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植儷文程選研究左 江李植(1 5 8 41 6 4 7),字汝固,號澤堂,又號澤風子、澤癯居士等,朝鮮宣祖、光海君、仁祖時期文人,著述豐富,有 澤堂集 澤堂先生遺稿刊餘 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 野史初本 等,在小學、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儷文程選 是李植編選的中國駢文文選,據李端夏(1 6 2 51 6 8 9)所撰行狀,仁祖八年(1 6 3 0)七月,李植“抄 儷文程選 四册,注解 哀江南賦 益州夫子廟碑,有題跋,印本行於世”。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現存 儷文程選 數種,其中一種有鄭百昌(1 5 8 81 6 3 5)序、李植自撰 凡例 及全書目次,就 序 與 凡例 來看,儷文程選 最早刊
2、印於仁祖九年辛未(1 6 3 1)秋,正集十卷五册,别集兩卷一册,哀江南賦 益州夫子廟碑 出自别集卷一。一一 儷文程選(下文或簡稱 程選)是李植以兩種儷文選集爲底本,二次揀選編輯而成,凡例 第一條云:李端夏 先考府君行狀,韓國文集叢刊 第1 2 5册,頁4 5 1。李端夏認爲李植除編選 儷文程選,還注解了 哀江南賦 益州夫子廟碑,所言有誤。哀江南賦 益州夫子廟碑 的注解者可能爲車天輅(1 5 5 61 6 1 5),詳見筆者所撰 朝鮮時代的 注解研究(待刊)。本文所引 儷文程選 都出自此版本,此版本電子版上標注了頁碼,文中隨文標注頁碼,以此電子版上的頁碼爲準。四六之書世多有之,我國則惟趙寓庵仁
3、奎所選 儷語 爲最,寓庵在昇平館閣編閲文籍,其所采輯宜無遺憾矣。其後,中朝學士李祥宇天麟所選 詞致録(即 四六全書)出,凡前輩所選唐宋 文苑英華、會編 播芳 翰苑 等書,皆在薈蕞中,則斯亦集諸家所長而無不備矣。要之,二選固爲四六淵藪,然而編帙浩大,不無武庫利鈍,學者難於盡讀。今欲抄取其尤隽永者數百篇,使學者常加誦讀,庶幾咀嚼英華,沿襲聲韻,爲模楷之本,然後博觀其餘,以備粧綴,此 程選 之大旨也。程選 是李植從趙仁奎的 儷語(又名 儷語編類)與李天麟的 詞致録(又名 四六全書)中抄選數百篇駢文編輯而成。要研究 程選,我們先要釐清它與兩種底本的關係。趙仁奎,字景文,號寓庵,豐壤人,朝鮮中宗(1 5
4、 0 61 5 4 4在位)時人。中宗十四年(1 5 1 9)式年文科及第,歷任弘文館直提學、承政院都承旨、漢城右尹等職,中宗三十一年(1 5 3 6)曾以冬至使出使明。趙仁奎在中宗朝以文學著稱,多次庭試居首,史臣亦稱其“博覽群書,文辭富贍”。儷語 又名 儷語編類,編於中宗二十八年(1 5 3 3)癸巳六月,趙仁奎時爲弘文館典翰。儷語 共二十卷,分爲詔、制誥、表、啓等2 3類,共收入儷文1 7 1 4篇,收録數量位列前四的是表箋4 8 5篇,啓4 8 0篇,制誥2 0 8篇,詔1 0 1篇,的確6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如中宗十五年五月甲辰(1 7日):“庭試文臣,試以七言排律三篇,各十
5、韻。司録趙仁奎居首,命加資。(史臣曰:仁奎,博覽群書,文辭富贍。)”中宗三十一年五月戊午(4日):“慶會樓下,武臣觀射時,入侍文臣命題製述,而三公亦與,故不爲課次,觀趙仁奎所製最善。”朝鮮王朝實録 第1 5册 中宗實録,國史編纂委員會,1 9 8 4年,頁6 6 0。儷語編類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本,共2 0册,1 9字1 2行。電子版上有頁碼,文中隨文標注頁碼,以此電子版上的頁碼爲準。其中卷五批答類蘇軾的 賜文彦博已下請舉樂不許批答二首 算兩篇;卷十七致語類將致語看作組曲,如王珪 教坊致語 包括 教坊致語 勾合曲 勾小兒隊 隊名 問小兒隊 小兒致語 勾雜劇 放小兒隊 勾女弟子隊 隊名 問女
6、弟子 女弟子致語 勾雜劇 放女弟子隊,統計時算一篇,宋祁、元絳、蘇軾等人的致語也如此計算。各類的具體統計數據如下:詔1 0 1篇,敕7篇,御札3篇,制誥2 0 8篇,册3 3篇,赦文1 9篇,批答3 1篇,表箋4 8 5篇,啓4 8 0篇,狀4 3篇,檄5篇,露布9篇,致語2 4篇,上梁文3 7篇,書判6 7篇,祝文2 8篇,青詞4 9篇,疏6 4篇(包括榜文1篇),序3篇,祭文1 4篇,謚議1篇,墓誌1篇,碑2篇,共1 7 1 4篇。稱得上“編帙浩大”。李天麟,字祥宇,明山東武定人。萬曆八年(1 5 8 0)庚辰進士,因由牧馬千户所軍籍中式,故自稱燕人,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浙江,編著有 楚台記事
7、 詞致録 等。詞致録 又名 四六全書,刊印於萬曆十五年(1 5 8 7)丁亥,前有傅好禮、李天麟、温純三篇序,時李天麟巡按浙江,傅、温二人爲其同僚。據目録所示,李天麟編選是書,時爲杭州知府的余良樞、兩浙都轉運鹽使司同知唐守欽、杭州府同知姜奇方參與了校勘。四六全書 共十六卷,分爲制詞、進奏、啓札、祈告、雜著五門,門下又分類,如制詞門分爲册文、詔令、制誥等1 1類,進奏門下分表、章、狀等9類,表類又分賀表、起居表、請表等1 2種,賀表又根據内容細分爲登極、臨御、上尊號等2 0個子目,賀啓更多達4 4個子目,分類細密繁瑣。所收篇目制詞門5 9篇,進奏門2 4 8篇,啓札門3 3 1篇,祈告門1 7篇
8、,雜著門4 5篇,共7 0 0篇。在這些類别中,收録篇目最多的仍是進奏門的表2 0 5篇,啓札門的啓3 0 1篇。李植同樣感覺 四六全書“編帙浩大”,且二家所選并非都是佳作,所以要“抄取其尤隽永者數百篇”作爲儷文範本,“使學者常加誦讀”,從而精進儷文的寫作。儷文程選 正集十卷,分爲制誥、表、啓等1 8類,共3 1 9篇,其中制誥3 1篇,表9 5篇,啓1 4 0篇,也是收録篇目最多的前三種文體。列表如下(見表一):表一類類别别制詔表啓狀書青詞榜露布牒檄致語上梁文序碑誌祭文疏連珠判合計數數量量3 1 9 5 1 4 0 2211314371 162181 3 1 974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 四六
9、全書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本,連目録共1 2册,2 0字1 0行。電子版上有頁碼,文中隨文標注頁碼,以此電子版上的頁碼爲準。其中卷七進奏門的致語類將致語視作組曲,如蘇軾的 集英殿秋宴教坊致語,以及署名“宋播芳大全”、實際作者都爲蘇軾的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致語 興龍節集英殿宴教坊致語 都包括 教坊致語 小兒致語 女弟子致語 三個部分,算一篇。李植從 儷語 及 四六全書 選擇篇目編入 程選 時,將 儷語 前五卷的詔、敕、御札、制誥、册、赦文、批答,以及 四六全書 前兩卷“制詞門”的各小類合并爲制詔,因此 程選 的“制詔類”包括了詔、册、制、誥、批答、麻、鐵券文數種,這就使 程選 卷一的篇目構成尤
10、爲複雜,有必要對其來源一一考察,現將 程選 卷一篇目與 四六全書 儷語 的關係列表如下(見表二):表二卷卷一一制制詔詔類類 程程選選作作者者 程程選選 篇篇目目 四四六六全全書書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 儷儷語語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1周茂振追贈比干詔卷一,頁2 1,未署名2上官儀詔册 周 王 爲 并 州 都督文卷 一,頁6,唐 上 官儀卷五,頁2 2,未署名3汪藻隆祐 皇 太 后 告 天 下立康王手詔卷二,頁7 6,皇太后告天下手書,宋汪藻卷一,頁7 2,隆祐皇太后 告 天 下 立 康 王 手詔,未署名4汪藻親征詔卷一,頁7 4,未署名5汪藻親征詔卷一,頁7 4,未署名6李壁伐金詔卷一,頁1
11、5,宋李壁7王應麟舉廉吏詔卷一,頁1 3,四六會編卷一,頁9 6,王應麟8王應麟舉將帥詔卷一,頁9 7,王應麟9陸秀夫端宗皇帝遺詔卷一,頁9 9,未署名1 0未署名祥興登寶位詔卷 一,頁1 0 1,未 署名1 1陸秀夫賜樞 密 使 文 天 祥 奬諭詔卷一,頁1 0 2,賜 樞 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奬諭詔,陸秀夫1 2宋文鑑除趙普門下侍郎制卷一,頁2 5,除趙普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 集 賢 殿 大 學 士制,宋文鑑卷二,頁5 5,除趙普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 集 賢 殿 大 學 士制,亡名84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續表卷卷一一制制詔詔類類 程程選選作作者者 程程選選 篇篇目目
12、 四四六六全全書書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 儷儷語語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1 3李沆除吕 蒙 正 中 書 侍 郎兼户部尚書制卷一,頁2 6,除吕蒙正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制,宋李沆卷二,頁5 6,除吕蒙正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制,李沆1 4王珪三司 使 禮 部 侍 郎 田况可樞密副使誥卷一,頁3 2,宋王珪卷三,頁6 3,王珪1 5王珪皇長 女 進 封 徐 國 公主制卷三,頁6,王珪1 6孫洙邢氏進號賢妃制卷一,頁9,宋孫洙卷三,頁1 0,孫洙1 7鄧潤甫立皇太子制卷一,頁5,宋鄧潤甫卷三,頁1 8,鄧潤甫1 8梁燾立皇后孟氏制卷一,頁7,宋梁燾卷三,頁4 1,梁燾1 9汪藻除宰相制卷四,頁
13、1,汪藻2 0鄧潤甫除吕公著右仆射制卷 一,頁3 7,宋 鄧 潤甫卷三,頁2 4,鄧潤甫2 1洪遵皇叔 集 慶 軍 承 宣 使封東平郡王制卷四,頁5,皇 叔 集 慶軍承宣使除保大軍節度使知大宗正事封東平郡王制,吕祖謙2 2吕伯恭故禮 部 尚 書 端 明 殿學士蘇軾贈太師誥卷四,頁9,未署名2 3亡名岳飛追封鄂王誥卷四,頁1 1,亡名2 4宋播芳大全吏部 侍 郎 兼 太 子 詹事制卷一,頁3 3,宋播芳大全2 5王應麟觀文 學 殿 學 士 文 天祥授右承相制卷四,頁3 6,觀文學殿學士侍講文天祥授通議大夫右承相樞密使都 督 諸 路 軍 馬 制,未署名94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續表卷卷一一制制詔詔類
14、類 程程選選作作者者 程程選選 篇篇目目 四四六六全全書書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 儷儷語語 出出處處及及作作者者2 6蘇軾吕惠 卿 責 授 建 寧 軍節度安置誥卷二,頁5 2,吕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本州 安 置 得 簽 書 公 事誥,宋蘇軾卷三,頁6 5,吕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誥,蘇軾2 7王搆翰 林 承 旨 姚 樞 贈謚制卷四,頁6 6,王搆2 8蘇軾賜文 彦 博 已 下 請 舉樂不許批答卷五,頁1 0 0,賜 文 彦博已下請舉樂不許批答二首,蘇軾2 9宋播芳大全除 張 俊 兩 鎮 節 度使麻卷二,頁5 8,宋播芳大全3 0汪藻除韓 世 忠 兩 鎮 節 度使麻卷二,頁
15、6 0,宋汪藻3 1樂明龜賜 陳 敬 瑄 太 尉 鐵券文卷 二,頁7 1,唐 樂 明龜李植在 凡例 第六條云:“二家所選各分門類,不以作者世次爲先後,今取二家滚合爲一,謄寫之際未免先後舛序。且 詞致 所抄 英華 翰苑等書不斤作者名,今不暇尋閲補録,蓋迫於榟役之限也。”他編選 程選 時,將兩書中的篇目合二爲一,因刊印匆忙,并未核對或補充每篇的作者署名,這就造成了 程選 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先後舛序”,二是延續了 四六全書 的“不斤作者”,卷一的3 1篇儷文問題尤爲明顯:首先是先後順序混亂,如第二篇 詔册周王爲并州都督文,儷語 四六全書 都收入“册文”中,程選 雖未細分子目,但在詔文中插入一篇册
16、文,還是比較突兀。既然兩種底本都收録了 詔册周王爲并州都督文,程選 又選自何書?我們將三書進行對校,有四點可以判斷 程選 此篇出自 四六全書:一、四六全書 署名“唐上官儀”,儷語 無署名,程選 亦署名“上官儀”;二、儷語 此篇收入卷五,由表二中的卷數、頁碼來看,其上下篇目都出自卷一,頁碼前後承接,選目時應不會突然插入出自卷五的文章;05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三、由表二來看,程選 卷一的“詔”都出自 儷語,這篇是册文,出自 四六全書 更合理;四、再比對三書此篇文字,程選 的内容與 四六全書 一致,而與 儷語 有較多不同。其次是作者署名訛誤較多。如篇目一 追贈比干詔 選自 儷語,原文未署名,
17、因 儷語 上文有周茂振 舉賢良詔,雖然其後數篇都無署名,李植在選入 追贈比干詔 時,還是承上文也署名“周茂振”。實際上,儷語 篇目後一般都會標注作者姓名,如與前文作者相同,則會標明“前人”或“同人”,未署名者則多是無法確定作者爲何人,或是漏掉署名的,不能視作承前省略。李植在編選時似未注意到此點,較多將未署名的篇目承上文標注作者名。又如第2 2篇 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蘇軾贈太師誥,出自 儷語 卷四,無署名,但上文是署名吕伯恭的 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誥,程選 也承此文署名“吕伯恭”,而非署名“吕祖謙”,實際此文作者已不可考。再如卷一篇目三 隆祐皇太后告天下立康王手詔 及篇目四、五兩篇 親征詔,是 儷
18、語 中相鄰的三篇作品,都無作者署名。隆祐皇太后告天下立康王手詔 爲汪藻四六文名篇,儷語 可能漏掉了署名,程選 補上了汪藻之名,這是正確的,但又將兩篇 親征詔 歸之於汪藻,這就比較草率,實際上這兩篇 親征詔 的作者分别是沈與求、陳康伯,二人文集中都收入了對應的作品。雖然李植將兩種選本中的篇目“滚合爲一”,但要判斷 程選 中的篇目出自哪種選本并非難事:首先,李植在 凡例 中兩次强調了 四六全書 抄選自 文苑英華 播芳大全 翰苑新書,所以 程選 中凡標注以上三種典籍及 宋文鑑 者都出自 四六全書。其次,根據 程選 所選篇目在 四六全書 儷語 中的位置、署名情况,再對兩書都有的篇目内容進行比對,大致能
19、判斷 程選 全書的來源,如卷一的3 1篇儷文,表二中打“”者,即表示文章出自此選本。這是 程選“先後舛序”“不斤作者”兩大問題在卷一中的集中表現,就全書來看,編排造成的混亂有三種情形:15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 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誥 收入吕祖謙 東萊集 外集卷三,可以確定爲吕氏作品。分别見沈與求 沈忠敏公龜溪集 卷四(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本)、陳康伯 陳文正公文集 卷二(清刻本)。第一種情况,同一作者同體裁同類型的儷文因來自不同選本,在編排時會被前後分隔開來。當李植要集中選擇某一作者作品時,會優先考慮 儷語。因爲 四六全書 分門别類編排,子目又極爲瑣細,同一作者的作品會分散於全書各個部分,儷語 只分
20、大類,如“表”爲一大類,雖然在編排上會暗含賀表、慰表、謝表等的順序,但因其下不再按内容或人物身份繼續細化,就可以將同一作者的作品相對較爲集中地歸攏在一起。如 程選 卷五第九至第二十三篇爲劉克莊的賀啓、謝啓等,都出自 儷語 卷十二、十三,卷六的第九篇 賀湯司諫啓 同爲賀啓,却又出自 四六全書 卷九,同一類型儷文分收在兩卷中就比較混亂。第二種情况,李植想集中收録同一作者的作品,却又對 儷語 中的篇目不滿意,就會再從 四六全書 中選擇數篇,使兩書篇目真正混雜在一起。如 程選 卷三收入歐陽修表文數篇,觀文殿學士知亳州乞致仕第二表 出自 儷語 卷十,觀文殿學士知亳州乞致仕第三表 出自 四六全書 卷六,蔡
21、州乞致仕第三表 又出自 儷語 卷十,謝賜漢書表 謝擅止散青苗錢放罪表 則出自 儷語 卷七,前三篇爲致仕表,後兩篇爲謝表,爲了集中同一人的作品,將内容差别較大的文章編排在一起同樣不太合適。第三種情况則可能是因爲編排的隨意性造成的,如卷二表類,第3 1、3 2篇分别爲蘇軾的 再謝宣召入院表 再入翰林謝表,都出自 儷語 卷七,第3 4至3 7同樣是蘇軾的謝表,分别爲 謝除中書舍人表 再入翰林謝表 英州謝上表 密州到任謝上表,出自 儷語 卷八。這六篇謝表在 儷語中雖分屬卷七、卷八,篇目順序上却是連貫在一起的,在 程選 中却被第3 3篇 謝除樞使兼參知督師表 隔開了,此表出自 四六全書 卷五第3頁,署名
22、“宋播芳大全”,作者實爲方岳。同卷的第3 8篇至4 6篇都出自 儷語 卷八,頁碼順序也是由小到大,没有錯亂。從第4 7篇至5 0篇又出自 四六全書,頁碼與第3 3篇順連而下。卷三表類,第1篇是潘時 蜀帥到任謝表,同樣出自 四六全書 卷五,頁碼也承接卷二的第5 0篇。第2篇至第1 0篇同爲謝表,出自 儷語 卷九,頁碼上承卷二的第4 6篇。第1 1篇至第1 4篇又出自 四六全書 卷五,頁碼承接第1篇潘時的 蜀帥到任謝表。以上都爲謝表,但卷二的第3 9篇張舜民的 謝賜資治通鑑表、第4 3篇孫覿的 代高麗王謝賜燕樂表 與卷三第2篇洪遵的 代樞密使謝賜玉帶表,都爲錫賫謝表,其他全是與赴任就職相關的謝表。
23、因爲卷二的第3 4至第4 6篇都25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出自 儷語,第3 9與4 3兩篇雜在其中不會太突兀。而洪遵這篇被出自 四六全書 的五篇謝表與前面的文章隔開,前後又都是赴任就職謝表,内容上就與相鄰的各篇格格不入。以上内容如下表所示(見表三):表三儷儷文文程程選選作作者者篇篇名名四四六六全全書書儷儷語語卷二3 1蘇軾再謝宣召入院表卷 七,頁1 1 0,蘇子瞻3 2蘇軾再入翰林謝表卷 七,頁1 1 1,蘇子瞻3 3宋播芳大全謝除樞使兼參知督師表卷五,頁3,除 樞 使兼 參 知 督 師 表,宋播芳大全3 4蘇軾謝除中書舍人表卷八,頁2,蘇軾3 5蘇軾再入翰林謝表卷八,頁5,蘇軾3 6蘇
24、軾英州謝上表卷八,頁8,蘇軾3 7蘇軾密州到任謝上表卷八,頁1 2,蘇軾3 8吕惠卿建 寧 軍 節 度 副 使謝表卷八,頁1 7,吕惠卿3 9張舜民謝賜資治通鑑表卷八,頁2 4,張舜民4 0張舜民謝諫議大夫表卷八,頁2 6,張舜民4 1曾肇謝史成受朝奉郎表卷八,頁3 6,曾肇4 2鄒浩謝復官表卷八,頁5 5,鄒浩4 3孫覿代 高 麗 王 謝 賜 燕樂表卷八,頁6 1,孫覿4 4汪藻謝除翰林學士表卷八,頁6 8,汪藻4 5汪藻謝除太子賓客表卷八,頁7 6,汪藻4 6張守越帥到任謝表卷八,頁9 6,張守35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續表儷儷文文程程選選作作者者篇篇名名四四六六全全書書儷儷語語4 7宋播芳
25、大全除兵部尚書謝表卷五,頁1 3,宋播芳大全4 8宋播芳大全除刑部尚書謝表卷五,頁1 5,宋播芳大全4 9宋播芳大全除吏部侍郎兼給事中謝表卷五,頁1 6,宋播芳大全5 0翰苑新書謝除學士表卷五,頁3 3,宋翰苑新書卷三1潘時蜀帥到任謝上表卷五,頁5 4,宋潘時2洪遵代 樞 密 使 謝 賜 玉帶表卷八,頁1 0 3,洪遵3周必大謝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表卷九,頁1 0,周必大4周必大謝除禮部侍郎表卷九,頁1 2,周必大5真德秀謝除户部尚書表卷九,頁3 2,真德秀6真德秀謝除禮部侍郎兼直院侍讀表卷九,頁3 4,真德秀7真德秀謝宣召入院表卷九,頁3 5,真德秀8真德秀江東漕謝到任表卷九,頁3 7,真德
26、秀9真德秀謝復官表卷九,頁4 0,真德秀1 0真德秀再知泉州謝表卷九,頁4 2,真德秀1 1唐庚謝除成都轉運表卷五,頁6 2,宋唐庚1 2袁説友浙東提舉到任謝表卷 五,頁6 3,宋 袁説友1 3翰苑新書林 金 部 謝 除 浙 西倉表卷五,頁6 7,宋翰苑新書1 4李劉知榮州謝表卷五,頁8 4,宋李劉45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很明顯,卷二第3 3篇 謝除樞使兼參知督師表 應移到第4 6篇張守的 越帥到任謝表 之下,卷三第2篇洪遵的 代樞密使謝賜玉帶表 則應下移到同卷錫賫謝表第1 7篇魏良臣的 謝賜御制孔門七十二賢贊表 之前或第2 1篇張守的 謝紹興府行宫賜本府充治所表 之後。如此調整,程選
27、 的編排才比較合理,可以减少“先後舛序”的問題。除了以上編排順序的混亂,程選 中還有六篇文章不見於 四六全書與 儷語,分别是卷三王安石的 除雱正言待制謝表,卷七歐陽修的 謝校勘啓,卷九崔文昌(致遠)的 黄巢檄,卷十駱賓王的 楚國寺宴序 餞陸道士陳文林序 餞李八騎曹序,李植在 凡例 中只交待了選入 黄巢檄的原因:“文昌檄黄巢文本入唐所作,又我國詞藻所本,故并以世次采附焉。”崔致遠(8 5 7?)被譽爲“東國文學之祖”,他雖是新羅人,但曾入唐求學、應試、爲官,其駢文也被認爲是東國儷文之始,申緯(1 7 6 91 8 4 7)云:“孤雲學派自唐云,畢竟東人長儷文(崔文昌學駢儷、詩律於唐朝,鷄林人始解
28、製作,此爲東方文字之源頭也)。”其他數篇亦應有入選的理由。另一可能,也許是他人意見在選本中的體現,鄭百昌序云:“觀海李君子時實同商確,而不佞亦與聞其一二焉。”李植 凡例 亦云:“遂與同席觀海李子時、玄谷鄭德餘商確去就,開榟訖功。”則李敏求(1 5 8 91 6 7 0)、鄭百昌參與了 程選 的編選,就入選篇目提供過意見,比 儷語 四六全書 多出的五篇也可能是這二人的選擇。程選 的另一問題是“不斤作者”,李植在刊印前未能核檢作者姓名,所以書中張冠李戴或姓名缺失的情况較多,他“不暇尋閲補録”,我們則需要一一核對,以免影響 程選 一書的使用。現將需要更正或補充作者姓名的篇目列表如下(見表四):表四序
29、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序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一1追贈比干詔周振茂佚名四5賀龔參政啓未署名陸游4親征詔汪藻沈與求7賀周參政啓李劉陸游55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申緯 警修堂全稿 册七 次韻篠齋夏日山居雜詠,韓國文集叢刊 第2 9 1册,頁1 5 4。續表序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序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5親征詔汪藻陳康伯9賀葉樞密啓宋播芳大全陸游1 0祥興登寶位詔未署名陸秀夫1 0賀陳簽書啓未署名李劉2 1皇 叔 集 慶 軍 承宣 使 封 東 平 郡王制洪遵吕祖謙2 9重 修 武 夷 書 院題助賮啓未署名熊禾2 2故 禮 部 尚 書 端明 殿 學 士
30、蘇 軾贈太師誥吕伯恭佚名五2 6賀劉内翰啓宋播芳大全 張安國2 4吏 部 侍 郎 兼 太子詹事制宋播芳大全佚名六2賀林直院啓熊克王邁2 5觀 文 學 殿 學 士文 天 祥 授 右 承相制王應麟陸秀夫1 0賀 洪 郎 中 拜 察院啓宋播芳大全李劉2 9除 張 俊 兩 鎮 節度使麻宋播芳大全汪藻1 3賀 王 秘 監 除 宗卿啓翰苑新書王邁二1賀大成樂表孟祺佚名2 2賀 郭 殿 帥 知 揚州啓胡應松應松湖1 1賀登極表鄭文源陳耆卿3 5賀監司啓宋播芳大全佚名1 7賀耕籍表宋播芳大全佚名七1 0知 嚴 州 謝 王 丞相啓宋播芳大全陸游1 9賀河清表宋播芳大全佚名1 3謝曾參政薦舉啓宋播芳大全王邁2 2
31、賀斬夔離不表宋播芳大全汪藻1 4謝 李 參 政 舉 獻納科啓未署名李劉3 3謝 除 樞 使 兼 參知督師表宋播芳大全方岳1 5謝帥臣薦舉啓未署名林豈塵4 7除兵部尚書謝表宋播芳大全楊治1 6謝監司薦舉啓未署名朱廷玉4 8除刑部尚書謝表宋播芳大全方岳1 8謝試中宏詞啓方雲冀方雲翼4 9除 吏 部 侍 郎 兼給事中謝表宋播芳大全 劉克莊 八6上魏運使啓宋播芳大全李劉65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續表序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序序號號篇篇名名原原署署名名更更正正5 0謝除學士表翰苑新書劉克莊1 8回湖北曹提舉啓宋播芳大全李劉三1 3林 金 部 謝 除 浙西倉表翰苑新書陳耆卿3 0謝陳提刑
32、舉狀翰苑新書鄭厚1 9謝 賜 玉 帶 代 嗣秀王表宋播芳大全 應松湖3 3江西祈雨青詞宋播芳大全陸游2 0謝賜衣帶鞍馬表宋吕午黄竹坡3 3三 十 六 代 天 師謝宣召表虞集佚名4 3辭免刑部尚書表宋播芳大全方岳由表四來看,書中作者姓名缺失或訛誤的情况還比較多,這又有幾種情况:第一種,如上文所言,文章出自 儷語,在無作者署名的情况下,李植會承上文作者署名,造成錯誤。如卷二第1篇 賀大成樂表,選自 儷語 卷六,無署名,上一篇爲孟祺的 賀平宋表,程選 亦承此署名“孟祺”。第二種,程選 自己承上省略作者名,如卷一選入陸秀夫三篇詔書 端宗皇帝遺詔 祥興登寶位詔 賜樞密使文天祥奬諭詔,只有第二篇無署名,可
33、能承上省略,或漏掉署名。第三種是較多的情况,程選 中的文章選自 四六全書,四六全書 又選自 宋播芳大全 翰苑新書 宋文鑑,有些是有作者姓名的,但 四六全書 未補上,程選 也同樣處理。第四種,則是不明原因的訛誤,如卷一的第2 1篇歸於洪遵名下的 皇叔集慶軍承宣使封東平郡王制,出自 儷語 卷四,署名爲“前人”,此“前人”指前面一篇 建雄軍節度使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撫使除檢校少保寧遠軍節度使殿前副指揮使制 的作者吕祖謙,并且 皇叔集慶軍承宣使封東平郡王制 還收入 東萊集 外集卷三,可確定是吕祖謙的作品,不知爲何李植會將作者標爲“洪遵”。程選 中的署名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程選 的價值,特别是當這些錯誤
34、在後人的儷文選本中被延續下來時,更讓人深感惋惜。本文對此做了一些更正,如錯得比較多的陸游、李劉、劉克莊等人的作品,翻擇他們的文集,基本可以確定作者署名,但也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卷三第2 075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篇 謝賜衣帶鞍馬表 選自 四六全書 卷六,署名“宋吕午”,程選 相同,但此篇也收入 翰苑新書 後集上卷二十三,作者則爲“黄竹坡”,那此篇作者究竟是何人還需進一步考證。二二駢文是一種美文,對偶、聲律、用典、藻飾爲其四要素,華美的文辭常掩蓋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對此歷來批評之聲很多,早在南北朝時,顔之推就稱駢文:“趨末棄本,率多浮艷。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争,事繁而才損。放逸者流宕
35、而忘歸,穿鑿者補綴而不足。”到南宋,葉適已認爲駢文“最爲陋而無用”;至元明,“降而愈壞,一濫於宋人之啓札,再濫於明人之表判,剿襲皮毛,轉相販鬻,或塗飾而掩情,或堆砌而傷氣,或雕鏤纖巧而傷雅,四六遂爲作者所詬厲”。同樣,駢文在朝鮮朝的處境也很艱難,趙仁奎 儷語 序中虚構了一位詰難者,其人云:文章不祖於六經,厭常喜新,則不足該天下之理。今此編綴拾駢儷,無益於學,殆成翫物之癖,漢人齒詞賦於博弈、卜筮,愚竊不取。詰難者代表的是時人對駢文的一種態度,視駢文爲旁門末技,於理、於學都毫無裨益。甚至有人將駢文與人品相聯繫,朴知誡(1 5 7 31 6 5 4)云:“大凡天之降才,人之禀質不能兼備。工於賦表之華
36、靡巧麗者,皆是浮薄輕淺之材質也。材質之厚重深沉可以潛心聖賢之書者,必不能工於賦表。長於治事之才而可以御衆治兵者,亦未必工於賦表。”將駢文之華美等同於人之浮薄輕淺,所論極武斷。南有容(1 6 9 81 7 7 3)也將駢文與古文對立:“國朝又尚儷文,儷文之法,善於古文者固不能工也。惟巧於尋摘、黠於補綴者,乃能工而有味。”認爲駢文寫作只是文字的尋摘、補綴。李瀷(1 6 8 11 7 6 3)更明言“古人以文章爲小技,而四六又其奴役便嬖焉”,所以“四六决85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顔之推著,王利器集解 顔氏家訓集解 卷四 文章第九,中華書局,1 9 9 3年,頁2 6 7。葉適 水心先生文集 卷
37、三 宏詞,四部叢刊景明刻黑口本。四庫全書總目 卷一百八十九總集類四 四六法海,中華書局,1 9 9 5年,頁1 7 1 9。朴知誡 潛冶集 卷二 萬言疏,韓國文集叢刊 第8 0册,頁1 1 8。南有容 雷淵集 卷十七 答某人,韓國文集叢刊 第2 1 7册,頁3 6 0。是可禁之技”。由上引數人文字,可知朝鮮文壇對駢文也頗多嚴厲的批評、指責,那李植爲何還要編選刊印 儷文程選 呢?首先,這與朝鮮的科舉考試相關。據 經國大典 記載,朝鮮朝科舉考試“三年一試,前秋初試,春初覆試、殿試”,文科初試三場都爲製述,“初場五經四書疑義或論中二篇,中場賦頌銘箴記中一篇,表箋中一篇,終場對策一篇”,覆試初場講書,
38、中場、終場與初試一樣也是製述,殿試爲“對策表箋箴頌制詔中一篇”。評分標準爲“每場上上九分,其下以次遞减,下下一分”,并特别强調“表箋則倍給”。由此可見,表、箋、制、詔在文科科舉考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表、箋更是得分的利器,所以要參加科舉考試,苦練表、箋、制、詔等文體的寫作就非常必要。其次,與事大文書多爲表箋有關,特别是在壬辰倭亂時,朝鮮因辨誣、請兵等,派往明朝的使節絡繹於道路,傳送文書多爲表,這就使朝廷用人重擅長表文製述者,而取巧之士也更注重表的寫作,如朴知誡所言:壬辰亂時,其事上國、辨誣、請兵之際多賴表文懇切之力,故專以表取人士,乃不務讀書以養文氣,自弱冠專以詩賦及表文類抄爲事,故文科之士亦有
39、不成文理者。宣廟朝專以表取人,故得科者率多不成文理。宣廟大悟,兼以策問取人,而士習已病於駢儷文字,滿朝之士亦是以表登第者也。爲試官者徒知表文類抄,不讀實學聖賢書及大家文字,故士子之作策亦用賦表四六對偶之文字者見取於科場。其讀聖賢書而文氣語脉渾厚深奥者,則主試者多不曉解,况能悦而取之乎?試官之所悦,舉子之所就也。朴氏所言或略有偏激,但對文風之變化所論甚詳,宣祖(1 5 6 81 6 0 8在位)朝,特别是壬辰倭亂後,朝鮮取士重表文,如此則駢儷之文盛行,文風亦趨於華靡巧麗。李植參加過的考試有監試、式年文科試、生員試、謁聖試、别試等,曾多次落榜,最後一次:“初試榜中第二名,表文爲時所稱賞,殿試中第七
40、名,非95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李瀷 星湖先生僿説 卷二十三 經史門四六可禁,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2 0字1 0行。經國大典 卷三 禮典,亞細亞文化社,1 9 8 3年,頁2 0 72 1 3。朴知誡 潛冶集 卷二 萬言疏,韓國文集叢刊 第8 0册,頁1 1 7。始望也。”他科舉成功得力於表文的加持,也就更能體會表文等駢文文體在科舉考試中的作用;同樣,他也深知表箋之文在與中國的國事交往中至關重要,他在 凡例 第三條云:“本朝以表箋係是事大文書,試士之時第之於策論之上,倍其等畫。”第七條亦云:“今兹 程選 本爲事大文書模楷。”所以他要編選 程選 指導後學,讓駢文在科舉考試、與中國的文書往來中發
41、揮更大的作用。儷文的實用性可謂儷文編選者的共識,正如趙仁奎 儷語編類序所言:今夫賞罰號令必因詔誥制敕,從容敷奏必托表箋章奏;縉紳交際之書啓,通問慶吊之往復,亦所以順人情而節文之。至於運籌幕府、奏捷獻功者,皆在於檄文露布。宴飲侑歡,樂語之所以設也;營建慶成,上梁之所以文也。不特此爾,青詞、疏語之祝釐求福,序志碑銘之叙述功德,皆日用常行之不可闕者,豈止尋章摘句供文墨嬉笑之具而已?駢儷之文文體豐富,運用範圍亦很廣泛,大至國事交往、君臣關係,小至日常書信、交際應酬,都可以用儷文的各種文體來表現,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體樣式,不能僅將其視爲“諛佞浮誇”的炫技之作棄之不顧。鄭百昌的 儷文程選序 與趙仁
42、奎一脉相承:今君臣上下之間、交聘大小之際,辭命言語必托於是,以至搢紳慶吊之禮,科場彀率之文,聲韻模範各有定式,則此固館閣韋布之不可闕焉不習者也。同樣强調了駢驪之文在各種場合的實用性。既然表箋等文體如此實用,而用駢文表現又很容易偏於華麗浮誇,那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讓實用性儷文發揮真正的效用,擺脱雕蟲篆刻、抽黄媲白的批評呢?如果能有一本合適的駢文選本對文人學子的寫作進行指導也許是一不錯的選擇。李植對此有自己的思考,凡例 第二、三、四條云:今按趙選專主對偶工麗,故略於唐而博於宋,六朝則全闕焉。李選則推原淳古,多取儷之近於行文者,故自漢魏以下無不采焉,而宋季及元則全闕焉。以余所見,詞致 之選非不爾
43、雅,而其近於文者則非06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李植 澤堂集 别集卷十七 叙後雜録,韓國文集叢刊 第8 8册,頁5 4 95 5 1。當世館閣體制,故不得不專取對偶,就二家之所同者選之,乃其略纖巧崇渾厚之作則於 詞致 多取焉。科場務爲新巧,則 儷語 之選近之;館閣取其達意,則 詞致 之選幾矣。至於徐、庾、四杰諸賢之作所謂六朝體者,聲韻最高,乃是四六本源,而以非今世當行體制,故學士大夫傳習者絶少。今 程選 所取專主館閣場屋體制所宜,而於六朝體亦不忍盡棄,取其尤爲膾炙者如干篇,又以庾、王四大篇附於卷末,俾學者各極其趣焉。此三條有以下兩層意思:一、四六之文,有六朝與唐宋之别。其所選重實用性,適用
44、於科舉考試及官場文書才是他看重的。徐陵、庾信及初唐四杰的駢文雖是四六源流,有著很高的價值,但當下已不實用,所以只選擇一些膾炙人口的篇目收入 程選 中,此外又將庾信的 哀江南賦、王勃的 益州夫子廟碑 九成宫賦 乾元殿頌 四篇大賦收入别集中,具體統計數據如下:駱賓王1 2篇,王勃4篇,楊炯3篇,庾信8篇,徐陵僅1篇。以上意思,李植在寫於仁祖二十五年(1 6 4 6)的 作文模範 中有更爲直接明 晰 的 表 述:“四 六 之 文,亦 有 古 有 今。古 四 六,學 之 難 而 無 所用古四六,徐、庾爲上,四杰次之,取其宏大絶妙者,人各二三篇,以助藻麗之氣,雖學今文不可廢也。”所以李植選四六文尤爲强調
45、的是“有用”,以及方便學習。二、李植認爲趙仁奎 儷語 重對偶工麗,李天麟 四六全書 更偏重近於散文者,而近散文的儷文不適用於當下的館閣體,所以他優先選擇的都是對偶工麗的駢文,但在風格上,他則更偏向於“渾厚”之作。這也是李植重“中正温雅”之作在儷文編選中的體現。他在晚年曾有 示兒孫等 作,云:“悖理炫奇之文勿爲挂眼。詩賦四六等作亦以中正温雅爲主,而讀之習之。而孟浪浮雜贗剿之體樣切勿出口,方爲有用之文,達施之具也。”爲文的依據則是儒家經典:“大抵文章不可别作一事看,以經書爲根本,而於科文中習其渾雅平粹之作,亦不失爲狀元,而其用大矣。學虚誕怪奇之文,雖是捷徑,是有命焉,未必得也。終身面墻陷坑不得爲士
46、矣。有何益哉?此16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 澤堂集 别集卷十四 作文模範,韓國文集叢刊 第8 8册,頁5 1 9。非直截第一向上訓説也。”文學創作不是一種運用文字的技巧,而與人的學術修養、爲人處世密切相關。學習詭異之文,因爲風格獨特,容易引人注目,也許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却不是長久立身之地,所以入門要正,寧求“渾雅平粹”,不作“虚誕怪奇”。朴知誡在批評科舉以儷文取士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認爲這會導致士人“不務讀書以養文氣”“不讀實學聖賢書及大家文字”,“科場唯取賦表之華靡巧麗,故占第之士或未必賢能,而率多浮薄輕淺之徒”。所以,李植在强調對偶工麗的同時又重“渾厚”的風格,在文風與人品間似乎達成了一種
47、和諧。李植特别强調儷文的對偶工整,編選 程選 又是爲了讓文人學子更好地學習駢文寫作,所以在刊印 程選 時采用了比較特别的方式,也就是雙行排印,將對偶的句子對稱排列,領起字、虚字、助詞等單獨成行(見圖1)。如蘇軾 賀車駕幸太學表 的首兩句“輦回原廟,既崇廣孝之風;幄次儒宫,復示右文之化”,并排排列,對偶、聲韻都更爲明晰,也更方便後學揣摩體會;“臣聞”“恭惟”等領起詞則單獨成行,看起來很清楚。圖126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二十四輯 澤堂集 别集卷十四 示兒孫等科文工夫,韓國文集叢刊 第8 8册,頁5 1 5。既然古四六非 程選 所取,李植主選的就是今之四六,體現在選本中就是宋人儷文約2 7 1篇,占
48、全部駢文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其中入選最多的數家如下表(見表五):表五作作者者李李劉劉 劉劉克克莊莊 蘇蘇軾軾陸陸游游 真真德德秀秀 方方岳岳汪汪藻藻 歐歐陽陽修修王王安安石石吕吕祖祖謙謙文文天天祥祥合合計計原篇數3 22 31 41 31 08866651 3 1更正後3 62 51 41 81 01 1866651 4 5就原篇目數來看,僅這1 1人的入選篇目就達1 3 1篇,占宋人四六的一半左右。除吕祖謙外(吕祖謙的情况留待第三部分分析),其他1 0人都是宋四六文中的代表作家,從北宋初到南宋末,足以構建起一部宋四六文史。施懿超在 宋四六研究綜述 中評價2 0世紀8 0年代以後宋四六文的研究
49、狀况時,認爲程千帆、吴新雷二先生的 兩宋文學史“對宋四六的研究可以説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此論斷現在看來同樣準確,我們不妨先參照 兩宋文學史 第十一章 宋四六的内容來看看 程選 中的這1 0位作家在宋四六史上的地位。關於駢文的發展史,陳振孫云:“四六偶儷之文,起於齊、梁,歷隋、唐之世,表章、詔、誥多用之。然令狐楚、李商隱之流,號爲能者,殊不工也。本朝楊、劉諸名公猶未變唐體,至歐、蘇始以博學富文爲大篇長句,叙事達意,無艱難牽强之態;而王荆公尤深厚爾雅,儷語之工,昔所未有。紹聖後置詞科,習者益衆,格律精嚴,一字不茍措。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就北宋36李植 儷文程選 研究宋四六之外的駢文,除
50、上文所説的駱賓王1 2篇、王勃4篇、楊炯3篇、庾信8篇、徐陵1篇,還有李嶠、陸機各2篇,尹尚義、沈約、梁宣帝、上官儀、樂明龜、常衮、令狐楚、吕温、許敬宗、王績、王維、張説、柳宗元、崔致遠、王搆、元好問各1篇,共2 8篇,則宋人四六約2 7 1篇,占全部3 1 9篇的8 5%左右。施懿超 宋四六研究略述,文學遺産2 0 0 4年第2期,頁1 5 3。程千帆、吴新雷 兩宋文學史 第十一章 宋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年,頁5 1 95 6 0。陳振孫 直齋書録題解 卷十八汪藻 浮溪集 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年,頁5 2 6。而言,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宋初,楊億、劉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