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66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是资本论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理论。马克思借助对商品转换为货币进而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释了资本增殖的过程及资本对社会关系的颠倒,并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实现、转化与分割的分析,揭开了“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背后隐藏的剥削真相,进而提出消解拜物教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关键词】资本;资本拜物教;剩余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近年来对资本论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论中哲学思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资本论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理论,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以明显的形式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因此,对这一理论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人

2、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背后的方法论支撑,更有助于我们揭开资本拜物教背后隐藏的秘密,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现实,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历史发展中资本的产生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理论语境中的拜物教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遮蔽又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拜物教意识。故而,资本拜物教指的就是资本之间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显然,在具体阐释资本拜物教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是,作为资本拜物教核心的资本是如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显现的。事实上,资本的出现在逻辑上是商品交换发展到货币进而发展为资本的过程。在资本论的开

3、篇,马克思论述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本文系华中智库“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领权田相*孔婷,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0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可见,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物直接抽象为商品,并将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而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的统一体,在发挥使用价值时只存在质的差别,在发挥交换

4、价值时才存在量的差别,换言之,商品只有被交换才会产生价值。在原始的简单交换中,交换的比例是随机的,交换的前提是商品占有者自愿交换剩余的非使用物品。随着交换的普遍化,对他人物品的需要被固定下来,交换成为有规律性的、频繁发生的社会过程,而部分商品也成为只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劳动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开始分离,商品的交换比例也被以一定的标准固定下来,交换成为固定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此外,商品如果想完全发挥交换价值的作用,就不能只限于同一种特殊产品交换,还需要借助“第三物”进行交换。这里的“第三物”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能够代表交换价值本身,代表劳动时间本身。正是因为“第三物”可以充当所

5、有商品的等价物,就相应地获得了一般等价形式,这个等价形式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地点、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更换。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的固定表现形式,“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的交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资本产生之初正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故而,区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对分析资本的基本前提。总的来说,二者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流通形式方面:充当货币的商品流通形式是W-G-W,即商品-货币-商品,而充当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G-W-G,即货币-商品-货币。在W-G-W的流通形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充当了中介,买者借助货币购

6、买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在G-W-G的流通形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充当了中介,买者支出货币的目的是作为卖者获得更多货币。值得注意的是,G-W-G的流通形式虽然是以货币作为起始点,但是,两端的货币数量却是不同的。马克思将这一差异描述为G-W-C,即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那么,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增殖源泉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没有直接给予回答,而是先分析了流通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即“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显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不是发生在货币身上,因为货币仅仅是作为购买和支付的手段存在,同时,这一

7、转化也不发生在商品再次出卖获得货币的过程中,因为这一过程仅仅是使商品从原初的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通过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进行考察,马克思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即货币转换为资本所购买的商品到底是何种商品。他对此的回答是,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当然,劳动力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 0 1 8,第4 7 页。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 0 1 8,第1 0 6 页。3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 0 1 8,第1 9 3 页。81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前提。第一,劳动力占有者必须是自由人,这样,劳动力占有者与货币占有者才能

8、实现平等交换。第二,劳动力占有者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资料,只能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显然,货币占有者要想完成货币到资本的转换,首先就需要找到自由的劳动力,而自由工人的出现就是历史上经济变革的产物。而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它又是如何实现价值增殖的呢?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来论证的。他首先考察了一般劳动过程,即将劳动过程视作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对劳动过程进行简单的、抽象的考察,劳动就是生产使用价值来满足人自身需要的活动,这种一般劳动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与具有“永恒性”的一般劳动不同,资本主义形式下的生产在本质上是资本家雇用劳动力的过程。资本家在这一过程中将

9、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通过消费劳动力来获得劳动产品。而且,资本家持续购买自由劳动力的原因,乃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进人生产环节,可以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而那部分多出来的价值可以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并能够创造更高价值的商品时,资本家手中的货币就实现了向资本的转化。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拜物教的显现在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讨论后,我们还需要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的现象。这一颠倒现象在直接生产领域可以被明显地感受到,但随着再生产的

10、进行,这种颠倒越来越具有隐秘性,生产力本身仿佛转移到资本上,造成了一种幻想,似乎不是劳动创造了生产力,而是资本创造了生产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借助流通过程实现了形式上的变化,进而造成生产过程不如流通过程重要的错觉。这种错觉主要表现在让渡过程中的利润和流通时间上,即让渡过程中的利润是通过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内部信息获利的,而流通时间看似是从资本中产生且不以人的劳动为转移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商品流通的角度考察社会再生产不同,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展开考察。为了揭示资本拜物教的秘密,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社会产品的价值、社会总产品以及社会生产的组成,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

11、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相应地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正是这些科学的分类,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9 3 6 页。8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成了马克思分析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前提。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论述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他对剩余价值如何转变为利润的过程展开分析,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和资本自行增殖的过程;第二步,他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展开论述,阐明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具体转化的,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揭示了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的事实。此外,他还

12、分析了利润的分配问题。在他看来,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就是商业利润,其本质是产业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分给销售其产品的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是将资本外借而分给货币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地租则是农业资本家给土地拥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样,马克思通过阐释其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拜物教的来源。剩余价值与资本拜物教性质的揭秘一通过对生产过程与再生产过程的考察,我们发现,资本神秘化的关键在于剩余价值。因而,下文将借助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来揭开资本拜物教的秘密。从本质上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大于其自身的成本价格是由生产带来的,大于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的完成,实际上只有在流通环节结束后才得以实现。

13、当资本完成循环时,资本也就实现了价值增殖,这一过程的总时间等于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之和。所以,资本的流通会对价值增殖产生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在本质上隐藏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但在其结果的呈现上,流通领域却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使得本身具有消极作用的流通环节表现为好像具有积极作用一样。这种假象恰巧证明资本自行增殖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迷惑性,即资本增殖过程好像是来自流通环节,而与资本的生产环节和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并无关系。正是这种假象加深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此外,在流通过程中,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区别还遮蔽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得人们只是从流通领域考察以工资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就是作

14、为可变资本与投人到劳动资料上的不变资本相对立。显然,在流通过程中,资本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在商品生产中所发挥的功用不可避免地被同质化了,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被同质化了,作为两种资本的生产资料的加人也就仅仅是一种重复的再现。显然,剩余价值的实现已经使我们陷人资本拜物教的迷雾之中,而剩余价值的转化与分割则是让资本的拜物教性质更加具有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从本质上说,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价值增加额,但随着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总资本(c+)的形成,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实现了统一,这就使原本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看起来像是总资本的价值增加额。这样,

15、剩余价值的实际来源就被遮蔽了,并“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83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形式”。进而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转化的神秘之处就在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剩余价值中比较明确,而在资本和利润的关系中,资本作为本身就具有价值的产物却与它自身增殖出的价值相区分,这部分新增价值表现为像从资本本身出现的一样。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就遮蔽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资本家们所衡量的就是剩余价值与所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也就是利润率,对于其他的联系,资本家们不仅不关心,还十分希望可以遮蔽这些关系以维系自已的最大利益。故而,在考察影响利润率的多重因素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完全可以说

16、成是“无关”的,因为剩余价值率降低或提高,利润率都可以降低、提高甚至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就被完全割裂,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得以加深。二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事实上,虽然剩余价值与利润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量上却是完全相同的,而平均利润出现后,这种量的等同完全被打破,剩余价值与利润在价值量上也不再相同。这样,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量的差距,就将利润的真正起源完全掩盖住,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一步加深。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资本家看到的仅仅是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部分,也就是在生产资料上支付的部分,而并不注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量。因此,对资本家来说,利润被理所应当地看作商品价值之

17、外的存在,价值规定的基础就被遮蔽了。而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遮蔽就被完全认同和接收了。这样,在资本的生产和流通中,剩余价值就被分割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形式,也正是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中,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逐渐加深并最终完成。总的来说,“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最能体现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基于此,马克思详细批判了这一公式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他指出,这个公式中的三个源泉不能被并列使用。首先,资本是特定的、被物化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垄断并将其与劳动者的活劳动相对立时,生产资料才成为资本。而土地直接就是

18、自然物,是无机的自然界本身。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一般生产活动,是为所有人共有的活动形式。显然,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产物,而土地与劳动则存在于一切生产方式中,资本所具有的“历史性”与土地、劳动所具有的“永恒性”相矛盾,因而这三个概念无法被并列使用。另一方面,他批判了这个公式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个公式,资本表现为利息的来源,土地表现为地租的来源,劳动表现为工资的来源,但事实上,这些关系是不能通约的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在资本一利息的因果关系中,如果资本被看作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而这个价值量是一个比其自身更大价值量的来源,那么,这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在土地一地租的因果关系中,土地本身

19、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而地租是社会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4 3 4 4 页。84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系的产物,自然物与社会关系产物从属性上就有所区别,显然也无法通约;在劳动一工资的因果关系中,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不仅是不同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这个公式中,资本、土地、劳动都是作为物质实体而存在,而利息、地租和工资作为价值范畴存在。在这种因果关系中,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结果就是其社会形式被忽略,进而资本与工人的关系和资本产生价值的性质也就被抽象了。这样,马克思通过对上述公式的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其背后的真相。第一,雇佣劳动与

20、一般劳动被等同。也即,雇佣劳动不再表现为资本主义阶段特有的劳动形式,而是一切劳动都被雇佣劳动所取代。这样,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就自然认为雇佣劳动就是劳动的最普遍形态,是具有永恒性的劳动形态。这样,雇佣劳动就从特定历史阶段的劳动形式,转化为具有永恒性的一般劳动。第二,劳动条件所具有的社会形式与物质存在被等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土地已经转化为土地所有权,这样,资本与被垄断的土地就以劳动条件的纯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一般劳动相对立,劳动资料本身成为资本,土地成为土地所有权,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现象。第三,劳动条件本身与劳动一样变为价值的来源,劳动的资本本身变

21、为利润的来源,土地变为地租的来源。第四,所有价值源泉的所有者,都可以分得自已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价值部分,也就是从总价值中分得自己的利润。因此,当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利润、地租和工资时,资本、土地所有权和雇佣劳动确实是收人的三个来源,不过,它们只是作为中介的源泉,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地租和工资。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当雇佣劳动与一般劳动同一、劳动条件所采取的社会形式与物质存在同一、劳动条件本身也成为价值源泉时,这些作为中介的源泉呈现为真正的源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这种现实,马克思阐释道:“收人的形式和收入的源泉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外表上表

22、现出来的存在,它同潜在的联系以及中介环节是分离的。于是,土地成了地租的源泉,资本成了利润的源泉,劳动成了工资的源泉。”四资本拜物教的超越路径与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资本拜物教的秘密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社会历史性。换言之,资本拜物教并不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资本的非永恒性决定了资本拜物教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5 卷,人民出版社,2 0 1 3,第3 0 2 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8,第2 4 4 页。85马克思的资本拜物教

23、批判理论研究马克思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证了资本的暂时性与历史性。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性,它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把以往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基础,而与这个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也具有同任何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相似的独特性、历史性与暂时性。此外,分配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反面,与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二者都具有历史性与暂时性。其次,资本具有极强的自身局限性,这导致资本的发展无法突破自身的限制而具有历史暂时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中所固有的对生产的自我限制,必然使资本走向自我否定。总的来说,资

24、本先是强迫工人开展超出必要劳动外的额外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增殖的直接原因;资本又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将工人的消费限制在工人再生产自已劳动能力所需的物品上,给交换领域加以限制;资本价值的无限扩充与交换领域限制无限增大,就成为资本所具有的固有矛盾。这样,资本就变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限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深人,资本的无限增殖和无产阶级的无限贫困就变为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成为毁灭自身的“掘墓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的说明,马克思指明,资本自身就是资本的限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资本拜物教也会走向终结,这一终结是以垄断资本的消亡为标志的

25、。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垄断化对于终结资本拜物教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正是资本的自身运动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化。这种断先是对劳动者进行剥削,随后小资本家也沦为被剥削的对象,从而加剧了资本的断化,同时也蕴含着消灭资本垄断的可能性。随着资本的运动,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剥削的主体就会从独立经营的劳动者变为资本家。可见,资本家对众多工人的剥削形式要依靠资本的不断集中才可以实现,而伴随着剥削的不断发展,剥削的形式也日益变为大资本家对小资本家的剥削。在这种条件下,资本的不断集中导致劳动的协作程度日益提升和劳动资料的集中程度日益加深,生产资料的用量在技术、机器的加持下不断节省,资本

26、开始深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制度变为一种国际性制度。随着资本垄断的进一步加深,资本巨头的数量减少,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人在奴役和压迫下的反抗力度也不断加强。这样就造成资本垄断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最大制约。对此,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显然,他正是借助资本的不断集中化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其反抗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4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8 7 4 页。86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27、0 期时,他还指明了垄断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一是竞争,二是信用,并专门阐释了信用从不声不响到成为可怕的武器的过程,正是竞争和信用的双重作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程度,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必然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亡。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力的全部能量发挥之前是不会彻底消亡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以往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彻底失效之前也绝对不会出现。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看作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最后一种对抗式的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

28、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将发生转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将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个体将得到全面解放,资本拜物教也必然被彻底终结。Research on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Capital FetishismKong TingAbstract: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capital fetishism is the most philosophical theory inMarxs capital.With the help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ra

29、nsformation of commodities intomoney and then into capital,Marx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capital proliferation and thereversal of capital to social relation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zation,transformationand division of surplus value,Marx revealed the exploitation facts hidden behind“capitalinterest,land rent and labor wage,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path to eliminatefetishism and realize people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Keywords:Capital;Capital Fetishism;Surplus Value;Peoples All-round andFree Development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8,第4 1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