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碱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95178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碱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碱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碱的性质》课堂教学设计           (刘国燕  白银市第九中学) 一、 教学内容 1、 课标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科学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科学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比较多,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等,需要三个课时来完成。本节课是第三课时,主要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二、 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碱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和方法。 2、 学习方法方面: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归纳等多元化学习方法 三、 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碱的性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钙的制取。 (2)了解氢氧化钠的潮解性和腐蚀性。 (3)碱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从观察现象到抽象思维,再到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碱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六、 课堂教具 1、实验药品、仪器: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鸡爪提前放在装有约20%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新鲜鸡爪、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盐酸、提前收集到透明塑料饮料瓶的二氧化碳气体、蒸馏水 、试管、镊子、玻璃导管、烧杯 2、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1分钟 l.你知道哪些碱? 2.了解他们的性质吗? 3.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学习常见的碱—NaOH和Ca(OH)2 投影 幻灯片 观看 介绍 2分钟 名称 化学式 常见用途 氢氧化钙 Ca(OH)2 建筑材料、漂白粉、处理污水、改良土壤 氢氧化钠 NaOH 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炼制石油 氢氧化钾 KOH 电池工业 Ca(OH)2的制取 设问 实验 3分钟 Ca(OH)2是如何制取的呢?学生阅读课文完毕做分组实验 在试管中放一小块生石灰,然后加少量水,观察现象并感觉试管外壁的温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CaO和H2O反应是放出热量的 Ca(OH)2性质和用途 设问 4分钟 要求同学们思考并回答问题 l.冬天园林工人为什么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浆抹墙后变得又硬又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引入对Ca(OH)2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NaOH的潮解性 设问 3分钟 学生用镊子夹取几块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观察并实验。 l.NaOH固体表面为什么会溶解?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NaOH固体能否做干燥剂? 思考、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NaOH的腐蚀性 实验 1分钟 演示实验 把鸡爪放在装有约20%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与新鲜鸡爪对比。(说明:上课前教师先把鸡爪浸泡在NaOH溶液中) 观察 通过此实验,让学生体会到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 NaOH的水溶性 实验 2分钟 教室中巡走,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取少量氢氧化钠放在试管中加水震荡,观察它的水溶性,触摸试管外壁,感觉温度变化。 让学生亲身体会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碱的化学性质 过渡    阅读   3分钟 碱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先阅读课文并设计实验逐一探究。 1.碱与酸碱指示剂 2.碱+非金属氧化物 3.碱+盐 4.碱+酸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通过阅读课文,亲自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碱与酸碱指示剂 设问 实验 3分钟 教室中巡走,指导学生观察现象。 1.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2.板书: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学生实验 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石蕊与酚酞溶液 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2.碱+非金属氧化物 设问 实验 5分钟 1.用嘴对玻璃导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2.装有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饮料瓶,打开瓶盖倒入NaOH溶液,迅速盖上瓶盖震荡,塑料瓶变瘪并发出响声。证明二者反应了。 3. 板书: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1、 证明二氧化碳与Ca(OH)2溶液反应,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2、 如何证明 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设计实验,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3.碱+盐 实验 5分钟 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实验 1.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 2.强调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3.板书: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学生实验 1.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探究欲望。加强合作沟通能力 4.碱+酸 设问 讨论 探究 实验 5分钟 1.如何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板书:碱+酸—盐+水 思考、讨论 合作设计方案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慢慢加入盐酸直到红色褪去 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对酸碱反应的探究,加强小组内的合作、互动 教师复习对比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幻灯片 3分钟 酸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1 (口诀)紫色石蕊:酸红碱蓝。无色酚酞:碱红酸不变 2 酸+金属氧化物(大多数)-盐+水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 酸+某些盐—新酸+新盐 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4       酸+碱—盐+水 5 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作业 习题第234页, 1 、2 、3、4 八、板书设计 一、 Ca(OH)2的制取、俗名、性质和用途 二、 NaOH的俗名、潮解性、腐蚀性、水溶性 三、 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酸碱指示剂: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4、碱+酸—盐+水 九、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及时间安排] ◆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氢氧化钠是一种 色的 体,在空气中易吸收 而发生潮解,故可作为某些气体的 剂,俗名叫 、 、 。 2、氢氧化钙是一种 色的 体,俗名叫 、 。它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该反应 (“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 3、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方程式。 ◆ 表现性评价 请给各小组一个评价:(用A+、A、B+、B、C作为评价的等级) 小组1 小组2 小组3 小组4 小组5 小组6 小组7 小组8 小组9 小组10 十、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社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常见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 2、引导学生设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共同合作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 3、 最后总结时把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做出对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以便学生找出规律和对知识点的记忆。 十一、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利用多种资源,充分地使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本节课中学生自己设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及酸和碱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总结时利用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便捷的特点对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对比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很好的整理归纳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当然,此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时间略显仓促,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而造成超时。 参考文献《九年级化学参考》 六、 九、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及时间安排] ◆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氢氧化钠是一种 色的 体,在空气中易吸收 而发生潮解,故可作为某些气体的 剂,俗名叫 、 、 。 2、氢氧化钙是一种 色的 体,俗名叫 、 。它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该反应 (“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 3、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方程式。 ◆ 表现性评价 请给各小组一个评价:(用A+、A、B+、B、C作为评价的等级) 小组1 小组2 小组3 小组4 小组5 小组6 小组7 小组8 小组9 小组10 十、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 从学生熟悉的社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常见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 2、 引导学生设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共同合作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 3、 最后总结时把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做出对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以便学生找出规律和对知识点的记忆。 十一、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利用多种资源,充分地使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本节课中学生自己设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及酸和碱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总结时利用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便捷的特点对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对比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很好的整理归纳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当然,此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时间略显仓促,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而造成超时。 参考文献《九年级化学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