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653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8 月第2 7 卷第4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Aug.2023Vol.27 No.4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徐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 1 1 1 8 8)摘要: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是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及一体化建设中绕不开的问题,学界对此大多持批评态度。但客观来看,重复其实是意义世界的建构方式,思政课教学是典型的意义建构活动,离不开重复。无论是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看,还是从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发展机制看,抑或是从课程目标的共通

2、性来看,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中的重复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和必要性。当然,这种重复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的、低水平的重复,而是为了更深入的学习、更有创造力的学习和更有美感的学习服务。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衔接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高中思政课、历史课教学衔接研究”(2 0 JDSZK03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衔接研究”(B20210132);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作者简介

3、:徐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编号:1 0 0 7-8 6 0 6(2 0 2 3)0 4-0 1 1 1-0 8 收稿日期:2 0 2 2-0 1-0 6DOI:1 0.1 9 4 1 1/j.c n k i.1 0 0 7-8 6 0 6.2 0 2 3.0 4.0 1 3 文献标志码:A2019年3 月1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在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及一体化建设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特别

4、是大学与高中的重复问题久为学界病。论者大多从整体上或从具体课程的视角论述重复的表现、影响、对策,认为两个学段上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应设法加以解决,并提出了种种解决之策。诚然,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确实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应当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但我们同时也应思考,作为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两个学段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有,其依据是什么?重复的目的和限度又是什么?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一、重复:意义世界的建构方式柏拉图曾言,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文明

5、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人类不断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哲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无不以意义为核心议题。海德格尔曾言,“关于存在意义(meaning of being)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112问题”2 。何谓“意义”?从“理解一认知”维度看,意义首先与符号相联系,并以符号的含义为其存在形态;从“目的一价值”维度看,意义则内在于人化的存在之中,并以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和现实形态的意义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3 1 4 0 简单地说,意义是人的意识赋予对象物的符号含义和价值表征。四季交替、日夜循环,自然界中的重复无处不在,重复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在人类的意义世界中,重

6、复也是一样,它是意义世界的一种建构方式。意识作用于对象,形成和表达意义,离不开符号。“符号是意义活动(表达与解释意义)的独一无二的方式。”4 而符号携带意义,又离不开重复。皮尔斯将符号分为三种:像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规约符号(symbol)。无论那种符号,其符号形体、符号解释与符号对象之间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重复。像似符号本身就是符号与对象之间重复某些像似的特征。5 从意指关系看,指示符号能够起到指引作用,其解释项所表达的意义也与重复有关。马克吐温和塞缪尔克莱门斯(马克吐温的真名)实为同一人,一个人可以同意“马克吐温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却未必同意“塞缪尔克莱门斯是一个

7、伟大的作家”(如果他不知道马克吐温是塞缪尔的笔名)。规约符号靠社会约定来表征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非理据性,索绪尔称之为“任意/武断”符号。社会约定的形成及其与意义之间的表征关系,更是离不开重复,此所谓“约定俗成”。“梅、兰、竹、菊”被喻为花中“四君子”,分别象征着“傲、幽、坚、淡”四种品格;中国红代表着中国人对喜庆、祥和与幸福的希冀,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基本色调。这些意义的形成都是社会性重复的结果。重复带来意义活动累积,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本形式。人对周遭世界的认识,靠的是作为个体的个人经验累积和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累积。模因论为我们观察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模因论

8、看来,人类文化的进化、传承与传播是通过类似于基因的模因进行复制实现的。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或称“文化复制因子”。在意义世界中,模因现象无处不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等一切文化因子,只要其能被模仿、复制和传递,都是模因。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模因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符号的复制,其本质是在不同人之间的模仿和重复,是一个人、一群人通过模仿去重复另一个人、另一群人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这一复制可以和生物基因一样是纵向的,从而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可以是横向的,在人群中复制,实现符号意义的共时性传播。无论哪种方式的传递,都离不开模仿与重复。社会经验正是通过语言等符号的不断重复,进行“

9、言传身教”才得以传播和传承。因此,“重复对社群意识极其重要,它不仅形成个体经验,而且这种经验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传播,在代与代之间形成传承 6 1 5 3。人类意义世界的建构借此才变得可能。思政课教学是典型的意义世界建构活动。这种意义建构,就是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认知世界中发现意义,在自我完善和改造世界中实现意义,在“成己”(认识与完善自我)与“成物”(认识和改造世界)3 1 2 的交互作用中实现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融合与超越。思政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奋斗,需要我们

10、精心引导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第4 期实现个人人生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思政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要帮助学生在完善自我和改造世界中实现意义,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成己”与“成物”中实现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与超越。因此,作为一种典型的意义世界建构活动的思政课教

11、学,其意义的形成与传播是离不开重复的。以上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重复之于意义建构活动包括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意义,我们要探究重复之于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依据和必要性,还需要进一步聚焦和深人,具体到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的层面来讨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义建构活动,思政课教学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交互性。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建构主要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的,是在“成己”与“成物”的交互活动中实现的。二是意识形态性。思政课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它承担着解读和彰显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的使命。它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2、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建构主体的高成长性。大学与中学思政课受教育者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中最快速、最剧烈的高成长阶段,思维方式和水平在这一阶段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我们探究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中重复的必要性,应注意到这一意义建构活动的主体、内容、过程和方式的特殊性,从教育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深人探究其内在理据性。首先,这一重复是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决定的。从“理解一认知”层面看,学生的“成已”与“成物”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过程,而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离不开重复。具体到思政课教学层面,我们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进一步讨论。在信息加工(记忆)认

13、知论看来,外界的刺激通过对应的感觉通道(视觉、听觉等)进入感觉记忆并在其中被编码,“知觉”和“注意”决定哪些信息会被保持到工作记忆中,以供进一步使用。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系统对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链接、组织、整合和运用,以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得到充分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了联系的信息,将会储存在长时记忆中。7 因此,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重复和运用的频次,牢固的记忆需要经过大量的重复和复杂的联结储存于长时记忆,以获得长久的保持。以中国政党制度的教学为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对政党、执政党、参政党等概念较为熟悉,能够在分析问题时自如运用;对于民主党派、政治协

14、商、协商民主等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则相对模糊和薄弱;对于民主党派的具体构成等更是少有学生能够记得。上述这些概念和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都出现过,之所以出现这种记忆和理解上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重复和运用的频次不同造成的。皮亚杰将学习过程解释为“同化”和“顺应”同时进行、交互进行的过程。人们将新的对象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事物,当原有图式不能处理新信息时,就必须产生更加合适徐升: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二、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的依据113114的图式。学习是认知图式从平衡到失衡,到再平衡的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8 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

15、程”理论,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其基本观念,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们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9 二者和信息加工认知论有相通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新知时,需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以获得新的认知。未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信息,难以理解,也容易遗忘。在这一过程中,重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实际上是新旧知识之间、新旧图式之间的联结和桥梁。通过重复,学生才有机会和能力运用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新事物,在无法同化时,在此基础上才能调整和创新原有图式,获得新的理解和解释,以适应外界环境。因此,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

16、时期的积累,不同深度的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下多次重复出现,而非一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复杂的联结。其次,这一重复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机制和道德发展机制决定的。从“目的一价值”层面看,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也同样离不开重复。相较于知识的学习,“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而反复的过程,涉及青年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理性等的发展,并在内外因素反复作用下在群体与个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1 0 。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一样,我们不能期望学生在一次接触某一价值观念后,就完全理解、认可并接受它。相反,它必然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生活情境中,多次反复接触,并作为价

17、值标准运用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是非善恶的判断以及价值行为的选择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已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观念的塑造和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很多时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国古代的儒学教育正是通过把德行教育和知识学习融为一体,把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儒家经典的长期反复吟诵结合起来,从而在价值观塑造上实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柯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以及与其对应的六个阶段,个体道德认知视角会随着水平的提高从个人视角逐渐向社会性视角、伦理性视角转变。1 1 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大学生,其价值观处于“未定型而又即将定型的阶段 1 2 ,发展

18、心理学家杰弗瑞阿内特将其定义为“成年初显期”阶段。这是青少年期与青年期(成年期)的一个过渡阶段,主要群体是十八九岁和2 0 岁出头的大学生以及刚工作的大学生。1 3 这个时期价值主体不断探索自我同一性,反思性判断力和后形式运算思维(post-formalthinking)开始发展。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其价值思维方式正在向辩证思维方向发展,他们越来越能够意识到,在处理大多数生活问题时,必须将社会影响和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因素纳人考虑当中。因此,随着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的发展,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方式、深度也随之变化,会重新审视和评估原有的价值观,同样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上和人生阅历条件下,会

19、有不同的认知和感悟。这就要求大学与中学的思政课教学能够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合理利用重复,帮助学生丰富和强化对原有正确价值观的认识,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并加以重塑,在不同的情势下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再次,这一重复是大学与中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共通性决定的。2 0 1 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第4 期和2 0 2 0 年1 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两个文件都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从其规定中可

20、以看出,虽然不同学段课程目标是不断深化、有所区别的,但作为贯穿各学段的同一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又是相互贯通、总体一致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两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更是颇为接近。从“理解一认知”层面看,这两个学段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成果正确看待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从“目的一价值”层面理解,它们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塑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牢“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

2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 4 1。主要的不同是对理论的认知程度和政治认同的实践向度要求。具有共通性的课程目标决定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必然存在交叉和重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对于高中生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讲,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如此,诸如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很多内容,都是高中和大学共同的教学内容。再如为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在高一上学期开设,这一模块与大学毛泽东思想和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必然有交叉重复,不管其内容如何编排,它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几个部分构成,学习每个理论总会涉及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凡此种种,都和大学与中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共通性有关,只要课程目标存在这一共通性,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就不可避免。总之,无论是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看,还是从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发展机制,抑或课程目标的共通性来看,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中的重复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说,一定的重复施教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一个内在要素。没有一定的重复传授,教育就难以完全开展,教育

23、事业就无法继续。1 5 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复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但这种重复并非教学内容的简单再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思想教育时曾指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使伟大和神圣的事物庸俗化。1 6 1 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中的重复应力求避免简单、机械、低水平的重复,亦即尽量避免用同样的材料和论据,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教授相同的知识点,或论证相同的观点。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材料论证不同的观点,同样的观点用不同的材料,同样的观点和材料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避免因简单、机械、低水平重复给学生带来的单调和乏味感。更进一步讲

24、,大学与中学思政课内容的重复,应该是为了更深入的学习,更有创造力的学习和更有美感的学习服务。重复应该是为了更深人的学习。毫无疑问,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徐升: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三、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的目的115116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尽管离不开重复,但重复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更有深度的学习。通过重复,激活原有的认知图式,为更深入的理论分析提供必要的知识联结,在“同化”和“顺应”中实现认知图式的再平衡。整体而言,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重点是“是什么”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为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案例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政治认同感;大

25、学思政课重点则是引导学生深人理解思想、制度和行动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深刻把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成果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使命担当,亦即更加深入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 7 通过彻底的、有解释力和穿透力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仍以中国政党制度的教学为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再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而是要通过适当重复,回顾和激活这一知识“联结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分析一党执政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比较我们“协商民主

26、”与西方“党争民主”的异同与优劣,从而建立更加深刻的认知图式,在内心深处坚定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自信,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重复应该是为了更有创造力的学习。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是讨论“为师”之道,亦可视为学者学习之方。1 8 从教学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对教学中重复与创新关系的诠释。“温故”是教师带领学生重温“旧所闻”,巩固昔日所学,或在教授新知时回顾、运用旧知;“知新”是获得新知、创造新知。“温故”是手段,是条件;“知新”是目的,是结果。美国文论家斯潘诺斯认为,重复乃创造,重复不是一种旨在维护同一性的持续循环,而是像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那样,在模拟过去的经验中回归、加深和

27、拓展被压制的本体差异;重复不是对已有“存在”的原原本本地复制,而是新生事物产生的标志,意味着创造的开始。每次重复都是在对过去的印痕中对自我的颠覆、重写与创新。1 9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也认为:“差异是一切事物的自身特征,理性是差异的多样性状态,感性是差异强度的变体。差异与重复实际上是非同一的异质合构。重复的差异没有使差异本身变为同一性,恰恰使差异生成并生成无穷。2 0 1 真正的重复应当是“使重复本身成为一种革新,也就是成为自由和自由的任务”2 1 ,应当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尼采式重复”2 2 ,正所谓“成功的重复是不重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复不是为了原原本本地重复和再现高中思政课的原有知

28、识内容,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温故”之后能够获得“新知”和“新解”,在原有知识体系无法解释新世界、新问题时能够产生“认知差”,形成认知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精神特质融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重复应该是为了更有美感的学习。重复并不必然意味着单调、呆板、乏味,相反,恰到好处的重复能够带来诗性和艺术之美。中国的古诗词,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格式各异的词牌,其中不仅有字段的重复,也有语音、语义的重复和对仗,重章叠句、平相对,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形式美和音乐美,使之成为重复美的典型表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重复可能在以听觉艺术为

29、代表的音乐功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可以体现为单音、乐句、音型、和弦等多种重复方式。”2 3 节拍的重复让音乐有了节奏感,有了张弛有度、跌岩起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第4 期扣人心弦的美感。舞蹈、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的重复亦是如此。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生活是一种重复,并且这一事实就是生活的美”2 4 。这种审美体验和美感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德育。朱光潜认为,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是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2 5 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复应该以怡情养性、激发向善、尚美德行,给学生带来美感和美的体验

30、为追求。这种重复应该是有节奏的、形式多样的、精心设计的重复,让学生认知图式的调节、平衡和再平衡显得和谐、顺畅而自然;这种重复应该是师生共情、生动活泼、体现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和党性之美的重复,让学生在美与善交融升华的体验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正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那种“缺乏变化的重复、无推进方向的回声式的重复、坏唱片式的机械的重复,就只能是单调的奴性的重复 6 1 5 3,不仅毫无美感可言,相反只能让学生反感。参考文献: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 0 2 0(1 7):4 一1 6.2J HEIDEGGER M.Contributions to ph

31、ilosophy(From Enowning)M.EMADP,MALY K,Translat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8.3杨国荣成已与成物:意义世界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8.4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6:9.5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皮尔斯文选M涂纪亮,周兆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9282.6 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1 7.7 安妮塔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I伍新春,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0 1 5

32、:2 2 1.8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9:4.9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 9 8 2:3 3.1 0 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和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 0 1 0(2):1 0 7 一1 1 0.1 1 郭本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8(3):7071.12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 0 0 4(2):7 6 一7 9.1 3 杰弗瑞简森阿内特发展心理学:人类文化与人的毕生发展M高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 0

33、1 8:3 5 1 一3 5 3.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1-11-16.http:/ 5 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 0 1 4(8):9 3 一9 7.1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菓,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1:182.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9.18陈峰。论语“温故而知新”章诠释与儒家师道的建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8(4):4954.19郑宇“重复”之美:威廉斯潘诺斯的诗学研究

3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5:5 1.2 0 栾栋。德勒兹及其哲学创造J世界哲学,2 0 0 6(4):1 6 一2 3.徐升:论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1171182 1 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M安靖,张子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9:1 6.2 2 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英国七部小说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7:78.2 3 陆正兰,重复:艺术的基本构建方式J中外文化与文论,2 0 1 5(3):2 8 5 一2 9 2.2 4 克尔凯郭尔重复MI京不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9:4.2 5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M北京

35、: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 0 1 9:2 3 2.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7 卷On Teaching Content Repetition in University andMiddle Schoo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XU Sheng(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Jiangsu,China)Abstract: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iming at connecting an

36、d integrating the universityand middle schoo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annot ignore the problem ofthe teaching content repetition.In the academic field,the repetition is mostly criticized.However,objectively speaking,repetition is actually the way of meaning construction.Ideo-lo

37、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typical meaning construction activity in which repetition isindispensab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cognition and learning,or their value for-m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 mechanism,or the commonality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therepetition in the connection o

38、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has its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Of course,it must not be simple,mechanical or low-levelrepetition and it must serve the purpose of deeper learning,more creative and aesthetic learn-ing.Key word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teaching content;repetition ofteaching content;instructional linkage(责任编辑冯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