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主 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 时】: 第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 计 者】:云佳瑞【目标确定的依据】1. 基于课程标准的的思考(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利用方格纸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2) 经历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知道简单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会简单的识图、作图。(3)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悟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2.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教材在编写上非常
2、符合实际:首先教材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现象,如照相;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器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然后教材通过例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先让学生按2:1的比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放大图,使学生通过画图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图形变小了,但形状没变。最后,教材综合两方面的认识,总结出,图形
3、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教材这样编排层次清晰,目的突出,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体会感悟事物放大和缩小的现象。3. 学情调查分析 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前,已经具有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能力,还具有比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能巧妙的引导,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研究中。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活动内容里,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4、,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运用价值,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因此,教学设计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
5、状没变。2、利用方格纸能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说一说图形放大与缩小前后有何变化(从大小、内角、边长、周长)。【评价任务】1、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评价目标1)2、利用方格纸能按一定的比正确地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评价目标2)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会说一说图形放大与缩小前后有何变化(从大小、内角、边长、周长)。(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故事引入。今天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来了,在哪里呢?师:齐天大圣他变成了一只小昆虫,大家找一找?生:他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6、,这么小(因为屏幕上的小蜜蜂很小,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师:怎么办?使用放大镜。师问:现在看到了吗?为什么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观察体验。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9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3、学生举例,自由发言。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
7、感受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3) 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一)图形的放大。 1、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大家看一看这三个图形,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4个方格,宽2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4个方格。2、理解要求。(猜想)(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
8、大后的图形。(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
9、呢?学生回答。(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3)学生汇报画法。(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它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5、置疑。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3)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4)学生尝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5)引导观察发现。
10、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二)图形的缩小。1、合作探究,感受图形缩小的含义。(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画一画)(2)学生动手。(3)交流。(可课件展示或者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2、质疑探究: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3、总结提升。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三、巩固应用。1、完成书中
11、60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3、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主要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四、课堂小结。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没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 放大 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1:3 缩小 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