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探索“非遗+”模式进高职课堂的教学实践路径-以展示设计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5021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非遗+”模式进高职课堂的教学实践路径-以展示设计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索“非遗+”模式进高职课堂的教学实践路径-以展示设计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索“非遗+”模式进高职课堂的教学实践路径-以展示设计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给高职课堂中的文化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非遗+”进高职课堂是探索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教学模式,以期在课程建设中使学生入脑、入心、入行,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目标的时代新人。高职课堂既注重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注重文化教育的精神意义,而商品展示更是以培养现代商品陈列和展示的专技人才为目标。随着时代需要的变化,对“展示”的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更加注重其展现的文化内涵和理念传播,在“非遗+”模式的推动下,力图将展示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以“非遗+教学内容”“非遗+教学过程”

2、“非遗+教学团队”“非遗+教学评价”“非遗+教学形式”,打造“有用、有趣、有料、有效、有别”的“五有”课堂,以切实解决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价值塑造少、自主探索创新少、动态精细管理少、疫情影响教学难等问题。关键词:二十大精神;“非遗+”;展示设计;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一、“非遗+”高职课堂提出的背景及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走向世界参与竞争的重要文化力量,刻有民族独有的文化印记和文化符号。商品展示不仅具有展示商品的作用,还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实现某种或多种文化价值、文化理念的传递,

3、让受众感受其中传递的深层文化内涵。将展示设计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能够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主要建设力量的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做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接班人,达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目标。该文围绕展示设计的教学背景,以“非遗+”模式创新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提出当前高职“展示设计”课堂具有以下问题。(一)教学知识能力传授多,文化价值塑造少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商品展示实训”

4、课程在前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以设计命题进行项目实训,让学生在了解空间设计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展示设计的多场景应用及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伴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外来多元社会思潮的浸染,展示设计早已从单纯的物的营销转移到对文化及内在精神的传播。比如,“展示设计”课堂教授学生,对一个具有中心文化的企业进行形象策划,不止于直接展示其标志性的物料、数据、形廓、颜色等显性物质。展示设计是一个直接向大众群体传播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直观且有效的载体,也可以从中或隐或显地传递文化、价值等隐性符号,是一个很好的向受众树立品牌形象、凸显品牌定位的机会。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策

5、源地”和“主战场”,其课堂更应追随时代发展,为课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文化价值的塑造。(二)学生按部就班操练多,自主探索创新少“商品展示实训”课程多以完成既定任务为主,由教师先进行理论介绍,进而分解操作步骤、示范讲解,再由学生模仿及反复实践操作。虽然学生在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被动接受中能够获得实践操作的能力,但要从认知层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那便存在实际难度。在商品展示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陈列架、展示桌的陈列方式,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常规物体陈列及其注意事项的能力,但对主题表达和文化塑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比如,学生很难从主题中挖掘能够充分凸显其文化性的关联元素。(三)课堂过程

6、粗放管理多,动态精细管理少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所展开的实训课堂任务时,师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小组这一主体的代表,即组长身上,集中在任务最终呈现的汇报成果上。对课堂的整体时间和流程设计可以做到相对把握和控制,而对课堂过程性的准确把控和对小组组长之外其他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较难把握,难以对每名成员形成精细化管理,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同类别问题不能做到全部解答和一一指导,只能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得出容易出现的一般共性问题。实训课堂更应该注重对每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要对课程前、中、后的知识、能力、价值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疫情

7、防控影响大,实践教学出新难实践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或实现条件在于面对面的交流及指导。近几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其实现条件比较困难,即使有线下交流,也存在诸多的限制与不便,面临场地、环境、设备等客观的困境与挑战。尽管现在疫情的“余温”正在逐渐散去,人们也以极其快速的适应143总第235期/2023/2/教学互动能力重返正常的生产生活轨道,但高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受到的影响颇深,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疫情常态化,因此实践教学也需要探索更新的形式。二、探索“非遗+”高职课堂的意义所在(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高职课堂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8、,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非遗文化作为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能力,而高职教育作为促进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循序发展。(二)高职课堂教育应有的文化功能担当高职课堂教育对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集中在文化保存与继承两大领域。文化保存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储存形式,另一种是现实活跃形式,而高职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更多体现为一种现实活跃形式,如校园文化节、非遗课堂、非遗传人

9、等,保存与创新相辅相成。文化继承则是让文化能够在时间上得到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保存和文化继承二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对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出了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独特作用成为培养多样化技术人才、促进创新创业、保护非遗传承的所需。非遗传承教育一方面集中于非遗传承人的继承,另一方面集中于社会性传承。在社会性传承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推动非遗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尤其结合校园实际在传承地方文化方面优势显著,如目前福建地区高职院校就成为传承当地非遗文化的主力军,培养了大批的非遗传承人,带动了地方的产业创新和

10、非遗市场开发。推动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三)非遗文化为高职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山城重庆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厚的山城文化底蕴,如川江号子、荣昌折扇、永川豆豉等。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实现“非遗+”课堂的实践路径,可以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引入课堂。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了解、体验到创新非遗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技能。三、打造“五有”课堂创新实践路径探索时代变迁下的新商品与新设计,追随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展示文化等多条线索,推动商品与艺术

11、、文化结合,为打造“五有”课堂创新实践路径提出应对策略(图 1)。(一)以非遗文化融入重构教学内容,打造“有用”课堂首先,完善原有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商品展示赛项的内容和商品展示的流程进行模块设计,包括商品展示概述、市场调研、主题设计、图纸设计、刷漆工艺、木工工艺、非遗工艺、道具制作、橱窗安装、综合实训十大模块。将非遗工艺融入原有的课程设计,同时围绕学生会“用”进行编排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其次,选取适当的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本课程选取身边的非遗文化荣昌折扇进入课堂,让学生在了解此种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深度融入创作中。以会“用”非遗文化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怎样将荣昌折扇此种非

12、遗文化融入商品展示”,实现从非遗文化到专业技能的转化。最后,通过非遗文化引领,根据“以用导学”的要求重构图 1“五有”课堂解决路径144/总第235期/2023/2教学互动教学内容,并随着商品展示的时代内涵适时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打造知识有用、知识会用的“有用”课堂。(二)以非遗文化体验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有趣”课堂设计合理化、递进式的教学过程,结合高职学生行、疑、思、学、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知非遗文化所来、识非遗文化所在、明非遗文化将往。这里主要将课程实施分为 5 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角色,由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和专任导师担任非遗启发人,学生担任非遗体验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第二阶

13、段,开展非遗启蒙教育,布置荣昌折扇非遗文化展厅,深入荣昌当地的折扇博物馆和工坊近距离地感受制扇历史及文化演变。第三阶段,沉浸式非遗体验,通过小组协作零距离体验制扇,切身感受制扇匠心。第四阶段,结合非遗创新,由校内导师发起课堂探讨:如何让非遗文化融入商品展示,让学生探索新的商品展示形式。第五阶段,拓展非遗素质,组织“做一天非遗推广人”思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同时,立足学情,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非遗文化展示、一分钟非遗产品介绍、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知多少闯关游戏等,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有趣”课堂。(三)以非遗大师引领创新教学团队,打造“有料”课堂教师是“课堂革命

14、”的核心,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想拓展课堂内容,就要打破原有教学过程中“单打独斗”的模式,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专业知识上的互补,改善个体结构的单一性。首先是以非遗传承人为引领,非遗文化传承人作为长期从事文化传承的匠人,其对该文化的历史、人文、技艺的了解是无可比拟的,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沉淀和精髓所在。其次是商品展示专业的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文化创新和展示创新思路。最后是长期从事商品展示一线工作的企业导师,在任务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切合市场的可行性建议。为此,采用结构化教师团队的模式,以非遗传承人、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为桥梁共同搭建“有料”课堂。

15、(四)以非遗精神内化多元教学评价,打造“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对结果的考量外,还需通过教学活动,多维度考查学生对非遗精神的内化效果。一是全过程评价,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评价。二是多主体评价,课堂评价主体包括非遗导师、学校教师、学生。三是多维度评价,通过教学中使用的不同软件平台,以及各类教学活动进行多维度评价。最终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融汇各项评价数据,形成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堂精准管理。(五)以非遗推广命题翻转教学形式,打造“有别”课堂受疫情影响,实践课堂多以线上方式进行。通过翻转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教学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自主管理者。通过网格的形式形成小量、小范围的线下推

16、广和大量、大范围的线上推广,结合“非遗+”“互联网+”,打造“有别”于传统的创新课堂。这里主要将课程实施分为 5 个阶段。第一阶段:角色转换,由学生作为“一日非遗推广人”,非遗导师和专任教师则进行角色转换作为“非遗助力官”。第二阶段:“1 分钟非遗介绍”,学生通过线上方式进行“1 分钟非遗介绍”,由非遗导师和专任教师进行评分。第三阶段:非遗网格推广,学生通过网格规定范围,建立非遗线下推广网格,向身边的人推广自己喜爱的非遗文化,发布在网络平台,通过点赞量和浏览量进行评分。第四阶段:启发非遗创新思维,由非遗导师进行线上示范和讲解,学生可就地取材进行制作体验;再由校内导师发起思考“怎样将你手中的非遗

17、元素运用到商品展示中”,运用设计软件进行图纸表达,制作成商品展示效果图。第五阶段:线上展览,将学生完成的商品展示效果图于线上进行展览,由非遗导师、校内导师、社会企业三方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非遗文化融入,以“用”来编排和组织实施,让学生学会“用”非遗文化;通过教学环节推动,打造沉浸式的非遗课堂体验,以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索非遗文化及非遗精神;通过非遗大师引领,教师团队互助互学,从教学各环节形成专攻辅助,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实践;围绕非遗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态度和精神的转变,以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通过转变课堂教学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回归,激发学生的兴趣,拓

18、展学习宽度和深度,提升职业素养,打造出“有用、有趣、有料、有效、有别”的“五有”课堂。以上方法通过精心编排,但仍处于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在最终的教学评价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首先,非遗精神的指标较难量化,对精神价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通过“我心中的非遗文化”等一系列活动进行量化考量。其次,实训课程有“实”有“虚”,如何将“虚”转换为“实”,需要对非遗文化的展示形式和文化内涵结合进一步完善。四、结语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存在的文化基因,它在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传承着中国人五千年的情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时代档案。探索“非遗+”高职课堂

19、的教学模式,一是高校应肩负起的文化功能,具有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使命;二是助推非遗文化的普及,将文化社会化,使之成为保护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三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 袁锦贵,方志贤.非遗“互联网+”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模式探析 J.科技和产业,2022,22(11):228-232.2 赵泽琳.中北大学非遗传承研培计划的实施模式探析 D.太原:中北大学,2022:649.基金项目: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高职课堂的实践路径与创新载体研究”(2023WT003)。该文系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润物”科研育人团队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谢小环,女,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