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灵台二中 王鹏程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三复习课第八章第一节,也是高二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
2、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高考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考查,很少单独命题,多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是涉及直线方程和斜率。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以考纲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采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和问题牵引探索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和感受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以上的想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会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能力
3、目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系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和意义,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 根据斜率范围确定倾斜角的范围 二、教法学法 1.教学上应用新课标理念,以三段六步教学法为主。亚里士多德讲:“思维从问题,惊讶从开始”。通过问题驱动法,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也可加深
4、对得到概念的理解。 2.本节课采用学导式,改变了以往研究斜率的方法,让学生从数、形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斜率公式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斜率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预期是向学生渗透坐标法,体会向量法的优越性,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应用多媒体教具的电教手段弥补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增大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密度。 4.通过合作学习,上台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和谐优美。 三、学法指导 由于学生已经复习了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设置小梯度,大密度问题串,逐一解决,循序渐进,使学生很自然,很容易达到本节课的学
5、习目标,掌握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法,攻考点,破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对问题的感受程度不同,学习热情、身心特点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主要运用引导、启发、情感暗示等隐性形式来影响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想、去做,给学生自己说题、做题,参与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四、 教学程序:(一)展示目标(约2分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展示考纲要求及
6、考察形式,从而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 (二)自主学习(约8分钟) 作为高三复习课,首先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归纳整合,另外5道基础自测题通过作、问、想三步曲,加深了对概念及公式的掌握。 (三)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问题是易错点,学生通过思考,将直线的倾斜度和实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使几何问题的研究具有了普遍性,亦可增强函数的应用意识,也为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2道例题和2道练习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增强“坐标法”与数形结合的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斜率,经厉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并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一般特殊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 (五)总结反思 设计意图:对练习的进一步思考,可以让学生深入的研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内在联系,完善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认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为进一步学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做好准备。 (六)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不仅仅小结本节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向更高的层次,以便将其迁移到其他知识的研究中去。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