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511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汤天甜 温曼露摘 要 在视觉文化时代,影像实践活动日益频繁,其标志性现象为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大众化、日常化。短视频最初作为娱乐消遣的产物,现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议题的讨论之中,充当起了舆论载体、舆论空间、舆论调控等角色,因而也被视作舆情传播研究的新样态。本文从风险的视角审视短视频在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反思舆论侵袭麻木、情感偏移、鸿沟异化等负面影响,并从舆论主体信任、舆论秩序融合以及舆论文化弥合等角度,提出舆论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回应了社会现实的需求。关键词 短视频 舆论传播 风险治理Risk Diffusion and I

2、ts Governance in ShortVideo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Tang Tiantian Wen Manlu Abstract In the era of visual culture,video practices are becoming moreand more frequent,and the landmark phenomenon i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ai-lyization of short video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Initially as a produc

3、t of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short videos are now widely used in the discussion ofsocial issues,acting as public opinion space,public opinion carrier,and publicopinion regulation,and thus are regarded as a new model for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research.It is imperative to examine the unc

4、ertainties of short videos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re-flect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encroachment numbness,divide al-70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ienation and emotional drift,and propose the possibilities of public opinion riskresolution from the

5、 perspectives of public opinion subject trust,public opinionorder integr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culture bridging,etc.to respond to the realneeds of society.Keywords Short Video;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Risk Governance随着 5G、VR、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多模态文本应运而生,丰富了人们获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在自拍、模仿秀、民生

6、新闻等影像生产与消费的背后,一套套时长为十五秒至十几分钟、以视听形式呈现、情节密度紧凑的短视频创作模板逐渐形成,有效降低了视听产品创作的门槛,成为短视频区别于文字或长视频等媒介形态的核心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9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 2021年 12 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9.34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6080 万,占网民整体的 90.5%。”1一大批记录生活中瞬间性动作的短视频喷涌而出,其中,有对社会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捕捉,也有对歌舞、烹饪、锻炼等日常化内容的高度浓缩,成为当下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巨型流量池。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媒体机构

7、、商业集团也相继入驻短视频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专业化的短视频内容,并与大众自发生产的短视频之间彼此呼应、互补,呈现出现代社会的百态图景。当下,随着应用范围、参与主体的日趋扩大,短视频逐渐突破了单纯的娱乐文本属性,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挥重要功能,成为当下占据主流位置的新兴舆论传播形态,被视作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文本。然而,在短视频舆论发酵的过程中,景观化视欺、病毒化曝光、拟态化茧房等新型舆情风险的产生,也对现有的舆情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一 短视频在舆论场内的中介化功能审视在网络空间内,短视频对现实社会中的物质身体、意识观念以及社会行动的复现,使其充当起克罗茨所谓的“社会中介化”角色,呈现

8、出了越来越大的主体交互与文本传播的可能性,这也是短视频在舆论文本与舆情803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运动中产生影响的前提。(一)作为舆论载体的短视频作为新兴的媒介形态,短视频不仅是电子屏幕中投射的虚拟影像,更是压缩现实社会的互动空间以及建构个体认知的参考文本。当某一社会事件发生之后,相关短视频内容的生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事件的当事者或涉事者通过手机等设备直接获取的一手影像和声音素材,并添加一定的解说与字幕,借短视频的形式输出自身观点;二是远离现场的围观者基于已有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新闻、电子游戏、漫画等媒介文本,通过截选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视觉符号,并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细节进

9、行二次创作,编辑出具有强冲击力的、虚实结合的短视频文本。值得注意的是,短短几十秒或十几分钟的短视频除了视觉层面的文本修辞外,更强调去因果逻辑的高潮化叙事,以及相似性元素的强情节叠加。(二)作为舆论空间的短视频短视频场域作为视听化的拟态空间,其“对地理空间有着更显著的依赖,并反过来不断赋予空间新的属性,甚至覆盖了原有空间的各层指涉,这种独特的现象就是 短视频的空间再生产”。2换言之,短视频对现实社会的视听复刻,为公众对社会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更为微观化、形象化的视角,也是相关议题从个体案件向公共事件过渡的重要缓冲,促使公众“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

10、出来。”3首先,海量短视频在公共空间内的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纵深推进,集实时性、现场感、多视角于一体的短视频,契合了公众获取一手信息的认知期待,被视作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当下,以“央视频”“我们视频”“四川观察”“看看新闻 Knews”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针对“美国大选”“新冠疫情”等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短视频报道,为公众知晓事实与参与议题提供了权威途径。其次,在以短视频为单位的微粒空间中,视听情景的营造以及象征符90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号的点缀,修饰了短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或议题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舆论的可信度。例如在“罗翔讲刑法”系列短视

11、频中,作为舆论主体的罗翔老师端坐于蓝色背景前,并配之以“厚大教育”“法律小课堂”等文字标识,该场景符合公众对于真实课堂的一般性认知。该短视频空间的营造,提升了人物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有助于让人们理解进而信服相关舆论主体的观点。可见,短视频中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公众的舆情判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共空间的发展。同时,短视频所营造的舆论空间,以去精英化的具象内容与扁平秩序,最大限度地吸引各个文化与年龄阶层的公众参与。(三)作为舆论调控的短视频在平面化的网络空间中,争议性或突发性的事件一经出现便被快速传播与消费,同时伴随着舆论的即时补充又可能陷入持续的舆情反转。短视频本身作

12、为事实证据或舆论论据,在舆情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不同向度、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短视频突破了文字表述的抽象限制,以视觉与听觉双重复现的形式展示、评价社会议题,减少了由于复杂文本而导致的认知错位风险,为公众理解事实提供了视听化的历史经验、现实凭证以及他者感受;另一方面,短视频中片段式的事实拼凑,也可能遮蔽或扭曲议题中的关键性信息,导致公众注意力消耗、信源公信力降低等风险后果。例如由网民尼某发布的一则短视频,故意将工地内挖掘排污管道的视频解读为偷越国境行为,将狭窄通道、挖掘动作等画面配以真实的现场音,瞬间获得了大量围观网友的信任,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二 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短视频并非是

13、“世界的全面复制或拷贝,而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4的产物,这意味着短视频中看似自然的剪辑顺序、人物出场等,实则是创作者精心包装后的产品,其中选择性地放大了部分视觉或听觉符码,进行了精准化地生产取向与传播定位。然而,视觉包装与网络平台等技术在赋能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可见的舆013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论鸿沟、大数据杀熟、隐私侵犯等不确定性风险。(一)舆情议题的普泛化当下,短视频娱乐及其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项世俗仪式,是个体在社会中找寻秩序感与存在感的重要途径;但无处不在的短视频传播又造就了“全景敞视监狱”的现代舆论场域。一方面,监控摄像头遍

14、布大街小巷,记录着个体在公共乃至私人空间中的一举一动。其中,部分监控录像可能被片段式地截取,并以短视频的形式广泛传播,呈现出显著的实时性与原始性特征,进而被视作判断争议性事件的事实性证据。另一方面,当下的舆论场域区别于福柯等学者提出的视觉空间所造就的垂直“全景敞视监狱”,呈现为趋于扁平的社交化空间,即过去那些通过人眼实现的围观行为,逐渐演化为手机拍摄的记录行为。这一随时随地发生的他者监视行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相关行为产生了规训效果。除公共空间外,大量化妆、穿搭、吃饭等与私人生活相关的内容,皆以短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中公开传播,营造了一个充满窥私欲望、视觉快感的社交环境,这表明短视频传播已然内化

15、为了公众的一种生存方式 “视频成为一种粘连生活与媒介的界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5总之,海量短视频无限制的曝光,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情态的透明程度,导致私人领域被无限压缩并被纳入了公众讨论的范围,可能招致无节制的公众审判。(二)舆论文本景观化短视频作为一种隐去策划的“真实记录”,易被认为是未经编辑的、原初的“现实存在”,在短时间内即获得人们的信任。短视频用户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舆论“真相”的评价与论证之中,尝试通过视听文本证明自身立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继而形成与维持舆论主体及其跟随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短视频所复现的现实空间可能是景观化的“真实”。为迎合公众的信息取向与影像偏

16、好,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建构出了贴近于现实却又间离于真实的影像内容。因此,短视频中的景观并不意味着意义的锚定,相反,部分文本表征具有欺骗性。这类似于近景魔术实现的视错觉原理,让观众近距离地观察魔术师的动作乃至接触表演的道具,却还是无法看11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透其背后的原理。观众在自我无意识中将熟悉或陌生的素材在头脑里不断拼接组合并赋予特定意义,产生了霓虹颜扩散(neon color spreading)、周边漂移(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等错觉感受。与之相似,公众在观看短视频时,即使清晰地认知到了影像中的人物、背景与细节,也可能受制于自身的认知限制而未能领悟短视

17、频表征背后的真正意指。最终,景观化的话语生产与高频率的意义流散可能导致舆论场域的风险激荡,使公众愈加沉迷于特定圈层的信息内容之中。(三)舆论主体圈层化短视频作为影像化的舆论载体,降低了公众参与讨论的门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不同代际、阶层与趣缘等群体的参与。同时,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也皆是短视频展演的重要阵地,其便捷的发布、转发与点赞等功能,赋予了公众前所未有的议题设置权利。随着围观者和支持者数量的不断上升,那些获得大量点赞与转发的短视频博主更晋升为了占据流量优势的新“意见领袖”。不同于“血缘、地缘和心态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6短视频博主要通过长期且固定的类型创作与风格输

18、出,来吸引成规模的视频拥护者。可见,短视频博主既是去中心化内容的生产者,又是圈层群体聚拢的核心。圈层内的舆论主体在长期的信息接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观点和审美取向,生发出强烈的归属感与依恋感,愈加沉溺于与其观点相契合的舆论圈层之中。然而,片面化的信息或将圈层内的舆论主体束缚于“信息茧房”之中,导致主体拒斥来自圈层之外的其他观点,进而增加网络群体极化的风险。三 短视频舆论博弈及其影响的风险审视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威胁着公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情绪。短视频“对各种风险进行描述,对各种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呈现与建构,”7这本身就影

19、响着公众对风险的认知与理解。换言之,短视频作为记录社会的一面镜像,其所映射的内容却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基于特定框架修饰后的影像呈现,这意味着公众不仅要面对现实威胁,同时还要应对媒介化建构衍生而来的虚拟213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风险。(一)短视频舆论信息的认知麻木短视频凭借开放性编辑、视觉性隐喻的属性特点,丰富了舆论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作为相似舆论观点的视觉聚类,短视频为大范围舆论主体的在线辩论提供了空间,并促成了流行舆论景观的建构。根据 中国短视频年报 显示,当下,“超过半数用户会习惯性把喜欢的内容推荐给他人,另有超四成用户会对内容进行评论和点赞。”8社交分享行为往往以人际或兴趣网络

20、为基础,这为短视频的扩散提供了天然的流量,满足了病毒式传播的三大特性,即人与人之间的传递、社交媒体平台的协助与多个人际网络的激活。舆情病毒式传播的数量、范围与程度,都大大超出了以往,引发了公众“信息超载”的认知风险。此外,兼具奇观刺激与匿名传播等属性特点的短视频,在加深信息极端化与时空碎片化程度的同时,还可能扭曲乃至重置舆情事件的发生语境,其结果是海量舆论的冲击消解了事实本身,导致公众在零散的事件认知中陷入事实失焦、信息焦虑等认知风险当中。正如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所指出的,媒体使受众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的图像世界。受此影响,

21、人们的社会反思能力趋于下降,其思维逻辑与情感体验都趋于模板化、同质化,进入到麦克卢汉所谓的“麻木”现实中。(二)短视频舆论表达的情感偏移长久以来,舆论中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情绪始终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相互博弈。理性的舆论表达多被视为协商民主的基石,但其中抽象且复杂的内涵却难以被具象化为文字或影像,这决定了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与之相反,情感叙事凭借强表意性、高互动性等优势,更有助于激发个体的意见表达欲,维持主体的身份归属感,成了后真相时代占据着强势地位的表达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以“宏大叙事”制造公众关心话题的叙事方式,短视频青睐于那些能够激发个体情感共鸣的“微叙事”,继而使创作者与围观者沉浸于短视频所营

22、造的拟态舆论环境之中。但实际上,公众通过几秒或31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几分钟的碎片短视频所认知的世界或事件是零散且孤立的,“远离现场感知的 真相 是情感驱动下生成的主观化的 事实,是客观事实被主观情感所干扰的作用结果。”9人们被短视频中的极端化情绪元素所刺激,在跟风转发、扎堆评论的过程中,对他者意见展开了嘲讽、排斥乃至驱逐,放大了宣泄性舆论暴力的风险,最终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情感群氓,即公众对于信息真相的认知偏移,陷入了情感消解事实、情绪操纵舆论等风险之中。(三)短视频舆论群体的鸿沟异化在数字信息时代,传统的生活秩序逐渐被 5G、AI 等智能技术所覆盖,“移动的私人化 为人们提供了双重满足

23、。一方面人们可以待在家里,待在他们熟悉的安全区域,同时他们可以在虚幻中去到以往的人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旅行。”10然而,新技术在提供智能、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却也加深了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其中,以老年群体的信息失能表现最为突出。近些年来,短视频的出现为老年群体在认知断裂中完成自我身份调适,介入虚拟社会网络提供了可见的参与机会。目前,“中老年群体已逐步成为短视频重度用户,中老年人的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0 年 3 月抖音新安装用户中,46 岁以上用户占比达 14.6%,快手 40 岁以上中老年占比也提升至 10.3%。”11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大量银发族用户的快速涌入,

24、他们的认知偏好、操作水平可能与互联网原住民之间发生冲突,引发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风险。四 短视频舆论风险的治理策略在智能时代,信息的不可控性与快速更迭,加剧了互联网空间中风险发酵的速度。但风险“既不完全是一种正面的图景,也不完全是一种恐怖的图景,相反,它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极其矛盾的发展可能性。”12因此,兼有舆论传播载体与调控的双重角色的短视频,在向公众传递争议信号的同时,也可能整合多元意识形态取向与利益群体诉求,发挥社会修正与舆论协调等中介功能。在新的舆论环境下,短视频既可能引发舆情风险,也413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散及其治理存在化解舆论争议的潜力。鉴于此,从主体信任、场域秩序、舆论文化等

25、维度审视短视频的价值功能,从而提出舆论风险治理的新思路是本文的重要落脚点之一。(一)繁杂信息下舆论信任的建构短视频借助多模态元素复现现实世界中的地形地貌、颜色味道甚至虚拟想象等,鼓励公众在熟悉且可靠的“生活世界”中参与话语实践、论证价值观念,促使其享受并习惯于轻松的、直接的短视频互动。其中,直播作为短视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第一时间的同步传递,新鲜真实的现场情景、持续完整的事件过程、无法预测的未知悬念等”13特性,带给观者以强烈的真实感与现场感,在短时间内获得观者的信任。在观看重大风险事件的直播时,摄像机镜头成为人类眼睛的延伸,引领观众进入“现实”场景。但区别于以往单向传播的电视直播,网络直播

26、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模式,即用户通过弹幕与主播建立联系,构成了彼此间同屏交流的盛况。该互动模式有助于直播内外的信息共享与群体之间的情感认同,契合了公众从生理感官到意识等多个层面的互动需求,使参与者全身心地沉浸在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中。正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言,“熟悉是信任的根本”14,熟悉为主体带来了认知的安全感以及掌控的确切感。除文本层面的信任建构外,舆论主体的信息素养也是其确定自身舆论立场的重要支点。信息素养不仅影响着舆论主体对作为舆论的短视频的感知可用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短视频文本内容、创作者、传播平台等维度的信任感。缺乏足够信息素养的主体在舆论价值与事

27、实真伪的判断上可能出现偏差,导致舆论圈层化或极端化风险的频繁爆发。与之相对的,高信息素养的舆论主体可以将社交活动、媒体信息等作为其观点形成的重要线索,当面临认知不一致时,能将短视频信息进行重新加工赋意,并对其中的结构、风格与情感等元素进行研判,最终做出理性回应。(二)公私场域中舆论秩序的融合长期以来,官方媒体占据着舆论场域中的优势话语地位,引导公众认知世界、参与讨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公众素养的提升,民间舆论场域崛起并促进了新舆论格局的形成。快手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短视频平台51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之一,凭借随时拍摄、酷炫包装、滑动观看等便捷式操作与通俗性内容在短时间内爆红,吸引到了大量

28、来自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挑战着传统梯级式的话语组织逻辑。在短视频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官方舆论场也不得不向民间舆论场靠拢,探索贴近公众日常话语表达的信息沟通框架。首先,短视频有效融合了议题宣传与舆情讨论,将健康、环境与文化等公共议题同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议题的积极性。一系列头部主播所开展的“三农扶贫”等公益直播兼顾了社会引导功能与公众生活需求:一方面让公众认识到了我国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一条直观且便捷的农产品买卖渠道,在短时间内即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其次,官方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借助短视频塑造了兼具权威性与人情味的信息发布者形象。以央视频的“主播说

29、联播”短视频栏目为例,镜头中的新闻主播们一改往常的严肃状态,以亲切的口吻、生动的话语向公众讲解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政策、中美贸易战等国内外重大议题,有助于公众更为深入地理解国家政策与国际问题。总之,官方媒体借助短视频既推动了相关议题的社会化传播,又降低了公众理解相关内容的门槛,以强大的影响力促进了社会意见的整合、社会舆论的引导。(三)群体壁垒间舆论文化的弥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短视频是不限作者、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文本,能够容纳人物、事件、情境等各类视听元素。视觉化的表达方式与音乐的修饰作用消解了文字舆论的严肃感,调侃语态也彰显出多元的主体意见与情绪,共同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指向与丰富意义元素的

30、舆论表达形态。然而,人们常常将短视频作为情绪宣泄的中介物,并借此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游戏式狂欢,其中,部分参与讨论的舆论主体并不存在利益或立场的纠葛,而仅将表情包斗图、粉圈对抗等影像运动作为宣泄现实压力的方式。这表明短视频的表达作为公众舆论带有抵抗性文化色彩,本质是在“真实自我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 主体,使自我日益去中心化、去稳定化、多元化,这昭示着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身份形式。”15除此之外,短视频所呈现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与生活状态虽独立且叛逆,但实则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与融合多元文化内容,有益于促进全球范围内共同兴趣社区的形成。特别是在短视频主流化的当下,其613短视频舆论传播中的风险扩

31、散及其治理内容中收纳了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代际文化等多维文化,对于自身的文化生态维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短视频通过组合影像与音乐元素,突破了地域、民族、语言等限制,快速席卷且占据意见交换的主流地位。作为“语言的替代品和 难以言表的 社会整体的缩影而言,它构成了一种反知识的武器,并且意欲悄悄绑架 说问题与解答问题的体系。”16公众在制作、传播短视频的同时,通过搭建公共议题的问题框架,将多元文化“引证”并“安置”于社交式舆论语境中,使短视频成为搭载青年文化、公民文化与视觉文化强有力的载体,“缝合唤起主体和主体论述之间的关系,以及唤起想象和象征之间缺口的缩小”17,形成普适性的舆论文化意识。作者

32、:汤天甜,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温曼露,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影像舆论的风险生成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WU2109334)注释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9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22-02-25.http:/ 王建磊.空间再生产:网络短视频的一种价值阐释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118-122.3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4 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学导向研究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

33、7.5 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J.中国编辑,2020(04):34-40+53.6 俞可平.社群主义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6.7 Allan,S.,Adam,B.,Carter,C.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M.NewYork:Routledge Routledge,2000:13.713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8 1 号首发|之媒.中国短视频年报:2020 十大用户观察 EB/OL.2021-01-01.https:/ 张贝.“后真相”时代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4、,64(03):134-139.10 英 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 M.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95.11 人民网.传媒蓝皮书:短视频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 中老年群体渐成重度用户EB/OL.2021-08-24.http:/ 德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 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 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95.13 汤天甜.风险传播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3.14 Beck,U.,Giddens,A.&Lash,S.Reflexive Modernization:Politics,Tradition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M.Cambridge: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4.15 何志钧.新媒介文化语境与文艺、审美研究的革新 J.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16 法 雅克拉康等.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 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1.17 美 罗伯特斯坦尔克.电影理论解读 M.陈儒修、郭幼龙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89.8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