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_林小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272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0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_林小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_林小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_林小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多年来,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几经调整,以乡土史面貌出现的“台湾史”最终取代了“中国史”的原有地位,“台湾”从一个单纯的中国地名演变为一个与“中国”并立甚至对立的主体性代名词,“台湾意识”由乡土情感异化为政治认同。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只是台湾当局重塑民众身份认同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其中一环,其严重扭曲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促成台湾各派政治势力“去中国化”历史叙事主流化、刻意重构了台湾的历史悲情。但无论台湾当局如何“去中国化”,台湾教科书调整、社会变迁始终内在于“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关键词:台湾;历史教科书;“台湾意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作者简介:林小芳(),女,广西宾阳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巍巍(),男,福建顺昌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民进党当局强行推动实施新的课程纲要 “课纲”。其中,高中历史课程以“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取代最初的“中国史世界史”教学框架,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朝代编年史改为主题式教学。这是继李登辉时期“九年一贯”课程调整之后,台湾当局教育政策在高中阶段的又一重大调整。至此,台湾当局实现了其在历史教育领域的全面“去中国化”,“台湾”由原来中国的一个地名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主体性代名词。作为文化的产物,特

3、定时期的关键概念,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映射,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 多年来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以管窥当代台湾社会分离主义对历史教育的侵蚀。DOI:10.19357/ki.35-1295/d.2023.02.007 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一、年来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史地位之变迁从光复至今,台湾地区的历史教育已经走过 多年的历程,历史教育的框架体系、课程编写、叙述史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复初期的历史教育,在“本国史(即中国史)外国史(世界史)”范畴下,秉持中国史观。蒋氏父子时期的台湾历史教育虽在冷战思维影响下呈明显的党化色彩,但依然坚持了历史叙述

4、的中华民族立场。政治转型之后,台湾地区“本土化”话语大行其道,台湾史的乡土史面貌几经改换,渐成虚拟的政治主体图像,历史教育体系被改造为“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框架,造成历史教育的全面“去中国化”。年,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为了从思想文化上清除日本殖民教育的影响,制定于 年的 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草案 明确规定:“接管后之文化设施,应增强民族意识,廓清奴化教育,普及教育机会,提高文化水准。”此后,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一样,中学历史成为中学教育的必修课。在历史教材的论述中,台湾作为清代中国的一个省因甲午战败被割让,随着日本战败得以光复回归祖国,台湾省被割让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页。但这一历史教育

5、的正本清源,只持续了短暂几年,就因国共内战而中断,正统的历史叙述与历史教育在两岸之间出现断裂。从 年到 世纪 年代末期,台湾地区的历史叙述坚持中华民族立场,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台湾史的相关内容分散于中国史的脉络之下。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延续此前的脉络,基本架构于两个主要范畴,即中国史和外国史(后来改为世界史);历史教材编写,一直沿用历史学的时间纵轴,中国史沿袭惯用的夏商周朝代变迁时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史穿插在中国史的明末清初、甲午战争、年回归祖国等时期;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毕竟“台湾”只是中国的地名之一,国民党政权视之为“复兴基地”。刘相平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叙述概

6、括为“内战史观”或“国民党史观”。该时期的历史教育党化色彩浓厚,贯穿其中的冷战意识为日后分离势力借机导引“台湾意识”埋下了隐患。(一)台湾史以乡土史面貌进入历史教育领域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当局以“本土化”之名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历史教育的重大调整从初中阶段开始,“认识台湾”历史篇以乡土史名义进入历史教育领域。经过一番酝酿,年,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推出“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包含“社会篇”“历史篇”“地理篇”)。对这一套新编教材起实质推动作用的杜正胜,依据所谓“同心圆”理论推动教材编写,以生活所在地的台湾为学习的出发点,向外辐射,由近及远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叙事脉络符合地理学的空间延伸逻辑,但

7、以此为据照章编写的“认识台湾”历史篇,却包含了不言而喻的意图。台湾史作为中国的地方史,基于重视乡土以及充实地方史的教材编写需要,“认识台湾”(历史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地方史作为历史学习的起点也未尝不可。然而,国史与地方史的区别在于被叙述的历史主体不同。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地方史的编写只是把国史涉及地方史的、部分林小芳,吴巍巍: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粗略的内容抽出来加以充实并连缀贯穿,其叙事脉络依然依附于国史之下,这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乡土史。“认识台湾”历史篇却纯粹就台湾论台湾,把台湾的历史当成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另一个脉络,“一个独立的台湾史脉络从此开始逐步凌驾于原来 本

8、国史 的脉络,学生的历史认知进入一种交叉的混乱状态”。年,台湾当局推出新的课程纲要(台湾简称“课纲”),把“认识台湾”从临时增加的课程变成正式课程且提升为社会科必考内容,并纳入升学考试范围,极大加强了这一教材的影响力。台湾历史教育,出现了中国史与台湾史两条脉络并存的局面。年,陈水扁上台,在其任内推出的课程纲要颠覆了此前的教学体系,确立了“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框架。民进党上台执政,名义上完成了政党轮替,但李登辉时期的“同心圆史观”却在陈水扁时期大张旗鼓进入新课纲修订中。陈水扁上任继续推行李登辉时期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将小学年与初中年的课程连成一贯,通过学科整合,将课程规划为大学习领域,历史

9、与地理、公民合并为社会科。社会科涉及历史内容的主体轴,完全按照“认识台湾”的框架来安排内容,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分别学习住家、社区、城镇、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如此一来,中、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国史的叙事脉络被抽换,“同心圆史观”大行其道,台湾史逐渐成为历史学习的核心。与此同时,陈水扁以台湾实行周休日导致课时缩减为名提前发起课纲修改,着手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年,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充满争议的新课纲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暂行纲要(台湾简称“暂纲”)。较之旧版本的课纲,这一课纲最大的变化在于:台湾史脱离中国史,独立成为一门历史分支学科,与中国史、世界史并列。经过陈水扁时期“暂纲”调整,

10、原本为中国史的个专题的台湾史内容被独立编写成台湾史,并按“早期、清代、日本统治、当代”时间纵线划分为部分,独立成册的台湾史已经开始跳脱中国地方史的范畴。尽管在历史上台湾的早期开发、清代建省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乙未割台更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重要一页,但独立编写的台湾史以台湾为叙述主体,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剥离出来后,“台湾”从中国的一个地名俨然成为一个与“中国”并行的新主体性代名词。(二)中国史被并入东亚史,台湾史取代中国史的地位 年马英九上任,但国民党却没有利用完全执政的优势尽快进行历史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以致错失时机,后期充满妥协性的“课纲微调”也遭到强力抵制,以“新、旧课纲并行”

11、的方式草草收场。年蔡英文上任后,再度推动历史教育课程纲要大调整。年,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新的课程纲要,课纲审议大会在争议中通过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纲,即高中历史课程调整为“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并于 年开始实施(台湾简称“课纲”)。年,台湾当局推出新的课程纲要,规定历史教育教科书由此前“统编本”改为“一纲多本”。“统编本”指“国立编译馆”根据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标准统一编写印行;“一纲多本”即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课程纲要,民间出版社编写教科书,送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下的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执照。依照惯例,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每 年修正次,其间出于需要亦可进行微调,如马英九执

12、政期间的“课纲微调”。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根据最新版课程纲要,普通高中必修历史教材或教科书编写规范如下:采分域架构,进行主题式教学。如表所示,在所谓“主题式教学”“略古详今”的课纲要求下,台湾史(高中历史第册)由旧版教材按时间纵向编写的部分扩充为主题式章,内容除了增加社会史、文化史外,更围绕“原住民”大谈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 “民族”;第章混淆“移民社会”概念,把清代开发台湾的闽粤移民与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进入台湾等量齐观,既抹煞了清朝康乾时期大陆大量移民定居台湾,改变台湾人口与社会结构的开发建设功劳,又对日本殖民者的入侵作了去价值判断的处理(第章第节标题为:“日治”时期台人移民海外与日人移民来台

13、),避谈其中的剥削压迫与民族差别待遇;第章“台澎金马的一体化”,直接从主权归属角度再论“台湾地位未定”,以“台澎金马的一体化”意指“国家”的形成,台湾史俨然成了“本国史”。与此同时,中国史被切割分散并入到东亚史中,原本朝代更替完整的中国史,被割裂在各个不同主题模块里,中国的石器时代、夏商周文明从教材彻底消失。东亚史在“主题式”编写指导下,采用去脉络化的叙事,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被高度简化并分散到不同主题里。经过如此处理,中国史和东亚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一样,只有呈现零星的相关主题内容,地位相当于“别国史”,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联结从此消失。年来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变

14、迁,见证了“台湾”这一普通地名的所谓“主体性”建构过程,与之相应的是“台湾”这一地名背后的“台湾意识”话语流变。表高中历史教科书(南一版)目录南一版历史第册(台湾史)()南一版历史第册(东亚史)()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第章原住民族政策与当代原住民族自觉第章国家的统治第章移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第章社会组织第章台澎金马的一体化第章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第章追求自治与民主的轨迹第章战争与和平第章经济发展与土地发展第章近代以前中国人群移动与交流第章信仰与祭祀第章近代以后东亚人群移动第章文化与艺术资料来源:陈鸿图高中历史(一)台南:南一出版社,;陈鸿图高中历史(二)台南:南一出版社,二、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

15、意识”之话语流变当代台湾地区的历史教育调整,是顺应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岛内社会政经变迁的现实所需,有其客观必要的一面。基于历史教育建构和传承民族国家历史记忆的功能,本文对台湾表中“原住民族”等均为原文表述,保留原文表述是为了更好向读者呈现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下文引用的台湾历史教材相关内容,同样作此处理。林小芳,吴巍巍: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地区历史教育变迁的关注聚焦于其历史课程纲要的调整,具体载体则为历史教材。在当代台湾社会变迁的语境下,因两岸关系而导致的身份认同问题,被嵌入政治权力的竞逐中,体现为历史教科书的话语体系、叙事脉络等全面“本土化”,导致历史

16、教科书中“台湾”的意涵不断变化,由此带来“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台湾意识”是指人们对于“台湾”这一地理名词的关注、觉察等主观认知和心理评价。放置在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台湾意识”成为一个人为建构的动态概念。黄俊杰认为,以 年、年和 年为界,“台湾意识”的语义变化划分为个历史分期,不同时期的“台湾意识”内涵各异。卞梁等则指出,“台湾意识”先后在历史分期中以“祖籍意识”“汉族意识”“省籍意识”和“台湾本土意识”的形态出现,但始终以“中国意识”为核心,只是在现行体制下被赋予超出学术定义本身的多重属性。最早进行概念史研究的德国历史学家曾借助“文明”“进步”等关键概念来论析德国的现代化经验,可见关键

17、概念的历史分量。在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台湾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自 世纪 年代以来,在分离势力的操弄下,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逐渐泛政治化,本为“中国意识”之一的“台湾意识”被异化为与“中国”并立甚至对立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其流变过程值得关注。“历史学家不仅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演变进行专门探讨,同时需要关注甚至更为关注这些概念的历史运用,也即重视它们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微妙的互动与关联”。本文以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台湾定位、两岸关系相关论述为对象,梳理“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过程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的互动与关联。(一)由乡土到“本土”的“台湾意识”台湾高中

18、历史课程调整经历了李登辉时期的“课纲”、陈水扁任内将台湾史抽离中国史的“暂纲”、马英九时期“课纲微调”的“课纲”,以及蔡英文时期继续深化“文化台独”的“课纲”。本文以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及台湾地位的相关论述为对象,选取南一版教材在个课纲标准下对这一事件的论述,探析其背后的“台湾主体意识”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课纲的提出和新教材的出版之间往往有一段时间差,所以教材分析要结合指导该教材的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或纲要通常在新教材出版前几年出台)。台湾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表述如下:台湾的光复与接收民国三十二年开罗会议后,国民政府考量战后台、澎将回归“中华民国”,遂于次年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由陈仪担任

19、主任委员,进行接收台湾的准备工作。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台湾省设行政长官公署,除主管行政外,并有权制定相关法规,加上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因而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陈仪代表国民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投降,台湾从此归属中华民国政府统治。这是根据李登辉时期“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这一时期的历史必修课本分册,册为中国史,册为世界史,台湾史内容散见于中国史。这套教材对于抗战 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的论述基本延续了“两蒋”时期的传统说法,直接表述史实,“国民政府”“台湾省”等提法再次表明台湾作为中国一个省份的从

20、属地位,彼时的李登辉当局忙于推出初中“认识台湾”历史篇和筹划“九年一贯”课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得以保持了原有的中华史观叙事基调。尽管在当时的“本土化”潮流之下,“本土”话语已经开始成为民进党政治夺权的工具性话语,但其话语建构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仍然只是“中国意识”之下的地方乡土意识。(二)“本土意识”异化下的“台湾意识”陈水扁上任后,高中历史教育的重大调整就是台湾史独立成册,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暂纲”。根据课纲的指导思想,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为册,第册为台湾史,第册为中国史,第册、第册为世界史,台湾史得到增补充实,中国史则被大幅压缩。台湾历史

21、教材对台湾回归祖国及其地位的相应内容表述如下:冷战时期的台湾二次大战结束后,全球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反共国家集团,及苏联为首的共产国家集团。两大强权领导下的集团互相对峙,形成诡谲多变的冷战局面。冷战期间,台湾成为全球反共体系围堵共产势力下的一员,接受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但也导致对美方的长期依赖。“民国”三十九年,韩战爆发(注:省略部分讲述美国第七舰队出兵台湾海峡,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万一台海发生战争,美方有义务协防台湾,相对的,未经美方同意,台湾亦不得对中国发动攻击。此时,台湾主权的归属问题也开始浮出台面。“民国”四十年,美国等二次大战战胜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中

22、华民国”并未参加。接着在美国的协调下,台湾与日本于次年单独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恢复正常关系。日本在两项和约中,虽然都放弃了对台湾与澎湖群岛的一切权利、名义和要求,但并未声明台湾与澎湖群岛的归属,使得战后台湾主权归属成为日后一再引发讨论的议题。前引教材为高中历史第册 台湾史 第章“当代的台湾与世界”的部分内容,教材开篇即讲述“冷战时期的台湾”,完全略去了当时的国民政府依据 开罗宣言 接收台湾的经过,直接强调朝鲜战争以及美国与台湾当局“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只字不提 开罗宣言 和 波茨坦公告,却抛出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旧金山条约”和“台日条约”,旨在渲染“台湾地位未定论”,所谓的依史实叙述变成了刻意裁剪

23、史实。同时,“台湾亦不得对中国发动攻击”,这里的“台湾”与“中国”俨然成为并立的两个主体,“台湾”一方面“地位未定”,一方面与“中国”并立,这种表述背后隐含的政治隐喻一目了然。这是陈水扁推行“文化台独”的重大举措,与政治上的分离势力侵蚀历史教科书编撰相呼应,“台湾意识”的指代开始变得隐晦不明。马英九执政期间,针对“暂纲”新编教材引发的巨大争议,再次调整历史课程,推出“课纲”。据此课纲编写的历史教材对这一段史实描述如下:林小芳,吴巍巍: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 年(“民国”四十年),二次大战同盟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中华民国”虽未参加,但该约规定,日本应与未参加的交战国另

24、签与该约法律效力相同之和平条约。经美国协调,日本于次年在台北单独与“中华民国”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因在台北签约,又称台北和约。台湾主权因此国际条约由日本转移“中华民国”,台湾的国际地位因而确立。受制于民进党的全力阻挠,“课纲”是一份充满妥协性的课程纲要。该课纲声称维持中立立场,不作价值判断,更没有改变“同心圆史观”的叙事架构。上引教材指出“台湾主权因此国际条约由日本转移 中华民国,台湾的国际地位因而确立”,明确台湾归属“中华民国”,只略微驳斥了绿营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继续放任“台独史观”充斥于历史教育领域,历史教育调整错过了彻底拨乱反正的机会,“台湾意识”继续走在异化的歧路

25、上。(三)“台湾意识”被导引为政治主体认同 年蔡英文上任,强行推出“课纲”,中国史被并入东亚史。与此内容相对应,台湾历史教材对台湾地位的相关论述如下:第三章台澎金马的一体化第二节国际局势与主权归属一、战后的台澎归属(一)开罗宣言的再思考 年,中、美、英三国蒋中正、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开罗宣言,提出日本战败后将台湾、澎湖归还中国的构想,并于 年的波茨坦宣言再度确认这一说法。日本投降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指示由中华民国代表盟军接收台湾、澎湖,中华民国称为“台湾光复”,展开对台、澎的实质统治。然而,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宣言是否真是中华民国统治台湾正当性的来源,已得到许多质疑。有人认为,两个宣言都仅有

26、声明或公告的地位,并无正式条约的效力,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说法。(二)统治台澎的正当性在国际惯例上,交战国必须正式签订和约,终战的程序才完备。因此未签订和约前,英美曾反对政府片面宣称台湾居民具有中华民国国籍。加上 年韩战爆发,为围堵共产势力扩张,美国随即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两岸双方借机扩大事端,并透过宣称台湾地位未定,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台湾为其内政问题的说法,以合理化美国处理两岸问题的行动。年,各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作为二战结束后的对日和约。由于此时两岸乃至国际社会,对于谁拥有中国代表权已有争议,最终两岸都未能参与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日本在和约中也仅宣布放弃

27、台湾与澎湖的一切权利、名义与要求,但未明确宣示将台湾、澎湖转移给哪个政权。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 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与“中华民国”单独签订中日和约,有人认为这是“中华民国”自日本取得台澎主权的开始,统治开始有正当性。但也有一派认为,中日和约内容仍有模糊,日本只宣称放弃台澎,未明确说明将主权移交“中华民国”,主张基于人民授权才有统治正当性的原则,必须等到 年“宪法”恢复正常运作,台澎金马的人民在民主制度下选举“总统”与“中央”民代,“中华民国”才取得施政的正当性,在台澎金马真正落地生根。最新版教材在这一部分一笔带过 开罗宣言,不但这份经中、美、英三国代表认真讨论并获得斯大林认可的、严谨严肃的

28、国际协议却被称为“构想”,而且避谈当时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及日本政府签 署的投降书都确定的 开 罗 宣言 波 茨 坦 公 告,声 称“再思考”却没 有 提 供“再思考”的完整因果链。显然,这种抽象的“再思考”只是换了种方式变相否认了 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政府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教科书称之为“代表盟军接收台湾”。这就纯粹属于罔顾事实了。纵观南一版本历史教材在不同时期对台湾地位的表述,可以发现:早期版本的历史教材论述台湾光复,会用一定的篇幅描述 开罗宣言 以及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过程,声称“台湾从此归属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到陈水扁时期“暂纲”重点论述“美台防御条约”签订,不遗

29、余力细述“旧金山和约”“台日和约”,“使得战后台湾的主权归属成为日后一再引发讨论的议题”,蓄意引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论调,把所谓“台湾主体性”引导到政治认同的高度;再到蔡英文“课纲”下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再思考”的方式间接否定了 开罗宣言 的法律效力,并盗用联合国专属殖民地人民的“住民自决”理论,声称台湾当局对台澎金马的统治直到 年“人民授权”后才取得正当性并真正落地生根,呼应了“台独”势力一直鼓吹的“中华民国在台湾”。此外,历史教科书有意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结,淡化清政府对台湾的开发建设,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刻意剪裁史实,凡此种种都在烘托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图像异变。政治转型以来的历史教育改

30、革,亦与岛内政治改革带来的政治生态变化同步。台湾当局的一系列“宪政改革”及分离势力的刻意诱导都给民众传达一种新的政治价值观,“年代的台湾,主要是权力统治者自上而下对台湾人进行 本土 意识改造,通过 社区营造 与 宪法增修,力图在政治意识上改造台湾人的身份认同想象”。萧新煌也认为,世纪 年代以来的“立法”机构改选、北高市市长直选、地区领导人民选和“冻省”,都是为了建构新“国家定位”而采取的必要且关键的作为。历史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工具,既反映同一时期的政治场域权力竞逐,也参与台湾当局对于民众政治意识的重塑。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由此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发生蜕变,被分离倾向主导,异化为

31、一个虚拟的政治主体图像。三、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的影响纵观 余年来的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调整,“台湾”从一个单纯的中国地名演变为一个与林小芳,吴巍巍: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中国”并立甚至对立的主体性代名词,“台湾意识”由乡土情感异化为政治认同。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只是台湾当局重塑民众身份认同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其中一环。“本土”话语裹挟下的“台湾意识”异化,是一个通过政治改革误导、媒体舆论引导、文化教育引领不断将“中国”加以“他者化”的历史过程。“鉴于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凭借概念成为历史,挖掘和爬梳中国近现代那些纳涵过去、现在和未来内容的历

32、史基本概念之形成和流变,解读时代变迁,其思想史和学术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关键概念,“台湾意识”涵括了 世纪 年代以来分离主义对教育领域的侵蚀,其话语流变对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促成台湾各派政治势力“去中国化”历史叙事主流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台湾民众历史悲情补偿的心理骗取了民众的认可。(一)严重扭曲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调整在两岸引起的反响具有明显差异。这种认知落差,严重扭曲了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早在 认识台湾(历史篇)教科书新编出来之时,两岸学者就注意到蕴涵于乡土教育的政治力量干扰问题。随着台湾当局各个版本的历史课纲调

33、整的不断推出,大陆学者陆续揭露、批判台湾当局历史课纲调整的“去中国化”走向,忧心这种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联系的教科书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在海峡对岸,历史课纲的调整也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对于从“乡土”出发强调台湾史教育多持肯定态度。但随着“本土化”运动的深入,台湾学界对政治色彩渐浓的“本土意识”鲜有质疑声音,历史课程贯彻“台湾主体性”教育几成岛内共识。“自李登辉推动 认识台湾 教科书以来,台湾中学教育课纲与教科书变革的烽烽火火已经持续超过 年,可以预见的是,课纲烽火即将减弱,甚至是熄灭,因为拒斥中国的“两国论”思维已经是社会的主流(尤其是青年一代)未来以课纲与教科书作为史观与历史正义的斗争场

34、所将会愈来愈缺乏着力点”。随着岛内对历史课纲教改的纷争渐息,“台湾主体性”已然成为台湾历史教育的政治正确。两岸对于台湾史与中国史关系的历史论述出现巨大反差,两岸共有的集体记忆遭到严重扭曲。接受这种所谓“主体性”教育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冷漠无知和认同疏离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巨大隐患。(二)促成台湾各派政治势力“去中国化”历史叙事主流化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交织的产物,也是岛内各种形式的分离势力合流夺取历史教育话语权的结果。“解严”以来,台湾地区相关研究可参见:陈孔立 认识台湾 教科书 北京:九州出版社,;王仲孚 认识台湾

35、教科书参考文件台北:台湾史研究会,;许南村(陈映真笔名)认识台湾 教科书评析台北:人间出版社,;王仲孚为历史留下见证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相关研究可参见: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台湾研究集刊,():;朱汉国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廖素娴,林欣毅台湾地区普通高中新、旧课程纲要比较分析 以 课纲与 年基础教育课纲为例 教育学术月刊,():;肖振南 台湾地区青年“国家认同”危机与社会教科书国家观念变迁 台湾研究,():;陈忠纯 台湾地区教科书的两岸关系论述探析 以高一台湾史教科书为例台湾历史研究,():相关研究可参见:许雪姬“国民”小学乡土教材之检讨人

36、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历史教育变革的争议不断,但其大趋势一直不变,就是借“同心圆史观”的学术之名,在历史教科书编写上行分离主义之实,淡化、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结,肯定、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在这场历史观的斗争中,国民党处于守势,从“解严”前的“大中国”立场节节败退,最终失去本土话语的主导权,连带着丧失了在历史教育领域的话语权。最早借助教科书进行历史观改造的李登辉被开除出国民党党籍后,陈水扁沿着李登辉既定的方向修订历史课纲,推动台湾史独立成册,把台湾史与中国史的叙事脉络平行化,台湾史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的叙事脉络,俨然具有了政治主体身份的意涵。此后上台的马英九并没有利用全面执

37、政的优势推倒这个历史叙事框架,只在第二任期推动了徒具形式的“课纲微调”。正如一位参与“课纲微调”过程的台湾学者所言,“当国民党与马当局完全无法抵御(同心圆史观)这种结构,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国民党不仅是懦弱、无知,甚至可以怀疑他们根本也认同这点(国家意识建构的想望)。”“台独”势力以台湾人“主体性”的口号合理化其在意识形态及历史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走向,但对于曾经的日本殖民统治和当下的美国霸权新殖民秩序,却选择性无视,更遑论丝毫批判。可见,所谓“台湾主体性”也只是在应对两岸联结时的特定用语,甚至可以说是为割断两岸历史文化和情感连结而创造的专有名词。李细珠指出,与这一“主体性”相关的各种论调诸如“

38、台湾民族”论、“台湾岛史”概念、“同心圆史观”,以及“台湾主体史观”等各种“台独史观”,其最根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联系,使台湾独立于中国之外,把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割裂开来,甚至把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对立起来。汪晖认为:“如果台湾的自我定位是从冷战地缘政治格局中的 中国的他者 衍生而来,那么,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主导的霸权性区域体制合理化,就是这一新的自我定位的必要步骤。”汪晖指明了当代语境下台湾史叙事框架“去中国化”的内外发展脉络,这也是国民党对民进党的“本土”话语一直不敢强力挑战的原因。在岛内对“美式自由民主”的盲目追随下,各派政治势力连带延续了隐

39、含其中的冷战意识形态与价值思维,拒统谋“独”的各派政治势力在“去中国化”的台湾史叙事中达成某种默契,导致台湾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失真与历史扭曲。(三)刻意重构了台湾的历史悲情台湾史的叙事以台湾独特的历史遭际为前提,并将台湾悲情人为重构,以此骗取了民众的认可。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教育政策的调整制定,大都要以民意的授权或认可为依托。从民众心态史的角度看,世纪 年代台湾当局的历史教育调整,是对“台湾人出头天”历史悲情的回应,却把分离意识嵌入了民众关怀乡土、重掌自身命运的诉求中。随着“本土意识”开始挑战“中国意识”,台湾当局更是进行概念置换,把控诉对象转到海峡对岸身上。引导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出现疏离

40、甚至转向,为“台湾意识”的异化作铺垫,始于李登辉时期的历史教育调整。“两蒋 时期固然因为冷战格局,台湾人民对大陆确有异己之感,但也因为对所谓 反共不反华 的强调,所以这种异己关系还是有限的缓和的,可是李登辉借助所谓大陆打压的悲情,把 反共 逐渐等同于 反华,从而创造了一片改变认同的沃土,这让他取得了在体制内进行认同变迁工程的 合法性与正当性”。民进党则走得更远,直接将民进党上台前的政权一概视为外来政权,完全抹煞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无视台湾被割让是整个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林小芳,吴巍巍: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及其影响重要一页,更将“二二八事件”与日本殖民统治的对比置入现代传统、文

41、明野蛮的对立中,以所谓“现代化”论为日本殖民统治开脱,并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转述为台湾民众集体孤立无依的悲情,营造“摆脱外来政权”的意识。“台湾本土的 台湾意识 演变,即与殖民、威权、夺权相伴,本土 话语发展至今,即是 反共 的自由主义话语与 反中 文明优劣论的结合,中国 沦为了被政治化的工具”。民进党借助对“本土”话语的娴熟运作牢牢占据了政治正确的高点,并借执政之机将所谓“本土意识”推向各个社会领域。台湾新历史教科书充斥着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怀旧”,中国历史文化则篇幅越来越少,这些对年轻一代产生的恶劣影响将难以估量。身份认同的错乱也长久影响着台湾社会,失根的历史叙事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台湾人身份

42、认同及安身立命的焦虑。四、余论台湾历史教育 年来的调整,是台湾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话语流变,折射了当代台湾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生态变迁,也见证了分离主义对文化教育的侵蚀。通过历史教科书调整,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台湾意识”由乡土意识上升为政治认同,导致台湾民众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遭到扭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完全割裂的台湾史无疑失去了原生的根脉,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论怎样煞费苦心地“去中国化”,台湾的教科书调整、社会变迁始终内在于“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当下,省思两岸的历史书写,重建两岸在民族危机屈辱下共情同构的历史伤痕与记忆,或可成为未来

43、重塑文化政治上新的“我们”的起点。台湾问题因近代中华民族弱乱而产生,唯有立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上的民族自豪感,才是台湾民众卸下认同焦虑获得悲情补偿的根本之道。参考文献:陈仪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草案 张海鹏台湾光复史料汇编(第编)政府文件选编(一)重庆:重庆出版社,:刘相平 以“中华民族史观”为主轴构建台湾史“三大体系”台湾历史研究,():罗燕明国史研究与台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张海鹏,李细珠台湾历史研究:第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大宁 课纲、认同与“文化台独”台湾研究,()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 台北:正中出版社,:卞梁,连晨曦 历史脉络中的“台湾意识”嬗变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黄

44、兴涛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史学月刊,():林能士 高级中学历史:下册 台南:南一出版社,:林能士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册 台南:南一出版社,:林能士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册台南:南一出版社,:闽台关系研究 年第期 陈鸿图 高中历史(一)台南:南一出版社,:邓靖 年代以来“台湾意识”的话语流变台湾研究,()萧新煌 新台湾人的心 国家认同的新图像 台北:月旦出版公司,:方维规 概念史与历史时间理论 近代史研究,():张方远蔡英文执政下,台湾中学课纲问题将何去何从海峡评论(台湾),():李细珠 台湾史“三大体系”建设论略 台湾历史研究,():汪晖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 台共党人的悲歌 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蓝博洲台共党人的悲歌北京:中信出版社,:谢大宁台湾历史课纲所牵涉的认同问题及其发展台湾研究,():,(,):,:;责任编辑:林丽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