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海拉尔区头道街小学 周立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好吗?(出示长方形纸箱)这是什么呢?(小药箱)
1.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1)师:你能区分小药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再告诉大家。(指一人上来摸一摸、说一说)
学生指正面的时候教师说: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长方体对着我们的面叫正面。他指了几个侧面?教师边指边说:这个侧面在——左面,我们叫它——左侧面。这个侧面在——右面,我们可以叫它——右侧面。
现在老师考考你,我随便指一个面,你能说出它是小药箱的什么面吗?(教师指学生抢答)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下面我们再看:正面是有什么字?上面是什么图案?侧面又有什么字呢?(学生可以站起来看或者侧者身体看)
师:我们现在不动,你能看见药箱的几个面?(学生说说)
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位置(教师示范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你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注意:选好位置后要不动的,一次最多能看见几个面?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自己选择位置看一看。(学生活动)
提问:你一次最多能看见长方体的几个面?有比三个面更多的吗?
(如果有说四个面的,那就请他上来演示给学生看,你是站在什么位置看见了四个面的)
谁上来告诉同学们你是站在哪个位置看见了长方体的三个面的?有和他不同的位置看的吗?(原来站在这四个角上就能看见长方体的三个面)
3、观察物体,不同位置看物体,得到不同的结果。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每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二、总结并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对物体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
(1)正面、侧面和上面。
(2)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下面的图形分别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
出示上面看到的图形:
问:如果给出中间这个图形,你能判断你看到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吗?(不能)那么,其它面的图形可以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出示练习题目
师:下面我们再看一道题目。(出示练习题目的3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书上,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问:如果给出你其中一个图形,你能确定这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吗?(不能)
明确: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小结: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你知道了什么:
(1)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善于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了解、认识和描述物体的形状、组成,防止以偏概全,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观 察 物 体
正面
左面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上面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观察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古诗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
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习体会。
这一环节里,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