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6776【经典著作研究】MARXISM-LENINISM STUDIES中国人民大学幸教宵料中心19582022.12马克思列户主义研究FORSOCIALLSCIEN作为政治性文本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鲁克俭【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是哲学文本,而是政治性文本。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旨在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第一阶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宗教批判进行政治斗争。马克思立足近代市民社会,建构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并通过对“天象”的考察,批判了迷信。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与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博士论文;政治文本;宗教批判;
2、市民社会【作者简介】鲁克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875)。【基金项目】2 0 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MEGA?的马克思早期文本研究”(15ZDB001)阶段性成果。长期以来,马克思是否是哲学家是有争议的,马克思是否有哲学也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没有争议,即马克思的纯哲学著作廖寒无几。许多人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看作马克思仅有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但博士论文只是从表面上看像纯哲学著作,而实际上属于政治性文本。本文将博士论文定位为政治文本。此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者注意到马克思
3、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哲学,注意到马克思对自由的强调,注意到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意蕴。但是,彻底把博士论文看成政治性文本而非哲学文本,尚需更进一步。换句话说,马克思博士论文不仅具有政治哲学意蕴,它本身就应该被当作政治哲学文本而非纯哲学文本进行解读。一、马克思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众所周知,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谋取在大学的教职,是鲍威尔鼓动的产物。问题是,马克思何以选择以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作为其博士论文选题。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把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三派哲学看作是古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体现自我意识概念的哲学史阶段。从马克思的自述来看,他最初打算全面研究后亚里
4、士多德希腊哲学即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而且这一考虑明显是受了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鲍威尔的影响。m(P190)只是到后来,马克思才决定缩小博士论文的题目,仅限于考察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按照罗森的考证,鲍威尔此时正在创制自我意识哲学,而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是在协助鲍威尔创制自我意识哲学。换句话说,罗森是把马克思看作自我意识哲学的第二提琴手。相对于传统的解读(特别是强调马克思博士论文仍然在黑格尔唯心主义怀抱之中的说法),罗森的这一结论无疑有很大的原创性。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已经提出鲍威尔当时正在创立批判哲学,而且批判哲学和之前切什考夫斯基的行动哲学都是从黑格尔向费希特
5、哲学的回归。毫无疑问,科尔纽的研究成果为罗森的新结论奠定了基础。但是,罗森把协助鲍威尔创制自我意识哲学看作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动因,仍然是局限于一般哲学(世界观)的视角,仍然是38MARXISM-LENINISM STUDIES2022.12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RFORSOCCENTERNOLVWHO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言教育料中心1958把马克思博士论文看作哲学文本,而这是我们不赞同的。在我们看来,与其说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是在协助鲍威尔创制自我意识哲学,不如说是在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科尔纽对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是否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这一点言辞含糊。P192)但总体看来,科尔
6、纽没有像后来的罗森那样,强调马克思此时与鲍威尔的关系比与黑格尔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实质是从黑格尔退回到了费希特)。在这一点上,科尔纽仍然属于传统解读。我们赞同罗森关于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更接近鲍威尔而非黑格尔的结论,但不赞同罗森关于鲍威尔创制自我意识哲学的说法。鲍威尔批判哲学的基础是自我意识哲学,但相对于自我意识哲学这一说法,批判哲学更能体现政治性维度。因此,与其说鲍威尔创制了自我意识哲学,不如说鲍威尔是在批判哲学中发挥了费希特的主体性哲学。这样看来,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直接动因是政治性的,而非出于纯哲学方面的考虑。马克思白己也曾说:“哲学家一一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亚派和怀疑论者,我 曾专门
7、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 兴趣”。鲍威尔的批判哲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宗教批判,第二个阶段是政治批判。18 40 年前后,鲍威尔与当时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如施特劳斯、费尔巴哈)一样,工作重心是宗教批判。因此,马克思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最初就是参与宗教批判的政治斗争。恩格斯晚年曾回顾说,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斗争最初是进行宗教批判,因为宗教批判是最安全的领域:“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18 40 年起,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18 35年出版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成了头一个推动力。后来,布鲁诺鲍威尔反对该书中所阐述
8、的福音神话发生说,证明许多福音故事都是作者自己虚构的。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 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神奇的福音故事是如何发生的,是在宗教团体内部通过不自觉的、传统的创作神话的途径形成的呢,还是福音书作者自己已虚构的一一这个问题竞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出于政治兴趣而参与创制批判哲学,其具体内容就是宗教批判。二、马克思立足近代市民社会建构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马克思承认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并不是自在的,而是他建构出来的。18 58 年5月31日在致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说:“十八年前我曾对容易理解得多的哲学家一一伊
9、壁鸠鲁进行过类似的工作,也就是说,根据一些残篇阐述了整个体系。不过,我确信这个体系,赫拉克利特的体系也是这样,在伊壁鸠鲁的著作中只是自在地存在,而不是作为自觉的体系存在。13 P540马克思建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方式,是从伊壁鲁的伦理学倒推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马克思在18 58 年2 月2 2 日致拉萨尔的信中写道:“对伊壁鸠鲁则可以详细地指出:虽然他是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为出发点,但是他到处都把问题要点颠倒过来。”12/P529马克思是仿照卢克莱修这样做的:“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
10、对抗的某种东西。12(P3-34马克思说:“因此,行为的目的就是脱离、离开痛苦和困惑,即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善就是逃避恶,而快乐就是脱离痛苦。最后,在抽象的个别性以其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以其总体性表现出来的地方,那里被摆脱了的定在,就合乎逻辑地是全部的定在”。3(P35)这段引文的前半部分是讲人,后半部分是讲原子一般。马克思还总结说:“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3(P54)从准则学(即认识论或逻辑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到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内在逻辑。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伊壁鲁哲学的核心是伦理学(人生哲学或治疗哲学),自然哲学只是伦理学的基础。这正如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是
11、认识论(知识论),而落脚39MARXISM-LENINISM STUDIES2022.12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RFORSOCIALSCIENCE,A中国人民大学吉教育料中心1958点是伦理学和美学一样。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修改,也是基于其伦理学。马克思对此有很准确的认识。对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马克思说:“动物的特点恰恰是:它也追求在它身外的善。在伊壁鸠鲁看来,对人来说在他身外没有任何善;他对世界所具有的唯一的善,就是旨在做一个不受世界制约的自由人的消极运动”。4(7-7 8)因此伊壁鸠鲁并不向外求善,而是向自身求善。这就是快乐:“善就是逃避恶,而快乐就是脱离痛苦”。3JP3)快乐是善,
12、也是人的最高美德(德性)。很长时期以来,后人对伊壁鲁主义有许多误解,把伊壁鸠鲁的快乐等同于感官快乐,等同于纵欲享乐主义。伊壁鸠鲁被污名化,曾经有很长一个时期,伊壁鸠鲁主义成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贬义词。实际上,伊壁鸠鲁的快乐类似康德意义上的幸福,更多是指精神的快乐,即心灵的宁静,而非感性欲望的不羁黑格尔把伊壁鸠鲁派看作自我意识哲学之一,也是基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而非其唯物主义(黑格尔将其看作感觉主义)自然哲学。伊壁鸠鲁从伦理学出发,进一步得出了宗教批判,这是伊壁鸠鲁哲学不同于其他两派自我意识哲学的方面。正是因为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马克思才一步步缩小博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先是集中研究伊壁鸠鲁哲学,
13、后来更是只研究其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区别。如果只是关注自我意识,马克思完全可以只研究斯多亚派;如果只是研究原子论,马克思完全可以研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如果只是想重申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完全可以研究德谟克利特。马克思以“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为最终选题,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宗教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以近代市民社会为原型的。马克思说:“我们还发现伊壁鸠鲁应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体的形式。在政治领域里,那就是契约,在社会领域里,那就是友谊,友谊被称赞为最崇高的东西。3(3)我们知道,近代市民社会的基础是原子式个人,个人之间是“一切人反对一
14、切人的战争”,也就是排斥的关系。但个人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鲁滨逊式的存在,个人之间会通过“契约”形成社会(也就是弗格森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文明社会)。因此,原子式个人与“原子一般”,就像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只有自我意识微弱程度的差异。一方面,原子是“具有独立性、个别性形式的物质”,3(P60)是“物质的实体性的个别性”,而原子式个人是抽象单一性(即抽象的“一)。原子式个人具有同质性(抽象普遍性),类似于费希特意义上的“自我”。“你”是另一个“我”。你的“自我”相对于我的“自我”来说就是“他者”,反之亦然。马克思说:“与原子发生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样是一个原子,并且由于原
15、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规定的,所以就是众多的原子”。13(30 这种原子式个人又类似于费尔巴哈的“类”类存在):原子“这一存在本身是具体的并且是一个类概念”。4(P168这样的作为“具体的类”的原子就是马克思后来所说的“典型”。?当然,“原子”与“自我”只是类似,而非完全一样。“自我”虽然也是“二”,但毕竟“自我”一开始就预设了人的“主体性”,而“二”的主体性则是需要证明的。“二”相对于“个体”,诸多的“一”相对于“诸个体”。伊壁鸠鲁的“二”又不同于巴门尼德(以及爱利亚派的芝诺)的“一”,后者完全是思想的产物,更接近于莱布尼茨的思想单子。原子式个人具有单一性,也就是个别性(质的规定性,即个性)。强调
16、自我意识的个别性(即“个别的自我意识”),这是伊壁鸠鲁不同于斯多亚派(强调普遍的自我意识)的重要一点。另一方面,你的“自我”并不完全等于我的“自我”。因为原子的个性除了体现在“个别的自我意识(即抽象单一性)方面,也体现在质料方面(特别是重力),后一点与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方面有共通点。因此,原子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费尔巴哈的类存在是理性、意志与爱的统一),其中“质料”代表人的感性(即生物性,即肉体)的维度(包含空间、时间,处于现象世界),是纯粹定在;“形式”代表自我意识40MARXISM-LENINISMSTUDIES2022.12主义研究马克思列宁FOR:SL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
17、幸银宵料中心1958的维度,是纯粹形式。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还有“经验的唯一的自为存在”4(P9)的说法。此外,马克思不但强调原子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还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用“质料与形式”“存在与本质”这两对范畴,显然与黑格尔的逻辑学有关,但更多与亚里士多德有关。按照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个体是真正的实体。任何个体都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但个体(存在)离不开共相(类),本质(共相)寓于个体之中。相对于个体来说,共相是形式。因此“形式”是连接点,是能动的因素。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体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所理解的原子不但具有能动性,而且还具有与自我意识相关的主体性:原子的形式就是
18、自我意识,体现为抽象(即普遍)的单一性、排斥、重力、偏斜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会导致神,而马克思的“形式”最终导向人的自我意识。把原子式个人回溯到原子一般,质料就是原子受动的物理方面,形式就是体现主动的主体性方面(自主活动):“那在物质的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识本身。”13JP61)而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在排斥中,原子概念实现了,按这个概念来看,原子是抽象的形式”,3(P37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落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13JP3“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种把自已看作是直接存在的东西
19、、抽象个别的东西的自我意识相适应的。BJP3)打通原子一般与原子式个人的界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迈出的重要一步。任何原子都具有质料和自我意识两端,这类似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即实体是思维和广延。但斯宾诺莎的实体是一个无限实体,而非众多的单一实体。原子作为不同等级的实体,就像后来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只是并列地存在,并非演进的历史生成关系。这是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自然观。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苛求马克思,毕竟生物进化理论19 世纪50 年代才由达尔文创立。即使前推到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化观念在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也只是零星的思想。这里有必要对“自我意识”作一说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有狭义
20、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我意识指原子概念的一个规定性方面(普遍性、形式或观念性方面),与偏斜有关。广义的自我意识指抽象个别性,也就是原子本身,也包括质料的方面(但质料不是主导的方面),这是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广义上的自我意识就相当于人的本质,原子式个人可以与自我意识画等号。但这不同于马克思在1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如果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理论来看,原子的质料与形式不能同一,不能像黑格尔那样把“物”变成“物性”,变成自我意识的异化和异化扬弃,从而变成思维领域的自我运动和旋转(思维劳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附和赫斯晚近的哲学家中的说法,认为费尔巴哈立足于市民社
21、会,代表了赫斯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新认识。之前他们曾经误读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把“类”与“社会”画等号。在受到施蒂纳的批评之后,费尔巴哈澄清说自己的“类”是个体性的。费尔巴哈并没有狡辩,确实是之前赫斯、恩格斯和马克思误解了费尔巴哈,这导致了施蒂纳的进一步误读。现在回过头来看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概念,与费尔巴哈的“类”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三、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鲍威尔18 39 年夏天开始探讨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同基督教关系的工作。鲍威尔把基督教看作是普遍自我意识的一个受时间限制的、暂时的形式,而基督教又与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有关,因为这三派自我意识哲学产生自人的苦恼意识
22、,而基督教就是苦恼意识(或译为见。1(P170.17)有别于鲍威尔不幸意识)在宗教上的体现。宗教批判的进路,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人手的。强调伊壁鸠鲁的宗教批判,并不意味着断言伊41MARXISM-LENINISMSTUDIES2022.12主义研究马克思列宁FORSOCL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幸教育料中心家1958壁鸠鲁是无神论者。实际上,伊壁鸠鲁并不否认神的存在。只是伊壁鸠鲁的神类似于中国儒家思想的“敬鬼神而远之”,神与人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干。如果把二者牵扯起来,就会产生迷信,从而妨碍人的心灵的宁静(不动心)。因此,宗教批判是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必然结论。这一
23、超越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研究重心转变(即从强调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到强调伊壁鸠鲁的宗教批判),从马克思写于18 39 年初至18 40 年初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笔记本一,马克思摘录了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 卷。马克思的摘录是跳跃着做的。笔记本一从该卷的第10 页(第2 节)开始摘录。在第2 5页(第2 9 节),马克思发现“它即伊壁鸠鲁哲学分成三部分: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于是,马克思先摘录准则学,写下了“(1)准则学 的标题。但马克思只摘录了第31-33节(第2 5-2 9 页),就直接跳到从第12 3节(第8 2 页)开始的“伊壁鲁致梅诺伊凯乌
24、斯”。“伊壁鸠鲁致梅诺伊凯乌斯”涉及的是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但核心思想是宗教批判。马克思摘录的第一句话就是:“首先,根据神是不灭的和幸福的存在物勿一一这是关于神的一般观念所要求的,请你不要把任何与不灭相抵触的、与幸福不相容的东西加到神的头上去。4(P29)这里有一个文献学事实。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 卷,“伊壁鸠鲁致希罗多德”(第37 一8 1节,即3158页)和“伊壁鸠鲁致皮托克勒斯”(第8 6 9 0节,即第6 0 6 2 页)在伊壁鸠鲁致梅诺伊凯乌斯”之前。马克思是在摘录完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 卷之后,又回过头来对“伊壁鸠鲁致希罗多德”和“伊壁鸠鲁致皮托克勒斯”作了摘录。对“伊壁鸠鲁致希罗
25、多德”摘录占据了笔记本一的最后部分和笔记本二的前面部分,对“伊壁鸠鲁致皮托克勒斯”的摘录接续对“伊壁鸠鲁致希罗多德”的摘录。“伊壁鸠鲁致梅诺伊凯乌斯”基本上是纯粹的摘录,而此后的摘录都夹杂不少评论性内容(摘录式阅读之后的思想火花或思考结晶)。显然,马克思在开始伊壁鲁哲学研究之初,对伊壁鸠鲁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阶段,最令他感兴趣的内容,恰恰反映了他博士论文选题的初衷。在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引用了伊壁鸠鲁的一句话:“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3JP12)这句话就出自“伊壁鸠鲁致梅诺伊凯乌斯”摘录的开头:“槟弃众人所信的众神的人,并不是渎神的,而同意众
26、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才是渎神的。4(P29在序言中这句引文的后面,马克思接着写道:“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明确挑明了博士论文的主旨是宗教批判,是当时鲍威尔、费尔巴哈所进行的宗教批判大合唱中的一员。博士论文第二部分第五章“天象”,其主题是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际上,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伊壁鲁关于“天象”的论述,并把“天象”问题与宗教批判联系起来。马克思甚至明确提到“基督教哲学的战斗口号”。(4(P61)前面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构建的伊壁鸠鲁原子概念类似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把上帝看作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27、对象化)。在此岸世界,个体与类的矛盾产生苦恼意识,是此岸世界中人的苦难。而在彼岸世界,上帝中,个体与类的矛盾(这是一种苦恼意识)得到了解决。于是人匍匐在它自己创造的对象面前,对其顶礼膜拜。迷信就这样产生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天象”章,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解释神(天体)的存在。马克思说,“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在天体里,物质把个别性纳人它自身之中。13JP60)“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如何贯穿着本质和存在、形式和物质的矛盾。但是,在天体中这个矛盾消除了,这些互相争斗的环节和解了。在天体系统里,质料把形式纳入自身之中,把个别性包括在自身之内,因而获得它的独立性。13(r61)
28、“但是,在达到这一点后,它也就不再是对抽象自我意识的肯定。”“现在,质料已经同形式和解并成为独立的东西,个别的自我意识便从它的蛹化中脱身而出,宣称它自已是真实的原则,并敌视那已经独立的42MARXISM-LENINISM STUDIES2022.12主义研究马克思列宁TERFOR.SOC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1958自然。BI60只要作为原子和现象的自然表示的是个别的自我意识和它的矛盾,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就只能以物质自身的形式出现;相反,当主观性成为独立的东西时,自我意识就在自身中反映自身,以它特有的形态作为独立的形式同物质相对立。3JP62因此,抽象个别的东西一旦离开原子(个别的自我
29、意识一旦离开原子式个人),一旦外化(对象化),作为抽象个别的东西(个别的自我意识)的产物(体现为抽象普遍性的实体)就会反过来敌视抽象个别的东西(个别的自我意识)。“由于物质把个别性、形式纳入它自身之中,像在天体中的情况那样,质料就不再是抽象的个别性了。它成为具体的个别性、普遍性了。”3JP61)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力图成为实体。斯多亚派哲学就具有“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 3(P63)倾向。“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识本身具有一种在事物自身中肯定自己的欲望,而这种自我意识要在事物中得到肯定,就只有同时否定事物。3(6 3)在基督教里,这就是耶稣基督(具有神性的类人)的诞生。正如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批判力
30、图消除上帝异化,从而回归人自身一样,伊壁鸠鲁诉诸“个别的自我意识”“心灵的宁静”),诉诸“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3J(P63“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3(P63)马克思是18 4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当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尚未出版,因此马克思并没有读到基督教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具有原创性(不同于鲍威尔,与费尔巴哈平行)。马克思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致力于博士论文的正式出版。18 41年的新序言(片段)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马克思最后放弃了博士论文的出版,应该与基督教的本质出版有关。可能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对基督教作了更好也更系统的批判,自己
31、借助伊壁鲁的原子论所作的宗教批判也就显得多余了。注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看作另一纯哲学(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著作。“自我意识的普遍立场,亦即通过思维获得自我意识的自由,是这些哲学所共有的。”参见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 59 年版,第146 页。“不妨把这篇论文看作是一部更大著作的先导,在那部著作中我将联系整个希腊思辨详细地阐述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10 一11页。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摘录过程中。参见波 兹威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王瑾译,中国
32、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在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中,除了费尔巴哈,基本上都没有创制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抱负。从切什考夫斯基开始,青年黑格尔派总体上是致力于打着黑格尔哲学旗号从事政治活动和政治批判。参见马克思18 57 年12 月2 1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9 卷,人民出版社19 7 2 年版,第527页。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初版于18 35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初版于18 41年6 月。从18 38 年到18 42 年,鲍威尔先后出版了启示史批判(18 38 年)致亨格施坦堡博士阁下。关于律法和福音书之间的矛盾的批评信(18 39 年)约翰福音史批判(18 42 年)对观福音和
33、约翰福音史批判(18 41-1842年)。参见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 313页。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挖苦在某种程度上将其歪曲成纵欲享乐主义者。西塞罗就曾经以此批判他说:“一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且智慧的功能将是什么,在两种感官上的快乐之间做比较和选择的技巧吗?就算可能没有什么比这种选择更令人愉悦的了,但试想,对智慧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作用更卑贱的呢?参见古罗马 西塞罗:西塞罗三论一一老年友谊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 59 年版,第2 7 2 页。康德将幸福
34、与道德二分,但伊壁鸠鲁把幸福就看作是善(美德),这样道德与幸福就实现了统一。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就指出:“在近代,原子论的观点在政治学上较之在物理学上尤为重要。照原子论的政治学看来,个人的意志本身就是国家的创造原则。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嗜好,就是政治上的引力,而共体或国家本身只是一个外在43MARXISM-LENINISM STUDIES2022.12主义研究马克思列宁FORSOL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幸教育料中心V1958的契约关系。”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 15页。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引用了霍布斯的这句名言。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
35、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 3页。马克思指出,由于原子的偏斜(即任性),所以才产生排斥:“众多原子的排斥,就是卢克莱修称之为偏斜的那个原子规律的必然实现。”“由于这里每一个规定都被设定为特殊的定在,所以,除了前面两种运动以外,又增加了作为第三种运动的排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 页。即并非“独立的、自我封闭的、彼此似乎毫不相干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52页)。“因排斥而产生的组合”,“由排斥而产生的聚集”,“从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及其与排斥相联系的聚集中,就产生出现象世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36、1995年版,第44、47、49 页)。马克思是从排斥而不是引力来解释社会契约。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提到莱布尼茨的单子。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人民出版社19 8 2 年版,第12 6 页,而且还专门对莱布尼茨的著作作了摘录(柏林笔记笔记本B2)。莱布尼茨的“单子”从无机物植物、动物到人分别有微知觉、灵魂和心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60页。不同于伊壁鸠鲁,康德是把幸福与道德分开来的。作为抽象的普遍有两种情况。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来看,个人是第一实体,而人是第二实体(类)。但个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普遍概念(抽象单一性的普遍),它有别
37、于“人 这一抽象的普遍概念(抽象普遍性的普遍)。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我”与你”的区别只是一种比男女之间的区别更为现实、更为活跃、更为激烈的区别。男女之间的你”,是跟朋友之间单调的你完全两样的。”“如果一切人都是绝对地等同的,那么,类跟个体之间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参见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 8 4年版,第122、19 3页)。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将这种原子的“典型”称之为“原子概念中本质和存在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44页)。“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单个的原子本身内
38、,因为单个的原子具有了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49 页。关于马克思的“典型化”方法,参见鲁克俭:抽象辩证法:唯物主义实在论的根据,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 0 19 年第1期。特别是重力,因为它使质料具有“观念上的个别性”,它是“处于物质自身之外的观念上的点的质料个别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43页。“抽象的个别性就应该把它观念化,而这只有普遍性才有可能做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一开始,就关注到了普遍性(形式)与观念化(观念性)的关系问题。从观念性到
39、自我意识,只是一步之遥。马克思将普遍性、形式、本质、观念、自我意识看作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并最终将它们与“偏斜”联系起来,从而迈出了对伊壁鸠鲁原子论建构中的关键一步。马克思强调原子的“形式”,应该是受到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的影响。费尔巴哈说:单子“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物质原子不同,它是“形而上学的点,实体的形式,原始的力,原初的隐德来希、形式的原子”(参见德)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 8 5年版,第44页)。马克思结合德谟克利特的物质原子与莱布尼茨的形式原子,构造出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参见鲁克俭: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
40、转化一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载哲学动态2 0 13年第6 期。“灵魂是一个实体,意思就等于灵魂是一个形式”参见阿拉伯 伊本西那:论灵魂,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 6 3年版,第12 页。马克思在柏林笔记中摘录了斯宾诺莎的著作。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多次摘录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明确否定自然具有历史,其自然哲学的时间概念是从外面(理念)注人到自然的(即理念有历史,自然没有)。反而是谢林的自然哲学包含了自然进化和演变的思想。参见鲁克俭:马克思 博士论文)与恩格斯 谢林和启示)之比较,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10 年第5期。施蒂纳把赫斯、恩格斯和马克思看作费尔巴哈的门徒,44MAR
41、XISM-LENINISM STUDIES2022.12主义研究马克思列宁FORSOCLSCIENCES.A中国人民大学有教育料中心1958把“社会”圣化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人民出版社19 8 2 年版,第2 8 页。马克思并没有继续按“(2)物理学”和(3)伦理学”的标题划分来进行摘录。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像前人(包括黑格尔,黑格尔在准则学后面加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内容)那样局限于考察伊壁鸠鲁哲学的这三个方面。“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一这是宗教的起点一,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类是无限的,只有个体才是有限的。但是,感觉到界限,确实令人痛苦的;个
42、体在对完善存在者的直观里面摆脱这种痛苦;在这种直观里面,个体占有了自已所欠缺的东西。”人的有限性“基于实存跟本质、个体性跟类的区别”。类的完善性来自理智,而人不但有理智,还有心,有感情,因此感情人具有“心灵的苦恼、热情、放纵”,具有“感性之痛苦、需要、渴求”,“理智经常使我们跟我们自己、跟我们的心处于痛苦的冲突之中。”“理智是类所原有的能力;心代表特殊的事情,代表个体,而理智则代表普遍的事情”。无限者“是不可区分地类和个体合而为一,本质和实存合而为一”。参见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 8 4年版,第6 0、18 8、6 9、6 1、7 7、6 2、6 9
43、 页。“苦恼意识”的说法来自黑格尔,费尔巴哈强调“内心、心情之眼泪和叹息”,强调“基督教之历史本身,就是人类之受难史”,上帝“乃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情,乃是我们哀叹声之回声。苦水必须吐出来”,“这种心之舒畅,这个坦白出来的秘密,这个异化了的灵魂痛苦,则就是上帝了。”“上帝是灵魂深处无法描述的叹息”。“彼世是美化了的今世。美化、改善,乃以遣责、不满为前提。”参见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 8 4年版,第9 0、154、155、2 19、2 2 0 页。费尔巴哈“基督乃是基督教中类跟个体性的这种直接统一之最明确的表现、最典型的象征。”参见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
44、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 9 页。“这个自我意识只是在个别性的形式上来理解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 5年版,第63页。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就有如下说法:“在今世是抽象的单一性,在彼世便是具体的多数性了。”参见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 8 4年版,第2 0 9 页。按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观点,天体就是具体的多数性。参考文献:I法 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刘丕显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6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7 2.3马克思
45、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s a Political Text of MarxLu KejianAbstract: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not a philosophical text,but a political text.Marxs writing of his DoctoralDissertation aims to help Bauer to create a critical philosophy(the
46、 first stage),specifically to carry out political strugglethrough the critique of religion.Based on the modern civil society,Marx constructed Epicuruss philosophy of nature,andcriticized the supersti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eteors.The critique of religion in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that in Feuerbachs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but equally effects.Key words:doctoral dissertation;political text;the critique of religion;civi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