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_沙占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157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_沙占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_沙占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_沙占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根基,课程思政是提升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有力补充,这是二者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内容为王”、问题导向、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要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打造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共同体,构建联动化的评价体系。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协同原则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3)04008805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沙占华,乔正悦(河北大学

2、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收稿日期:20221205基金项目:2021 年度河北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研究”(2021HSZ00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沙占华(1970-),男,河北河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年 7 月保 定 学 院 学 报Jul.,2023第 36 卷第 4 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Vol36 No4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虽然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是“主渠道”,课程思政是“

3、微循环”,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关系,这种关系样态决定了必须要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引领,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注入了活力,实现二者的协同共进需要通过相应制度来保证。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一)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定向、提质、增速1.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思政内容来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都包含“思政”二字,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是通过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教育实现育人目标,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而课程思政是指在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

4、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是将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各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思政课程强调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政治性、价值性是重点,通过学理性和知识性来支撑政治性、价值性,而课程思政重点是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通过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来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二者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又互有侧重,通过“思政”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思政内容来源。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从哪里来,显然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离不

5、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没有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可能实现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88素的深度挖掘。思政课程作为一种传统的典型的最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经持久积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精华,因此,课程思政内容不断输出的内生动力即是思政课程持续积累的教育资源1。从这个角度讲,思政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依据和支撑。2.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方向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376举什么旗、

6、走什么路、办什么样的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376-377。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为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3.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质增速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就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优势,为课程思政教师育人

7、意识的养成、育人能力的提升助力,离开思政课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势必会缺乏深度。其一,思政课教师助力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意识的提升。一些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对立德树人的正确理解,认为价值引领和德性塑造与自己无关,甚至误以为所授专业课程是“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使他们消除误解,从而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二,思政课教师是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导学者。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方面存在欠缺,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上有天然优势,掌握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资源,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上“术业有专攻”,通过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的引导助学,可以提升专业课教

8、师对思政内容的系统理解,提升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从而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根基。其三,思政课教师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开发设计能力提升的引导者。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对专业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协助制定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方案,还可以帮助他们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程思政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改进。总之,通过思政课程教师的助力作用,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质增速,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二)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增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是相互滋养关系,也存在育人质量上的对比和竞争,都促进着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其一,在课程思政与思

9、政课程的协同互动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显现和提升,会使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迫使思政课在反思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其二,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和思政课程未充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有很大关系,课程思政可以为思政课程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增强提供滋养,使思政课程更有专业情怀。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能为思政课提供学术滋养,丰富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等都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借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学生的体验,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育人效果。二、思政课程与课

10、程思政协同共进遵循的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为学生解答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和具体难题,从而实现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沙占华,乔正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89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377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说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和新期待,如果课程

11、内容忽视学生发展需要,势必难以达到育人目标。因此,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各类课程教师,都要善于做教育的“思考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回应学生的期盼。其一,教师要做教育的“观察者”,通过调查研究、谈心谈话、课堂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找准学生求知的“困惑点”、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精品化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实现全课程育人。其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创新,以新内容、新形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内容、形式

12、上做到生动有趣,积极探索自然生动的教育模式,使价值引领“润物无声”,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决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决不是用“花言巧语”和“娱乐性”的话语方式来迎合学生,决不能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话语原则,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二)“内容为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都要坚持“内容为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存在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好或偏离的现

13、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重形式轻价值养成的问题,有的教师偏重于解释概念或原理本身的内容,忽视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方法的能力提升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有的思政课教学比赛,过于重视课件制作是否完美、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强、衔接过渡是否自然,而忽视了教学活动本身对于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效果及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坚持“内容为王”。(三)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发现和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解决中

14、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本身就是释疑解惑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突出问题意识,以精准思维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疑惑,概括出核心问题,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以精准思政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问题供给”向师生交互的“问题供求”转变,寻求教师“问题供给”与学生“问题需求”的融汇点,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既要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无论是思政课程教师还是课程思政教师,要做到思维新、视野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面临的外部环境,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以

15、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准确及时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准确地剖析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把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关、思想关和道德关。(四)优势互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有所差异的,思政课是“主渠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思政课具有专门、集中、系统的育人优势,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90程,以显性

16、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育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课程思政是“微循环”,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其他各类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递中注重价值引领,把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较好的育人效果。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并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思政课程借鉴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注入专业情怀,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借鉴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的融入自然而不生硬。思政课程在政治方向上“显性”统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隐性”弥

17、补思政课程的“显性”不足,体现了教育理念的递进与更新5。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策略(一)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体制高校教育工作的运行和开展是多个部门参与的有机联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和示范作用。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学校党委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视必然会带来学院层面、教师层面的重视,同时,高校党政领导带头参与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也能通过示范作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其次,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到位的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机制。要建立教务部门牵

18、头抓总、各学院具体实施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的机制。教务部门应当起草系统、科学、有效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文件,为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做好制度保障;科研、人事等部门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项目在成果申报、科研立项、经费支持、绩效考评等方面予以倾斜;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要大力配合,不断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浓郁氛围。(二)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上同向同行的根基。一是要统筹协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内容,避免重复。要厘

19、清思政课程的思政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之间的边界和彼此的侧重点,避免二者在内容上越界和重复,不能把专业课程过度“思政化”6。二是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同时要合理确定不同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目标,突出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还要明确和突出不同课程的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宗旨、主要内容和思维方式等,组织每门专业课程独特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而搭建综合立体、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三是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思

20、政课教师助力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助力挖掘的过程就是内容设计一体化的过程,通过合作,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三)打造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共同体高校的每门课程都有育人育才的功能,每位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和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备课、双向听课、集中研讨、示范教学等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同时

21、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通过联合申报课题、合作撰写论文等,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理支撑。还可在课堂教学中,探索“1+1”双师制课程思政模式,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同上一堂课,优势互补,解疑释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形成育沙占华,乔正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内在依据、原则和途径91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人共同体,并不是要改变思政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的本质,而是要把两支队伍凝聚起来,真正实现二者体制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配合8,形成育人合力。(四)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化评价

22、体系为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化评价体系,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要将思政课教师指导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将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中,特别是在政治意识方面,要把好关,对于个人品行不端、政治意识错误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评价指标中要注重设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次数、联合创新教学成果、学生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指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考评制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激励思政课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和领航作用,激励专业课程教师

23、更加注重教学中的价值引领,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参考文献:1 赵浚,白如.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 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6):107-11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2020(17):4-16.5 巩茹敏,霍跃.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74-78.6 王瑞.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论略 J.中国电化教育,2

24、021(10):65-7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 EB/OL.(2020-06-01)2021-10-26.http:/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J 思想教育研究,2020(9):6-8The Internal Basis,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Collaborative Progress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

25、iculaCollaborationSHA Zhanhua,QIAO Zhengyue(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Abstract: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is to educate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

26、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s a powerful supplement to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

27、ricula,which is the internal basis for thei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content is king,problem-oriented and complementaryadvantages.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m,we should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28、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urricul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build an educationalcommunity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and build a linkage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aborative principle(责任编辑石丽娟)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