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写作技巧。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通过观赏联系现实生活中大海的景象,引入古代文人墨客对大海的评价,从而导入到本文观沧海的学习。二、 预习检查1、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2、),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2、 生字词检查 碣石(ji) 澹澹(dn) 竦峙(sn zh) 萧瑟(s) 3、 了解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三、 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停顿四、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情感五、 学生分别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情感。六、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1、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 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予以纠正指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气魄何等雄伟!七
4、、 精读探究文本,赏析诗歌。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八、 拓展延伸学生畅谈个人的理想,教师总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成功也许会迟到但它不会缺席。九、 小结“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十、 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本首诗。2、 搜索并抄写故事中有关大海的诗句。【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点明观海的时间、地点、方位水、洪波 - 实景 动景 山、树木、百草、秋风-实景 静景日月、星汉-虚景气势宏伟 政治抱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