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对现实的描述与破解存在的秘密的统一”1。对此,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有拓展空间,主要体现为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察有待深化。这是因为,部分学者依据资本论中“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2,认为货币拜物教批判不过是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附庸。诚然,若仅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货币拜物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过渡,然而理论研究不能基于一句论断定论,而应对理论的生成过程与逻辑理路进行系统剖析。进一步而言,“货币资本财富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
2、逻辑,整个社会制度的运作都紧紧围绕着这个逻辑轴心而展开”3,其亦是“展开资本及其逻辑批判的前提和准备”4,鉴于此,对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进行系统探析,确立文本路标以梳理其历史演化过程,剖析逻辑进路以阐发其思想实质,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的文本路标对理论的说明,“不能被限定在僵硬的定义马克思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文本路标与逻辑理路*毛菲孙熙国【提要】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一着,通过对货币物化性质的指认与批判,马克思揭示出货币的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生成过程有三个显著文本路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货币的主体本
3、质并非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穆勒评注进一步揭示异化劳动是一种生产“价值”的劳动,而货币则是这种劳动的中介,从而表明货币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必然表现。资本论系统阐发了货币拜物教逻辑理路的二重维度。第一重维度揭示客观的货币物化性质,表明人与人的劳动关系表现为货币的物的关系。第二重维度是对无法理解货币的社会属性、被自然属性迷惑而导致的错误货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对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文本路标和逻辑理路的阐发,彰显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力度。【关键词】马克思货币拜物教生产方式价值形式物化性质【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23)07-0005-06【D
4、OI】10.19632/ki.11-3953/a.2023.07.001*本文为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之维研究(项目编号:2022WQN016)的阶段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5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5,首先有必要考察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的研究过程,即梳理该理论问题意识的萌发及探索研究的过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导致的“异化关系”,而非劳动形成的“物”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思想萌芽形成于184
5、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时期。手稿考察的对象不直接是货币,而是私有财产。通过揭示庸俗经济学家私有财产本质观的根本错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故私有财产并非“物”,而是异化劳动导致的“异化关系”。首先,庸俗经济学家私有财产观具有内在矛盾。其财产观可概括为“三位一体”私有财产观,即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获得地租、资本家投入资本赢取利润、劳动者凭借劳动赚得工资都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地租、资本、劳动三者的分离便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据此,工人陷入穷困则源于工人自己不够勤劳。马克思通过考察社会财富衰落、财富达到顶点状态、财富增长态三种状态下的工人处境,发现不论处于何种情况,
6、工人都终将遭受深重苦难。这表明“三位一体”私有财产观有内在矛盾。随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私有财产的秘密在于异化劳动,由此形成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萌芽。马克思指出导致上述错误财产观的矛盾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并非一般意义下劳动产生的物,其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故私有财产并不是物,而是一种异化的关系。随即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指出劳动发生异化的四重规定,指出“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6,故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而是一种与劳动者发生异化的异化劳动。可见,扬弃私有财产不是从“物”形态上消除它(那只是一种粗鄙的共产主义)
7、,而是从其本质异化劳动去扬弃它。概言之,“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形成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萌芽。(二)穆勒评注:揭示货币是“生产价值的劳动”实现自身的中介手稿 之后,穆勒评注(下称 评注)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异化劳动的成因,这构成马克思货币拜物教研究过程的第二阶段。马克思首先把对私有财产的考察聚焦到货币上,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货币本质观的错误,并从方法论层面揭示其错误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是“为了实现其他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首先在同其中一种商品交换时获得它,随后在同另外一种商品交换时把它付出去”7,换言之货币似乎是一种交换媒介,而货币价值由交换时的比例确定,“货币的价值等于货币同另
8、外的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或者在同一定量的其他东西交换时付出的货币量”8。概言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其最终价值取决于偶然性。马克思指出上述错误根源在于方法论。这是因为,他们“在表述抽象规律的时候忽视了这种规律的变化或不断扬弃,而抽象规律正是通过变化和不断扬弃才得以实现的”9,货币规律并非由交换价值、由外部偶然性决定,而是货币不断扬弃而发展自身的结果。因而“国民经济学的真正规律是偶然性,我们这些学者可以从这种偶然性的运动中任意地把某些因素固定在规律的形式中”10。基于上述批判,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货币的真实运动过程,揭示货币是“生产价值的劳动”得以实现自身的中介。第一,资本主义
9、社会劳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方式“用于交换的劳动”,这是人类劳动方式的一个特殊阶段,其“劳动者的特殊劳动时间不能直接同任何其他特殊劳动时间相交换,它的这种一般交换能力还需要通过媒介而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6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得,它必须采取与本身不同的、物的形式,才能获得这种一般交换能力”11,换言之,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间接实现自身。这样一来,劳动时间便必然转化为“价值”货币便担任中介的角色。第二,货币运动具有辩证属性,货币运动过程使其主体性的不断增强,最终从媒介物变成统治者。最初,货币是客体,表现的是商品的价值。随后,货币因为表现商
10、品的价值而具有主体性。最后,货币彻底成为主体本身。由此,货币通过中介的运动过程,获得主体属性,最终变成独立主体,成为统治者,即“私有财产的丧失了自身的、异化的本质,是在自身之外的、外化的私有财产,在人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起外化的中介作用,是人的外化的类活动”12。可见货币是“生产价值的劳动”得以实现自身的中介。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货币物化性质的内核: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生产价值的劳动”的中介物,其根本内容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构成货币物化性质的核心。具体而言,货币的物化性质恰恰根源于它从中介向主体的转变。如前所述,马克思对货币运动过程的揭示表明,货币不是被动的流通手段,它是产品交换赖以实现
11、的、具有能动性的中介。这一中介经过运动便成为主体。由此,在评注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从“中介”变成主体的过程的阐发,科学认识了货币本质,并形成货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核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必然表现为货币的物的关系”。至此,通过手稿 评注对货币本质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导致货币拜物教的内核: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是“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的中介,关键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必然会被颠倒地表现为货币的“物”的关系。接下来,马克思便需逻辑化地阐发货币拜物教的缘起、发展与实现过程,这一任务在 资本论中完成。二、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一重维度:对货币客观物化性质的揭示资本论展开对货币拜物教逻辑理路的阐释,对货币
12、拜物教的缘起、发展与实现过程进行系统阐发。其包含两重维度。第一重维度“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13,即对货币物化性质的揭示,其逻辑进路为:价值价值形式运动商品货币。(一)价值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的必然中介第一逻辑环节是阐释价值关系的内涵,即“价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指出思考的逻辑起点是资本主义生产阶段下的劳动。依据劳动结合的疏密程度,该生产阶段之前、该生产阶段和该生产阶段之后的劳动方式可划分为三类。按其核心特征,可依次将其命名为:家庭内部劳动、企业结合劳动和社会联
13、合劳动。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阶段之前,劳动结合程度极其松散,这一阶段的劳动方式可命名为“家庭内部劳动”,其本质特征是“私人组织的私人劳动”,即这种劳动是自给自足、完全个体性的。这是因为:首先,家庭内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家庭成员自己的需求;其次,家庭结合劳动的组织基础是基于血缘共同体为单位的家庭,因而这种劳动是家庭成员内部相结合的劳动,整个生产过程无须依赖别人;最后,各家庭的生产内容高度雷同,不需要有机的分工。可见,“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14。第二,和家庭内部劳动恰好相反,未来社会的劳动结合程度将最为紧密,这一阶段的劳动方式可命名为“社会联合劳动”,其直接就是
14、社会劳动,本质特征是“社会组织的社会劳动”。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7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此阶段,在各特殊个人、部门、工厂的劳动发生之前,劳动都已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个体劳动不再需要经过中介迂回存在,而可直接得到社会的承认,直接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第三,当劳动紧密程度突破了家庭内部劳动但还未到达社会联合劳动时,劳动方式却出现了矛盾。其可命名为“企业结合劳动”,其本质特征是“私人组织的社会劳动”,换言之,是“等待着转换成社会劳动的私人劳动”。劳动依然是私人组织的,但与家庭内部劳动相比,它不是直接个体性的私人劳动,而
15、是“等待着成为社会劳动的私人劳动”。首先,工业部门不断分化,这使企业的生产片面化、产品单一化,每个企业只需要生产极为有限种类的产品。正如列宁所言:“一人为大家工作,大家为一人工作。如果一个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工业部门,而且几乎是为全社会工作但又依赖全社会的大企业停工了,那么,社会其余一切企业都一定会停工。”15其次,其最终必须要通过与社会的交换、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实现自身。最后,各个部门都不能独立把自身的存在条件再生产出来,而必须依赖其他部分、依赖社会总体才能再生产自己,即只有靠其他部门吸收自己的产品并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才能完成再生产的循环。总之,企业结合劳动方式导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6、的区分,由此劳动必须通过社会交换才能够顺利实现。第四,“要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尚不能直接转化”的劳动必然要通过中介来表现自身该中介就是“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价值形式作为最抽象也最一般的形式,“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16。可见,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是“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的必然表现形式。至此,价值关系的实质便是:“要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尚未能直接算作社会劳动”的劳动,即包含着“私人劳动要向社会劳动转化”的内在矛盾的劳动,或“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
17、,必然通过一个中介来表现,这个中介就是“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性质决定了这一时代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关系。这形成货币拜物教批判的第一逻辑环节。(二)价值形式运动:导致人与物关系发生颠倒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和表现自身,而需要通过运动,必须表现为一种对象化的形式,这一形式便是价值形式。通过价值形式的运动价值形式表现为商品。这样,本来表现人与人劳动关系的“价值”现在表现为商品体和商品体之间的“物”的关系。价值形式运动的逻辑轨迹是: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基于此,价值形式所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将表现为商品体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一般等价形式的形成,使得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
18、商品价值承载的人与人的关系现在也表现为商品的“全面的社会关系”17。因此,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出现了颠倒,即本来价值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经过价值形式的运动,而被完全表现成商品体和商品体之间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这形成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的第二环节。由此,本来代表人与人之间劳动关系的“价值”,现在被表现为商品和商品之间物的关系,商品世界之中的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发生颠倒,导致物化假象。(三)从商品至货币的发展在商品出现后,价值形式运动并未就此结束,一般等价形式还会继续发展为货币,并导致货币拜物教。首先,商品会自动寻找一种便于交换的商品来作为等价物,经过商品世界的内部竞争,最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
19、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8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只剩下一种独特的商品,等价形式同这种独 特 商 品 的 自 然 形 式 社 会 地 结 合 在 一起”18这一商品就是货币,一般价值形式便发展为货币形式。其次,货币的出现,使其成为人与人的关系的承载物,从而人的关系被表现为物的关系。经过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至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自身仿佛出现了魔术,“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19。由此可知,货币本来只是人与人劳动关系的承载物,现在则表现为货币自身的,表现为货币之间的物的关系。在这种表现形式中,存在着关系的颠倒人与人之间的关
20、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物化)。货币形式表明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发生了颠倒。至此,马克思完整揭示了货币物化性质的形成逻辑,揭示了货币拜物教第一重维度。货币之谜源于一般等价物之谜,一般等价物之谜又源于等价物之谜,而等价物之谜则源于价值关系和价值表现形式之谜,货币拜物教源于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随后经价值形式运动而被表现为商品体,并进一步表现为货币,从而本质与现象发生了颠倒,最终人与人的劳动关系表现为货币“物”的关系。三、马克思货币拜物教批判二重维度:对主观货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货币拜物教批判的第二重维度是对主观货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即如果被货币身上“物”的外衣所迷惑,就会将“人的社会关
21、系表现为货币的物的关系”看作是货币自身的能力,物质本身成了自我意识的颠倒的表象,导致错认了货币本质,并形成错误的货币拜物教观念,典型表现有三种:金属主义货币论、数量主义货币论、名目主义货币论。(一)对金属主义货币论的批判第一种表现是金属主义货币论。金属主义货币论是西欧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货币观,该观点认为,货币的实质和货币的“物属性”有关,而只要重复罗列各种曾经在某时起商品等价物作用的普通商品(如历史上曾充当货币的家畜、贝壳之类),就能够说明金属货币的神秘性质,因此该种观点认为金银天然就是货币,即社会财富就是货币金属本身。对于金属主义货币观,马克思批判地指出:货币形成根源是“必然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私
22、人劳动”这种劳动方式必须表现为货币金属这一“物”,而这种社会关系在价值形式中就被说明了。正如马克思批判道,“金银天然不是货币”20,货币本质与货币金属之间没有关联,它并非是货币金属物本身的“物属性”,而是自身承载着的一种社会关系。金银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为货币,它们是“具有历史性的劳动方式”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必然借助的物的承载体,而货币的本质与它们的物属性无关。质言之,金属主义由于“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21,没有认识到金银实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载体,他们只被货币自身的物外观所蒙蔽,导致错误货币本质观和货币拜物教观念。(二)
23、对数量主义货币论的批判第二种表现是数量主义货币论。该理论以洛克、休谟和李嘉图为代表,主要观点是: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一国内和商品总量相对应的货币数量多少。货币数量多过商品总量,价格就上涨;货币数量少于商品总量,价格就下跌。因此数量主义货币论认为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流通手段。李嘉图货币学说突出代表了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李嘉图认为,如果金的价值已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决定于商品价格。因而在一定的时候,一国中流通的金量只是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的交换价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9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7值,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完全是由货币的价值决定的,而货币的价值又是由它
24、的数量决定的,由此,李嘉图得到结论:影响货币需求的根本因素是货币数量。马克思批判了数量主义货币论,指出其错误根源在方法论。货币数量论只注重价值量,不懂得个别劳动表现为抽象的一般劳动,并以这个形式表现为社会劳动的必然性,由此,李嘉图忽视了货币与劳动时间的根本关联,而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实质。马克思进一步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缺陷,指出货币数量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即忘掉去研究劳动在什么样的一定形式上才是这种东西。方法论的错误使其终究无法触及货币本质,而抽象地认为货币是非历史性存在。“当人们把物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社会性质,或者说,把
25、劳动的社会规定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物质性质说成是单纯的符号时,他们就把这些性质说成是人随意思考的产物”22,最终从根本上批判了数量主义货币论的错误。(三)对名目主义货币论的批判第三种表现是名目主义货币论。名目主义货币论把货币符号本身看作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名义上的而并不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国家创造出来的“指定的价值”。如哲学家贝克莱认为:“难道金、银或纸币不只是用来计算、记载和监督 价值比例 的记号或符号吗?”23“在交易中,人们注意的只是货币的名称和通用与否,而不是银的量国家的权威使金属成为货币。”24马克思对名目主义货币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针对贝克莱的观点指出:“这里一方面
26、混淆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另一方面混淆了作为价值尺度的金银和作为流通手段的金银。因为贵金属在流通行为中可以用记号代替,贝克莱就得出结论说,这些记号本身不代表任何东西,只代表抽象的价值概念。”25对于斯图亚特,马克思则批判道:“斯图亚特所说的只是货币在流通中充当价格标准和计算货币的现象他由于不了解价值尺度向价格标准的转化,自然就以为用作计量单位的一定量金。”26马克思借助对商品和货币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揭示出导致名目主义货币论的错误根源在于误以为货币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形成的,从而错误地理解货币实质,导致了最终错误的货币拜物教观念。注释1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2
27、期。2131416171819202122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第62页;第95页;第99页;第83页;第86页;第112页;第108页;第101页;第110111页;第152页。3张雄:财富幻想: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4付文军:论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78910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第16页;第18页;第18页;第19页。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15列宁短篇哲学著作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2325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9页;第69页;第71页。(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责任编辑赵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