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_丁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372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_丁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_丁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_丁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专题研究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 丁 俊摘 要:高宗武后时期,中央对边军物资调配实行就近供给,近边州府税收常被留州以供军需。开元后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各道节度使辖内州府所有税收由支度使(一般由节度使兼任)统一管理,可留州或本道用于军费等支出。开天之际出现的“当道自供”模式,虽未摆脱唐前期中央“统收统支”财政管理框架,但已显露向唐后期“财税三分”体制过渡迹象,为两税法下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间赋税分割提供制度先例。关键词:唐代 节度使 统收统支 财税三分 财政体系唐前期国家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由尚书省度支司统一负责调配。安史之乱后,为应对中央财政困境,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收入根据“上供、

2、送使、留州”原则进行分配。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出现的“当道自供”模式,是介于“统收统支”与“财税三分”之间的中间形态。“当道自供”模式出现与唐边防体系变化密切相关。高宗武则天之后,唐边防策略转向守势,开始在北、西防线广设军镇,并以节度使统领各军镇,但不断增长的军费开支和庞大的军粮供给需求成为困扰唐廷的新问题。以往学界多关注朝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玄宗时期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互动研究”(21VXJ005)阶段性成果。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8、210213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1 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1517页;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第 2 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27633 页。康乐:唐代前期的边防,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79 年,第 1819、74 页;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314 页;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412415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27调拨中央财政经费及在驻兵地区广置军屯等相关措施,对唐廷以近边诸州课税留州供军这一措施关注不够。鉴于此,本文首先考察唐代军镇大规模设立前的供军模式,分析边地长期驻军情形下,中央如何在度支司统一调配下灵活供军;进而讨论边军规模日

4、益扩大情况下,中央为保障军资供应充足,下放一定财务管理权限,使地方节度使获得“量入计出”的收支统筹权。各道节度使通过统一支配辖内州府所有税收,以维持本道财政收支平衡,“当道自供”模式就此形成。节度使领州府体制虽未完全摆脱中央统收统支财政管理模式,但各道节度使所领州府数占全国总州府数近三分之一,这些州府税收留于地方,等同分割一部分中央财政收入,为安史之乱后中央、藩镇、州府财税三分体制出现作了铺垫,是唐代财政体系变迁重要一环。一、开元前地方州府财务管理权逐步扩大唐前期租庸调等税物有送京城、外配与输送本州三种安排。外配主要用来供军。唐六典记载,“物之精者与地之近者以供御,物之固者与地之远者以供军”,

5、即物品精美且距离近者,入京供皇室使用;物品坚固耐用且距离远者,送至边疆供给军队。这里“近”与“远”是相对于两京(长安、洛阳)而言,若将目的地对调,供军同样遵循就近原则。龙筋凤髓判有一道判文:“工部员外郎赵务支蒲陕布供渔阳军,幽易绢入京,百姓诉不便,务款布是粗物,将以供军,绢是细物,合贮官库”,判曰“非直运者劳苦,抑亦兵家贾怨,宜从削黜,以肃愚顽”,将蒲陕布改判送京、幽易绢供应渔阳军,说明唐代官方物资运输时,就近原则优先于细物供官、粗物供军的物品差异原则。唐前期,不仅外配要遵循就近原则,近边诸州课税也会留州支用并供军,仪凤三年(678)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 那波利貞:唐天寶時代於 河西道邊防軍衣

6、糧給與就、東亞經濟論叢第 4 巻第 1、2 号、1945 年;日野開三郎:天寶末以前於唐軍糧田、東洋史研究第 21 巻第 1 号、1962 年;赵吕甫:关于唐代前期军屯田经营管理的几个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 4 期;荒川正晴:唐政府对西域布帛的运送及客商的活动,王忻译,敦煌学辑刊1993 年第 2 期;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3分册,第 1232、12711273 页;吴大旬:从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的屯田,新疆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丸桥充拓: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张桦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1316 页;等等。本文以“边地”指代边疆地区。李锦绣:唐代

7、财政史稿上卷第 1 分册,第 39、41 页。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80 页。张鷟:龙筋凤髓判卷 1,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785 册,第 2122 页。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期 28(以下简称仪凤三年度支奏抄)有具体案例:S11 桂广二府受纳诸州课税者经贮二年,应12 供用外,并 递送纳东都。其二府管内有 H1 交州都督府管内诸州有兵防应须粮2 料,请委交府,便配以南诸州课物,支给三年 3 粮外,受纳递送入东都。其钦州安海镇虽4 非所管,路程稍近,遣与桂府及钦州相知,5 准 防人须粮支配使充。其破用、见在数,与计6

8、帐同申所司。桂州都督府、广州都督府与交州都督府均属岭南道。据文书内容可知,桂府与广府在征收所管州县赋税后,并非全部“递送纳东都”(即送往中央),而是在当地贮留 2 年,除去“供用”后,才会送纳东都。所谓“供用”是用来支付当地官员俸禄、交通邮驿等行政费用及该地区供军之费。唐仓库令18 条规定,“诸州县,每年并预准来年应须粮禄之数,各于正仓内量留拟备,随须出给”。若当处无正仓,则根据唐仓库令19 条,“申省,随近有处支给。又无者,许以税物及和籴屯收等物充”。据令文,唐州县发放官员粮禄,遵循以下出给顺序。首先以该州正仓“量留”租粟或地税发放,若无正仓粮储,则向尚书省申请,调用“随近”州正仓粟;若随近

9、州也无,则挪用本州其他税物,包括户税、和籴、屯营田收入等。天宝四载,河西某副使李景玉的春夏两季禄粟,由豆卢军和籴大练 83 匹支给。这是挪用敦煌郡和籴匹段支付官员俸禄,原因大概是量留于敦煌郡仓及邻郡正仓租粮皆不足。桂府与广府课税应也要承担这类军政支出,尤其是桂府,所管 录文以大津透研究为基础(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東京:岩波書店、2006 年、第3348 頁),结合顾成瑞缀合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两件大谷文书后新录文(韩国国博藏唐仪凤四年金部旨符残卷释录与研究,包伟民、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 8 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 7285 页)。交州府最靠南,高宗永隆二年(68

10、1)改为安南都护府(旧唐书卷 5高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08 页),此时仍称交州府。据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广州都督府管内有 23 个州,桂州都督府管内有 12 个州(第 71 页)。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 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495 页。唐天宝四载(745)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龚泽铣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322 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3 分册,第 816817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29州县课税可能不足以支撑本地军费开支

11、。景龙年间,桂府曾借助北邻江南西道衡、永二州物资,以供给本地州兵之费。文书 H 部分关于交府规定更明确,交州所管诸州课税留够 3 年军粮储备,其余部分才送纳中央。无论是桂府、广府“经贮二年”,还是交府“支给三年”,都说明这些课税属于留州供军部分预支性截留,不进入中央度支司编制的来年收支计划。交府之所以要再多留 1 年储备,是因为位置最靠南,就近调配物资方面余地更小,只能加强自备。交州向钦州安海镇供粮是跨区域就近供给。钦州隶属邕州都督府,不归交府管,但由于“路程稍近”,钦州安海镇军粮也由交州府供给,属于课税留州部分就近外配。交州向钦州安海镇供粮一事,文书强调交州不仅要告知钦州,同时还要告知桂州,

12、可能因为此时桂府、邕府、交府属于从南到北的一个区域供需整体,在课税留州供军方面需彼此互通有无。这种军费互相援助与税物运送一样,要遵循“路程稍近”、避免劳扰原则,行政统辖关系要让步于财政依存关系。同件文书中,伊州每年贮物 3 万段、瓜州每年贮物 1 万段,与桂府、广府、交府军粮等留贮 2 年、3 年性质类似,都属于军费预留与事先储备,只不过由于河西地区州县较少,本地课税不足以供军,只能采取远程外配方式,从剑南诸州转运庸调物来供应。各州课税无论留州供用,还是就近供军,都需在度支司统一调配下完成。如果中央调配额与地方实际所需存在出入,及时调整。若调配额超出所需,将所余部分纳入年度结余帐目即可,如果出

13、现欠少,则需补足。一般而言,有两种应对方式。其一,如果在诸州税物尚未起运或到达目的地前,发现调配部分出现欠少,可截留本州原定入京税物或经过本州的他州税物。据仪凤三年度支奏抄 H 911 行可知,若某州需“官物给用”,可将原定折纳为米粟的庸调麻布等“约准一年须数”支留,既是对留州“供用”部分进行追加,也是对原有调配计划进行更改。又据 H1416 行,若扬州都督府库物“杂用不足”,可“量留诸州折租布充”,指的是江南诸州租粟折造纳布,在运送途中可被扬州都督府因需“量留”一部分。新唐书卷 111王晙传:“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154 页)唐

14、代度支司编制国用支度计划有三项内容:(1)对来年赋税征敛、转运、送纳的规定;(2)对来年赋税折受余物规定;(3)对本年赋税在来年支用情况规定(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1 分册,第71 页)。此处重点在第3 项内容,这些课税既留在当地供用,就不再进入全国分配计划。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71 页。大津透: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第 55 頁。大津透: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第 84、41 頁。大津透: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第 3435 頁。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期 30上述做法在高宗仪凤年间,需通过度支奏抄请求中央给予特别准许,而到唐仓库令反映的开元年间,已成通行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以减少

15、入京供御方式补充地方供用不足,在各州现有可支用粮、帛等税物范围内实现就地供用或就近供给。从这一角度看,江南诸州入京物资虽在运送途中,但对供用不足的扬州都督府而言,可视为移动中的邻州仓库税物,符合就近供给原则,可以截留。其二,如果统一调配完成后出现欠少,则启用地方仓库储备物资。仪凤 三年度支奏抄相关录文如下:C5 月中旬关到度支。一配以后,诸州6 有库物欠少,卒须物用,不充当年7 支料,速申。先由金部勘8 会库帐,必其合给显定头数,并9 便检州库物色数,具关度支。如G 2 后有不稳便,要须改张,及诸州库3 物欠少,卒须物用等,并请所司量事4 处分。事理要重,曹司不决者,请录状从程序上看,如果需要

16、启用地方仓库储备物资,先由地方州府“速申”尚书省,再由尚书省金部司勘查该州库帐,确定为合理支出且地方州府储备足够后,通知尚书省度支司,由度支司进行税物支用计划追加性调整。如果调整后仍有不妥或欠少,则由“所司量事处分”,即州司自行解决。除非“事理要重”以至“曹司不决”,地方州府无法决定,才需再“录状”申尚书省。这种“一配以后”的后续调整,及再度调整后“所司量事处分”,充分体现地方州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具有一定灵活性,甚至拥有部分决断权。当然,前提是要上报尚书省。高宗时期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反映程序,相当烦琐严苛。开元年间,从唐仓库令相关条目可看出,地方州府在处理超出支度国用计划的非常规支出时,更加灵活便

17、捷。地方州府可“且申且给”或“先用后申”,不待中央批复或不待奏报先行出给,反映地方州府运用“量事处分权”更加主动,权限也有所增大。唐仓库令第 44 条规定:“诸州县应用官物者,以应入京钱物充,不足则用正仓充。”(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 附唐令复原研究,第 496 页)大津透: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第 4445 頁。标点有改动。大津透:日唐律令制財政構造、第 67 頁。陈明光:唐代前期“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与国家治理,史学集刊2021 年第 5 期,第 1112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31唐仓库令第 25 条还规定,“在外军事要须速

18、须给”,强调边军费用支出要优先满足。边军费用变化对提前编制成的支度国用计划而言,是一个很大变量。在高宗后期至开天时期“军用日增”情形下,支度国用计划很难准确估算这些变化并预先安排妥当。最可行配套措施,是一方面增加近边诸州军费预留与物资储备,另一方面加大地方州府“量事处分权”。二、开元时期边地财务管理机制新变化开元年间,随着节度使陆续设立,边地财务管理方面出现重要变化。由尚书省诸司州司二级管理机制,变为尚书省诸司支度使(节度使)司州司三级管理机制。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边军皆有支度之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而会计之,以长行旨为准。(支度使及军州每年终各具破用、见在数申金部、度支、仓部

19、勘会。)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河西、剑南、安西、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八节度使均已兼任支度使与营田使。支度使统筹边军各项支费,其上级管理机构为尚书省度支司,年终财务勾检时,要申帐到金部、仓部、度支、比部进行“勘会”。其下级管理对象为节度使所管诸军州。从原则上来讲,各军州“破用、见在”帐也要接受尚书省诸司勾检,说明州一级最高财务审核权仍在中央,但各道支度使的帐与其所领各军州的帐实际是一个整体,前者为总帐,后者为分帐。吐鲁番出土文书72TAM226:60唐支度营田使下管内军州牒:1 支度营田使2 管内军州3 牒准 旨,诸军州所须4 支度使处分,这件文书虽有残缺,但大意基本明确,即根据相关

20、敕旨,支度营田使可对管内“诸军州所须”各项支费进行处置。其中包含收、支两方面,诸军州收支帐目需要汇总于支度使司。如敦煌文书 S.2703v/3 号第 4 行,天宝年间,敦煌郡典牒“上支度使为当军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 附唐令复原研究,第 495 页。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81 页。陈明光、孙彩红:隋唐五代财政史,叶振鹏主编:中国财政通史第 4 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 174 页。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北京:文物出版社,第 4 册,1996 年,第103 页。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21、 期 32预申天下兵马粮禄事”,敦煌郡的豆卢军要提前向河西支度使申报“兵马粮禄”等方面支出计划。这种做法与全国诸州通过八月都帐向度支司申请来年经费是一样的。各道支度使可先整合本道“支”的部分,再整合本道“收”的部分(包括本年度结余、屯营田收入、所管诸州课税),然后编制本道年度收支计划。每年八月上旬,这份计划与内地诸州八月都帐一同上报度支司,经过度支司核准或调整后纳入来年正式支度国用计划,最后下达执行。各道支度使需负责收与支的协调,与度支司“每岁计其所出支其所用”功能相似,只不过级别要低一级。史料对此有更直观概括。开元十一年左右,剑南节度使苏颋就曾“量入计出”,利用山泽之利收入和籴军粮。支度使可

22、对管内诸军州收支进行统一管理,还见吐鲁番出土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1 敕伊吾军 牒上西庭支度使2 合军州应纳北庭粮米肆阡硕:叁阡捌伯伍拾叁硕捌斗叁升肆拾叁硕壹斗陆升伍合,前后欠伍合。军州前后检纳得,不纳。3 壹伯玖拾柒硕纳伊州仓讫。叁阡陆伯肆拾陆硕捌斗叁升伍合纳军 仓讫。这件文书时间也在开元十一年左右。西庭支度使是指当时节制伊、西、北庭的支度使,驻地在北庭。伊州有伊吾军,故称军州。伊州“应纳北庭粮米”,说明西庭支度使对伊州粮米有统一调配权,就像全国诸州课税原则上都应上缴中央一样。不过这些征纳并不会真正实行,只是在帐面上进行统计与调拨。文书第 2 行正文为伊吾军应上交给河西

23、节度使部分,双行小字为实纳部分。应纳 4000 硕粮食可能不只是伊吾军屯营田收入,还有伊州课税留州部分。第 3 行是经西庭支度使调拨后实际贮纳,分别贮纳在伊州仓与伊吾军仓。放在伊州仓 197硕与伊吾军仓 3646.835 硕,是西庭支度使根据各机构总体收支状况,进行再分配的结果。贮纳完毕后,再由伊吾军使兼伊州刺史向西庭支度使报告,同时向中央报告。边军支粮是在服役之地就近支取,如天山军分别从郡仓、各县仓、镇仓、军仓 敦煌郡典王隐为诸司上使封牒事目事牒(天宝年间),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 4 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203 页。八月都帐是指各部门必须在八月上旬将来年

24、所需经费上报度支司,作为度支司在编制国用支度计划时的支出方面依据,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1分册,第2729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1 分册,第 2729 页。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80 页。新唐书卷 125苏瑰传附苏颋传,第 4402 页。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 4 册,第 98 页。刘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6 年,第 303 页。王永兴指出,此军仓当为伊吾军仓,参见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72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33支粮。伊吾军军粮支出同样如此。上述粮米分别

25、贮纳于州仓或军仓,也是为便于士兵及官健就近支取。支度使对其下辖机构财务管理,还体现在帐目勾检方面。如中宗时期,支度使对西州方亭戍、高昌县、州槽、北庭、中馆等机构粮料帐进行勾征,说明支度使不仅对所辖州府进行财务管理,对州府的属县、镇戍、馆驿等机构也可进行管理。支度使司在开元年间还获得单独置木契权限。开元十三年三月二十日,玄宗下敕:“平卢军、幽州、太原、朔方、河西、陇右、剑南等七道节度使,宜各置木契行勘。”木契主要有“重镇守,慎出纳”两种功能,即发兵之用和财物出给之用。军事方面,“王公以下、两京留守及诸州有兵马受处分,并行军所及领兵五百人以上、马五百匹以上征讨,亦各给木契”。节度使单独置木契,意味

26、着对所领诸军有独立发兵权。财物出给方面,木契也是“慎出纳”信物保障。唐前期掌木契机构有尚书省金部、尚书省仓部、司农寺与太府寺,库藏支给必须据符牒、勘木契、禀判文、录姓名及名数,四道手续缺一不可。七道节度使单独置木契行勘,节度使一般又兼任支度使,意味节度使管内军资出纳,不必再申请或借用金部仓部二司、司农太仆二寺木契,而是可自行出给。节度使单独置木契,表明节度使在“镇守”、“出纳”两方面权限扩大,不仅简化边地仓库物资出给程序,也进一步完善支度使司的边地最高财务管理机构功能。总之,节度使作为边地最高军政长官,管理对象不仅包括诸军州,还包括所属诸县、镇戍、馆驿等机构。在财务管理方面,开元时期形成尚书省

27、诸司支度使(节度使)司所管诸州(乃至各属县、镇戍、馆驿等机构)垂直管理体系。三、开元后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唐初以来边防机构,存在内外两个防御圈。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州府,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但边防力量相对薄弱,遇到大规模外敌入侵,无法有效防御。故唐前期边境都督府、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行军承担。当时战略考虑主要是为了保障首都长安地区安全。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3 分册,第 1230 页。丁俊:从新出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的勾征,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2 辑,北

28、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42 页。唐会要卷 78诸使中节度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1692 页。唐六典卷 8门下省,第 253 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1 分册,第 172 页。康乐:唐代前期的边防,第 1819 页。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期 34高宗武后以来,边境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边防压力日增,军镇体制应运而生,以节度使为标志的大军区建设逐步展开。唐前期节度使所领州府,包括早期存在的都督府、都护府,还有上述文书提到的诸军州,以及开元时期正式界定的诸边州,甚至部分普通州。这些州府分类不同,但彼此交叉、互为补充,从而在节度使统领下形成一个相对

29、完整的体制。其中,边州与军州两个概念,是在军镇日益增多、节度使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二者时常混用,后者一般指设置军镇的州,前者在唐六典中有明确界定: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安东、平、营、檀、妫、蔚、朔、忻、安北、单于、代、岚、云、胜、丰、盐、灵、会、凉、肃、甘、瓜、沙、伊、西、北庭、安西、河、兰、鄯、廓、叠、洮、岷、扶、柘、维、静、悉、翼、松、当、戎、茂、嶲、姚、播、黔、容为边州。以上共有 50 个边州。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十八年有一道敕文,其中罗列了 59个边州、20 个要州,并且规定边州与要州“都督、刺史,并不在朝集之例”。孟宪实指出,唐会要只列出 56 个边州,

30、且灵州属于重复记录,所以边州实际只有55 个,其中包括一些羁縻州。但开元二十六年唐六典成书时,边州已不再包含羁縻州。如此看来,50 边州确定时间大概在开元十八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唐玄宗之所以明确边州范围,除地理“缘边”之外,更重要的是强调边州长官的特殊性,即这些都护、都督、刺史职责主要是军事防御,并非像内地诸州重在行政管理,因此年终不需入京朝集,而是长镇边地。这种做法此前已有先例。开元十七年正月,太原尹兼太原以北军州节度使李暠,表请入朝,玄宗降书曰,“比来东夷颇尽诚款,如闻突厥常欲侵渔,部落渐移向东”,“卿若入朝,谁当处置?”故指示李暠“且未须来”。由于突厥有向东攻打契丹、奚迹象,而契丹、奚又归

31、附于唐朝,作为边地军政长官,李暠需要密切关注形势变化,不得擅自离开。开元十八年通过界定边州方式,正式确定边州长官主要职责。通过对比可知,军州与边州实际区别并不大,二者之间可以互补(详见表 2)。50 边州分别位于关内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江南道、剑南道与岭南道。唐长孺认为,军镇包括军和守捉,参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 412 页。我们可以把军州理解为设有军镇(军、守捉)的州。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7273 页。唐会要卷 24诸侯入朝,第 537 页。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1 年,第 24 页。册府元龟卷 78帝王部委任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

32、960 年,第 898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35除河东道代州与忻州、江南道黔州与播州外,边州基本处于边境线上。代州与忻州虽略靠内地,但地势险要,都有驻军。黔州与播州地处黔中,但辖有羁縻州,控驭五溪蛮。可见,50 边州具有重要军事意义。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盐州与会州既非军州,也非都督府或都护府所在地,但也进入边州行列。究其原因,盐州多有盐池,且邻近朔方节度使的治所灵州,会州设有团练兵,也有盐池,与盐州性质相似。简言之,50 边州或战略地位重要,或与军资供应有关,或兼而有之。因此,50边州大多被节度使兼领,唯有剑南道当、松、静、柘、翼、悉 6 州例外。这 6 州皆位于唐蕃边境,境内多

33、有诸羌部落。如松州为白水羌之地,翼州为蚕陵羌、吐谷浑住地,当州与悉州甚至以羌首领为刺史。可以说,这些州名为正州,实为半羁縻州,其贡赋、版籍、兵员调动等未必为唐廷所掌握,剑南节度使未能领有这6个边州,也反映这些地区当时实际情况。以上情况,都通过表 1、表 2 统计分析体现。表 1 开元时期节度使领诸州表节度使时间所领州府总数朔方开元九年领灵、单于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 6 州、安北都护府22开元二十二年增领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 12 州天宝元年增领邠州河东开元十一年领太原及辽(仪)、石、岚、汾、代、忻、朔、蔚、云 9 州10幽州开元二年领幽、易、平、檀、妫、燕 6 州24

34、开元十八年增领蓟、沧 2 州开元二十年增领卫、相、洛(洺)、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莫 16 州及安东都护府 元和郡县图志卷 13河东道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62 页。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6970 页。元和郡县图志卷 4关内道四,第 9799 页。元和郡县图志卷 32剑南道中,第 809817 页。张九龄:敕当息(柘静维翼诸州)羌首领(百姓等)书 敕柘静(等)州(部落)首领书,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593594、688 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岭南五府经略使并未正式被称为节度使,且“轻税当道自给”(通典卷 172

35、州郡二序目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4483 页),故暂不列入统计。除岭南之外,我们习惯称“开天九节度”。不过在表中,节度使数量或为六或为七,这是因为开元年间,幽州节度使包含平卢节度使,河西、北庭、安西三节度使时合时分,因此两表实际统计范围仍是开天九节度。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期 36续表 1节度使时间所领州府总数陇右开元五年领秦、河、渭、鄯、兰、临、武、洮、岷、廓、叠、宕 12 州12剑南开元七年领益、彭、蜀、汉、眉、绵、梓、遂、邛、剑、荣、陵、嘉、普、资、嶲、黎、戎、维、茂、简、龙、雅、泸、合 25 州30开元二十二年增领文、扶、姚 3 州开元二十八年增领奉州天宝

36、元年增领霸州河西景云元年(710)领凉、甘、肃、伊、瓜、沙、西 7 州7资料来源:新唐书卷 6467方镇表,第 17591869 页;唐会要卷 78诸使中,第16861693 页。表 2 节度使所领军州、边州、都督府、都护府、普通州分布表节度使与道军州 边州都督、都护府节度使所领州普通州数朔方/关内道 灵、丰、夏盐、会、灵、丰、胜、安北、单于延、庆、原、灵、夏、丰、胜、安北、单于灵、安北、单于、夏、盐、绥、银、丰、胜、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邠11河东/河东道太原府、云、朔、蔚、忻、代、岚云、朔、蔚、忻、代、岚潞、代太原府、仪、石、岚、汾、代、忻、朔、蔚、云3陇右/陇右

37、道鄯、洮、叠、廓、河洮、岷、叠、河、兰、鄯、廓秦、洮、鄯秦、河、渭、鄯、兰、临、武、洮、岷、廓、叠、宕4河西/陇右道凉、甘、肃、瓜、沙凉、甘、肃、瓜、沙凉凉、甘、肃、瓜、沙0碛西/陇右道 安西四镇、伊、西、庭伊、北庭、安西西、北庭、安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0幽州/河北道幽、妫、檀、蓟、平、营、安 东、易、莫、定、恒、沧妫、檀、营、平、安东幽、营、安东幽、易、平、檀、妫、蓟、沧、卫、相、洺、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莫、安东12 据旧唐书卷 39地理志二河北道,燕州为羁縻州,无实户,不列入正州(第1521 页)。节度使所领普通州,指既非军州,也非边州、都督府与都护府的正州

38、,在“节度使所领州”一栏中加粗表示,本栏仅统计数字。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37续表 2节度使与道军州 边州都督、都护府节度使所领州普通州数剑南/剑南道益、翼、维、柘、松、恭 、雅、当、黎、姚、嶲、茂、悉戎、茂、扶、当、松、静、柘、翼、悉、维、嶲、姚益、雅、泸、戎、茂、松、嶲、姚益、彭、蜀、汉、眉、绵、梓、遂、邛、剑、荣、陵、嘉、普、资、嶲、黎、戎、维、茂、简、龙、雅、泸、合、文、扶、姚、奉、霸20资料来源: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7273 页;元和郡县图志卷 4关内道四,第9193 页;卷 13 河东道二,第 359362 页;卷 31剑南道上,第 765767 页;卷 40 陇右道下,第

39、 10171018 页;资治通鉴卷 215,天宝元年正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第 68476851 页。从表 1 可看出,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分两阶段。第一阶段,节度使设立初期。景云元年,河西节度使领 7 州;开元二年,幽州节度使领 6 州;开元五年,陇右节度使领 12 州;开元七年,剑南节度使领 25 州;开元九年,朔方节度使领 9 州府;开元十一年,河东节度使领 10 州府。第二阶段,开元十八年之后,部分节度使持续增领州府。朔方节度使先后增领 13 州;幽州节度使先后 2 次增领,计 19 州府;剑南节度使增领3次,共5州。在第二阶段增领37州中,有25州为普通州。综合两表

40、可知,到天宝元年,全国各道节度使所领州府多达 105 个,当时全国州府数总计 331 个,节度使所领州府占比近三分之一。开天九节度主要分布在关内、河东、陇右、河北、剑南五道,共有州府 126 个,节度使所领州府占其中的83%。在这 105 个州府中,包括五道中所有军州与都护府、绝大多数边州与都督府及相当数量普通州。军州、边州、都督府与都护府具有军事性质,被节度使兼领顺理成章,但普通州被兼领,意义就显得突出。尤其是被兼领普通州数量多达 50 个,几占 105 个州府的一半。不为节度使所领州府共 21 个,原因各不相同。如关内道京兆、华、同、岐 4 州府,为一京、三辅州,乃京师与京畿重地。河东道

41、9 州,分别为潞、泽、晋、绛、蒲、虢、慈、隰、沁,均属于北都太原、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之间的往来要地,位于中原腹心三角地带。河北道怀州,邻近东都洛阳。陇右道成州,可能已被节度使 此处碛西节度使指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元后期,伊西北庭节度使曾隶属安西四镇节度使,参见刘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第 278 页。据元和郡县图志,开元二十四年,析静州部落于柘州西,置恭州(卷 32 剑南道中,第 819 页)。恭州应为析置的半羁縻州。其中陇右和剑南二节度使从设立之初就领有部分普通州。关于四辅州、六雄州、十望州的划分,参见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第 7273 页。历 史 研 究 2023 年

42、第 3 期 38所领。剑南道 6 州,分别为当、松、静、柘、翼、悉,均是半羁縻州。除了与三京关系密切的核心区域及唐蕃边境非稳定控制区,上述五道中绝大多数州府已被节度使所兼领。这一格局在开元十八年前已初见雏形,之后又通过节度使持续增领州府不断加强,至开元末、天宝初基本定型。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多处表述,开元二十一年在边境广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这一说法似颇显突兀,毕竟各节度使是在开元二十一年前陆续设立的。李吉甫如此叙事,实际旨在强调节度使体制经过一段时间酝酿与发展,至开元二十一年基本完备,之后进入“边镇日大”时期。开元二十一年全国分为 15 道,也与此变化有关。节度使领州府体制作为节度使制度一

43、部分,也是在开元后期基本成型,随后进一步发展成熟。四、开天之际“当道自供”模式确立及影响有观点认为,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接受中央调遣,并无太多自主权,也没有专擅各道财赋的权力。然而节度使在服从中央命令前提下,对其所领州府显然拥有一定权限。唐六典记载:“若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焉。”“节度”二字,隐含节制军队、调度物资之意,具有军事、经济双重意义。首先,在军事调遣方面,如征发兵募、招募健儿、组织团结兵等,节度使都可以在所领州府内进行。其次,军资供应方面,节度使所领州府(包括普通州),都可称为近边诸州,它们都符合就近供军原则。在这些区域,留州与留当道是部分合 在表 1 统计中,开元五年,陇右节度

44、使所领诸州中包括临州。但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临州始置于天宝初(第 1002 页),不可能在开元年间被节度使所领。如果临州为成州之误,陇右道就不存在非节度使所领州。元和郡县图志卷 4 关内道四灵州:“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 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第 92 页);卷 13河东道二太原府:“(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掎角朔方”(第 361 页);卷 31剑南道上成都府:“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为剑南节度理”(第 766 页);卷 34岭南道一广州:“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

45、遏四夷。广州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第 886 页);卷39陇右道上鄯州:“开元二十一年置陇右节度使,备西戎”(第 991 页)。罗香林:藩镇制度沿革考,社会科学丛刊第 1 卷第 2 册,1934 年 11 月,第 163209 页;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 105 页。资治通鉴卷 213,开元二十一年条,第 68036804 页。陈明光、王敏: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期,第 38 页;陈明光、孙彩红:隋唐五代财政史,叶振鹏主编:中国财政通史第4 卷,第 174179 页。唐六典卷 5尚书兵部,第 158 页。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39一的,更确切

46、地说,有军镇的州,课税可直接留州,无军镇普通州,其课税可留当道,由支度使统筹支配。这一模式其实已经具备唐后期“上供、送使、留州”财税三分制中“送使、留州”雏形。留州与留当道的税物,依然要经过中央度支司审核才能执行,但“量入计出”主体为各道支度使。各道将官员俸禄、行政交通等供国支费扣除后,再用所余部分供军。如果当前可调用课税不足,节度使会向中央申请增领新州,正如开元后期幽州、朔方与剑南一样,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财赋供给体系。如果本道诸州皆被兼领,所留课税依然不足,就会出现跨区域远程外配。如安西和北庭,本身州县甚少,课税收入不足以供应当地军费,只能依靠长年累月远程外配与长途转运维持财政平衡。总体

47、而言,开天之际各道节度使所领 105 个州府课税收入,并不能够完全供应当时大约 49 万边军的费用。据估计,节度使体制下,一兵之费需 810 户正赋来承担。天宝元年,全国户数约 854 万。节度使所领 105 州府占全国州府总数近三分之一,按这个比例,各道节度使所领总户口数大约不足 300 万户。49 万边军即使按一兵耗 8 户正赋的标准计算,也需要近 400 万户课税来供应。所缺部分从何而来?应不出两种渠道:其一,节度使“量事处分”;其二,调用州府积年仓储。首先,对于度支司统一调拨后“欠少”经费或临时支出,节度使通过“量事处分”权自行筹措一部分,比如户税加征。由于地方上一些开支被摊入户税,唐

48、前期户税实征数额远远超过中央定额,边州地区情形恐更是如此。地方州府还有一些自营性收入,包括屯营田收入、公廨本钱、常平仓所得等,都可以支配。更重要的是,在中央允许下,节度使还拥有一些机动财赋。开元十年左右,唐玄宗允许剑南节度使苏颋“收剑南山泽盐铁自赡”,利用山泽之利来补充军费。开元十五年后,朔方节度使长期兼领关内盐池使,关内道盐池收入归朔方军支配。又据唐仓库令第 16 条“诸州镇防人所须盐,若当界有出盐处,役防人营造自供”可知,开元后期各节度使均可利用防区内盐产收入来“自供”。开元七年,“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指的是安西四镇与 资治通鉴卷 215,天宝元

49、年正月壬子条,第 6851 页。丁俊:唐开元时期军政体制下的西州财务收支蠡测,敦煌研究2022 年第 2 期,第4353 页。唐会要卷 84户口数,第 1837 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 2 分册,第 495498 页。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第 112、135 页。新唐书卷 125苏瑰传附苏颋传,第 4402 页。唐会要卷 88盐池使,第 1907 页。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 附唐令复原研究,第 495 页。新唐书卷 221 上西域上焉耆传,第 6230 页。历 史 研 究 2023 年第 3 期 40北庭诸军可向西域商贾征

50、收商税补充军用。安禄山曾利用商胡于诸道兴贩,“每岁输异方珍货计百万数”。这些山泽之利与商税都是国家正税以外的地方性收入。这些节度使“自赡”经费应不在中央统收统支范畴之内。开元后期有一则事例,牛仙客在河西节度使任时,“省用所积巨万”,“仓库盈满,器械精劲”;转任朔方节度使后,新任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将情况上报朝廷,玄宗加牛仙客实封二百户。这一事例说明节度使在使用“自营”、“自赡”、“自供”性收入时,收支细帐恐怕不会上报朝廷,至少不会及时、如实上报,否则朝廷也不会事后再核实并进行奖励。唐廷允许西域诸军对商税“各食其征”,意味安西和北庭可税率自定、方式自选,朝廷只是为其划定具体范围(即丝路南道归安西、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