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词汇类型学在中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41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汇类型学在中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词汇类型学在中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词汇类型学在中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词汇类型学在中国徐今(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68)摘要:词汇类型学是对跨语言词汇变异及其限度进行研究的科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国内得到了关注和应用。本文从词汇类型学在国内的介绍引进、国内学者的研究路径、对重点理论问题的探讨及研究局限等方面梳理了词汇类型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希望为词汇类型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关键词:词汇类型学;中国;研究路径;理论探讨;研究局限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3)02-0013-071.引言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秉持跨语言词汇差异并非完全任意而是有限制的这一基

2、本理念,旨在揭开纷繁复杂的不同语言词汇系统个性差异背后蕴涵的共性或共性倾向,并力图对该词汇个性及共性进行语言内部或外部的解释。简言之,词汇类型学是对跨语言词汇变异及其限度进行研究的科学。词汇类型学一般以具体的概念域为研究对象,采取跨语言比较的方法,基本研究范式是“跨语言调查共性归纳形式或功能解释”,属于经验主义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词汇化(Lexicalization)、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共词化(Colexificaiton)、词汇和句法互动等内容。词汇类型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言类型学、对比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推动下,国外词汇类型学于20世

3、纪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内也得到了积极应用,以武铁平、黄树先、蒋绍愚、吴福祥、张敏、李福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研究的系统性和规模性不足。本文旨在从词汇类型学在国内的介绍引进、国内学者的研究路径及对重点理论问题的探讨等方面梳理词汇类型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希望为词汇类型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2.介绍引进随着国外词汇类型学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引进介绍词汇类型学的文章和书籍在国内陆续出现。张莉(2013)的 词义类型学研究 是最早的专门介绍词汇类型学的论文,该文较为细致地介绍了词汇类型学的定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团队等,并指出了

4、词汇类型学研究的不足。张莉(2012)的博士论文 类型学视野的英语核心词研究就是以英语核心词为基础,结合其他15种语言进行的类型学角度的语义演变探讨。张莉(2016)随后推出了专著 语义类型学导论,集中介绍了国外语义类型学发展的最新状况。陆丙甫、金立鑫(2015)主编了国内第一本语言类型学的教科书,该书在绪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了语言类型学的属性、发展、目标和任务、研究程序,并有单独一章专门谈各个词类的词汇类型学研究。20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 一书收录了李榕翻译、乐耀校对的 走进词汇类型学 一文,该文译自KoptjevskajaTamm(2008)的Approch

5、ing Lexical typology。这篇论文重点谈了词汇类型学的三个焦点问题:1.单个词语能(不能)表达什么意义?2.单个词汇单位、相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日空间形容词对比研究(18YJC740117);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汉英维度形容词的共性和个性(21D037);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英维度形容词对比研究(XJ2021007402)。作者简介:徐今,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3同的词汇单位或者相互间有派生关系的词语能表达哪些不同的

6、意义?3.在词汇语法的互动中有哪些跨语言的模式?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并考量了各种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理论问题,在结束部分还探讨了词汇语义学领域亟待解决的方法论问题。俄 罗 斯 学 者 Ekaterina Rakhilina 和 KholkinaLiliya用中文写成 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介绍 一文,发表在 语言学论丛 第五十九辑(2019)中。该文以词汇类型学的兴起与研究现状为背景,重点介绍了词汇类型学研究重要学派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况。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小组(Moscow Lexical Typology Group,后文简称MLexT)系统地研

7、究不同语言中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找出词汇层面跨语言的规律,采用基于语义框架的方法来表征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通过构建语义地图来体现各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性和差异。MLexT的重要特点是重视“词的使用”,会考察词语的搭配限制、在特定上下文中呈现的语义等。Kholkina Liliya的中文名是李亮,她在北京大学师从郭锐教授,于201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 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物理属性形容词研究。该论文选题富有前沿性和创新性,入选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于2019年出版。论文在绪论部分对MLexT使用的重要概念“框架”“参数”“语义地图”进行了扼要的阐述。MLexT用语义地图展示语义场的组织,语义地图上的

8、节点代表在不同语言中发现的框架。绪论部分还介绍了MLexT的研究对象、语言样本的择取原则及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详细介绍MLexT的“水中运动动词”“旋转动词”和“疼痛动词”的三个研究项目来帮助说明MLexT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特定语义场跨语言的引申共性。李亮对MLexT的引介和自己关于物理属性形容词的研究实践让该学派为国内学者所熟悉。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几篇运用该学派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步骤进行词汇类型学研究的论文,如贾燕子(2019)的 词汇类型学视域下汉语“硬”语义场的历时演变,金采里(2021)的词汇类型学视野下汉韩空间维度形容词“THICK/THIN”对比,唐定耀(2021)的 “穿戴”

9、义动词的共词化研究,等等。3.研究路径国内学者借鉴词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相关研究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体形成了三条研究路径。一是共性归纳路径,通过考察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语言的词汇,来发现和归纳跨语言词汇的共性,这是一种“平行”研究。二是共性出发路径,从词汇类型学提出的某一词汇共性概括出发,较为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一共性概括是否符合某种或某几种特定语言的实际,以发掘该特定语言词汇系统的共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同时验证或修正该共性概括。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三是共性假设路径,通过考察一种语言的变体或对比分析两种语言,提出共性假设,为后续研究提供起点。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3.

10、1共性归纳路径共性归纳路径的根本特点是研究结论建立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之上,跨语言比较为基本研究方法,采取这一研究路径的学者最多。国内最早自觉使用跨语言比较方法进行词汇共性研究的学者是武铁平先生,他所进行的研究是比较词源研究。武先生认为(1984)语言的类型研究不仅对语言理论本身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建立翻译理论、编制机器翻译的程序、进行外语教学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他还看到了类型学研究(1988)可以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汉语史研究提供许多类型上的旁证。武先生旨在借跨语言比较的方式进行不同系属语言的词源比较研究,根据词源去探索词源中所反映的不同民族的认识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武先生(2011)将多年来的

11、相关论文集结为论文集 比较词源研究 出版,该论文集探讨了中外多种语言词汇的起源、演变,相互关联及地理分布,涉及到颜色词、人体部位词、亲属称谓词、温度词、味觉词,等等,展示了词源学研究对于社会、文化、教学等方方面面的意义。武先生多次强调词源研究在语音上不能引用非亲属语言的材料,但语义的形成和演变方面可以广泛引证非亲属语言材料。他的比较词源研究跨越亲属语言的界限,在亲属语言与非亲属语言之间展开。武先生的比较词源研究可以看成是词汇类型学在中国的发端。另一位较早开始探索词汇共性的学者是黄树先先生,他所进行的研究是比较词义研究,可简单理解为跨语言的词义比较研究。黄先生在 比较词义的几个问题(2007)一

12、文中提出比较词义研究的基本设想是:全面收集、整理汉语内部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跟亲属语言以及广泛的类型学进行比较。研究目标有二:一是为语言内部词义的发展提供语言学上词汇类型学在中国 14的证据;二是要解决历史比较中的择词问题。在 比较词义:找寻词义演变的奥秘(2012)一文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目的:找寻人类语言语义发展的基本模式。同年出版的专著 比较词义探索 是黄树先先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书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词汇材料,结合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印尼语等多种语言,对529组词语的语义演变作了比较,解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选词问题,展示了相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共同语义演变模式。武先

13、生的比较词源研究和黄先生的比较词义研究都是成系统的词汇研究。两位先生坚信人类思维模式和心理的一致性塑造了语义一致性的一面,由此扎根在自己的学术领地,目标恒定,辛勤耕耘,为词语的共性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多学者着眼的是某个或某类基本词汇,在共性探索和个性发掘上追求研究的深度和细度。研究涉及词汇化、共词化及词汇句法互动等词汇类型学的主体内容。词汇化研究的一个代表案例是孙文访(2015)的存在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该文对77种欧亚大陆语言存在动词的意义包装进行了跨语言考察,将存在动词放在存在事件中进行观察,从共性角度考察了存在事件构成部分的哪些特征被编码为独立的动词;从个性角度考察了不同语言存在动词

14、系统的差异。根据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概括出可能被编码为动词的特征之间的蕴涵共性。论文还以存在动词的数量为参项,将欧亚大陆语言概况为六种类型。共词化研究的代表案例有赵果(2017)对“头”的研究和韩畅、荣晶(2019)对“坐”义动词的研究。赵果(2017)考察了14种语言中名词“头”的语义引申,韩畅、荣晶(2019)考察了16种语言“坐”义动词的多义性,研究都充分证明了词义引申所形成的语义链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边界和规律。对词汇类型学研究框架内多个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的代表案例是贾燕子、吴福祥(2017)对“吃”“喝”类动词的研究。作者借鉴词汇类型学的理论框架和已有的其他语言相关研究成果,通过

15、跨语言比较来探求汉语“吃”“喝”概念的词汇化和范畴化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及“吃”“喝”类动词的语义扩展及其所具有的形态句法特征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特征。3.2共性出发路径共性出发路径的基本特点是相关问题已形成了词汇类型学的研究成果,词汇共性已被归纳出来。研究者从该共性归纳出发,观察分析特定语言是否符合这一共性概括,探求特定语言在该问题上的共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同时验证、修正、丰富这一问题的共性概括。李亮(2019)对汉语物理属性形容词的研究就是采取的这一研究路径。物理属性形容词是MLexT已经进行过的研究项目之一。MLexT通过跨语言调查,发现不同语言关于物体“利与钝”“软与硬”“轻与重”“

16、光滑与粗糙”等概念的词化策略存在共性与规律。李亮在MLexT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四对相反的物理属性语义场在汉语中的词汇化模式及词义发展,并通过与英语、俄语的比较揭示出汉语在这方面表现的语言共性和自身特色,以验证汉语词汇化模式及词义发展与词汇类型学的预测是否相符,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之处。贾燕子(2019)结合MLexT对“硬”语义场跨语言研究成果,考察了汉语“硬”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情况,旨在探寻汉语HARD概念历时词汇化策略及“硬”语义场成员历时语义扩展模式的跨语言共性与个性。Talmy基于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不同,将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两大类型,认为汉语属于后者

17、。这一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激发了国内语言学界特别是外语学界较大的研究热情,纷纷在Talmy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对汉语的运动事件进行分析,以明确汉语的类型归属,至少形成了如下4种不同的意见:沈家煊(2003)、张亚峰(2007)认为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Tai(2003)、吴建伟(2009)认为汉语属于动词框架语言;阚哲华(2010)认为汉语属于均衡框架语言,即方式和路径由地位对等的语法成分编码;唐晓磊(2008)认为汉语属于卫星框架和动词框架兼有型语言。为寻求研究的突破,部分学者将研究对象从运动事件转移到同属于宏事件的实现事件(严辰松 2005、李家春2018、贾红霞,李福印2018)或状态

18、变化事件(邓宇2020)上来。但从研究结果上来看,研究对象的不同会引发汉语类型归属判断的不同。李福印基于静态事件的分析认为汉语为卫星框架语言(2015);基于典型位移事件口语语料的分析认为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2017);基于实现事件的分析认为汉语兼有多种类型特征(2018)。李福印由此提出,汉语语言类型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虽然汉语的类型归属至今尚无定论,但建立在Talmy类型学研究基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15础之上的大量探讨,无疑深入推进了对汉语动补结构的认识。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还为汉、英语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学者们借用词汇化模式的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对

19、比研究了汉、英语的多类动词,包括“看”类动词(王文斌,周慈波2004)、“走”类动词(陈秀娟 2006)、“缓步”类动词(罗思明 2007)、“移动”类动词(李雪,白解红2009)、“踩”类动词(高增霞 2010)、“拿”类手部动词(孙成娇 2015)、“哭”类动词(王明月 2015)、“笑”类动词(李正权 2016),等等。盛益明(2020)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将共性出发和共性归纳两条研究路径有机结合在一起,视野广阔,结论扎实。该文旨在发现不同语言疑问代词的词汇化规律。作者先根据汉语63种方言的样本材料,考察汉语方言疑问代词的词汇化模式。“疑问代词”是国外词汇类型学已研究过的项目,形成了

20、一些共性概括。作者将建立在汉语方言归纳基础上的结论与国外词汇类型学结论对照,很好地总结出了疑问代词词汇化模式的共性和汉语的个性。针对汉语方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作者提出疑问代词本体意义的词汇模式可能是跨语言共性与区域共性同样显著。3.3共性假设路径共性假设路径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从一种或两种语言出发,通过探求某种语言时间变体或地域变体之间的共性或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提出词汇的共性假设,为后人的共性发现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起点。采取这一研究路径的学者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有易焱、王克非(2013),万艺玲(2018)。易焱、王克非(2013)以含有“相遇”义素的相遇类动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

21、该类动词共词化的共性和差异。在词汇化方面,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将和意义同时编码的相遇类动词,如英语的“meet”和汉语的“碰到”,这在世界语言中是比较特殊的,大多数语言里的相互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在共词化方面,两种语言都存在同时表示“接触”和“相遇”、同时表示“看见”和“相遇”、同时表示“接触”和“结识”的相遇类动词。主要区别是英语meet的多义性比汉语的对应词“相遇”高很多。初步考察其他语言后发现,“看见”和“相遇”的共词化、“接触”和“结识”的共词化可能是世界语言共有的趋势,可作为词汇类型学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万艺玲(2018)以切割动词为研究对象,运用词义成分分析法,分析古今汉语在词汇化模式上的

22、差异。研究发现,上古汉语切割类动词的主要词汇化模式是 动作+对象,现代汉语主要的词汇化模式是 动作+方式 和 动作+工具。由此大胆假设,一种语言中,如果表动作行为的词主要词汇化模式是 动作+对象,那么这种语言应该处于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 动作+方式 是主要的词化模式,相对来说,这种语言应该处于语言发展的后期阶段。作者提出,跨语言的词汇语义研究有许多困难,“自下而上”的研究是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从汉语内部比较开始,收集某概念的典型词,总结影响概念切分的语义要素,对汉语的时间变体和空间变体里的差异进行比较,在汉语内部寻找概念词汇化的共性和差异,提出词汇化假设,然后再扩大到其他语言,寻找

23、世界语言在表达该概念上的共性和差异。“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优势是可以较有条理地总结出语言中表示某一概念的语义要素和词汇化模式偏好。4.理论探讨国内学者在积极进行词汇类型学研究实践的同时,也对词汇类型学的重要理论词汇化模式理论及语义图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4.1 词汇化模式理论国内有两位学者对Talmy词汇化模式理论有深刻理解,一位是汉语学界从事汉语历时词汇研究的蒋绍愚先生,他高度重视Talmy语义要素分析法(semantic elements analysis)在不同词汇系统比较研究中的意义。另一位是英语学界从事宏事件研究的李福印先生,他认为Talmy的语言类型学面临一些问题,在其研究基础之上提

24、出了新的假说和基于该假说的语言类型。蒋绍愚先生(2014)指出,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对于词义的研究乃至整个语言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该理论提出了一种可操作的跨语言的词义分析方法以及跨语言的词义结构、词义系统的比较方法。Talmy所运用的语义要素分析法能够很好地比较几种不同语言之间词语的语义构成规律性的差异。语义要素分析法和传统的义素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是有区别的。义素分析法产生较早,着眼的是语义场中一个一个的词,考察同一语义场中各个词的义素构成的异同,而不考察一种语言中某一类词的语义构成的共同规律,也不比较几种语言之间词的语义构成规律性的差异。运用词汇

25、类型学在中国 16语义要素分析法得出的词汇化模式概括的是处于深层次的语义构成规律,可以用来作为语言类型区分的标志。蒋先生发现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虽然主要考察共时平面上不同语言的词的语义结构的类型特点,但也可以用于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词的词义结构的类型特点。对于汉语这一有悠久历史的语言,这样的考察尤其有价值。蒋先生对“投”类动词(2006)和“打击”义动词(2007)的词义分析就是将“语义要素分析法”运用到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对比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为汉语历时词汇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极具本土特色。李福印(2020)提出,Talmy的理论虽然表述简单,验证方便,但也面临以下五个方面

26、的问题或挑战。第一,其他类型语言的存在。第二,语言类型还是构式类型。第三,动词和卫星语素之外其他形式范畴的存在。第四,运动事件本身以及语义变量的不确定性。第五,两分法的历时转换及保持。李福印希望寻找语言中更具普遍性的规律以及更具概括性的理论,由此提出“宏事件假说”:语言通常使用含有两个小句及二者之间句法关系的构式表征含有两个事件及二者之间语义关系的情景。某些语义关系处于优先地位,如“方式”和“原因”关系;另一些处于非优先地位,如“条件关系”。对于处于优先地位的语义关系,一些语言使用一个小句把整个情景表征为单一、更大的事件,可称之为“宏事件”。据此,语言可分为宏事件型语言和非宏事件型语言两大类型

27、,这两大类型很可能分别与综合型语言和分析型语言大致对应。现代汉语为宏事件型语言。该假说能得到汉语动趋式、动结式和重动式代表性研究文献中的既有结论的支持,尚需跨语言视角的验证。宏事件是Talmy的重要发现,李福印在Talmy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宏事件的普遍性而提出宏事件假说,该假说是从深层语义层面提出的关于认知普遍性的理论,颇具概括性和类型学精神。4.2 语义地图理论语义地图在类型学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从多功能语法形式扩展到词汇形式,特别是MLexT普遍采用语义地图的方法进行词汇类型学研究。国内最早引介语义地图概念的是吴福祥(2007),最早在国内系统介绍语义地图原理和方法的是张敏(20

28、10)。随后,国内对语义地图理论的认识和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标志性成果是含有语义地图专题的 语言学论丛 第42辑、43辑的出版,以及收录了17篇关于语义地图论文的 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2015)一书的出版。在国内,语义地图理论的早期研究对象同样也是虚词或语法形式,后来才转向实词的多义研究。张定(2016,2017)是最早采用语义地图框架来分析跨语言中实词多义现象的学者,他分别研究绘制了“追逐”动词和“穿戴”动词的语义地图,对不同语言(包含方言)“追逐”和“穿戴”动词义域的变异类型及其制约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认为,语义地图可能是词汇类型学研究的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

29、究。国内学者对语义地图理论的关注度较高,不仅在研究实践上积极探索将语义地图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当中,且在理论层面有新的思考:张敏提出了适合于汉语实际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张敏(2010)用汉语实例说明,语义地图的用途并不限于跨语言的比较,它也能有效地用于单个语言的内部比较。张敏倡导以汉语为本的语义地图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从单个方言的内部比较开始,逐步将比较的范围扩展到一片、一区的方言乃至全国方言,再进一步扩展到汉藏系语言及世界其他语言。在自下而上的每一个层面,通过比较都有机会找到蕴涵性的规律,并通过建构语义地图提出语言共性假设,同时借助语义地图获取对汉语个性更为深刻的认识。张敏认为

30、,汉语方言差异甚大,无异于跨语言比较,类型学研究所必需的差异性资料可以在单个汉语变体(如普通话、某个方言或某个历史变体如上古汉语)里求得。从汉语方言的差异性数据中完全可以提出有关蕴涵共性的工作假设。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发掘出来的蕴涵性关联,在引入更多不同方言、不同语言的语料之后,一般仅需作局部的修改,少见需全盘推翻的情况。正所谓“从一粒沙看世界”。张定(2010)和Wang(2012)用各自的研究说明“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是可行的。他们先根据汉语方言材料直接构建概念空间底图并绘制语义地图,然后再引入世界语言的样本,勾勒出根据世界语言所建构出来的底图。比较不同的底图之后发现,仅凭汉语语料构建的底

31、图是世界语言相关空间的一个区域(潘秋平 2017)。在张敏的带动下,采取“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文章不断涌现,翁珊珊、李小凡(2010)的“掉”类词研究是其中的代表。近年来,不少绘制语义地图的硕士论文都属于此类研究,如余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17凡凡(2022)对“子”缀的研究,邓沙沙(2020)对“吃”类词的研究,郭争(2020)对“去”的多功能性的研究,等等。在受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大规模跨语言比较研究的情况下,“从汉语的这粒沙里看世界”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能看到大致的语言共性,也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汉语的个性。5.研究局限国内学者自觉地将词汇类型学与汉语词汇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介绍

32、引自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运用词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并对重要理论问题加以讨论,使得词汇类型学在国内展现出蓬勃生机。展望未来的研究,如果能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局限,定能更加深刻地促进类型学和词汇学的双向发展。第一,系统研究不足。国内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多数属于个案研究性质,着眼于某个单一的概念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追求。词汇的异质性比较强,零散的研究不利于发现词汇底层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如果更多的学者能够围绕一个恒定的目标或一个较大的词汇系统进行不断地探索,将产出更有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第二,跨语言数据库的利用和建设不足。国外近些年建成了多个大型跨语言词汇数据库,如“马克斯

33、-普朗克研究所”的跨语言共词化数据库(Database of Cross-Linguistic Colexifications)、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院的语义转移类型数据库,等等。正是得益于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国外词汇类型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内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对这些数据库利用不足,限制了词汇共性的挖掘。汉语有着其他语言难以比肩的丰富的地域变体和时间变体,若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建成大型的可共享的词汇数据库,将为汉语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带来极大便利。第三,理论建设不足。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引擎,如何更好地把词汇类型学应用到汉语研究当中,还需国内学者一方面追踪国外词汇类型学的最新理论进展;另一

34、方面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的词汇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促进词汇类型学在国内的纵深展开。词汇类型学有着广阔的前景,期待中国在充分借鉴词汇类型学理论模式和不断总结国内的研究概况和自身特点后,将汉语的词汇类型学引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参考文献:陈秀娟.2006.英汉“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及词化程度的比较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邓沙沙.2020.“吃”类词在汉语方言中的语义地图研究 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邓宇.2020.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类型学实证研究,(5).高增霞.2010.“踩”和“踏”兼论“踩”类词群的词化模式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

35、社会科学版),(3).郭争.2020.基于语义地图的汉语趋向范畴“去”的多功能性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畅,荣晶.2019.动词“坐”的词汇类型学研究 J.世界汉语教学(4).黄树先.2007.比较词义的几个问题 A.汉藏语学报(1)C.北京:商务印书馆.黄树先.2012.比较词义:找寻词义演变的奥秘 A.燕京论坛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黄树先.2012.比较词义探索 M.成都:巴蜀书社.贾红霞,李福印.2018.状态变化事件与实现事件的概念界定 J.外语教学,2015,(1).贾燕子.2019.词汇类型学视域下汉语“硬”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J.语文研究,(4).贾燕子,吴

36、福祥.2017.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吃”“喝”类动词研究 J.世界汉语教学,(3).蒋绍愚.2006.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 J.北京大学学报,(4).蒋 绍 愚.2007.打 击 义 动 词 的 词 义 分 析J.中 国语文(5).蒋绍愚.2014.词义和概念化、词化 A.语言学论丛(第50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金采里.2021.词汇类型学视野下汉韩空间维度形容词“THICK/THIN”对比 A.2021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四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C.阚哲华.2010.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 J.当代语言学,(2).李福印.2015.静

37、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要素 J.外语学刊,(1).李福印.2017.典型位移运动事件表征中的路径要素 J.外语教学,(4).李福印.2020.宏事件假说及其在汉语中的实证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3).李亮.2019.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物理属性形容词研究 M.北京:中西书局.李榕,译.走进词汇类型学 A.戴庆夏,汪锋,主编.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李小凡,张敏,郭锐.2015.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李雪,白解红.2009.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4).李正权.2016.英汉“笑”类词的词化异同 J.

38、青海师范词汇类型学在中国 18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5).陆丙甫,金立鑫.2015.语言类型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思明.2007.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J.外语研究,(1).潘秋平,张敏.2017.语义地图模型与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 J.当代语言学,(4).沈家煊.2003.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J.世界汉语教学,(3).孙成娇.2015.英汉“拿”类手部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对比研究 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文访.2015.存在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 A.语言学论丛(第51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唐定耀.2021.“穿戴”义动词的共词

39、化研究 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晓磊.2008.现代汉语运动类事件表达的结构特征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4).万艺玲.2018.汉语切割类动词词化模式分析 J.语文研究,(1).王明月.2015.汉英“哭”类动词的词义及词化模式比较分析 J.国际汉语学报,(6).王文斌,周慈波.2004.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 J.外语与外语教学,(6).翁珊珊,李小凡.2010.从语义地图看现代汉语“掉”类词的语义关联和虚化轨迹 A.语言学论丛(第42辑)C.吴福祥.2007.汉语方所词“後”的语义演变 J.中国语文,(6).吴建伟.2009.英汉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 J.山东外

40、语教学,(5).伍铁平.1984.论语言的类型对比 J.外语学刊,(4).伍 铁 平.1988.语 言 类 型 学 研 究 的 意 义J.学 术研究,(3).伍铁平.2011.比较词源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严辰松.2005.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 J.外国语,(1).易焱,王克非.2013.词汇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语 相遇 类动词对比研究 J.外语教学,(1).余凡凡.2022.基于语义地图的汉语方言“子”缀研究 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定.2010.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图视角 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张定.2016.“追逐”动词语义图 J.

41、当代语言学,(1).张定.2017.“穿戴”动词语义图 J.当代语言学,(4).张莉.2012.类型学视野的英语核心词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张莉.2013.词义类型学研究 J.语言研究,(3).张莉.2016.词义类型学导论 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张敏.2010.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 A.语言学论丛(第42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张亚峰.2007.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吗?J.孝感学院学报,(S1).赵果.2017.类型学视野下“头”的共词化分析 J.当代修辞学,(3).Heine,Bernd,UlrikeClaudi&Fried

42、erikeHnnemeyer.1991.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Koptjevskaja Tamm(2008)Approching Lexical typology.In Martine Vanhove(ed.).Rakhilina,Liliya Kholkina.2019.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介绍 A.语言学论丛(第59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Tai,James H-Y,2003.Cognitive relativism:Semanticstructure i

43、n lexical formsA.In Timothy 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Vol.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Cambridge:CUP.Wang,Wei 2012 The semantic map of the spatial motion domain and related functionsD.MPhil.thesis,The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