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泾洋小学 陈 斌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
2、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
3、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3、读写结合法。通过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
4、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画勾点发,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场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此导语以老师激情导入的展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环节: 交流预习情况,完成导学案第一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三环节: 深入文本,感悟父子的“了不起”,学习表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自主阅读,
5、画出能体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交流感受,读中感悟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第四环节:总结全文,延伸爱。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你们相对文中的这对父子说些什么?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