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3年7月第2 5卷 第4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J o u r n a lo f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l y2 0 2 3V o l.2 5 N o.4 D O I:1 0.1 3 3 1 7/j.c n k i.j d s k x b.2 0 2 3.0 4 1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研究贾建峰,乌日罕,丁义浩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创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由此受到多方关注,
2、然而对于如何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生和普及,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不足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可以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内涵和特征,总结并提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应在教学目标方面,崇尚不忘初心重信念,做好思想引领;在教学内容方面,倡导有机结合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形式方面,提倡知行合一重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关键词
3、: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对策建议;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 2 0 6 0 3 2 6 0 2 3 1 0 5 6);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辽教办2 0 2 11 3 3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办2 0 2 12 5 4号,辽教通2 0 2 21 6 6号)作者简介:贾建峰,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研究;乌日罕,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研究。文章编号:1 6 7 1-6 6 0 4(2 0 2 3
4、)0 4-0 1 1 4-1 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中图分类号:G 6 4 1文献标识码:A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最直接的就是创新创业的主体 “人”的问题。“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家人”,高校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成为当前最4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 B/O L.(2 0 2 1-1 0-1 2)2 0 2 2-0
5、 8-3 0.h t t p:/ww w.g o v.c n/z h e n g c e/c o n t e n t/2 0 2 1-1 0/1 2/c o n t e n t_5 6 4 2 0 3 7.h t m.应该关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仍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2 0 2 2年7月2 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工作方案),明确了“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的建设方向和总体要求,强调“全面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6、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助于我们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以及实践参与等方面着手,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所面临的发展桎梏,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切实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这一根本问题
7、,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梳理并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阐释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为价值导向、以创业为实施手段,是创新和创业二者的有机结合,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发展
8、的重要阵地。作为输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自教育部颁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来,课程思政建设也成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都肩负着育人使命,两者具有共性规律,以课程思政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51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 B/O L.(2 0 2 2-0 8-2 4)2 0 2 2-0 8-3 0.h t t p:
9、/w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 0 2 2-0 8/2 4/c o n t e n t_5 7 0 6 6 2 3.h t m.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 0 2 1(1):5-9.马永霞,孟尚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5 0所高校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 0 2 2(2):1 3-2 1.关春燕,何淑贞.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2 2(1 2):4 9-5 1.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10、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一)教学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中课程思政理念彰显不足,导致其教育理念无法深入人心。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创业课程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层出不穷。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来看,这些课程、竞赛和活动过分聚焦于为学生带来成绩、荣誉和奖金等显性标准,缺乏长期性、深层次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加持,使大多数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思想和认知上的偏差,缺乏合理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相关的思想意识依然不够坚定。(二)教学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导致其教学效果与实际期待
11、存在差距。创新创业教育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等。但是,从现有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来看,更多聚焦于书本知识和理论应用,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所包含的深层思政意蕴,缺乏多维度内容的涉猎。(三)教学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中课程思政特色未得到充分展现,导致其课程亮点无法充分呈现。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多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缺乏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认知价值理念对于创新创业过程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一方面,课堂活动的开展沿用了以往理论课程惯用的以书本、讲授和课堂为主的上课形式,缺乏对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场景中应用的关注和引导
12、。另一方面,课下活动的开展常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固有模式,调查和访谈的内容也聚焦于创新创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历程和规模等固定内容,缺乏多样化的课下活动开展形式,均未展现出课程思政“立体多元”的结构特色。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恰好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由61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王超,杨辉.
1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品牌,2 0 2 1(9):6 9-7 2.杜俊义,吴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 0 2 2(3 0):7 8-8 1.张小斌,吴小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思考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 0 1 9(1 1):1 2 4-1 2 8.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 0 2 1(1):5-9.课程、教师和教材等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其系统性发展不仅依赖管理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不同主体的相互作用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
14、内容的整合、方法的选择和路径的优化等多方的有机结合和协调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完善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德育培养科学化、日常化和系统化的重要保障,是将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相统一,进而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重要支撑。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觉悟增强和能力提高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关键的指导意义。课程思政的提出,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表现在:原有只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够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应该
15、构建跨学科发展新机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更强调: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显隐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创新的思维扩展、立体多元的结构指导以及协同育人的理念支撑。基于此,本文认为,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创新教育为关键和以创业教育为实践探索途径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教育体系。(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1.教学目标聚焦创新创业人才的德学兼备。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具有一致性,二者都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创
16、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理论层面的素质;课程思政注重塑造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等理念层面的素质。二者各有侧重,但相得益彰,均凸显出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目标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既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引导大学生把创新创业的志向追求与国家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德学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2.教学内容强调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71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黄宁花,
17、禹旭才.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 0 2 2(5):1 0 6-1 1 5.李元元.建设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 0 2 2(4):1-7.李立国.跨学科视野下的学科高质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 0 2 2(1 1):4-6.顾美霞,欧阳倩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2 0(2 4):7 1-7 2.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具有相通性,二者传达出的理念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涉及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聚焦于价值理念传播
18、的内容;课程思政涉及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和艰苦奋斗等聚焦于思想理念推广的内容。二者畛域不同,但一脉相通,均凸显出人才价值观培养和理念塑造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维度,即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与融合,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使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相关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政功效。3.教学形式突出显隐性教学形式相结合。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具有互补性,二者在实现途径上有所区别,各有所长。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显性媒介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思政则
19、强调以隐性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对受众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二者瑕瑜互见,但相得益彰,有利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在原有形式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路径,即隐性的教学形式,如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等充分运用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显隐性教学形式的有效结合。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2 0 2 1年1 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上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20、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其在育人育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2 0 2 2年4月2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基于此,本文81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 0 2 0(9):2 8-3 3.尹夏楠,孙妍玲
21、.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 0 2 2(S 1):1 2 7-1 2 9.顾美霞,欧阳倩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2 0(2 4):7 1-7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 B/O L.(2 0 2 1-1 1-1 6)2 0 2 2-0 8-3 0.h t t p:/w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 0 2 1-1 1/1 6/c o n t e n t_5 6 5 1 2 6 9.h t m.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 B/O L.(2 0
22、2 2-0 8-2 4)2 0 2 2-0 8-3 0.h t t p:/w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 0 2 2-0 8/2 4/c o n t e n t_5 7 0 6 6 2 3.h t m.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 B/O L.(2 0 2 2-0 4-2 5)2 0 2 2-0 8-3 0.h t t p:/ww w.g o v.c n/x i n w e n/2 0 2 2-0 4/2 5/c o n t e n t_5 6 8 7
23、 1 0 5.h t m.依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内涵和特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一)教学目标:崇尚不忘初心重信念树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志,立志即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恰似根于树的意义。只有拥有坚定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个人前途大放异彩、社会氛围欣欣向荣、国家发展繁荣昌盛。做好思想引领是一切创新创业活动的起点和关键,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多层次理想信念的培育,以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理念,从而引导学生以更为长期性
24、和战略性的目标作为行动指引。1.引导学生体悟自身价值。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探索自身价值的有效引导。传道与授业、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无不体现现代教育体系对于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显隐结合”的方法论优势,将隐性的思想政治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显性的理论知识之中,可以采用课上讲授、课中对话、课下反馈的链条式追踪机制,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首先,在课上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政理念有效融入教材、课件、思考与讨论等内容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初步获取阶段就意识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
25、对自身发展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其次,在课中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加以引导,避免单一化和片面化的理解,使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阶段深入思考和重塑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动机。最后,在课下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显性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隐性价值观念的提升程度予以同等的重视,使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阶段综合考虑自身所能发挥的价值。据此,促进学生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5 H”(即“为什么开展、什么时候开展、在哪里开展、开展过程中需要什么和怎样开展”)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认识,进而加强其在设置创新创业目标、拟定创新创业计划和探索创新创业路径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最终目标为导向、全局战略为指挥
26、、个人价值观为引导,避免因小失大的短视行为。2.引导学生心系社会发展。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学生比较关注创新创业活动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技术增益和名誉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创新创业活动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科学创新”的思维优势,以更加丰富多元和切实有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关于创新创91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石海君,黄蓉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深刻蕴涵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 0 2 2(8):1 6-2 2.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
27、教育研究,2 0 2 0(2):9 3-9 8.业实践经验的分享、交流和互动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可以以学生、教师、创业者和企业家等多主体为用户群,开展汇报、访谈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热点话题(如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影响过程和具体成效等)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入社会、亲近社会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据此,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感受社会现实生活和挖掘社会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做到在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阶段有心系社会发展的意识、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阶段有心系社会发展的自觉、在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阶段有心系社会发
28、展的行动。3.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在各类新兴技术扑面而来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2 0 2 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扣其“立德树人”的本质,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方针,重视激发和培育青年学生爱国、为国和报国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教育引导,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结合虚拟化还原、生动化设计、日常化场景和生活化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爱国情怀的必要
29、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用课上学习和课下实践、线上观影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双重并行机制,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爱国情怀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二)教学内容:倡导有机结合重规划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秉持生态化的思维,全面观照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逻辑和各要素的个性化逻辑,在提高各要素存在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使之形成一个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耦合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体系整体高效运行,并达到协同创新,实现持续、增值发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若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标准的发展和改革,基于良好的思想引领,应承接好课程的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从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培养方
30、案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着手,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响应国家发展的号召、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1.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结构的立体和多元,即实现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多维实02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赵婀娜,张烁,丁雅诵,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N.人民日报,2 0 2 1-0 4-2 1
31、(1).张继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语境下合作型高校校际关系的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 0 2 2(4):2 0-3 0.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活动的有机统一。相关制度的建设是高校、教育机构和教师等多个主体采取行动的风向标,在制度层面做好合理的规定、规划和布局,有利于为创新创业教育各层面工作顺利开展和改革提供科学的引导和坚实的支撑。一方面,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提高对创新创业类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并切实提高其开展实践教学和活动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了解实践、接触实践、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现有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评价制度,将思政要素引入创
32、新创业教育选才育人的相关规划和具体标准之中,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2.完善高校培养方案。高校现有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相应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个人品质、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考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其“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创新创业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实现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一方面,在培养目标的设立方面,高校应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区别于传统理论课程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把对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输出全
33、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高校应明确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创新创业类课程应充分发挥其源于实践、走向实践的独特优势,通过紧密联系实践挖掘丰富的课程开展形式,实现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有效促进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学习和认识。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最直接的尝试,高水平教师的带领和引导对于学生深入认识和思考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
34、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建设背景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思想引导,通过定期组织茶话会、分享会等活动,加深和促进对其思想动态的了解和引导,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培训,将培训的参与和考评情况引入绩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在理论上善于发现和提取创新创业教育之中的思政元素。最后,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技巧提升,通过模拟授课、实战训练和教学竞赛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教师在技巧上能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之中。121江苏大
35、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蓝晓霞.三个向度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 0 2 1-0 9-0 2(1).(三)教学形式:提倡知行合一重实践进入“互联网+”新时代,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数据信息爆炸性增长,社会经历着深度转型,给当代学生在知识学习、信息获取和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代学生对知识的诉求同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 的 变 化。当代学生群体更加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并提高自身认识。因此,若想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关注和重视,运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推进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彰显课程
36、思政“立体多元”的结构特色,切实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展现课程亮点。1.促进实践活动跟踪。首先,在各实践主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前,高校应加强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培训会、交流会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先进个人和团体的积极带头示范作用,使思想政治理念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过程产生引领和指导作用。其次,在各实践主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应推动高年级与低年级合作形成互助小组,鼓励不同学院之间跨学科形成互动小组,促进师生共创形成合作小组,从而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分工协作和服务他人等一系列对现实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关键意义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各实践主体开展创新创
37、业实践活动结束后,高校应跟进即时的评价和反馈工作,评价标准的设置应强调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这一核心要素。具体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个人报告、视频讲解、团队答辩和分组辩论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评价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同时可以设置模范个人奖和团体奖等来激励那些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优秀个人和团队,使其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2.加强实践平台联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调动现有各类基地和场馆,设立一批分专题、分类别,并且聚焦实践的“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如与科技部联合设立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38、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设立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被赋予丰富思政理念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与实践联系度较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应该发挥好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联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有创新、有内容且有特色的双创实践教学基地,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22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王鑫.创客文化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内涵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 0 2 1(2):1 0
39、 6-1 1 1.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 B/O L.(2 0 2 2-0 8-2 4)2 0 2 2-0 8-3 0.h t t p:/w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 0 2 2-0 8/2 4/c o n t e n t_5 7 0 6 6 2 3.h t m.和训练提供窗口。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介导作用,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成果和创新形式合理吸纳并充分融入,使学生在学校内的初步实践探索阶段就逐渐形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正确理
40、念和认知。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大力推动科研院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具备先天资源禀赋的校外组织,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择优与当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基于此,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推出一系列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特色和思政要素的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课件等课程素材,竞赛、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以及产业园区、专题科技馆和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场所。3.创新实践活动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还存在内涵单薄、形式单调和主题单一等问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运用思政要素和“红色资源”。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可以将类似“技能成才,强国有
41、我”“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和“田野思政”等主题思政教育活动,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现有典型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课程思政发展理念的精品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在线直播、小视频和播客等新型网络传播平台,积极开展具有公益捐助、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社会调研等性质的线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现有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丰富,并将其中的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典案例和教学素材的有效补充。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环
42、节,承担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其在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思政理念彰显不足;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教学形式方面,课程思政特色未得到充分展现。进一步地,本文阐释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该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强调崇尚不忘初心重信念、倡导有机结合重规划和提倡知行合一重实践等对策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充分彰显、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课程思政特色的充分展现,进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43、,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潜力、重实践、讲诚信和勇担当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责任编辑:赵文青)321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 I m p r o v i n g t h eQ u a l i t ya n dE f f i c i e n c y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P
44、e r s p e c t i v e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J i aJ i a n f e n g1,WuR i h a n1,D i n gY i h a o2(1.S c h o o l o fB u s i n e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2.S c h o o l o fG r a d u a t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1 1 0 1 6
45、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t c o m b s a n da n a l y z e s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 t h e c u r r e n t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e d u c a
46、t i o ns y s t e m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f r o m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e a c h i n go b j e c t i v e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sa n dt e a c h i n gf o r m s;i tt h e ne x p l a i n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n o v a t i
47、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f i n a l l y,i t s u mm a r i z e s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as e r i e so f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t op r o m o t
48、 et h eq u a l i t ya n de f f i c i e n c yo f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t h a ti s,i nt e r m so ft e a c h i n go b j e c t i v e s,w es h o u l dp r o
49、 v i d ei d e o l o g i c a l g u i d a n c e,i n t e r m s o f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w e a d v o c a t e t h e o r g a n i c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p l a n n i n ga n d t o p-l e v e l d e s i g n,a n d i n t e r m so f t e a c h i n g f o r m,w e a d v o c a t e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50、 fk n o w l e d g e a n dp r a c t i c e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t h e o r yw i t hp r a c t i c e.K e y w o r d s: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v i a c u r r i c u l u m;i n n o v a t i v e 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e d u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