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23052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 第 期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收稿日期:通讯联系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张力尹()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冯小禄()男四川大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力尹冯小禄(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摘 要:刘熙载秉承清代词学尊体的追求在艺概中多处运用“以诗论词”的方法将诗及诗话引入词论中其范围涵盖了词作、功能、作品等方面意在打破诗词界限使词向诗靠拢“以诗论词”是刘熙载本人的论词倾向和审美趣味的具体反映也是清代词体推尊进程的重要环节关键词:破体尊体推尊词体以诗论词词学批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词)“”.“”.:刘

2、熙载的词学批评是晚清词学批评史的重要一环 艺概一书辑于清同治十二年()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之理“论艺”其中词曲概一卷着墨颇多集中体现出刘熙载关于词学创作的审美追求 宋代时出现了零散的“以诗论词”现象刘熙载擅用摘句、源流、比较等批评方式论词谈艺其中较为特殊之处即是多处使用“以诗论词”的批评方式以诗作为词的参照物表达自己对词的批评和判断 从这些批评中可以抽绎出刘熙载的论词倾向以及清代词学观念的发展和词体地位的变化“以诗论词”的批评方法“以诗论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 宋代时出现了零散

3、的“以诗论词”现象譬如:苏轼在评价柳永词时提及:“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苏轼将柳永词与唐诗进行对比称其可与唐诗“高处”相较给予了柳永词极高的评价 黄庭坚跋秦少游踏莎行云:“右少游发郴州回横州多顾有所属而作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间诗也”其语将秦观词与刘禹锡诗中流露的情感做对比在其间暗合了二人同被贬谪的身世之感说明了诗与词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一致性 陆游跋后山居士长短句云:“唐末诗益卑而乐府词高古工妙庶几汉魏”这段点评则是脱离了具体的作者与作品直接将批评视野放置到整个诗歌发展史当中将晚唐乐府词的地位提高至与汉魏诗歌比肩的程度宋代以来“以诗论词

4、”多以比拟或类比作为“论”的基础其意多在于表达论者的观点 而清代词论发展呈现出复古求实的趋向词论家不再注重词艺技巧而是将词推向合于世用的轨道中故而清代“以诗论词”以推尊词体作为路径更具系统性和目的性 从清初的云间词派、西泠词派以及浙西词派到中后期的常州词派皆采用的是上比诗骚的尊体道路自源流上认为诗词同源自内旨上将诗词等同自评论中将论诗法则熔铸于词评中“以诗论词”揭示了诗词发展所遵循的一条脉络:词及词论的发展一直以诗歌作为参照和借鉴的对象又试图以向其靠拢的方式打破二者界限 词曲概中“以诗论词”的构建刘熙载在词曲概中多处以诗及诗话论词并由表及里从炼字、辞章、词境、词旨、词学史等多个方面将诗学引入词

5、学体系中.以“诗”论作词法则刘熙载对词之本体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故于词的创作亦有一套标准 在词曲概中刘氏多处引用“诗”及“诗话”中的观点表达对词体创作技巧的认识声律 刘熙载认为词之本质为声律之学词的创作是“言出于声”词曲概第一条云:“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 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也词则言出于声矣 故词声学也”在重视声律的基础上他提出:“词固必期合律 然雅颂合律桑间濮上亦未尝不合律也 律和声本于诗言志可为专讲律者进一格焉”刘氏指出雅颂合于声律然桑间濮上虽为政散民流之亡国音调亦合于声律故而对于声律的强调应归于“雅正”以提高律的格调字法 刘熙载倡导“清空”“雅正”的用字法则所以要注意选字、炼字 重视炼字者如

6、词曲概云:“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 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着之字也”袁津琥将“触着”解释为:作者在长期的艺术修养浸淫下经过看似偶然的途径和方法得到的精工的字句 刘氏以诗词作比传达炼字观点:即是不在只言片语中求词、句精巧而当注重于提高自身修养以达到游刃有态、自然丰盈之态 重视选字者如词曲概第一百零八条:“词尚风流儒雅 以丽言为儒雅以绮语为风流此风流儒雅之所以亡也”此处原为杜甫诗咏宋玉宅中“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风流”一词小川环树先生将其解读为:魏晋以来精神自由以及偏重官能的魅力与当时文学观所强调的情感自由奔放相关“儒雅”一词古时主要指擅长儒家学

7、问及政术之人亦可推衍为学问渊博、极具风度之人二词叠用通常表示为对其人风度的称赞 刘熙载摘杜诗论词意在指出选字应当“淡语有味状语有韵秀语有骨”用语应避开“依花附草之态”的丽言绮语句法 刘熙载重于起句与收句之间的对应词曲概云:“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 上意本可入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中传神写照乃使下意栩栩欲动楚辞所谓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也”刘熙载摘九歌论句法指出句意安排上应当欲言彼而实先言此从上句之意转到下句之意时重视起伏过渡出乎预料之外 另外刘熙载重视词章过渡之法词曲概云:“词有过变隐本于诗 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盖言诗当前后变化也 而变调换头之消息即此已寓”沈约所言是借音律之变论诗

8、之节奏刘熙载以此论词意在阐明用句之法用事 刘熙载援引白石诗说之语用于论词词曲概云:“词中用事贵无事障 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 姜白石词用事之妙其要诀所在可于其诗说见之曰:僻事实用熟事虚用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 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活法者也”指出词之用事当避开晦涩、肤泛、繁多、板滞而应学活法即规矩具备而跳脱于规矩之外万般变化而不背于规矩词境 刘熙载重视词境之空象玲珑、风韵天然词曲概云:“司空表圣云: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严沧浪云: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此皆论诗也词亦以得此境为超诣”司空图以味喻诗指出诗歌于文字之外含有意旨与韵味严羽亦指出诗之妙处在于难以把握、言

9、有尽而意无穷 刘熙载以诗话论张力尹等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词指出词作达于此境可称“超诣”“超诣”出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即文外之旨诣外之极词之本色 刘熙载揭出词之变化指出词之本色当为豪放 词曲概云:“王敬美论诗云:河下舆隸须驱遣另换真身胡明仲称眉山苏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表此殆所谓正身者耶?”王世懋所言作诗之时当避免畏难怯思之态、避作供给应付之语欲破此关核心在一“换”字从而可得诗之“真相”刘熙载借王世懋之语引出词之变化并将此变化称作词之本色寄寓自己的词学审美倾向.以“诗”论词之功用词这一体裁自诞生之初便有“偏词”“小道

10、”的说法皆是由于词常偏重于男欢女爱的恋情、抒发个体情感而未能承载起载道与教化社会的作用 刘熙载秉承经世致用观念要求词作因事所托能够反映情感与现实社会功用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孔子而言诗歌用于识名、事父、事君可视为对诗歌功用的高度概括 词曲概第一百零七条:“词莫要于有关系 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 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 然则词之于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此处刘熙载所言“有关系”是指词与社会的关系 又如词曲概第七条:“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

11、 想其情景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刘熙载从太白词中感悟历史变化暗示词作具有反映现实、关怀政教的功能另外刘熙载从诗词标题入手指出词作应如诗作一样呼应标题与内容 古诗词中的标题往往包括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或是时间、地点、事件、环境或是交代作诗的缘由或是运用“寄、赠、和、酬、答”等字点明作诗目的 词曲概第一百零六条:“诗放情曰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载始末曰引委屈尽情曰曲 词腔遇此等名当于诗义溯之又如腔名中有喜怨忆惜等字亦以还他本意为合”在诗歌创作中因情感表达与创作内容的不同应选取不同的标题刘熙载认为词亦应如此 但刘熙载亦知词之本质为“声学”即先有曲调而后填词 且根据词牌名与词的具体创作来看情况各异如史

12、达祖曾用寿楼春填哀悼之辞便知词的情感内容与词牌名并非是保持一致的 因此刘熙载才认为应当“还其本意”实则是将词在功能性上同诗并举以便适应不同的场合情感寄托 刘熙载认为诗词皆能表达情感或是因二者在情感上的相通性唤起人的回忆与联想或是因二者在情感上的对立能带来鲜明的情绪感受 词曲概第九条:“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或灵均思美人哀郢庄叟濠上近之耳”刘熙载在此处运用了交叉对比的手法一组是忧词与乐词:李白菩萨蛮忆秦娥的凄清愁怨与渔歌子的洒脱无拘是哀与乐的对立一组是屈原与庄子:屈原的两首诗所包含的身世离乱之感与庄子散文中的自得其乐同属一哀一乐 与此同时太白的两阕词与屈原的两首诗建立

13、起了同样悲凉的情感连接而体会渔歌子这首词的欢乐自如则可通过庄子所述的鱼水之乐细细感受.以“诗”论词的词学史构建刘熙载于词曲概中以时叙次从诗词同源说到北宋词派将重要词人及词作一一评点而来 他立足于诗与词、诗人与词人的整体风貌借助诗歌风格、创作主旨、创作角度等梳理词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词之主旨 刘熙载论词之主旨以关注民瘼为本 词曲概第十四条:“柳耆卿词昔人比之杜诗为其实说无表德也 余谓此论其体则然若论其旨少陵恐不许之”“实说”“无表德”摘自张端义贵耳集:“项平斋言: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云云”这段点评将杜诗与柳词并举以杜诗与柳词为世人学习诗、词的典范 然则刘熙载在评价二者时只

14、是截取了部分的相似特征他认为“实说”“无表德”只能确定二者在体制上的共同性即尚白描、质朴、真实不在深层意蕴上用力若论及主旨则柳词的主旨与思想深度无法与杜甫相较 刘熙载说:“耆卿两同心云:酒恋花迷役损词客余谓此等只可迷恋花酒之人不足以称词客词客当有雅量高致者也”称柳词不够雅致又诗概云:“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二句是杜诗全旨”又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刘熙载评杜诗以遣词造句上“陈言务去”为高以创作内容包罗万象为大以寄寓情感曲折沉郁为深称其未有人及 因而揣摩杜甫之心声为:“少陵恐不许之”此言亦是刘熙载本人对柳词的真实态度论词之角度 词自隋唐诞生至北宋初期一直被认为是“聊陈薄伎用佐清欢”苏轼词作突

15、破了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晚唐以来词作的创作传统和风格特征在题材、手法、创作技巧等方面向诗歌靠拢成就了“以诗为词”的手法使词的写作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 故词曲概第十六条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熙载以“涵茹”二字评价杜甫诗歌以其诗歌创作内容包罗万象 此处刘熙载以苏词与杜诗作比认为二者在描写内容的广度上具有一致性从中也可看出刘熙载非常认同苏轼对于词境的开拓词的描摹对象不再局限于花鸟鱼虫、闺怨情愁而是可扩大其创作范围用来描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承载相应的社会功能论词之风格 文学风格以言语和文体作为载体在作品呈现中具有鲜明的特质因作家

16、创作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不同往往会被批评家当做是考证诗词作者的依据之一 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中于考证篇多次提到诗歌的“误入”譬如:“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今世俗图画以为少陵诗渔隐亦辨其非矣而黄伯思编入杜集非也”严羽判断此句不是杜甫诗作的理由即是词句风格与白居易相似足见诗家风格在两相类比时占据了重要位置词曲概第十六条论苏东坡词:“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刘熙载以“豪放”概括苏轼词作与李白诗歌的特征李白诗歌因情感奔放、自由不羁而为人所熟知将苏词与之类比则能唤起读者对于太白诗歌的联想从而体会苏轼词豪放疏宕的特质词曲概第四十九条云:“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耆卿香山也梦窗义山

17、也白石、张玉田大历十子也 其有似韦苏州者张子野当之”刘熙载以品格为据以诗喻词在此处提及诗人和词人之间创作风格的相似:柳永词与白居易诗歌同具“通俗浅易、明白晓畅”的特点吴文英词之“密丽深幽”多与李商隐诗歌风格相近姜夔词意象与词境冷艳张炎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二者的心境和词境与中唐大历十才子诗作中的“凄”“寒”“萧”“淡”多有相似至于韦庄词之清新明丽则有张先诗能与之相较又词曲概第一百零二条云:“玉田论词曰:莲子熟时花自落余更益以太白诗二句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处刘熙载摘诗句作评赋予诗句以脱离原诗的批评意味显得含蓄曲折而饶有趣味凸显张炎词清新明丽、不加修饰的自然之态 除却引用诗句评词外刘熙

18、载亦引用了他人评诗之语来评词词曲概第五十一条指出:“东坡谓陶渊明诗臞而实腴质而实绮 余谓元刘静修之词亦然”刘熙载认为刘因的词和陶渊明的诗相似都具有平淡中见丰腴朴素中见绮丽的特点 他在词曲概中或直接引用诗句评词或将评诗之语引用评词皆是因诗与词有相通之处诗词之间的意象、风格、情感等不同的联系经过批评家的挖掘而建立起来是批评家借助诗坛塑立并丰富词学批评的表现“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入清以来推尊词体是清人主要的论词倾向清初“尊体”以破体与辩体二者并行 所谓破体主要指打破诗词间的界限使词向诗靠拢从而提升词体地位所谓辩体即明辨诗词之界保持词体独立的文体特征和审美品格以此提高词体地位 词之“破体”以苏轼认为

19、词是“诗之裔”成就“以诗为词”的手法为始而苏轼却并未给出一套完备的“破体”理论这一举措为清人“尊词体”提供了启示意义 清人为词溯源力证“诗词同源”王昶言“词之所以贵者盖诗三百之遗也”刘熙载亦言“词道源于古诗故亦兼具六艺”二者认为词与词道源自于诗经因此“诗言志词亦贵乎言志”诗之地位尊崇表现在其既有长久而高贵的传统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展成为儒家教化与言志的工具被主流社会所认可“诗词同源”则赋予了词以高贵的出身词沿袭诗之创作手法、角度、风格、功用遵循儒家传统观念则是顺理成章了 刘熙载“以诗论词”之法错综变化总体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摄格局.“儒家诗教观念”刘熙载于词曲概中列举数例将词论引入儒家诗教体系中

20、 中国台湾学者李添富将孔子诗教内涵概括为“兴观群怨”“思无邪”“温柔敦厚”“不学诗无以言”“经世致用”五个层面 此前刘熙载“以诗论词”涉及方面颇多如认为词之“兴观群怨”不亚于诗推动词承担社会功用等等 另外词曲概第三十二条:“苏、辛皆至情至性之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于温柔敦厚”“温柔敦厚”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自此“温柔敦厚”进入到了传统诗学体系中与儒家学说相呼应 刘熙载以诗经作比高度赞扬了苏词与辛词认为二者词作与人品皆符合诗经中所传达的温柔厚重的美好品质张力尹等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论词莫先于品”刘熙载提倡词之“中正”即

21、词可传达作者的个性特征而作家个性应当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体现出刘熙载以道德为导向的词学审美观念 如刘熙载对周邦彦的评价:“美成词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 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刘熙载肯定了周邦彦词作的富丽精工与声调韵律又评周邦彦词称不得“贞”字是因其“论词莫先于品”以词人品格之高低决定词之优劣 史料中对周邦彦的记载较为简略宋苑文史传称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意味周邦彦年少时期不知检点、生活放浪 而其词作又多叙写男欢女爱、宴饮游乐导致周邦彦其人在后世评价中为文人所轻 刘熙载对周邦彦的评价亦基于此他提出“周旨荡而史意贪”对周邦彦的人品及词品皆持贬损态度 词曲概云:“词进而人亦

22、进其词可为也 词进而人退 其词不可为也”刘熙载推崇苏、辛贬抑周、史(达祖)都是从儒家传统观念出发以道德为标准判断词人人品直言“词进人退词不可为”以人品作为判断词品的先决条件.对“词缘情”的改造“以诗论词”强调推动词体承担社会功能试图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唤起人们对词的认可因为欲“尊词体”必然实用 客观而言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文学相对分工问题让词与诗之间的功能性等同较难实现 只因自古以来词以“情”胜“诗有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是说诗中有言而未尽之处可寄于词中补足 故而对词的实用性改造亦要先正“情”之观念而后回归至儒学体系中 刘熙载以“情”之正统观念评词词曲概第一百一十五条云:“词家要先辩得情字 诗序言

23、发乎情文赋言诗缘情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认为词应当承载一定的社会作用应当述写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情以达到济世救民的目的 结论在文风浮靡的清末刘熙载于词曲概中构建“以诗论词”体系将诗及诗话引入词论中有纠正当时末流词家倾向之意在当时具有高于前人或同时代人的地方 他着眼于“品”辩人品与词品之关联以“雅”为标准辩风流儒雅与丽言绮语之别纠正“情”之内涵反对流俗之欲立论甚高 但刘氏一味强调“情正”单以忠孝节义为“情”又鄙薄“绮怨”以尚功德为高忽视了词之大宗在于闲情和恋情不仅将词言情推向狭窄还折损了词体本色参考文献:刘熙载.艺概笺释.袁津琥注.北京:中华书局.彭玉平向娜.论

24、词学批评中的“以诗比词”.江海学刊():.赵令畤.候鲭录.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黄庭坚.山谷题跋校注.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陆游.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张端义.贵耳集.北京:中华书局:.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川环树.论中国诗.谭汝谦编.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脱脱阿鲁图.宋史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曹明升.清代词学中的破体、辨体与推尊词体.中国文学研究():.王昶.词雅序/施蛰存辑.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冯梦娜冯小禄.刘熙载词学批评方法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江兴棕.刘熙载艺概词学理论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责任编校:袁媛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