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将样品逐级破碎
筛分:分段筛出一定粒度范围的样品,要求样品保证95%以上处于某一粒度范围
混合:用机械或人工转堆法,使过筛后的样品充分均匀混合
缩分:将样品缩分成两份或多份,以减少样品质量(份样缩分法、圆锥四分法)
Ø 水分和pH的测定
【水分】测定无机物:称取样品20g左右于105℃下干燥,恒重至±0.1g,测定水分含量;
测定有机物:样品于60 ℃下干燥24h,测定水分含量;
固体废物测定结果以干样品计算,当污染物含量小于0.1%时以mg/kg表示,含量大于0.1%时则以百分含量表示,并说明是水溶性或总量。
【pH】由于固体废物的不均匀性,测定时应将各点分别测定,测定结果以实际测定pH值范围表示,而不是通过计算混合样品平均值表示。
为避免CO2的干扰,pH应立即测定
Ø 垃圾渗沥水的来源和组成
渗沥水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主要特点:
成分的不稳定性:取决于垃圾组成
浓度的可变性:取决于填埋时间
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的物质,渗滤液中不一定存在
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Ø 毒性实验的类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急性毒性试验:大剂量,24小时到2周以内
亚急性毒性试验:半致死剂量的1/5~1/20,连续半个月到3个月左右
慢性毒性试验:较低剂量进行3个月到1年
第五章 土壤质量的监测
Ø 土壤的组成,土壤背景值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由岩石风化以及大气、水、特别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对地壳表层长期作用形成的。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背景值(地质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上: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Ø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吸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一) 吸附性
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
土壤胶体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pH>6.5~7.0为中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
Eh>300mV:土壤处于氧化状态;Eh<300mV: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一般旱地土壤的Eh为400~700mV,水田的Eh为-200~300mV。根据土壤的Eh可以确定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环境行为。
Ø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
人为污染源: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中污染物质的迁移
化学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As;有机污染物,POPs,农药);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90锶、137铯)
Ø 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和预处理的方法
Ø 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方法(重金属、有机物)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Ø 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各自的特点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在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不同级别的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
生物污染监测: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水平。
生物监测特点:综合性,累积性,连续性,敏感性,经济性
Ø 指示生物、生物指数法的概念和应用
指示生物:对环境中已有的物质或入侵物质能产生各种反应或反馈信息而被用来检测和评价该物种所处环境相对质量的生物。可以是与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应的生物(抗性生物),也可以是对污染有高度敏感性的生物,还可以是中等敏感程度并出现可见伤害的生物。
水生生物
清洁水环境:蜉蚴目稚虫、毛翅目稚虫
污染水环境:颤蚓类、食蚜蝇类幼虫
植物
地衣 --- 二氧化硫,0.015-0.105ml/m3
大多数苔藓 --- 二氧化硫,>0.017ml/m3
植物的叶面病斑 --- 二氧化硫、臭氧等
生物指数:运用数学公式反应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Ø 生物监测的技术(主要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生物监测技术,毒性试验)
Ø 生物污染的特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Ø 生物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方法,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七章 噪声监测
Ø 声音和噪声的物理特性及物理量(声功率、声强和声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噪声的定义
噪声: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
1.声功率(W)
声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在噪声监测中,声功率是指声源总声功率,单位为W。
2.声强(I)
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s2。
3.声压(p)
声压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力增值。声波是空气分子有指向、有节律的运动。声压单位为Pa。
Ø 噪声的相加和相减(计算方法),响度的计算
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I0——基准声强,在空气中取10-12W/m2。
在空气中规定p0为2×10-5Pa,该值是正常青年人耳朵刚能听到的1000Hz纯音的声压值。
声能量是可以代数相加的,设两个声源的声功率分别为W1和W2,那么总声功率W总=W1+W2。而两个声源在某点的声强为I1和I2时,叠加后的总声强I总=I1+I2。
声压不能直接相加。
Ø
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Ø 噪声的标准及噪声的测量仪器,城市交通噪声的监测方法
第八章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Ø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定义:对监测全过程进行技术上、管理上的全面监督,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内容: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网络,采样频率、采样时段,样品的运输和保存,分析的方法,实验室条件,人员培训,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意义
意义: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作出正确的结论。
Ø 监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用水、试剂和试液)
实验室认可是正式表明检测与校准实验室具备实施特定检测与校准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证明
试剂:根据实际需要;妥善保存;注意保存时间;按规定注明配制日期及配制人员;试剂的规格:一级、二级、三级;纯度:“9”
Ø 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Ø 准确度与精密度、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灵敏度与检测限间的区别
准确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量值或重复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评价方法准确度的方法:“加标回收法”——可反映方法的系统误差(用该方法分析标准物质,由其结果确定准确度)
精密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
空白试验: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
对照试验:
灵敏度:是指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在被测物质改变单位质量或单位浓度时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
检测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的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Ø 环境标准物质的特点和应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样品
环境标准物质:均匀,稳定。传递和控制准确度。
质量控制样品: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其具有的“真值”是经准确计算、后经实验室检测确定的。
Ø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内容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找出原因,提高监测水平。
实验室质量考核;实验室误差测验
考核内容:分析标准样品或统一样品;测定加标样品;测定空白平行,核查检测下限;测定标准系列,检查相关系数和计算回归方程,进行截距检验等。通过质量考核,最后由负责单位综合实验室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作出评价并予以公布。各实验室可以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
——————————————————————————————
准备:要选择无病、行动活泼、鱼鳍完整舒展、食欲和逆水性强、体长(不包括尾部)约3 cm的同种和同龄的金鱼。选出的鱼必须先在与试验条件相似的生活条件(温度、水质等)下驯养7 d以上;试验前一天停止喂食;如果在试验前4 d天内发生死亡现象或发病的鱼高于10%,则不能使用。每一种浓度的试验溶液为一组,每组至少10尾鱼试验容器用容积约10L的玻璃缸,保证每升水中鱼重不超过2g。
试验溶液的温度要适宜,对冷水鱼为12~28℃,对温水鱼为20~28℃。同一试验中,温度变化为±2℃。试验溶液中不能含大量耗氧物质,要保证有足够的溶解氧,对于冷水鱼不少于5mg/L,对于温水鱼不少于4mg/L。试验溶液的pH值通常控制在6.7~8.5之间。
配制试验溶液和驯养鱼用水应是未受污染的河水或湖水。如果使用自来水,必须经充分曝气才能使用。不宜使用蒸馏水。
浓度范围大一点,每组鱼的尾数少一些,24、48h中毒情况。
目的:确定试验溶液的浓度范围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
人为污染源: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中污染物质的迁移
1.等效连续声级:一个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的问题
2.噪声污染级:等效连续声级的基础上加上一项表示噪声变化幅度的量,更能反映实际污染程度
3.昼夜等效声级:考虑到夜间噪声具有更大的烦扰程度,故提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它反映社会噪声昼夜间的变化情况
质量控制样品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其具有的“真值”是经准确计算、后经实验室检测确定的。
质量控制样品的每个测量参数都应该有准确已知的浓度;样品可以是多参数的,能够进行多种项目的分析;样品具有一定的均匀性,稳定期应在一年以上;应防止样品从贮存容器中蒸发和泄漏。在设计质量控制样品时应考虑实际样品的浓度范围,如废水排放的高浓度和降水中的低浓度、方法的检出限、排放许可证或标准中规定的界限等。
质量控制样品对每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能够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质量控制样品可以检查校准曲线、技术方法、仪器、分析人员等方面的工作。
质量控制样品主要用于控制精密度,而传递和控制准确度则以标准物质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