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8770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调查研究研究INVESTIGATION&INNOVATION胡兴润1,楚原梦冉?(1.云南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2.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人兽共患病(Zoonoses)是指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在我国,法定的人兽共患病按照病原体类型主要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型 1 。当前,现代人类新传染病中6 0.3%属于人兽共患病,其中7 1.8%源于野生动物 2-4 。然而,对这些传染病,尤其是病毒型的了解仍不充分。根据病毒历史和模式推算,仍有超过50 0 0 0 0 种未知人兽共患病毒尚未被发现(https:/w

2、ww.globalviromeproject.org/)。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地爆发了多种确认摘要或疑似来源于野生动物的病毒型疾人兽共患病对野生动物生物多样病,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及其性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建相关病毒,以及H5N1 型禽流感 5-7 。O立完善的防控监测网络体系至关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的肆虐不仅严重影响探讨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了全球经济,2 0 0 3一2 0 0 7 年仅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流感就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1 50 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美元以上 8.9 。此外,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设立自然关键词保护区是维护野生动物栖

3、息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约8 5%的陆人兽共患病;生野生动物种群分布在自然保护区中监测防控策略9,然而,这些地区也是人兽共患病的潜在爆发点。在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增加了人兽共患病传播的风险 1 0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和管理,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确保人类健康安全。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境内,地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最南部帚状带部分,是连接云南内地与东南亚国家的关键纽带。保护区面积58.0 5km,由从南到北大体呈不规则块状的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一碗水和江中山5个独立的子保护区组成,是怒江和陇川江(伊洛瓦底江)的分

4、水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小黑山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过渡带,呈现出区系过渡和边缘特性。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1 59 种哺乳类动物、461种鸟类动物和8 4 种两栖爬行类动物。面对人兽共患病的威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技术创新、人员培训、数据共享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72TYUNNANFORESTRY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1人兽共患病防控监测工作现状截至目前,云南省已挂牌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8 2 个,包括2 7 个国家级、38 个省级监测站和1 7 个管理站,积极开展了野生动

5、物保护和人兽共患病监测防控工作。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已基本形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该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22年,随着龙陵小黑山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人兽共患病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监测技术,设有独立办公场所,配备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初级实验室和交通工具,确保了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日常监测的需求,为全国的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和疫源疫病防控贡献着重要力量。1.1体系与制度建设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2 0 1 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6、L Y/T 2 359 2 0 1 4)要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优化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动物防疫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物资管理制度以及应急值守制度等。巡护站的首要职责是进行野生动物防控监测与信息报告。为实现有效防控,保护区内设有8 8条监测路线和1 0 个防控监测工作点。此外,还联合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制定了联席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设有应急领导小组,行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胡兴润摄1.2基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随着龙陵小黑山省级

7、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人兽共患病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监测站在自然保护区及国境线范围内设有5个固定监测点,分别为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一碗水、江中山,防控范围达58.0 5km,其中边境线长度1 9.7 1 km。同时,购置了必要的办公、野外巡查观测、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检测、个人防护、应急处置等设备。1.3防控能力提升兽类行为监测方面,各巡护站全面监测周边野生兽类人类活动干扰频繁点、繁殖点以及栖息点,设置了全覆盖的监测样地、样线、重点监测点,布设时参照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及相关技术细则。兽类异常情况处置方面,对

8、接报的情况立即进行核实,并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对病弱个体进行个人防护下的救护工作,采集样品送检。规范处理正常死亡个体,对其他原因死亡个体进行取样。同时,进行现场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信息报送方面,为确保与上级部门之间信息畅通,通过网络信息设备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及智慧巡护监测移动终端,实现了内部信息互通共享。YUNNANFORESTRYT73调查研究研究INVESTIGATION&INNOVATION2人兽共患病防控监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1防控技术水平不足目前保护区在监测技术上存在相当程度的短板。传统监测手段在应对急剧演

9、变的疫情形势时显得力不从心。现代技术如遥感、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在监测站的应用并不普及,导致对于潜在人兽共患病威胁的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积极引入并深化新技术应用,以提高防控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当务之急。2.2防控体系不够完善监测站的网络体系尚未实现全方位覆盖,这使得一些关键区域缺乏有效监测,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监测网络不够密集,可能导致一些疫情无法及时被发现。为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函须加强监测站的建设和网络布局。2.3数据共享困难监测站之间存在数据共享的困难。由于存在信息孤岛,各监测站(点)的数据难以实时同步和共享,这导致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各片区的协同效应不理想。为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必须加强信息技

10、术支持,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2.4财政支持不足保护区的运作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但目前大部分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无法覆盖监测站全面运行所需费用。监测站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受限于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迫切需要增加财政支持,以确保监测站能够获得足够的运营资金。2.5年缺乏专业人才保护区专业人才相对匮之。尽管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监测员,但其中大多数的专业素养不足,这影响了保护区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对疫情的科学判断。通过培训和引才政策,提升保护区专业团队的整体素质是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3对策和建议3.1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加大对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进高新技术。建立技术创新基地,鼓励研究机构进行

11、合作,推动监测技术的更新迭代,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优化监测网络,加强保护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监测工作的合力。同时,通过培训和引才政策,提高监测站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鼓励专业人才参与到监测站工作中,推动整个监测队伍的专业化发展。3.2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机制,推动监测站之间建立互联互通的平台,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当地政府可制定政策推动保护区之间主动共享数据,并设立奖励机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疫情威胁。建立与邻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机制,分享疫情信息、技术经验和资源支持。通过国际协作,提高我国人兽共患

12、病防控的全球化水平。3.3社会协同参与和科普宣传加强社会协同,鼓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监测工作。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各方共同参与疫源疫病监测,形成监测合力。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监测水平。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普及相关知识,引导社会关注和参与。增强公众自我防护和危机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的氛围。3.4、机制建设和长效管理构建长效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机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明确监测站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监测站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推动监测工作不断优化和提升。加强监测站的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

13、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监测站的日常运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监测站高效运行。同时,强化监测站的对外沟通和合作机制,形成内外协同的发展格局。3.5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站采集、存储、分析的数据安全可靠。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促进监测数据与相关领域数据的融合。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大数74YUNNANFORESTRY志,2 0 2 0,4 1(1 0):1 7 1 7-1 7 2 2.7张知彬.野生动物疫病暴发成因及其防控对策 J.中国科学院院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参考文献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4,359(1447):1

14、107-14.3 E K J,G N P,A M L,etal.Global trends in emerginginfectious diseasesJ.Nature,2008,451(7181):990-3.4 Leroy M E,Rouquet P,Formenty P,et al.MultipleEbola Virus TransmissionEvents and Rapid Decline ofCentral African WildlifeJ.Science,2004,303(5656):387-390.5 李鹏,刘影.禽流感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15、科学版),2 0 0 9,33(2):2 4 5-2 4 8.6 王晓欢,姜海.全球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J.中华流行病学杂菲氏叶猴/胡兴润摄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第一批)云南龙陵陆生野生动物疫据技术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潜在的监源疫病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测信息。3.6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完善的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保护区在疫情暴发时的应急响应程序。建立与相关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紧密合作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战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资源储备系统,确保监测站在战时能够迅速调动所需资源。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战时资源合作协议,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得人力、物资等支

16、持。刊,2 0 2 1,36(2):1 8 8-1 9 8.8肖治术,张礼标,许磊,等.以兽类为例探讨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管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参考文献生物多样性,2 0 2 0,2 8(5):56 6-1余登友.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578.染病的影响因素、预防与控制 J.临9彭鹏,初冬,耿海东,等.我国床合理用药杂志,2 0 1 9,1 2(2 3):1 7 8-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179.系建设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2 Diana B,Scott R,R P H.Animal然科学版),2 0 2 0,4 4(6):2 0-2 6.origins of SARS coronavirus:10楚原梦冉文,余丽芝文,李possible links with the international静.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trade in small carnivoresJ.区保山管护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疫病监测现状及对策 J.云南林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业,2 0 2 3(5):2 4-2 5.YUNNANFORESTRY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