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690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3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Jul.20232023年7 月No.4Vol.3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4期第34卷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都岚岚摘要:如果机器人真正介入人的生活,包括爱情在内的人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人可以槟弃肉身,将大脑变为数据上传至任何载体,人是否就可以不再受物质性身体的束缚,便因此可以免除一切病痛、丧失和死亡,从而走向永生?2 0 19 年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出版的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通过重写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表达了生物工程、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

2、高度发展的语境中生命观和婚恋观的变化。本文拟围绕弗兰啃斯坦中的性别政治和离身性这两个核心问题,阐释温特森对后人类社会中酷儿之恋和人机之恋的设想,认为该小说体现了性别伦理、人机伦理和生命伦理三个层面的伦理隐忧,表达了新语境下对爱情以及对身体、意识、生命与死亡等问题的思考。关键词:詹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机器人;性别政治;离身性中图分类号:110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0 9 6 2(2 0 2 3)0 4-0 113-11引言如果超级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超人类、克隆人、人造人、智能机器人等后人类共存于人类社会,我们将如何与之相处?人类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将会走向何处?2

3、 1世纪以来一些当代英语小说家纷纷开始关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无论是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别让我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 1世纪英语推想小说的未来世界建构与伦理内涵研究(2 2 BWW057)。作者简介:都岚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比较文学、当代英语小说。114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Ne v e r L e t M e G o)和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伊恩麦克尤恩(l a n M c Ew a n)的像我这样的机器(MachinesLike Me),还是加拿

4、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疯癫亚当三部曲(TheMaddaddamTrilogy),都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转向推想小说创作,表达他们对未来世界人类社会睿智的思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写作教授、著名当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Je a n e t t e W i n t e r s o n)也加人了这一阵营。继2 0 0 7 年出版石神(The Stone Gods)后,她于2 0 19 年出版了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Frankisstein:A L o v e St o r y,以下简称弗兰啃斯坦)。该小说通过融合后人类主义、人工智能和酷儿之恋等主题,继续思考科技

5、发展带来的时代之问。弗兰啃斯坦有两条叙述主线:第一条故事主线由18 16 年的玛丽雪莱(M a r y Sh e l l e y)讲述,叙述了她深陷女性身体的牢笼,渴望逃离生育和丧子之痛的故事;第二条故事主线则发生在当代,讲述了一位变性医生利雪莱(RyShelley)和人工智能专家维克多斯泰因(Victor Stein)的爱情故事。两条故事主线互为支撑,共同传达了温特森对爱情、创造、生命和死亡等问题的思考。2 0 19 年弗兰啃斯坦列人布克奖长名单,BBC等评论认为,该小说“为2 1世纪重新启动了弗兰肯斯坦”,小说中硬科学与梦一般的浪漫主义共存于张力与和谐之中(Byers,2 0 19)。目前

6、国外对温特森推想小说的评论主要集中于石神,国内仅有林少晶从后人类技术对身体改造的角度阐释了弗兰啃斯坦,认为“技术与身体在本体论上不是分离和隔绝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林少晶,2 0 2 1:118)。鉴于推想小说是认知未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讨论小说中的性别政治和离身性这两个核心问题,阐释温特森对后人类社会中酷儿之恋和人机之恋的设想,认为该小说体现了性别伦理、人机伦理和生命伦理三个层面的伦理隐忧,表达了新语境下对爱情以及对身体、意识、生命与死亡等问题的思考。从19 世纪初到当代:性别政治中的爱情故事正如弗兰啃斯坦的书名和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温特森的小说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有极

7、强的互文性,因此有必要论述两者的关联性和温特森的用意。由于弗兰啃斯坦其中的一个叙述者是玛丽雪莱,读者首先需要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玛丽雪莱。玛丽出身名门世家,父亲威廉戈德温(WilliamGodwin)是英国政治哲学家,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是杰出的女权主义活动家,著有为女权辩护(A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Woman)。1814年夏,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造访戈德温,115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中的跨界之恋与玛丽一见钟情,后来两人不顾众人反对私奔,曾先后旅居于法国、瑞士

8、。1 8 1 6 年雪莱的妻子哈丽特(Harriet)自杀,同年底玛丽与雪莱正式结婚。尽管玛丽周边的男性大多思想开放,崇尚自由,但在1 9世纪初的历史语境中,包括玛丽在内的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玛丽的父亲是激进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是婚姻制度的强烈反对者,另一方面却因女儿私奔几乎断绝了父女关系。玛丽的丈夫雪莱风流调,深受女性仰慕,而他视之为理所当然。他主张性自由,认为无论是对女性还是男性,婚姻都是不公平的。他视浪漫的爱情为生命的驱动力,但他爱情的对象却经常变换。在与玛丽游历欧洲期间,他与朋友托马斯杰弗逊霍格(Thomas JeffersonHogg)以及玛丽异父异母的妹妹克莱尔克

9、莱蒙特(Cl a i r e Cl a i r mo n t)关系暖味。像弗兰肯斯坦一样,雪莱热衷于化学实验,对知识的过度渴求让他忽略家庭和周围人的存在。无论是玛丽的父亲还是丈夫,他们都未重视作为个体的玛丽雪莱的才华。1 8 1 8 年弗兰肯斯坦出版时,大多数人甚至认为玛丽是在雪莱的帮助下才完成该作品的。“雪莱夫人”之名掩盖了才华横溢的玛丽。基于上述关于玛丽雪莱的传记事实,温特森选取1 8 1 6 年夏天玛丽随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克莱尔克莱蒙特以及拜伦的私人医生约翰威廉波利多里(JohnWilliamPolidori)到瑞士日内瓦郊外度

10、假,期间在拜伦别墅创作弗兰肯斯坦的经历为焦点,向读者展示了故事叙述者之一玛丽雪莱的内心世界。在玛丽的叙述中,温特森尤其侧重刻画玛丽在性别政治中的边缘地位和她婚姻生活中的痛楚。当拜伦和雪莱讨论生命起源的本质等话题时,故事世界中的玛丽大部分时间是虔诚、安静的倾听者,尽管她思想敏锐,非常想参与男士们的高谈阔论。当拜伦认为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男孩的意识早于女孩,因为男性原则比女性原则更加主动”(Winterson,2 0 1 9:8)以及“生命的起源始于男性”时(1 3),玛丽在小说结尾回忆起拜伦的这个观点时指出,“没有男性认为,正是以下这些状况限制了女性的积极主动: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她在法律

11、上是男性亲属的财产,不管这位男性是她的父亲、丈夫,还是兄弟;她没有选举权;婚后没有自已的钱;除了女家庭教师和护士,她被排除在一切职业之外;由于其他职业拒绝了她,她只能成为妻子、母亲和女仆;她甚至只能穿让走路或骑行都非常困难的服装”(3 1 8)。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对生命、自由和解放的高谈阔论与1 9世纪女性的卑微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为重要的是,温特森赋予玛丽叙述声音,让读者了解到她婚姻生活中的不对等和她希望远离死亡的梦想。玛丽对自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家庭责任的丈夫噢恼不已,她尤其对雪莱因躲避债务而让他们之中的婴儿颠沛11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流离,生病天折而痛苦不堪。

12、小说中,玛丽叙述道,“我拥有爱情,但在这充满死亡的世界中,我找不到爱的意义”(2 54)。丧子之痛如此痛心彻骨,以至于玛丽悲痛欲绝地喊道:“带我远离远离远离死亡”(2 49)。这里温特森连续使用三个“远离”来强调玛丽希望逃脱面临死亡厄运的渴望。由于男性的“不忠、冷漠与不敏感”(2 8 6),玛丽对性别不平等的生活感到痛苦不堪,她这样问道:“此生就是一个无序的梦吗那么,为什么此生如同梦?让人焦虑不安、大汗淋漓?还是此生我们既没有死去,也没有活着我一生都在害怕这样的状态”(3)。玛丽陷人女性身体的牢笼,在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中痛苦挣扎,她希望能“打破我的锁链,离开这地牢”(2 8 8),像身边的男性那

13、样自由创作和生活。她将对浪漫主义诗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批判隐喻性地写进弗兰肯斯坦中,伊瑟尔肖(EstherSchor,2 0 0 3:2)因此在玛丽雪莱剑桥指南介绍部分称弗兰肯斯坦是“该世纪对浪漫主义崇尚的自我主义的最严厉的击”。然而,弗兰肯斯坦中的女性人物仍处在男性世界的话语场中,对此女性主义批评家芭芭拉约翰逊(Ba r b a r a Jo h n s o n)认为,弗兰肯斯坦“书中所有有趣、复杂的人物都是男性,他们情感上的依恋也主要与其他男性相关联,而女性则被描述为美丽、温柔、无私,是从未体验内心冲突或真正欲望的无聊的养育者和牲品”(Johnson,2 0 1 4:2 3)。温特森作为一位具

14、有女权意识的批判性读者,显然对这样的女性人物塑造不甚满意,因此她在自己的新作中让玛丽兼具小说人物与叙述者的身份,通过突显玛丽的内心冲突与渴望,揭示了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制。在以变性医生利雪莱为叙述者的第二条故事主线中,玛丽和雪莱的爱情在当代演变为酷儿之恋。变性医生利是玛丽雪莱在当代的变体。如果说叙述者之一玛丽深陷女性身体的牢笼,在生育中痛苦挣扎,因而渴望逃离女性身体,那么利则尝试通过变性来突破身体的局限。利认为,如果觉得自已被禁在“错误的身体”里(1 0 4),那就去修正它。她/他崇尚跨性别双重性身体,认同非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她/他告诉读者:“我就是我,但是为我的东西不是单一的,我不属于

15、某一性别,我用双重性别生活”(8 9)。根据欲望重新改造自已的身体,这是当代医疗技术赋予人类身体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契合了酷儿理论主张非稳定的、流动的性别理念。利的性属身份再分配尤其吸引了人工智能专家维克多斯泰因,后者因此成为利的恋人。斯泰因认为,利这种性别身份的杂性和双重性显示,她/他在自己的进化中做了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决定,这与自己信奉超人类主义(t r a n s h u ma n i s m)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超人类主义也通过医学技术干预人的进化,实施人类增强。吊的是,斯泰因一方面认为身体无用,另一方面却痴迷于利的身体,认为其身体初步体现了自己超人类主义的理念,因而在斯泰因1

16、17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看来,利是“未来的先锋”(1 54)。问题是:斯泰因在与利的关系中,并没有将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将其看作是验证其理论的拜物性身体(Schuster,2021),他们的爱情因而依旧未能摆脱自我为中心式的性别关系。在弗兰啃斯坦中,玛丽雪莱不仅作为叙述者成为主要人物之一,小说还刻画了与她的朋友们相对应的人物,生活在脱欧后英国的当代人物成为玛丽雪莱生活圈的复影(double)。众所周知,雪莱的朋友拜伦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的厌女主义者。在当代,拜伦变身为罗恩罗德(Ron Lord),是一位来自威尔士,从事性爱机器人生意

17、的大资本家。他大力推销性爱机器人,鼓吹技术和资本驱动下的人机之恋。小说在这里引人另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即机器人能否模仿人类的亲密关系?人机之恋对性别关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吗?会产生什么样的伦理后果?温特森借罗德这一人物表达了怀疑态度,因为小说中的性爱机器人是基于性别不平等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如同拜伦,罗恩罗德也是一位将女性身体客体化的厌女主义者,而且他将这些观念移植到性爱机器人身上。罗德对生产什么样的性爱机器人完全基于他的男性中心主义观念:“豪华版能说很多词汇,大概能说2 0 0 词左右。豪华版会倾听你想谈论的一切,比如足球、政治什么的。当然,她会等你说完,没有打断,即使你废话连篇,然后她会讲

18、点你感兴趣的”(4546)。罗德认为,“永远说是,从不说不”的性爱机器人是孤独男性的绝佳伴侣(2 3 7),可以满足包括牧师在内的男人的性需求。然而,小说非常清楚地指出,罗德的性爱机器人提供的是“幻想生活,而不是真实生活”(46)。永远说“是”的性爱机器人延续的是对女性物化和客体化的意识形态,而爱情的内涵复杂,包括“吸引、欲望、爱抚、共鸣、亲密、信任、友谊”(Levy,2 0 1 8:45)等诸多情感,它不仅体现了自我与他者的关联性,而且一个人只有对自我感到无能为力,作为爱人的他者才可能现身,才有可能陷人爱情。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认同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的观点,认为爱情是“双人

19、舞”,它“打破了一人视角,让世界从他者、从别处的视角中重生”(韩炳哲,2 0 1 9:6 9)。中国学者吴冠军也认为,“爱情把我们从一带到“二”(吴冠军,2 0 1 8:3 6)。遗憾的是,韩炳哲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纯粹意义上的爱情在今天已不复存在,因为资本主义消灭了绝对他性,使一切臣服于消费社会。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爱情无非是自我的“需求、满足和享用,跟他者的存在与否并无关联”(韩炳哲,2 0 1 9:3 3)。弗兰啃斯坦中的小说世界正是如此:在越来越自恋的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爱情被简化成了性欲望。爱情的对象本应是一个整体,但在罗德眼里,具有女性身形的机器人突显的是满足男性欲望的器官。爱情被如

20、此粗化之后流于同质化的世俗观念之中,性爱机器人成为118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韩炳哲,2 0 1 9:2 7)。机器人专家大卫列维(David Levy)曾言,“机器人因为其众多才能、辨识力和能力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伴侣。他们会有能力爱上人类,使自已在浪漫的关系中更具吸引力,让人类愿意发展性爱关系。机器人会改变人类关于爱与性的观念”(Levy,2 0 0 7:2 2)。列维声称50 年后人类与机器人的性爱关系将成为广泛现实。机器人伦理学家凯士林理查森(Kathleen Richardson)则在“反对性爱机器人的运动”中认为,列维

21、将性爱机器人看作是“物”,仿佛他们是没有主体地位的奴隶或妓女,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内将机器人视为低人一等的“物”的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因为这会腐蚀掉人类的同理心,形成对非人的暴力,也会波及和影响对待人的方式。计算机科学家凯特德福林(Kate Devlin)也认为,应该避免将刻板的性别形象移植到未来的科技发展中(Wennerscheid,2 0 1 7:3 9)。可以看到,虽然人机之恋已成为可预见的未来,但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掌握在像罗恩罗德这样的资本家手中,未来将仍是充斥着客体化意识形态的世界。小说世界中还有一些其他生活在当代的次要人物与玛丽的朋友们形成极强的互文关系。例如,在玛丽生活的时代,

22、克莱尔克莱蒙特是拜伦在伦敦的情人,她头脑简单,不甚聪慧,毫无自主意识的恋爱脑让她盲目崇拜拜伦,最终沦为拜伦的泄欲工具。克莱尔克莱蒙特在当代被一分为二,既变身为一个同名的性爱机器人,又化身为一个也叫克莱尔,拥有MBA教育背景、信奉基督教的女人。无论当代的克莱尔是性爱机器人,还是接受了现代教育却仍然是思想保守的女性,她们都未能逃脱女性被客体化的思维定式。波利多里在当代则化身为一位叫伯琳D(PollyD)的名利场记者,她热衰于发表关于维克多斯泰因的报道,像波利多里爱慕玛丽雪莱一样仰慕斯泰因。这些当代人物共同揭示人工智能时代身心关系的变化带来的伦理问题。可以看到,人物的命名暗示弗兰啃斯坦的情节和主题延

23、伸到了当代。温特森的弗兰啃斯坦的两条故事主线说明,历史、现在与未来是关联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政治带来跨越时代的相关联的问题。离身性:延续的永生梦想?在未来的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人是否能脱离物质,超越死亡,实现永生?这是弗兰啃斯坦思考的另一个核心命题。如前所述,玛丽雪莱不仅像绝大多数19世纪初的女性那样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她在一系列死亡的阴影中度过了一生,内心备受煎熬。玛丽的母亲在她出生后第十天就因产褥热告别人世,这让成年后的玛丽对母亲因生育自已而死内疚不已。父亲的再婚、后母带来的非血缘关系的119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兄妹,以及父爱分配的失衡让玛丽倍感孤独。玛丽与

24、雪莱一见钟情后的私奔间接造成了雪莱妻子的自杀。她五度怀孕,与雪莱先后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不幸天折。当玛丽几度陷入丧子之痛时,珀西雪莱却认为她过久悲,应该从中走出来。玛丽对雪莱未尽为父之责感到生气。在创作弗兰肯斯坦期间,玛丽得知她同母异父的姐姐芬妮伊姆莱(Fanny Imlay)自杀。拜伦的私人医生、玛丽的仰慕者约翰波利多里创作的吸血鬼挂名作者是拜伦,他的才华不被认可,穷困潦倒,于1 8 2 1 年自杀。1 8 2 2 年玛丽的丈夫雪莱在斯贝奇亚海遭遇风暴溺水而死。玛丽年仅2 4岁便成为寡妇,在遭遇一系列死亡后,她绝望痛苦,感到就像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而她是唯一的幸存者,这也是她为什么继弗

25、兰肯斯坦之后于1826年创造末世小说最后的人(TheLastMan)。温特森的小说弗兰啃斯坦真实再现了玛丽的痛楚,尤其是她身为女性,深陷身体的牢笼、一再为生育子女所烦扰的困境。接下来的问题是,能否摆脱这一困境呢?小说中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离身性的可能性似乎是一种途径。具身性和离身性这两个哲学概念涉及身体与意识的关系。具身性强调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基础性,梅洛庞蒂曾用“具身的主体性”(冉聘,2 0 1 3:8 7)概念来强调人的主体性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而实现的,而离身性则强调意识可以摆脱身体束缚,依附在任何可以不断变化的替身上。在弗兰啃斯坦的第一条叙事线中,玛丽相信灵魂的存在,但她更相

26、信身体的价值。她认为母亲的灵魂与她同在:“我常常对躺在下面棺材中的她心存猜想。我从没有认为她已经腐烂了,而是觉得她像在素描中那样依然活着,更像在她的作品中一样依然活着。即使如此,我还是想靠近她的身体。她可怜的身体现在对她没用了。但我感觉到了,我肯定雪莱也感觉到了,我们三人都在那儿,在坟墓旁。其中有安慰,不是上帝或天堂的安慰,而是她活在我们当中的那种安慰”(2 0)。在玛丽看来,肉体可以腐朽,但灵魂是身体的延展,玛丽因母亲的灵魂与其同在而感到安慰。对于爱情,玛丽则相信爱情需要以物质性身体为基础。在玛丽的叙述中,她与丈夫在谈及鬼魂时,雪莱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主人。玛丽接着问雪莱,若能成功激活已死去的身

27、体,心灵是否会回归身体。雪莱认为,心灵不会回归到已经毁坏的身体中。玛丽接下来这样回应道:“亲爱的,要是你没有身体,我怎么爱你呢?”“如果我的身体衰败了,我会把我的精神投射到岩石、小溪或云朵,我的精神是不朽的。”“我没办法把你分解”我说。(1 51 6)脱离物质的生命是否还算是生命?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我们无须物质性1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身体,那么爱在哪里呢?温特森通过雪莱夫妇的对话,表达了对离身性的怀疑。如果玛丽仍然相信身体的价值,利雪莱相信离身性是可能发生的,尽管她/他并不喜欢人的心灵、精神或意识脱离身体的可能,因为利相信“我们是我们的身体”(1 48),而科学家维克

28、多斯泰因则梦想完全摆脱身体的局限,强调意识中心论。如果说玛丽雪莱将其痛苦和烦恼折射在其名作弗兰肯斯坦中,通过弗兰肯斯坦创造人造生命,让女性免去生育之苦,对当代的斯泰因而言,改造身体,否定身体,甚至槟弃身体则是实现永生梦想的有效途径。小说开篇写道,“世界走向新的开始。我们是自已命运的塑造者。尽管我不是机器的发明者,但我是梦想的创造者”(3)。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梦想代替上帝,创造了人造生命,但是由电击和尸体转化而来的怪物最终被其创造者抛弃,因为科学家拒绝怪物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拒绝为自已的创造担负责任,因此激起怪物的愤怒和报复之心,引发一系列悲剧,其科学实验因而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未竟的事业在当

29、代生物工程、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再次显示出可能性。维克多斯泰因教授是弗兰肯斯坦式的疯狂科学家的变体,他引领关于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低温冷冻设施正储藏着在医学上和法律上已经死亡的尸体,等待将来重返生命。维克多让变性医生利帮他运送冷冻的大脑到他曼彻斯特地下隧道中的秘密实验室,他正致力于激活意识,将其上传至任何载体中。他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是重新复活冷冻的英国著名数学家欧文约翰古德(Irving John Good)的大脑。对斯泰因而言,人类征服死亡是必然的。如果说弗兰肯斯坦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激活尸体创造新的生命,斯泰因研究的则是大脑如何存活于身体之外,以及在重新激

30、活的头脑中灵魂是否可以重生。他对人类的未来有三种设想:一是人可以返老还童;二是人可以使用非有机部件提升身体;三是人的意识可以从碳基身体中分离。可以看到,从玛丽雪莱、利雪莱,到斯泰因,对生命本质和生命观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斯泰因所在的当代,生命可以人造,可以复制,可以摆脱物质,这在温特森看来是可怕的,因为存在生命伦理层面的隐忧。在斯泰因的演讲中,AI将使世界成为“无标签世界”(7 9),抹除性别、种族和贫富差异,这似乎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梦想,但是,他想象的人类未来是“智者生存”(1 54),也就是说,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成为更高级的智者,人类将会像没落的贵族那样,被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31、所有在智识上不如机器的人将再无生存空间。用斯泰因的话讲,离身性将终结“人的愚蠢”(1 99)。毫无疑问,按照斯泰因的设想,人类终将走向灭亡之路。人的意识不再依附于身体,这在人工智能时代已成为可预见的现实。当人与机器、有机体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人”的定义和理解也随之发生121论珍妮特温特森弗中的跨界之恋自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小说在若干处都提到莎士比亚的第53 首十四行诗:“你的本质是什么,你由什么构成,以致数以百万计的怪影要投在你身上?”(5)按照斯泰因的观念,否定和槟弃身体后,人最终只能作为信息而存在,成为数据,或“智能大脑”(2 7 8),但问题是,即

32、便不依赖于身体,信息始终要依赖于某个载体,依赖于某种物质性存在,因此完全脱离物质的离身性是不可能的。N凯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在其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著作中已清楚地论证了这一点。另一个可以反驳斯泰因的离身性超人类主义的例子是,正如学者安德鲁伯克特(AndrewBurkett)所论证的那样,“物质是一种中介”(Burkett,2012:590),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身体也是一种中介,其拼合的身体承载着科学家创造人造生命的过程中所需的所有科学知识和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怪物“拼图般的身体也是内嵌于生物基因实践怪物性的外在表现”(Karmakar,2 0 1 8:338)。

33、信息必须通过物质的中介才能存在。生命与死亡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对立概念,如果人不再死亡,如何理解生命?如果机器可以思考,如何区分人与机器?虽然弗兰啃斯坦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但是温特森却借玛丽的叙述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对他人的遭遇有共情的能力。就人造生命而言,至少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是具有人性的,因为他受尽各种磨难,而玛丽认为,“受难是人心的标志,因为机器不受难”(6 8)。人类因受难而得到灵魂的净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重新设计、改造和增强身体,甚至会槟弃身体,在此语境下,人的身份问题、性别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都将受到挑战,温特森思考生命、死亡、身体、意识和精神性的关联,探索了

34、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对人类的潜在影响。结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益,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因为“人性缺陷极有可能成为其进化中的负面因子”(齐佳敏,2 0 2 1:1 1 0)。当科技发展不断改造并重新设计我们的身体,甚至有朝一日槟弃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对何为人,何为爱的理解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玛丽雪莱与丈夫的两性之恋,到利雪莱与维克多斯泰因的酷儿之恋,再到罗恩罗德所鼓吹的人机之恋,爱情的行为主体在发生变化,但未变的仍是以男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可以看到,如果不考虑性别,就不能充分地认识技术。温特森从性别视角审视科学与技术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仍然充斥性别主义意识的

35、未来世界持批判态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警示性。弗兰啃斯坦用新时代的新问题重启122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诸如创造者的责任、生命与死亡、具身性与离身性等主题,为我们思索科技发展的伦理责任问题提供了反思的空间。世界文学经典因广泛的跨文化流通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自玛丽雪莱1818年出版弗兰肯斯坦以来,以印刷媒介出版的弗兰肯斯坦一直被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读者广为阅读,也成为后续作家创作“现代政治科幻小说的入门级”著作(Botting,2 0 2 1:1),成为仿写和改写的对象,同时出现了跨媒介改编,体现其强大的后续生命力。后续生命涉及生产性、可传播性、再创造和文化遗

36、产等问题,并不完全依赖于对原作的忠诚。温特森的弗兰啃斯坦可以说是用旧瓶装新酒,它与玛丽雪莱的原作形成动态的对话过程,像多棱镜一样,映射了弗兰肯斯坦的不同侧面。注释:参见:GroveAtlantic网站总结的各大媒体杂志对该小说的褒扬性评论EB/OL2 0 2 2-1-26.https:/ 8 1 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末期美国投放至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6.2 万倍,全球气温平均下降0.53 度,火山灰随气体飘向西北面,造成1 8 1 6年的欧洲全年没有夏天。那一年夏天瑞士阴雨连绵,玛丽雪莱等众人在拜伦的别墅(theVilla Diodati)难以外出,便开始阅读手

37、边一些从德文译成法文的鬼故事,但大家对这些鬼故事都不甚满意,于是拜伦提议举行一次鬼故事创作比赛。实际上,玛丽是当时唯一一个严肃对待这个哥特故事创作比赛的人,而拜伦和雪莱当时的主要精力还在诗歌这一更受尊敬的主流体裁上。后面小说的引文均出自此处,仅标注页码,不再一一标注。参考文献:韩炳哲。2 0 1 9.爱欲之死 M.宋娥,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林少晶.2 0 2 1.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中的后人类技术与身体 J外国文学研究(4:110-119.齐佳敏.2 0 2 1.机器人为何杀戮?析莫克森的主人中的人工智能生命观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1 1 0-1 2 0+1 59-1 6

38、0.冉聘.2 0 1 3.赛博空间、离身性与具身性J哲学动态(6):8 5-8 9.吴冠军。2 0 1 8.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Botting E H.2021.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Burkett A.2012.Mediating Monstrosity:Media,Information,and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J.Studies in Romanticism,51(4):579-605

39、.Byers S.2019-05-24.Frankisstein by Jeanette Winterson review-a dazzling reanimation ofShelleys novel J/OL.https:/ B.2014.A Life with Mary Shelley MJ.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Karmakar M,Parui A.2018.Victors Progeny:Premonition of a Bioengineered Age J.Literatureand Medicine,36(2):337-355.L

40、evy D.2007.Love and Sex with Robots:The R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 M.London:Duckworth.Levy S.2018.Elove:What Does Fiction Know?J.SubStance,47(3):44-69.Schor E.2003.IntroductionC/Schor 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y Shell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Schuster K.2021

41、-12-13.I Live with Doubleness:Non-Binary Gender Identity and Othering inJeanette Wintersons Frankisstein:A Love Story J/OL.Alluvium,9(6).https:/www.alluvium-journal.org/2021/12/13/i-live-with-doubleness-non-binary-gender-identity-and-othering-in-jeanette-wintersons-frankissstein-a-love-story/.Wenner

42、scheid S.2017.Posthuman Desire in Robotics and Science Fiction CJ/Choek A D,Levy D(eds.).Love and Sex with Robot: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LSR.Cham:Switzerland:37-50.Winterson J.2019.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 M.London:Vintage.New Lov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ransgressionof Love

43、in Jeanette Wintersons 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DU LanlanAbstract:If robots intervene in humans lives,how could human relations and love relationship inparticular change?If humans could abandon body and upload consciousness onto anything that isavailable and hence are no longer bound to the constra

44、ints of the body,can we be exonerated from allthe disease,loss and death,and achieve immortality?To ponder over these issues,the British womannovelist Jeanete Winterson rewrites Frankenstein in her 2019 novel Frankisstein:A Love Story,expressing her reflections on the changing notion of life and lov

45、e due to the high development of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is essay aims to address gender politics of loveand disembodiment of mind from matter to interpret Wintersons speculation on queer love and robots.Itargues that Winterson tells an admonitory tale on gender ethics,machine ethics and bioethics throughher thinking on love,body,mind,life and death.Key words:Jeanette Winterson;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robots;gender politics;disembodi-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