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送说课 伊春区第三中学 董文玉各位老师好,我于2016年8月,响应市区“名师交流”号召,从第八中学来到第三中学任教。现任第三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语文科课。一、说选文目送是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中的首篇,目送是其人生三书之一,是作者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病,与兄弟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之后写的对人生的感悟。本文讲述了自己目送儿子和目送父亲的场景,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字里行间流露人性最本真的还原,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不浮夸,真诚、自然。二、说学生 初一的学生,经历单薄,很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那份关于亲情、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教学尽量浅入深出。三、说目标:这篇文章可挖掘的
2、地方很多,但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还是力求简洁明了,三个学习目标:读文,识人,话亲情。难点是对于生命的认识,理解作者隐忍内敛、坚定深沉的情感表达。也许就是学了文章之后仍然还不能完全理解父辈的复杂情怀,但相信他们从此会在前行的拐弯处投来经意或不经意的深情一瞥,会在父母病痛时泛起一阵酸辛与不安,这就足矣。四、说过程:基本原则是教学过程一切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出发。导语中引用几句古诗,提升兴趣,尽快入题。整体感知部分,把对字词的解读放在课前的汉字听写活动中。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三中的这些孩子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不关注。所以这个活动当初就是为了鼓励他们学生字而进行的,也确实有效果,利用
3、每天的早自习,孩子们自己安排,自己考,兴致很高,一开始是读读写写的字词,后来是课文当中也出现的,距离延伸到课外还得有一段时间。对于这节课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二是不影响整堂课的主要基调。对于作者介绍我事先给了他们一些资料,然后让其按照课本里的书下注释自己挑重点。目的是节省孩子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没条件上网。对于课文的朗读,其实初一孩子应该正是愿意表现自己的时候,但是三中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说话声音小,不敢说,目光闪烁,脊背不直,普遍不自信。所以我们班每周进行两次“朗读者”活动,利用周三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从主持到朗读,到配乐、串词都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所以
4、我们还在进步的路上,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会有变化 在合作探究部分,我主要抓住“不必追”这一关键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作者的情感。用这个关键词来处理文章的一个难点,就是对于生命的认识,生命的脚步不断向前,阻止不了业追赶不上,所以学会释怀、学会珍惜。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之前留了预习作业,回去写200字的目送,记录自己难忘的一个片段,这一是为了促进他们在预习当中读的充分,二是,他们当堂写的能力确实还需进行训练和提高。我自己的下水作文,其实是我在第二次读目送的时候的感悟,的确称不上是文章,但是,我就是想给孩子们做个表率。最后,我以龙应台的感悟做结,是想再一次加深这种情感体验。五、说板书:力求简洁。六、说反思:龙应台曾说:“你的句子应该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目送正体现了这一点。作者所有的痛楚、无奈、悲戚、落寞与伤感都鲜活地植根在画面中。初读文章,我们会感觉作者是在用冷静平和的语调在讲自己的故事。可是平静下面有激流,委婉下面有哀痛,仔细品味,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浸润着温情与苍凉。“作者没有用眼泪和哭泣来倾泄感情,却让画面载满了所有情愫。也许这样更能给读者以持久的震撼和感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一层面对学生说来是比较难的,却也是很重要的,的确我没有挖透。所以,我和孩子们一样还将有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