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下 第一单元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句子,把不能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来。
2.朗读生字表,并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完成课后生字描红。
3.互相阅览生字描红,看谁写得正确美观。讨论不理解的词语含义。
4.小组内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活动二: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刘备、诸葛亮是是什么样的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注意评点完善。
活动三:理清结构,划分段落。
1.轻声读课文,想想各节主要内容。
2.试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3.组内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评议后完善。
【检测反馈】
1.先填空,再选其中一个造句。
三( )茅庐 青翠( )滴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 )( )起伏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 )
②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 )
③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就是《三顾茅庐》。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完成活动一
出示生字词: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交流,讨论,说说你是如何记住字形,理解词意的。
三.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完成活动二
(板书: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四.完成活动三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二至四自然段)详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谊。
完成检测反馈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刘备等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精读课文,感悟刘备形象
1.轻声读课文,把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
2.组内交流,并感情朗读所画句子。
3.全班汇报、完善。
活动二:略读课文,感悟诸葛亮形象。
1诸葛亮值得刘备这么诚心诚意的邀请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画一画并想想理由。
2. 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展示。
活动三:再读课文,学习文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1.阅读课文,思考:课题是“三顾茅庐”,实际上作者只详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的过程,这样写行吗?
2.小组合作讨论,班内交流汇报。
【检测反馈】1.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 三 )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 )的思想品质,也体现了诸葛亮(洞悉天下大早有应付之策)的雄才大略。
2.我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他是个 的人。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的心到底有多诚,情到底有多真,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
二、交流朗读感悟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2)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3) )“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5)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三、诸葛亮值得刘备这么诚心诚意的邀请吗?一起进入活动二。
交流展示
1、 从隆中的秀丽景色中体会: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 从刘备的高兴话语中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 从诸葛亮的形势分析中体会: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 完成活动三
完成检测反馈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