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_崔中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291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_崔中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_崔中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_崔中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期 年 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崔中良(),男,河南新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认知哲学、情感哲学研究。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崔 中 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摘要: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

2、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关键词:西方社会;情感驱动;身份冲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西方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不仅有自我认同、种族歧视的内部冲突,还有与其他国家及文明的外部冲突,这些冲突带来了多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伴随的世界动荡,而造成这些冲突的原因与西方的身份政治出现有极大关联。身份政治在西方国家引发国民身份的普遍性危机,导致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泛滥,冲击并削弱了整个治理体系,进而开启了政治衰败

3、的进程,因此,对于当前的身份冲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身份产生的过程和生成机制。然而,当前的社会身份研究更多关注身份建构中的合作,对于分歧的解释相对较少,因此对社会身份在冲突中建构过程的诠释将更具有解释力。由于工具理性思想的制约,西方身份研究经历了逻辑分析、话语分析和心理分析之后,逐渐向主体间的交互情境研究靠拢,身份研究范围也逐渐向社会范畴划分和伦理赋值层面扩展,直接将交际的情景性、动态性和认知性拉入到身份交际的社会性、伦理性和建构性维度。例如,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语言测量可以构建不同的关系性身份。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征表现在社会身份建立在理性选择和判断之上,因此,社会身份成为多重自我的展现方式和一种

4、外部的区别性特征。与此相对,情感被认为是在社会身份选择之后所附带的氛围,这就使得情感成为认知选择的结果,但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对自我身份认定和他人身份划分时,情感已经在起作用,根据个人情感将他人归入与自己关系亲近还是疏远的社会身份范畴,泰弗尔()也认为社会身份认同需要强烈的情感意识。这也符合当前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情感对于决策的影响有时会超越理性,甚至影响对于事物的持续性判断,情感更不是认知过程的附加物,因此,社会身份需要考虑情感的同步加工作用,身份冲突的情感机制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身份建构的情感理论基础自笛卡尔以来,对于自我以及自我身份存在的理性思考使得不稳定的情感不得不从认知判断中被

5、忽视或者消除。西方哲学界常被描述为理性发展的历史,虽然哲学家们几乎总是否认情感的中心地 位,但 是 他 们 从 来 没 有 完 全 忽 视 过 情感,因此,身份冲突及其建构是有情感基础的存在。身份理性的情感基础情感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只是被暂时悬置,并没有销声匿迹。在古希腊哲学中,恩培多克勒将世界构成的四种基本元素都由爱与恨来联结,这是西方哲学将情感注入理性的基础。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提出的情感主义思想将道德传统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从而将情感置于与理性平行的位置,也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来看,理智主义对于情感的忽视和经验主义对于情感地位的刻意提升,都是一种客观主义情绪观,都将理智与情

6、感作为两个有待认识的客观对象,身份建构的理性和情感基础也必然是客观的和外部的,因此,真正超脱这二者的关键是摆脱这种情感与理性主客二分的观点。真正开始关注和研究情感与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威廉詹姆斯(),区别于传统将情感看作感知之后出现的心智状态和身体的变化,认为身体变化影响感知并产生情感,这也被情感的身体性研究所证明。杜威吸收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经验是具身的、社会的和情感性。当前的情感研究认为,情感有三种功能:促进交流,不管是声音的、姿势的还是面部的情感表达都能够促进信息传递;有利于资源的调动、维持和对一些行为的优先反应;隔离刺激和反应,使得人们对同一个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身份建

7、构的理性基础和情感基础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和不容区分的。身份范畴的情感基础范畴化能力是生命的最基本能力,能够让人们在真实世界中进行区分。正是因为范畴化,我们可以将陌生的信息或者实在进行重新划分。社会身份选择本身是一种对他人的范畴划分和认知决策,范畴划分本身是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范畴化使人们彻底打破经验进入可理解的种类”。因此,情感能够促进对他人社会身份的划分、调动身份所携带的情感和意义,以及作为对不同身份进行不同反应的调节机制。这也反映在康德对于道德判断的论述中,在道德实践中的客观“法则”与主观意愿的主观“准则”之间有一个匹配的鸿沟,那么如何让主观符合客观,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意义在于以 敬重

8、的方式使准则与实践法则相结合”。当前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不同于传统将感知和行动看作依赖心理表征作为中介,情感感知和情感表达是直接联通的,我们的外部行动通常是和内部的认知与计算关联在一起的。随着中央执行机制的减弱,感知和认知在大脑中越来越难以区分,因此,情感是体现在我们身体的行动中的,我们在看到他人的时候,他人的行为已经体现了他的情感。当我们遇到他人的时候,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性别和种族等信息习惯而快速地将他人整理为各种的社会范畴。社会身份作为言语交流过程中对他人行为和语言表达的认知方式,不能忽视情感在社会身份划分过程中的作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身份表达的情感基础身份的语言建构是身份

9、分析、建构和表达的关键,也是身份建构实践的主要方式。受语言建构主义影响,传统的身份建构思路主要是对情境、话语文本和心理的分析,认为在言语交际开始和实际进行中,社会身份将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理解和交际。因此,身份的语言表达是对自我和他人意图的外在性呈现,社会身份随着交互的持续以及心智阅读的深度开展而逐渐发生范畴转换。一方面身份划分会影响后续对于他人身份的语言范畴归类,从而影响我们对于与此范畴相似的情感或者意图理解他人;另一方面情感会随着交流和心智阅读的推进而逐渐打破身份语言的边界。如果说社会身份在某种层面上限制了对于他人的认识,那么情感就是突破原型身份的动力,因为身份语言必然带来区分性和边缘性,而

10、理性具有普遍的稳定性,因此情感将是维持和改变边缘的最大可能,这表现在情感的情景性、易变性和多样性。情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他人当下社会身份划分以及范畴边界圈定的态度,因此,情感一方面维持着身份语言,另一方面也使得身份语言不断变化。在社会关系中,情感基础“直觉感”()要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理性层和认知层重要无数倍 。对他人的感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将决定对他人身份的判断,例如,一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进入到陌生的校园时,总是会跟室友一起交流,因为这种内部空间的亲密感和外部空间的陌生感,会让他依据空间关系将室友划分在同一个语言范畴中,但是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这种空间关系划分的身份表达将会根据自

11、己的情感感受来重新划分。身份建构不能摆脱情感的作用,在其哲学基础上是具有理论根基和源头的,只是传统的身份建构更侧重理性对于身份在历时层面的区分和建构的普遍性,因此对于身份建构的变动和冲突的共时层面原因相对忽视。范畴化作为身份区分的基础,本身是具有边缘性和变动性的,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与情感的变动有直接关联,情感作为人类外在体验和内在感受的最直接呈现方式也冲撞着范畴边缘。语言作为身份范畴化成型的外在表达,也因此会表现在情感语言之中。不管熟悉与不熟悉,我们在对其划分的时候都嵌入了感情的成分。二、身份建构的情感加工机制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并不只是一种奠基性的或者沉淀性的固定根基,还是身份建构过程

12、中都会有其发生效果的加工机制。身份的选择和建构都带有情感色彩,身份形成无法取消情感的维度,这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情感作为身份建构的前提在社会身份划分时,身份无法脱离情感的作用。休谟就指出我们对他人的理解首先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对他人的感情问题。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小说 傲慢与偏见 出版之前的名字是 最初的印象,表明情感是人类对于他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对他人到底是接纳还是排斥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交流和对于他人身份划分及建构的整个过程。归根到底,起作用的还是情感;情感真正把我推向哪个方向,那就是我应对选择的道路。从这些和类似的事实可以推断,“表情”甚至是人对外在于他的此在所把握住的最早的

13、东西,他最早对任何感情现象所能把握的程度与他心灵的表情单元及这些现象所可能“展示”的程度相适应。感知是我们与世界上的他人和实在接触的方式,我们对于他人的认识首先是感知的;而感知首先是对人类情感的识别,情感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情感显现在身体图式中,他人以此方式凸显出来,他人的感情表现在身体姿势和行动之中,因此,社会身份划分的经验基础是情感的感知能力。在自然语言中,最开始是修辞性的和多模态的,不 可 能 被 还 原 为 一 系 列 的 字 面 概 念 和 命题。那么,最开始的语言就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语词之间的关联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因此语言的表达也是活生生的。我们通常会将物理的图式隐喻性地延

14、伸到非物理的图式中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他人社会身份的划分,也自觉地拥有情感特征,对于一个人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对于他人所归属的范畴划分。在现象学看来,所有的客观认识都根源于感性作为个体化前提的原初间隔:物只有在一个能够接受到其意义的存在者面前才能成为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物体的存在,是无法对其进行划分的,而一旦获得感受之后,就会有一个情感判断,从而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身份划分,如好与不好第期崔中良: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或者有用与没用等范畴的划分。情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身体状态的内部和外部需求,“思想也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自由和独立,而是很大程度上受我们的身体制约和塑造”。身体状态

15、和情感将直接影响心灵,我们在精神饱满时对事物的判断是积极的,因此,在一个心情低落的人看来,世界是灰暗的,其他人在他的眼里也都是消极的。生活系统需要分类,没有分类我们就无法生活,而且我们所形成的身份分类系统也是我们部分生活经历的体现。因此,身份建构不是纯粹理性和脱离经验的事件,当然也不是发生在经验之后的事实,身份的形成和使用是经验的结果和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一直参与到经验形成过程中,也参与到身份范畴的划分过程中,而以原型范畴为基础的推理占实际理性的大部分。我们的概念系统是在我们的大脑中被神经实例化和相对固化的,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思维是自动的和无意识的,我们不能控制我们是如何概念

16、化情境和推理的 。因此,在对他人进行社会身份划分的时候,是一个自动行为,只不过这种划分我们没有意识到,但会逐渐显现在后续交际中。情感作为身份加工的中介情感作为社会身份加工的中介,区别于身份的认知加工中介。具体而言,身份加工需要整合初级感知信息和高级认知信息,身份的感知与表达更多依赖情感的调控作用。他人身体被理解是与我自己即刻感知的、感觉的、自我一定的和感觉着的身体相对应的,因此,对他人身份的理解不是一个需要思考或者逻辑推理的行为,而是发生在一瞥之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回忆,也不需要对比,我们会将自己的感知经验转移到他人。正是“经验的纤维”、时间的肉身使得我们与世界和他人连接在一起,也阻止我们能

17、够渗透到存在的硬核中 。杜威强调整个的机体环境之间交互的复杂环路组成了我们的经验,而且表明我们的经验是身体性的、社会性的、理智性的和情感性的 。因此,感知正是身体与世界活生生的相遇,身体的开放性帮助身体与事物形成交织,这是一种接触和分离的状态,而高阶抽象能力通常需要其他具体的经验。我们的身体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运动经验将时刻进行概念的涌现以及高阶认知对于初始经验的激活。儿童自出生以来由于感觉的通感性,对于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感觉是一个整体经验,并不对各种感觉进行区分,由此,经验可以进行跨感觉的移动。例如,对于婴儿来说,主观的情感经验与感觉经验中的温暖相关,在这两个域混合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联系

18、是自动建立起来的,后来,在区分的阶段,婴儿能够区分出这不同的域,但是跨域的联系是持续的 。例如,西方对于我们国家形象的丑化,是因为一些带着偏见的政客对中国国家形象身份的扭曲,造成了普通大众对中国人民形成了歪曲性的理解。通过这种持续不断地对他人身体及其各种运动 的 视 觉 感 知,一 个 由 各 种 接 近 呈 现()、各种对他的心理生活和他的各种经验秩序井然的指示组成的系统,就被构造出来了;而且,各种指号系统、表达系统,以及最后各种语言系统所具有的各种各样形式的源头就在于此 。因此,可以说,“我”就是在他人经验“我”的时候经验“他”的,“他”也是在“我”经验“他”的时候经验“我”的,而且,这个

19、过程是持续延展和发生的。身体参与到对情境中的事物的感知表现在,我们的感知携带着肉欲的薄纱,被感知的事物不是仅仅被经历为抽象或者是一缕思想,相反,我们的感知是密集的和有厚度的。范畴经验因此也是身体的、情感的和主体间的,身份是一个变动的范畴化过程,正是因为情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情感作为身份表达的效果情感不仅影响身份划分,已有身份也携带着情感氛围,并驱动情感的变动。我们对于属于我们经验之内的事件会表现出更多的冷静,对于超出我们经验的事件会有一种恐惧感,在社会身份建构中对于超出自己经验把握的他人身份,就会带有恐惧的情感。在我们的意象图式中,内外图式是身体经验结构的基础模式 ,进行身份建构的过程中,我们

20、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内在图式时我们总是相信我们进入某一个区域里,而使用外在图式时一般会相信他人走出某一个区域。因此,我们通常对属于自我身份范畴的人会有更多同情心,对于不属于同一身份范畴内的人,通常会带有排斥心理,这也表现在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群体身份特征而传播社会情感。社会范畴化和所包含的成员关系将会影响交际过程中对于他人的情感。由于特殊的社会范畴的原因会高估或者低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者能力,例如,我们会倾向于将年龄大与经验能力强联系到一起。情感划分在某种层面上是身份原型的基础,我们依赖前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的情感经验形成对于某种身份的印象,刻板印象可以是对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积极、消极或

21、中立的信念,在各种各样的互动中,我们依赖于对来自特定社会群体的个人行为的刻板印象,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并帮助我们预测这个人接下来会做什么。通过分析美国的“黑人命贵”()运动的起因,可以发现身份附随着情感感知。乔治弗洛伊德被明尼斯达州警察锁喉压脖而窒息死亡时,嘴中一直呼喊“我不能呼吸”。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当我们在看到和想到别人所承受的痛苦时,自己身体也会明显感受到痛苦,身体情感反应会影响身份建构。警察之所以没有任何反应,是因为他并没有感受痛苦,造成这样的抑制行为的原因,梅洛庞蒂就有相似的例子,当我们用手逮住一只小白鼠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它的身体的不断动作而给予相应的力,我们不需要

22、使用心灵去思考运用多大的力气来这样做,因此,警察和弗洛伊德的关系就像人和小白鼠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警察这样做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警察将黑人看作人与白鼠之间的关系,那么这就是由于附着于身份的情感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人的判断,在一个固定的身份指称之下是一个带有偏见的内涵,较低的身份带来的更多是蔑视而非同情。因此,由早期身份经验所带来的情感印象会直接影响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身份也会导致特定情感的产生和抑制,心智状态影响视觉感知和自动的感知方式,感知模式受自上而下的身份划分影响。因此,我们对于他人的情感感知在某种层面上附随于对于他人的身份划分。对于他人的意图、意向、信念、情感等观点的解释之所以不同,是因

23、为社会范畴化和交际目标不同所造成。范畴化的人类因为身份认同等特点影响对他人的情感和辅助的心智状态归因,我们会倾向于将更加简单的和更加基础的动机和情感归因于不同于我们群组的他人,通常不会夸张性地描述与我们属于同一种族的心智状态,并将自己的动机、情感和信念投射到他人。对于群组内和群组外的身份划分将会伴随我们对于他人的感受,人们对性别、种族、国别等外部条件的划分限制我们的情感感受,我们通常会有朝向群组内成员更加支持和强调性的态度,而倾向于简化或者讽刺那些与我不同的人的心智状态。三、身份冲突的情感基础在沟通过程中,身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因此,必然会带有某种视角或者维度的身份范畴划分,这也会带来不

24、同程度的偏见,而这种偏见的根源也是情感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消除情感的作用,交流一定是带着区分性的沟通,否则交流只能是两台或者多台机器的程序式的对话,这样的交流没有任何意义。交流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人在最根本上和情感上赞同或者承认,因为我们对于他人的理解可以在理性上是赞同的,但是在情感上并不一定会认可。我们以内心冲突、种族问题和大国关系这样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解释情感在身份冲突中的作用。自我身份冲突的情感驱动自我身份的内心建构其实并不都是一致的,这表现在自我身份选择的冲突。情感是交互的强化信号,情感可以分为实现交流的情感(外部情感)和组织自身行为的情感(内部情感),外部情感也称为

25、原初情感,如高兴、恐惧、生气和悲伤等,内部情感被称为复杂情感,如羞耻、内疚和嫉妒等,其中六种外部情感或原初情感是普遍的,包括高兴、惊奇、生气、悲伤、恐惧和恶心。内部情感涉及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由于未来情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并不都能完全正确推理出来即将发生的事件,因此,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通常会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也就带来了内心的冲突。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中,可以看到由于身份选择而面临的纠结,之所以会在内心出现如此大的冲突,是因为“存在还是毁灭”的每一种身份选择都会带来不同后果,每一种身份选

26、择都包含了哈姆雷特的不同情感。背负着不惜一切代价的生存和内心谴责的死亡,对于哈姆雷特来说都是未知的和未发生的事情。哈姆雷特要不要杀死他的叔父,要不要假装杀父之仇从没有发生过,这将意味着不同的身份建构,以及不同的身份建构对于自己和国家的影响。在具体身份出现之前,哈姆雷特的内心是跌宕起伏的,因为,他幻想了不同的身份,同时幻想了不同身份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在哈姆雷特的不同身份纠结中,代表了他对于未知第期崔中良: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性的迷茫、恐惧、思考及其选择的态度,也预示了 哈姆雷特 这部戏剧的悲剧性结尾。这种内心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范畴化以及我们的目的等原因影响了我 们 在社 会 交

27、 互中的 处理方式。社会身份冲突的情感驱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与情感驱动的身份划分及身份相关的情感表达都有极大关联。例如,美国当前主要有两种种族歧视,一种是白人对其他种族(包括黑人、亚裔、拉丁裔等)的歧视,另一种是少数族裔之间的歧视。仅仅从冲突的形式来看,似乎两种种族歧视的外部表现是一样的:相似的语言、相似的行为,且都表现出严重的冲突。但是,如果从情感驱动的角度分析发现,两种歧视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不同范畴间的冲突,后者是范畴内部的冲突,可以用语法来表达两种歧视,前一种是,后一种是,也即是说前者是对人存在的本质蔑视,后者是不同个体间的行为歧视,因此,对于

28、两种冲突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应对。在种族主义者眼中,其他种族的身份本身是不被认可的,因此,身份建构过程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在美国历史中,黑人一直作为奴隶身份出现,白人将黑人看作是满足他们各自欲望的工具,这种原型一直都在美国的文化中深度植根,因此,原型身份和偏见会一直影响当下的身份建构。身份原型和所附着的情感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就会反映在歧视者的行为和言语中。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是一种蔑视或者人格轻视,因此,更多的是一个人种对于另一人种的身份的根本否定,且一直存在于西方文化中。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人类进行人种、信仰或民族的区分,白人对黑人或其他族裔的歧视是一种渗入到西方民粹主义和身份政治思想中无法根除的内

29、容。例如,在电影 指环王王者归来 中就有这样的意识形态式的口号“为西方人而战”,可以看到在西方文化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和伪善性非常普遍,当听到这样的话语表达之后,再也不会对电影里的角色有任何同情感。这也表现在本次疫情中,白人政客对于中国或者亚裔人群发表的一些歧视性语言,华尔街日报 称中国人为“”,韩震认为这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自我强于他者思想的影响。被白人歧视的黑人从对白人抗议中逐渐获得权力,同时部分被歧视的黑人也吸收了西方身份文化的部分思想。在 世纪上半叶,对一些个体和种族实行的排外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建立在被认为是客观的标准之上,从身高、体重和头骨大小到智力测试和其他心理测试的数据都进一步

30、加强了所谓标准的客观性 。在历史中,有大量的亚裔被征召去美国从事修铁路等苦力劳动,同时,由于在美国文化中已经建构了亚裔的少数族裔的身份,这种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且亚裔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和对于压迫的沉默,因此,黑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后,处于黑白对立之间的亚裔身份更加处于身份认同的边缘位置,而成为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的歧视对象。尽管我们会对群组外的人有积极的原型,如美国人对于亚洲人的原型是努力工作和聪明,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人们会抬高群组内的人的地位而贬低群组外的人的地位,这种倾向在受威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歧。总之,身份歧视的情感操纵是造成人际冲突和对不同族裔

31、原型固化的基础原因。国家身份冲突的情感驱动当前国际关系的冲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国家身份定位不同。例如,当前中美之间的冲突,就主要源于美国政府依赖于身份政治作为双方沟通的基础,将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义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这样的身份定位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交流不畅和对中国的敌意。这是中西文化内在逻辑不同的外在显现,从另一个层面也指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顺畅,而以带有西方优越论为主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偏向为基础的交流,会错误地将其他国家进行某一身份定位,这样也必然会带来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的国际冲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外交方式是以情感身份驱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身份定位,从而影

32、响对其他国家和文明的深入交流和认识,也因此会导致文明的冲突。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带领的谈判队伍,在双方交流的开始就一直对中国的国家身份进行刻意抹黑和歪曲,对中国国内的事务进行干涉和长臂管辖,这明显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和负面情感的。这样的国家身份定位,立即引出了杨洁篪后面的发言“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这表明中国代表团在进行谈判之前对于美国身份的设定是平等的或者至少是将美国视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和形象,但是随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着交流的深入以及美国对于我国身份的定位,中国代表团认识到了西方的偏见预设,从而导致我方代表对美国代表团体现的国家身份进行重新定位。这深刻地表明中国代表团对于中

33、国国家身份和对方国家身份的定位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的,而且随着中美两国国力在逐渐趋于平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地位也逐渐显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来逐渐消解这种冲突呢?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抛去偏见而更加全面地多维度对话,通过对话机制的持续进行来消解对方的情感偏向和意识形态偏见,但是,总体上说,这种偏见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只能在情感层面上不断消减而让冲突的规模减小和形势变缓。四、结语通过对社会身份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论证了情感在社会身份建构中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不同于传统的将情感看作是身份划分之后的情感认知效果表达,也不同于传统的将情感看作是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内心环境,而是表明在身份

34、加工过程中,情感与身份建构就已经在同步进行,同时也指出社会身份本身是携带情感的,因此,情感和社会身份在交际过程中是不可分离和交织的。这从另一层面证明,不同情感状态将会导致对他人社会身份建构以及对他人意图理解的波动,也表明通过持续的言语和情感交流,可以改变他人对于我们的社会身份划分和建构,因此,情感驱动对个体内心冲突、种族问题和国际争端中身份冲突问题的产生、表现和解决方法都有一定的解释力。自我内心冲突是由于内心情感的不稳定,对于自我身份的多重建构以及对于不同身份样态选择所导致的不确定状态的预设;西方种族歧视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不同族群间的情感蔑视导致身份间的不平等,另一种是相同身份间的个体偏

35、见;对于国家间的冲突,西方身份政治的意识形态偏见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沟通不畅和文明间的冲突。总之,西方社会的身份建构基础及过程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参考文献:涂锋身份政治第三波与西方国家的政治衰败基于国家建构 视 角 的 分 析 政 治 学 研 究,():,():,:,:?,():,:,:,():,:,:,:,卢春红情感何以与理性相关联?论情感在康德哲学中的三重功能哲学动态,():,:,?:保罗沃黑赫身份张朝霞,译广州:花城出版社,: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马克思舍勒同情感与他者朱雁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艾曼努埃尔埃洛阿感性的抵抗:梅洛庞

36、蒂对透明性的批判曲晓蕊,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下转第 页)第期崔中良:西方身份建构的情感基础研究的有效性也会随之增强。目前,中国的基准利率仍未确定,可以考虑继续优化“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的 模 式,通 过 利 率 走 廊 上 下 限 的 限 制,将 等利率维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限制利率的不合理波动,既避免流动性囤积,又降低流动性短缺,为基准利率的确定做好充足准备,也为提升中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创造条件。参考文献:,():,():,():,():,():,():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经济研究,():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

37、应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易纲易纲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 年年会分论坛“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问答实录 ():孙付迎接贷款利率市场化新基准:基于利率定价和传导机制的研究金融市场研究,():郭栋国际基准倾斜演变与 新机制评测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徐宁,丁一兵,张男利率管制、与完全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对比与实证检验南方经济,():陈鸿祥 机制的改革逻辑与演进安排金融市场研究,():梁斯我国 的历史沿革、国际经验及政策建议新金融,():郭豫媚,戴赜,彭俞超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研究:金融研究,():马骏,何晓贝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金融研究,():,():,:(上接第 页),:,:,:,:,:,():,():?,():,():,:,():,:,():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