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620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包 装 工 程 第 44 卷 S1 期 548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年 4 月 收稿日期:2022121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与活态保护研究(2022AH050863);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gxyq2022002)作者简介:唐洪亚(1990),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景观设计及理论。通信作者:郑婕(198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设计。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 唐洪亚,郑婕(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230036)摘要:目的目的 农业文化

2、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位于安徽省的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进行研究,尝试对其未来的可持续活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方法 先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提取。结论结论 尝试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指标体系,其中第 3 级具体识别指标包括乡村聚落格局、乡村建筑构成元素、农业特色生产种类、农业生产空间形态、水域、地势、节庆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用具、食物。通过实证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基因的分类提取,包括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

3、。其中泉水鱼、鱼塘、泉水溪流为主体基因,体现了以“鱼”为核心的区域复合型山地农业系统特征。关键词:山泉流水养鱼;景观基因;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548-05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81“基因”一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主要是指以染色体为载体,实现上一代类似生物信息精确遗传至下一代。基因是生物遗传过程及其演化机制的关键因素,基因不仅会复制,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突变和变异。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借用基因的概念描述提出了“文化基因”概念

4、,我国学者刘沛林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将文化基因概念进一步拓展至人文地理学领域,形成了“景观基因”概念,而后景观基因概念及其实证应用逐步发展,成为描述地域文化景观特征重要的理论体系。以刘沛林学者为代表,主要以乡村、城镇、街区、建筑群等聚落类景观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景观基因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等一系列成果1。同时,景观基因理论将生物细胞中的代谢、增殖、变异、凋亡等生物特性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延续环节进行类比,为文化景观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2。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之一。2002 年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

5、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保护工作。2005 年首批 GIAHS 项目试点被确定,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而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速发展3。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空间聚落、社会 组织、技术方法、民俗民艺、农业产品、生态环境等一系列要素。政府部门在认定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时,往往会以“系统”来描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框架,体现了其较为复杂的构成内容和“活态”的存在形式4。作为在时间上相对新提出的文化景观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要素,而农业景观风貌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使得其自身景观特征描述相对困难。而要

6、“活态”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需要对其景观基因进行深入性、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景观基因理论作为研究视角,以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基因进行研究,以尝试在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方面提供理论参考。1 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构建 在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之前,需要构建适用于其自身的识别指标体系。通过相关研究的梳理,学者对于景观基因的识别指标虽然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共同包括物质景观基因与非物质景观基因5-10。目前围绕聚落或建筑类型的文化景观进行指标构建时,一般均采用选址布局、建筑造型、周边环境来描述其第 44 卷 S1 期 唐洪

7、亚,等: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 549 物质景观特征。而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景观内容不仅限于聚落,因此其指标构建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在非物质景观指标构建时,农业文化遗产应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民俗习惯和民间技艺展开研究9-10。农业生产活动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观念的环境变迁中,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发生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组织形式等的改变。并且,农业生产中涉及到的物质遗迹难以完全像古村落、古镇一样被“复刻性”保留。刘沛林对区域聚落的景观基因筛选提出了“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的基本原则6,11,国内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实践,证明了该原则在

8、聚落景观基因识别过程中的有效性。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构建,在结合以上四项原则以外还应注意农业景观可能会随着农户观念的改变、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改变。这个过程既包含农户主动追求技术革新、生产规模扩大等内在动因,也包括环境气候变化、外部人员或组织介入等外在动因。由于农业景观的风貌处于“活态”变化之中,若对其景观基因进行识别,须对其涉及到的农业生产的历史成因及发展追根溯源。在封建农业社会时期,不同的地域容易形成不同地方乡土性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地方乡土性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活态”变化之中的不变内核,往往在景观基因识别时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景观基因指标部分,

9、应以农业生态、乡村生活、农业生产 3 种空间环境指标类别来构成。首先,在农业社会,生态自然环境对农业劳作方式、农业生产的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对农业所处的生态空间进行水域、地势等进行景观基因识别。其次,农业生产的对象种类以及所促成的生产空间形态是物质景观基因的核心元素。再次,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生存的村民所建造的乡村聚落格局及建筑构成元素,体现了乡村本地务农人员的生活空间环境,也可作为物质景观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景观基因指标则包含民俗习惯和民间技艺等因子,主要识别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生产经验及技术方法。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见表 1。表 1 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 一级识别

10、因子 二级识别因子 三级识别指标 乡村聚落格局 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建筑构成元素 农业特色生产种类 农业生产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形态 水域 物质景观基因 自然生态空间 地势 节庆习俗 民俗习惯 思想观念 生活用具 非物质景观基因 民间技艺 食物 2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概况 休宁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风景优美,山脉纵横,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2015 年入选第 3 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皖南地区典型的山地复合型土地利用农业系统,其利用山中流水饲养活鱼,而乡村宅院临近泉水小溪,村民与鱼为伴,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国内众多学者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价值

11、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认为其历史源远流长,价值丰富多元。根据南宋罗愿撰写的新安志记载,休宁地区的山泉流水养鱼在有关人工混养实践方面早有相关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距今至少有 800 余年历史12-13。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充分地利用地势高差,使得活水贯穿鱼池,泉水通过流动带走沉积在鱼池的鱼粪和饵料杂质,保持鱼池水质持续良好。鱼池水溶氧量高,水在排出鱼塘后可进行二次利用,鱼主要以草鱼为主,混养其他鲤鱼、鳜鱼等鱼种,传统流水养鱼的投放时间为春节前后14。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养鱼种类也逐渐丰富,养鱼已逐步兼具生产性、生活性和观赏性。3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

12、基因识别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内容,本文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景观基因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见表 2。3.1 乡村聚落格局 休宁县山脉众多,山环险峻。古时候村民为躲避战乱,并且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已有环境资源落地生根,往往将乡村依山而建,村落形态走势与山脉走势紧扣。由于山中建村时平坦用地较少,因此乡村聚落密度较大,村民利用为数不多的土地来进行日常生活及农业生产,客观地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生产生活生态混合型空间。地区内乡村聚落格局受山脉走势的“夹缝”的空间地势影响,初步呈现出“川”字、“人”字、“丿”字等类似空间形态。山脉上有山泉小溪自上而下流淌,泉水清澈见底,在山区之中可作为乡村

13、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古时为了更好的使用山泉溪流,乡村聚落往往沿溪而建。水在徽州人传统观念中又有“财气”之意,因此乡村建筑庭院之中又有的将溪水引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庭院水池。山泉溪流是构成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潺潺溪水拍打着岸边溅起白色的水景和水声,是该农业文化遗产的视景观及声景观的特征之一。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地处茂密的森林之中,森林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形成“森林溪塘池鱼 550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村落田园”的基本农业生产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高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促进溪流不绝流12-13。而树木繁多也为后期村民的林业产品加工奠定了资源基础。在空

14、间格局上,村落背靠森林,部分绿植穿插于街巷之中,形成了“村在林前,树在巷中”的景观布局。3.2 乡村建筑构成元素 古徽州地区聚落建筑受到新安理学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休宁乡村受徽文化影响,其建筑具有浓厚的徽派建筑特征。在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中,村落建筑屋顶由马头墙隔开,不同建筑的马头墙高低错落,马头墙早期主要起到消防防火的作用,现在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景观符号15。马头墙的整体轮廓呈现“凸”字形,黑色瓦片沿着横着的墙体进行排列,与墙体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徽州建筑的整体色彩以黑白为主,如此质朴的色彩搭配主要是由古时徽州人“财不外露”的低调内敛观念促使。山泉养

15、鱼的地方,盛产质地坚硬的青石,所以本地村民也将其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补充进行使用。由此“墙瓦石”成为乡村建筑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3.3 农业特色生产种类 泉水鱼是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核心景观,其不仅作为食物来源和观赏景观,同时也成为本地鱼文化的素材来源。泉水鱼古时主要来源于村民从外带来的外来鱼,而后随着历史变迁,村民选择了更适宜当地环境的草鱼和鲤鱼作为主要的养殖种类。虽然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鱼的种类也随之增加,但草鱼和鲤鱼作为特殊的景观符号依然保持着独有的文化景观价值。草鱼的背部颜色主要以乌黑为主,鱼肚则较为白净。鲤鱼则以黄、红为主要颜色。村民传统养殖过程中主要以草鱼为主,鲤鱼为辅

16、。由于山泉流水中的草鱼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很多被养殖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泉水草鱼中的大鱼也颇为常见。山泉流水清澈见底,泉水鱼则喜欢在池中聚集,形成独特的、可被观赏的黑红鱼群12,16。“鱼在池游”是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中的核心景观符号。养鱼系统的农业生产除了鱼类特色农产品以外,还包括了茶叶和泉水豆腐。古徽州地区产地众多,很多农户会种植茶树,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口碑,盛产“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及“太平猴魁”等众多名茶17。休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村民除了养鱼之外也会种采茶叶,从而构建了“种茶养鱼”立体式农业生产格局。同时村民利用山泉等当地资源,用于豆制品加工,形成当地特色产品毛豆腐

17、18。3.4 农业生产空间形态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内涵是一种复合式的农业体系,所依赖的生产空间主要包括鱼池、溪流、菜地农田和茶园。传统高产流水鱼池面积主要为 5 m2至15 m2,而后新建的规模性养殖鱼池面积普遍偏大14。鱼池的形态并不完全统一,主要包括矩形、八边形、圆形、半圆形等以及其他一些不规则形,体现了鱼池的设置及设计因地制宜的特点。鱼池与流水连接,整体呈现串联式、网格状特征。山泉流水自上而下流淌进鱼池,鱼塘有进水和出水口,方便溪流及地下水穿池而过。水池不断进水出水将鱼的粪便及池底淤泥带出,保持了水质和水的溶氧量,保证了泉水鱼的食用品质和观赏质量12,14。菜地农田在鱼池附近,农户将

18、菜地农田中的蔬菜叶子等直接放入鱼池供鱼食用,因此在鱼池上常见到漂浮的菜叶。茶树沿着山坡围绕村落,形成了鲜明的茶园景观。3.5 水域与地势 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形成与保留,与自然形成的水域和地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古时,休宁的当地村民因地制宜,通过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来进行农业生产,局促的土地空间促使村民思考在已有的溪水流线和山地斜坡中寻找食物的来源及生产方式,并最终促成了当地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形成及发展,而这种传统的自然生态空间要素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遗留下来。3.6 节庆习俗和思想观念 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以“鱼”为核心要素,演化出很多当地特有的节庆习俗。鱼不仅作为当地的特色食物,也拥有吉

19、祥的寓意。农历新年当地喜迎财神,以放生鲤鱼,来寓意吉祥富贵。普通家庭喜添新丁,家里就会在池塘中放养鱼苗,并用心照料,让鱼能与人“同岁”,因此当地有很多长寿鱼。其中,当地村民放养的一条鱼已有近五十年“高寿”,鱼主人让鱼陪伴其子女成长,而主人后代又高考折桂,因此这条鱼又被称为“状元鱼王”。这既反映了休宁养鱼生态环境的良好,也反映了村民爱鱼的朴素意识,以及休宁县特殊的“状元”情愫。“状元鱼王”让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鱼”名声名远播,成为游客前来游览时的必看之物12,19。休宁养鱼农民继承了徽州人坚韧朴素的品质,依据山川水势建造鱼塘,懂得顺势而为并吃苦耐劳。在养鱼的过程中,村民爱鱼护鱼,与鱼相伴,把

20、鱼视为吉祥之物。在饲养的同时当地也制定村规村约严禁过度的渔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12。3.7 生活用具与食物 当地村民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生活用具。比较常见的如村民自制的竹制鱼篓和竹藤套鱼竿。其中套鱼竿造型简单功能实用,主要由当地的竹藤等材料制作。鱼篓套鱼竿等渔具及其相关制作工艺,是早年当第 44 卷 S1 期 唐洪亚,等: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研究 551 地人在鱼池抓鱼时所遗留的重要景观基因。此外,在中秋和元宵等时节,村民还制作各种花灯用以纪念和装饰。此外,村民还以鱼为原料来制作美味的佳肴,包括鱼片、鱼汤、粉蒸鱼、鱼米羹等菜品,还形成了“一鱼多吃”“全鱼宴”等系列菜谱12,2

21、0。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识别结果见表 2。表 2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一级识别因子 二级识别因子 三级识别指标 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依山而建 依溪而建 乡村聚落格局 依靠森林 马头墙 粉墙黛瓦 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建筑构成元素 青石 泉水鱼(以草鱼和鲤鱼为主)本地茶叶 农业特色生产种类 毛豆腐 泉水溪流 鱼塘 茶园 农业生产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形态 菜地农田 水域 自上而下的溪流 物质景观基因 自然生态空间 地势 险峻山地,耕地稀少 放生鲤鱼 诞子养鱼 节庆习俗 拜赏状元鱼王 因地制宜,勤劳吃苦 民俗习惯 思想观念 可持续性 竹制鱼篓 花灯 生活用具 竹藤套鱼竿 非物质景观

22、基因 民间技艺 食物 鱼类菜肴 4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分类提取 在景观基因的识别基础上,须对景观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提取。根据文献梳理,景观基因分类一般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与变异基因。主体基因是指占有主导地位的核心基因。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主导基因为泉水鱼、鱼塘、泉水溪流,这是构成“山泉流水养鱼”的核心特色景观,最具识别性,也与该系统的名称直接对应。附着基因是指紧密依附于主体基因,并加强主体基因属性的景观基因。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附着基因包括围绕“鱼”本身的节庆习俗中的放生鲤鱼、诞子养鱼。此外,由于传统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乡村聚落格局(依山而建、依溪而建、依

23、靠森林)、乡村建筑构成元素(马头墙、粉墙黛瓦、青石)、水域(自上而下的溪流)、地势(险峻山地,耕地稀少)也属于附着基因。农业生产形态指标下的茶园、菜地农田强化了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的整体结构特征,亦被归纳为附着基因。混合基因是指与主体基因或附着基因交融产生的基因,景观成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混合基因包括与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稳定交融共生的当地人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勤劳吃苦、可持续性),以及构成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的本地茶叶和毛豆腐。变异基因是指在历史的演化中,从主体基因或附着基因中派生出不完全游离于原先景观形态的基因。食物(鱼类菜肴)制作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多样,生活用品(竹

24、制鱼篓、花灯、竹藤套鱼竿)的传统功能逐渐淡化,其更趋向于展示性、纪念性。而近年来,状元鱼王从众多“长寿鱼”中脱颖而出,给外来游客带来了深刻印象,使其成为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变异基因21,22。5 结语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552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遗产,其活态保护的过程须重视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分类提取。本研究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本身的“系统性”,构建了 1 种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并将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中的“鱼”作为核心要素,进行了景观基因识别。在景观基因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中的主导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及变异基因

25、的分类提取,推进当地管理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可持续的保护措施,为其他相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活态”性,在指标识别存在一定难度,导致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景观基因识别可能还不够全面,未来有待进一步拓展。参考文献:1 蒋思珩,樊亚明,郑文俊.国内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36(1):84-91.2 印朗川,李伯华,刘沛林,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胞的生物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22(3):182-189.3 焦雯珺,崔文超,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21,43(4):823-83

26、7.4 张灿强,吴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再识、保护进展与难点突破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48-155+181.5 王兆峰,李琴,吴卫.武陵山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21,41(11):225-231.6 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等.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9):1067-1080.7 郑文俊,田梦瑶,蒋思珩.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J.园林,2021,38(6):32-39.8 林琳,田嘉铄,钟志平,等.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黔东北土家族村落为

27、例J.热 带地理,2018,38(3):413-423.9 梁琰,王红崧.元阳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和数字化表达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2):17-22.10 鲍青青,钟泓,谭燕瑜,等.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10):74-79.11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4):1-8.12 朱生东,朱国兴.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77.13 江学淮,余汝艺,朱红兵.休宁

28、县山泉流水养鱼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对策分析C/2015 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认识经济新常态运筹渔业十三五论文集.大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5.14 唐玲玲.休宁县传统山泉流水养鱼技术传承与创新J.农家参谋,2021(10):184-185.15 方根宝.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作用与演变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97-98.16 林衍峰,刘峻.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120-121.17 朱生东,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26-130.18 豆豆.五味在皖跟随徽商吃徽菜J.餐饮世界,2022(1):60-63.19 张应松,汪红兴.50 岁大山鱼王过生日:一对耄耋老人的不老童话J.新青年(珍情),2020(11):22-23.20 盛 杰.休 宁:山 泉 流 水 育 鲜 鱼 J.农 产 品 市 场,2019(20):26-29.21 陈娟,唐雪琼,王红崧,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与传承以大研古镇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0,40(10):169-180.22 张天杭,徐华,施成超,等.基诺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3):47-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