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3850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8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重大历史经验。习近平的人民观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把它融入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思考的出发点是真实存在的人,而非抽象模糊的人,这就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指出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历史,以此来追求社会进步、安定和谐。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围绕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这一历史任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2、做了铺垫。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形成的,它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最终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写道:“整个世界的历史,无非就是人类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可以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同时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切科学文化活动的前提。从逻辑上来看,他们的这种创造功能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原则方面是一致的。第二,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终极力量。在资本主

3、义社会中,人民群众生活在阶级的最底层,他们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样也没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能任凭资本家随意剥削。马克思看到了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遭受的苦难,受到经济上的剥削、地位上的压迫,意识到人民群众只有摆脱阻碍自身发展的阶级因素才会使得社会发展进步,故此,人民群众被赋予了阶级意义,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力量。第三,无产阶级肩负着历史使命。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所有这些社会史,都是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大,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阶级身份和性质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以革命的形式来对抗资产阶级,使他

4、们成为主要的力量,取得主动权,以最广泛的人民代表的身份,履行自己的历史任务。(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特征特征寓于本质之中,是对本质的正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此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大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科学的实践性、历史的前进性、务实的人民性。第一,科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群众的各种需求关系置于现实的世界当中,从而突破黑格尔在唯心论的前提下对人的主观表达,从“绝对精神”中解脱出来。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指导着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从现实出发,在社会和历史

5、发展过程中做论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马林(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如今,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更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文章正是在以上问题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对习近平人民观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便更好地梳理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创新。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秉持;创新作者简介:马林(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科研究86到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出

6、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性表现在始终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进程中,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动力,努力在各个领域内实现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以达到全体人民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第二,历史的前进性。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所有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会变得完美与自由,他提倡,要主动发挥人的主动性来获取劳动时间上的自由,并且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观点,强调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存在是符合实际的,是人类自由、自觉地创造的活动,是从必然的领域到自由的领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

7、的思想品格,是一种顺应时代变化的科学理论。第三,务实的人民性。马克思认为,这里所说的群众,指的是被剥削的绝大多数,他强调把一切实际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由人民来承担的,所以要从物质利益、价值利益、权力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来看待民众。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以革命的形式来对抗资产阶级,最终实现它的历史任务。一个政权必须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斗争,这样其才会被支持者所接纳,只有这样,一个政权的学说和体制才能符合社会的根本法则。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具有人民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基本立场。人民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组织和发展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它是激励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

8、共同理想。二、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发展习近平人民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历史唯物论确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绝非上帝的功劳。他坚决摒弃唯心史观,坚决抵制英雄主义,强调所有宝贵的物质资料都由人民所创造。列宁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又对人民的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群众观继承发展。列宁指出,人民是一切行动的中坚力量,因为正是这些数以千计的人民,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资本家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材料。俄国人民在革命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9、,他相信,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不仅要依靠工人阶级的政党,还要靠全体人民,这就是革命的最有利的条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后胜利的动力来源。习近平人民观的创新性发展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首先,他充分肯定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要始终保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次,充分肯定列宁关于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善于挖掘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激发人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充分尊重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创造的经验和所

10、发挥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问需于民,从人民中汲取创新智慧和创造动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深化历史和事实都表明,人民是执政的最坚实的根基,也是最强大的力量。中国自古以来都重视以人为本,先秦儒家认为,无论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都可以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最终结果要达到人心向善。无论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德之仁政”思想,还是董仲舒强调的以德治理天下,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学者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其次,关于“民贵君轻”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和保障。荀子也曾把国家比喻为一条船,百姓是这条船上的水,他认为,水可以承载一艘

11、小船,也可以倾覆一艘小船。习近平在谈到中华的时候指出,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治理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治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层次的需求,这表明以往我们穿不暖、吃不饱的日子已经逝去,为民服务已经迈向了更高的阶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真切切为百姓谋福利。我们要察民意、懂民心,倾听民众的需求,接受民众的建议,努力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三、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社

12、科研究87义矛盾的转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来解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国家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发展目标的基点上,对“为谁发展”的基本定位作出的清晰回答。首先,从总体任务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必须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梦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扶贫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才能真

13、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其次,这是我们党坚持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并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人为本”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吸收和发展,是执政党践行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更是习近平执政理论体系中的一条红线,推动了新时代总目标的总任务的实现。(二)习近平执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全方位延伸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层面上确立战略目标。习近平在新时期推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把“以人民

14、为中心”的科学思想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真正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推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执政实践中向全域扩展。从政治领域来看,发展全过程民主,人民是中心,从人民的角度审视整个过程,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把人民的政治诉求作为整个过程人民民主的终点和新起点。从经济领域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的现代化道路上,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人民对发展的需求更在于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为了人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激励人民勤劳致富,提高人民的创造能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努

15、力将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从文化领域来看,新世纪以来,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新时期,我们要把文化惠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定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合理满足和回应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生态领域来看,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人依靠着自然界而存活,自然源源不断地给人类提供了所需的生产资料。但同时人类又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自身所需要产品。这表明,人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作用着人。从社会领域来看,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要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着力重视乡村和偏远地区,使基础公共服务能更有温度、更有力地为人民提供方便。四、结语国家正步入最深刻的社

16、会变革时期,我们必须要用理论来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们认识新思想的一盏明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学者都会有不同的见解,而众多的观点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要以实际行动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践行和落实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3康凤云,黄仁森.论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

17、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22(3):66-73.4喻欢.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2.5郭晶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J.大学,2022(12):18-21.6邓强.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7-12.7张心阳,姜明.“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和发展J.阴山学刊,2021(4):1-4,31.8雷蕾.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3):10-14.9管培茹.习近平群众观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10胡笛.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1.11李泽恩.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扬J.法制与社会,2020(17):237-238.12赵岩.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