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張之洞與曹元弼的《十四經學》.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51211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張之洞與曹元弼的《十四經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張之洞與曹元弼的《十四經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張之洞與曹元弼的《十四經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 張之洞與曹元弼的十四經學李 科内容摘要 隨着近代社會危機的加劇傳統經學也面臨着來自各方面的危機尤其是甲午海戰後以“中體西用”思想爲指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得作爲中學核心的傳統經學受到了以維新派爲代表的新學的質疑和挑戰 出於造就人才、維護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應對維新派對傳統經學、名教綱常的批判與否定以及對西方自由平權説和孔子托古改制説的宣傳所帶來的挑戰張之洞在通經致用的思想之下提出經學通大義的經學轉型方案並且在勸學篇内篇中提出提要鉤玄的治經七法屬曹元弼依例編纂十四經學作爲學堂教科書 張之洞的經學轉型方案和曹元弼的十四經學在不同程度上對維新派等的批判進行

2、了回應 但是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之下加上張之洞與曹元弼經學轉型的思路和方式過於保守最終隨着清朝的崩潰而失敗儘管這次轉型嘗試失敗了並且曹元弼十四經學亦未完成但是張之洞所示治經七法以其合理的體例和高度的概括性以及曹元弼周易禮經孝經三學精審的内容在今天的經學研究中仍然具有價值關 鍵 詞 張之洞 曹元弼 康有為 十四經學 經學轉型一 緒論傳統經學自漢武帝采用董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表章六經”以來便與中國歷朝歷代的社會政治發展密切相關 蓋政治在文化學術上採取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經學新的發展變化而經學的發展變化又同樣爲社會政治的發展變化提供理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班固:漢書卷六武

3、帝紀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論依據和智力推動 在鴉片戰争以前中國政治和學術在每一次危機面前的成功轉型與突破基本上都是在中國自身文化體系内部發生和完成的 而鴉片戰争之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憑藉着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生産力進步以及通過文藝復興、資産階級革命帶來的文化與制度保障以武力將東方古老的中國拉入西方殖民擴張的範圍 由此爲中國所帶來的危機便不同於以往自身文化内部的危機而是來自全新的不同文明的衝擊 在危機出現之初有志之士在思考救亡圖存之法時大多只停留在對以船堅砲利爲代表的西方先進技術的認識於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其後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又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爲原本輔以諸國

4、富強之術”的以中學爲本而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 其後沿着這種思路論述中學、西學關係的學者漸多而且同光年間興起的洋務運動也正是沿着“中體西用”的思路來進行實踐的但是甲午戰争中清廷的戰敗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中體西用”思想的失敗 於是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爲代表的新學派便開始突破“中體西用”的思想局限大力宣傳西方思想學説倡導自由平權學説並試圖採用西方君主立憲政體仿日本明治維新推動變法改革 在宣傳西方思想學説和政治制度的同時作爲“中體”核心的傳統經學和更深層次的綱常倫理以及與之相應的禮樂制度也受到了質疑與批判 對於受傳統政教相維和經正庶民興等觀念影響的保守派士大夫而言保國、保教、保種三事一以貫之

5、而要廢除中學、名教綱常推動自由平權以保國、保種、保教簡直大逆不道 但隨着危機的加深和批評否定聲音的越來越猛烈一些保守派士大夫也不得不考慮傳統經學的轉型以應對現實危機並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需要作爲晚清保守派代表的張之洞同時也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和洋務運動後期最有影響的人物在面對晚清社會危機和推行“中體西用”實踐的過程中即在有意識地思考傳統經學的轉型 光緒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爲了應對來自維新派思想的挑戰和解決培養人才的現實需求張之洞撰勸學篇一書爲經學轉型開出了具體方案而其屬曹元弼撰十四經學則是經學轉型的具體嘗試 因十四經學直至清亡只完成並刊刻了周易學禮經學和孝經學三部且流傳未廣因此歷來學者對這次經學

6、轉型的嘗試關注不多 在現有關於曹元弼禮經學孝經學的研究成果中亦少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年第 頁關於“中體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變可參見戚其章:從“中本西末”到“中體西用”中國社會科學 年第 期第 頁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有關注其在近代經學史中所具有的轉型意義因此拙文即從張之洞推動近代經學轉型的角度來探討曹元弼的十四經學二 傳統經學在晚清面臨的困境與危機 (一)漢學考據面臨的困境與危機作爲清代主流學術的漢學考據繼承了明末實學思潮並吸取了清初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對明代空疏學風的批評走上了一條由小學通經、強調嚴密考證的道路在清初具有補偏救弊之功 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雖然也從

7、事考據但考據只是通經的一種方法是對宋明理學末流的矯正而通經之後尚有致用 隨着漢學考據的發展至乾嘉時期達到頂峰如吴派惠棟、江聲、王鳴盛、錢大昕皖派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王引之以及繼起的揚州諸儒名家輩出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績 伴隨着漢學考據“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盛況的到來也與清初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提倡的經世致用漸行漸遠 儘管經世致用之言偶亦見諸筆端但是其學術之實已罕見經世致用的傾向 不論是由於承平時期經世致用並非當務之急還是因清初文網嚴密的影響漢學在脱離經世致用的追求之後其溺於訓詁考證而於現實不甚關注的流弊也逐漸顯現 隨着老師宿儒的相繼凋零以及太平天國對乾嘉考據學中心安徽、江

8、蘇、浙江等地的摧殘“公私藏書蕩然無存未刻的著述稿本散亡的更不少許多耆宿學者遭難凋落後輩在教育年齡也多半失學”迨大亂戡定繼起者儘管還延漢學考據之餘緒但已少有能領袖群倫的大儒推動其繼續發展而其末流則愈流於繁難瑣碎、炫博好奇、脱離實際面對相繼而來的内憂外患毫無應對之策 因此此時不論是宋學派還是今文學派都對漢學考據提出了尖鋭批評如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云:當乾隆中葉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 考核一字累數千言不能如張敬煜:曹元弼禮學思想研究 以禮經學爲考察重點(江西師範大學 年碩士論文)、畢研哲:曹元弼禮經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 年碩士論文)、陳壁生:追尋六經之本 曹元弼的孝經學(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9、)年第 期)、張付東:曹元弼的孝經學研究(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年第 期)等多就曹元弼各經學内容進行深入探討但對禮經學孝經學在近代經學史中的轉型意義卻幾乎没有涉及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休别立幟志名曰“漢學”又如朱一新批評云:徒沾沾名物器數繁稱博引震炫一世而治術學術之廣大精微者轉習焉不察國事人心亦復何補?若當多事之秋則治經不如治史之尤要又如作爲張之洞同僚的張佩綸亦認爲“居今日而論儒術漢學家流于瑣碎于小學尚未深通輒拾乾嘉諸儒唾餘摇唇鼓舌所謂碎義逃難者正漢儒之所鄙”“必泥漢學不過歸于無用”相較於前者康有為、嚴

10、復等維新派人士在面對現實危機時顯得比較激進因此對舊學的批評也更爲激烈並且夾帶私貨 如康有為早年求學于朱次琦門下時即對漢學考據沉溺故紙堆表示懷疑以爲“日埋故紙堆中汩其靈明”“思考據家著書滿家如戴東原究復何用”其後康有為又借對古文經的否定來批判否定清代漢學 如其將古文經皆斥爲劉歆挾校書之權附新莽所僞造東漢賈、馬、許、鄭等所傳皆僞經那麼清代漢學所推崇的賈、馬、許、鄭之學就自然也都是僞學了 因此康有為説:“凡後世所指目爲漢學者皆賈、馬、許、鄭之學乃新學非漢學也”在否定東漢古文經和古文學之後康有為又進一步否定由小學通經這一清代漢學家奉爲金科玉律的治學路徑如云:歆旣徧僞羣經又欲以訓詁證之而作爾雅心思巧密城

11、壘堅嚴此所以欺紿百代者歟!然自此經學遂變爲訓詁一派破碎支離則歆作俑也由此而言則清代漢學家之求古音古義“何異磨磚而欲作鏡蒸沙而欲成飯”既然東漢古文經、古文學和由小學通經的治學方法皆爲劉歆所僞那麼“諸儒用力雖勤入蔀愈深悖聖愈甚”清儒所標立之漢學實乃“沈溺天下相率于無用”在面對時曾國藩:曾國藩詩文集文集卷三歐陽生文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徐世昌等:清儒學案卷一八五越縵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張佩綸:張佩綸日記蘭駢館日記(光緒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南京:鳳凰出版社年第 頁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康有為:新學僞經考卷首新學僞經考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康有為:新學僞

12、經考第 頁康有為:長興學記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康有為:長興學記第 頁康有為:長興學記第 頁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局危機推動變法改革時嚴復將漢學也同樣列爲“中國宜屏棄弗圖者”認爲漢學考據爲“無用”之學非當今救亡所急如救亡決論云:魏碑晉帖南北派分東漢刻石北齊寫經 戴、阮、秦、王直闖許、鄭深衣幾幅明堂兩个 鐘鼎校銘珪琮著考秦權漢日穰穰滿家 諸如此倫不可殫述然吾得一言以蔽之曰:無用 非真無用也凡此皆富強而後物阜民康以爲怡情遣日之用而非今日救弱救貧之切用也漢學考據在面對晚清危機時之所以會受到如此激烈的批評正如梁啓超所言:當文恬武嬉之既極稍有識者咸知大亂之將至 追尋根原歸咎于學非所用則最尊嚴之學閥自

13、不得不首當其衝對於清代學術而言最尊嚴之學閥即漢學考據 而漢學考據以批判宋明理學末流空疏無用起家最後又落入“學非所用”之譏一方面是由於漢學考據逐漸拋棄了“經世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與研究範圍的拘迂有關如梁啓超的分析:就中成績最高者惟訓詁一科然經數大師發明略盡所餘者不過糟粕 其名物一科考明堂考燕寢考弁服考車制原物今既不存聚訟終末由決 典章制度一科言喪服言禘祫言封建言井田在古代本世有損益變遷即群書亦末由折衷通會既無“經世致用”之目的那麼漢學考據即無需觀照現實亦無需接觸新知爲考古而考古所聚訟紛紜者看似實學實則脱離現實徒耗費精力“則其爲空也與言心言性者相去幾何”事實上從後面張之洞和曹元弼推動經學轉型的實

14、際來看他們對漢學考據的這些流弊是有清楚的認識的 换而言之漢學考據的流弊不僅是促使他們推動經學轉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們在轉型實踐中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只是其立場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康有為、嚴復等維新派那樣對漢學進行否定 (二)宋明理學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儘管清代學術主流是乾嘉漢學但是清承前明舊制依然以宋明理學取士可以説清代官方學術仍然是宋明理學 北宋學術自胡瑗以來尚且經術、政事並舉自王安石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第 頁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第 頁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變法後“君子”“小人”之辨、“義利”

15、之辨日漸精細深入使得理學的發展越來越走向鞭辟向裏一路至明代陽明心學的興起和發展宋明理學向内一路發展到了極致其末流則空談心性而疏於致用以至於自明代中晚期以來伴隨着實學思想和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對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的批判聲音就一直不斷 尤其是明亡的教訓使得清初士人對明代空疏學風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與批判並且紛紛向古典回歸以濟理學末流的空疏之風然而宋明理學發展至明代其空疏之風流弊已甚而有清一代又無如朱子、陽明一樣的理學大儒崛起未能將理學推陳出新實現新的突破和發展 因此儘管理學在康雍時期和咸同時期有所復興但學界對其批評幾乎貫穿了整個清代 當近代面臨來自西方列強的威脅之時理學家大多持“嚴夷夏之防”的觀

16、念對西學、西技、西政多持排斥態度而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力主“中體西用”而“師夷長技”的理學名臣也因甲午海戰中清廷的戰敗而宣告失敗 以至於在一些激進知識分子眼中理學在應對晚清社會危機時毫無用處如嚴復謂其“一言以蔽之曰無實”康有為言“自宋至明爲向壁之虚學”在制度層面自元末以來即以理學作爲教民養士、選官用人的官方學説 這一方面可以從制度上保證理學在全國的傳播並處於官方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一大批理學名臣脱穎而出成爲國家治理的人才保障 但是隨着理學被定爲科舉功令也便成爲食禄之所在因此大批士子前赴後繼可能並不是爲了追求理學的聖賢人格而是追逐功名利禄 尤其是明代採用八股文取士並爲清朝所延續使得

17、士子有了可以訓練的程式 這在很大程度上科舉的形式已經大於内容了理學修、齊、治、平的理論體系遠不及尋章摘句的帖括之學 在功名利禄驅逐之下士人群體的空疏矯造之風甚至較理學本身末流所導致的空疏之風更甚 因此在面對社會危機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時候尤其是國無其人或皆庸碌之輩時作爲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和八股文便成了直接的批評對象比如明末清初顧炎武、黄宗羲等對八股文的激烈批判即是同樣晚清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列強入侵而不能有效應對時也越來越多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八股文和科舉制 如康有為批評云:詳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一章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年第 頁例如顧炎武以經學濟理學之虚黄宗羲對陽明心學的改良並以史學濟其虚孫

18、奇逢師弟相傳更是從道統和義理上折衷程朱、陸王以變宋明理學末流空疏之風以至於其門在康雍時期理學名臣輩出 王夫之則回歸北宋張載之學其學於咸同時期經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倡導而逐漸爲學界關注並且曾、左、胡以理學名臣身份戡夷咸同大亂、陝甘回變挽清廷於危亡之中而有“同光中興”使得在乾嘉漢學極盛之下理學重新復興 顔李學派則直接回歸六經強調事功不事虚辭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康有為:桂海答問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蓋以功令所垂解義只尊朱子而有司苟簡三場只重首場 故令諸生荒棄群經惟讀四書謝絶學問唯事八股 雖有經文五義皆以短篇虚衍雖有策問五道皆依題字空對 但八股清通楷法圓美即可

19、爲巍科進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道司馬遷、范仲淹爲何代人漢祖、唐宗爲何朝帝者 若問以亞非之輿地歐美之政學張口瞪目不知何語矣 既流爲笑語復秉文衡則其展轉引收爲若何才俊乎?嚴復認爲八股之害有三:“其一害曰錮智慧”“其二害曰壞心術”“其三害曰滋游手”“有一於此則其國鮮不弱而亡況夫兼之者耶”?因此他認爲中國之變法“莫亟於廢八股”當他們在讀到清初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對科舉、八股的批判時便會産生一種共鳴“覺得句句親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這件束縛思想、錮蝕人心的惡制度拼命”不論是科舉還是八股程朱理學都是其所依據的學説因此對科舉和八股的批判不免遷怒于理學 廢除八股和科舉理學則不爲功令漢學又爲僞經那麼以什麼内容作

20、爲選拔人才的依據?如何能够保證所選之才爲國用而不爲敵用?張之洞和曹元弼在經學轉型的實踐中強調漢宋兼采不廢宋學或正慮及此點 (三)托古改制與自由平權説的挑戰既然傳統經學的漢學和宋學在面對近世社會危機時皆顯得毫無用處並且甲午海戰也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以“中體西用”爲指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那麼要救亡圖存便不能還拘守既有的“中體西用”之論了 嚴復救亡決論云:驅夷之論既爲天之所廢而不可行則不容不通知外國事 欲通知外國事自不容不以西學爲要圖 此理不明喪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亦在此早一日變計早一日轉機 若尚因循行將無及嚴復此言實際上道出了當時大部分有志之士的心聲不論是保守派士人還是新派士人都到了應該變計之

21、時 對於新派士人而言要打破因循守舊尋求救亡與自強之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摺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第四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年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 頁嚴復:救亡決論嚴復集第 册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路必須大力宣傳介紹西方思想學説和政治制度並推行改革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打破國内保守派的阻力對中國傳統學術和政治制度進行批判和否定 經學作爲傳統思想學術的核心也是傳統政治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必然成爲批判和否定

22、的對象 對於保守派人士而言不僅要思考如何解決對外不斷地失利而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危機還必須應對來自新派士人對中學、傳統制度批判和宣揚西方思想政治學説所帶來的挑戰以康有為爲代表的維新派繼承了今文學派否定古文經的學術觀點一方面對古文經進行系統辨僞和否定 如光緒十七年康有為應梁啓超、陳千秋之請講學於萬木草堂即開始闡述其新學僞經和孔子改制之説而其新學僞經考則系統否定古文經及古文學以爲:始作僞、亂聖制者自劉歆布行僞經、篡孔統者成於鄭玄 閲二千年歲月日時之緜曖聚百千萬億衿纓之問學統二十朝王者禮樂制度之崇嚴咸奉僞經爲聖法誦讀尊信 後世漢宋互争門户水火自此視之凡後世所指目爲“漢學”者皆賈、馬、許、鄭之學乃“新學”

23、非“漢學”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經乃多僞經非孔子之經也此書一出在晚清思想界産生重大影響對傳統經學帶來巨大挑戰正如梁啓超所言:“第一清學正統派之立腳點根本動摇第二一切古書皆須從新檢查估價 此實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另一方面康有為又撰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學等書借漢代公羊學“黜周王魯”之説系統闡述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又借公羊“三世説”比附進化論觀點將“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對應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 凡此皆欲爲其變法張本 而要推行變法由據亂世以至太平世由君主專制進至君主立憲制以至於民主共和制那麼對傳統倫理綱常的批判便是題中之意了尤其是隨着盧梭天賦人權之説的引入維新派多將其與中國古典的民權説相結

24、合一方面大力批判名教綱常一方面宣揚自由平權之説 如譚嗣同認爲“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學改今制廢君統倡民主變不平等爲平等亦汲汲然勤矣”但是自荀子及康有為:新學僞經考卷首叙第 頁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第 頁康有為將“三世説”分爲“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以爲“春秋亂世討大夫升平世退諸侯太平世貶天子”(孔子改制考卷八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堯、舜爲民主爲太平世爲人道之至”(卷一二第 頁)“辟四門以開議院”(卷一二第 頁)“孔子撥亂升平託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託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卷一二第 頁)“春秋始於文王終於堯、舜 蓋撥亂之治爲文王太平之治爲堯、舜孔子之聖意改制之大義公羊所傳微言之第一

25、義也”(卷一二第 頁)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其後學“以倫常二字誣爲孔教之精詣”“又妄益之以三綱明創不平等之法”因此名教“爲箝制之器”“由人創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以至於中國“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甚至認爲若要變法圖強則五倫皆當變“而五倫不變則舉凡至理要道悉無從起點”又如梁啓超認爲“三代以後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爲中國致弱之根原”又如嚴復於原強中説: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眾而貴自由 自由故貴信果 東之教立綱故以孝治天下而首尊親 尊親故薄信果 然其流弊之極至於懷詐相欺上下相遁則忠孝之所存轉不若貴信果者之多也又言西國今

26、日之所以強盛“蓋彼以自由爲體以民主爲用”那麼中國欲求改革富強“不外利民之政也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其於朝也則建民主開議院其於野也則合公司用公舉”在辟韓一篇中嚴復則以盧梭民約論之説對中國君主專制進行了批判以康有為爲代表的維新派的一系列宣傳和改革訴求以及對傳統倫理綱常的批判引起了保守派士大夫的極大反對 如光緒二十年()余聯沅即上奏彈劾康有為言康有為新學僞經考一書“騰其簧鼓煽惑後進”其“自號長素以爲長於素王”“康祖詒之非聖無法惑世誣民較之華士、少正卯有其過之無不及也”並請銷毀書版 儘管不斷有保守派人士的反對和阻擾但是維新思想的傳播卻越來越盛 隨着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推

27、行新政大量維新派士人進入湖南宣傳托古改制、自由平權之説 光緒二十四年岳麓書院齋長賓鳳陽上時爲岳麓書院院長王先謙之書即云:竊我省民風素樸自去夏以前固一安静世界也 自黄公度觀察來而有主張譚嗣同:仁學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譚嗣同:仁學第 頁譚嗣同:仁學第 頁譚嗣同:仁學第 頁梁啓超:西學書目表後序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嚴復:原強修訂稿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原強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原強嚴復集第 册第 頁嚴復:原強嚴復集第 册第 頁蘇輿編:翼教叢編卷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年第 頁 按:翼教叢編所收題爲安曉峰侍御請禁毀新學僞經考片乃誤題實爲余聯沅所奏見孔祥吉:安維峻彈劾新學僞

28、經考辨誤收入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民權之説自徐硯夫學使到而多崇奉康學之人自熊秉三庶常邀請梁啓超主講時務學堂以康有為之弟子大暢師説而黨與翕張根基盤固我省民心頓爲一變當時湖南學政江標、繼任者徐仁鑄以及按察使黄遵憲或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或與康有為政見相契合 光緒二十三年由江標所主辦以“專開風氣拓見聞爲主”的湘學報由譚嗣同、唐才常、易鼎等維新派人士主筆在第一期例言中即出現“素王改制”字樣 儘管張之洞屢次致電江標、陳寶箴、徐仁鑄要求整改但仍然成爲維新思想的重要宣傳陣地 二十四年二月譚嗣同與唐才常等又創辦湘報宣傳維新思想、西方學説較湘學報更爲

29、激進 同時又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學會廣泛宣傳維新思想 在這種風氣之下推動經學轉型以應對來自維新派的挑戰在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看來或許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了三 傳統經學轉型的現實需求傳統經學的轉型除了經學發展自身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以及來自於維新派的批判和挑戰外也有現實的需要 從保守派的角度現行的君主制度的合法性實際上是來自於名教綱常而名教綱常則寓於儒家經傳之中 换而言之傳統經學與現實政治具有某種互相依存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得以維持的媒介又是通過以經學選舉識忠孝大義的人才來實現的 因此在晚清社會危機的面前經學轉型又有維護清廷統治和培養選拔人才的現實需要 (一)“政教相維”的認識和保國、保教、保種的現實需

30、要中國自先秦以來即形成了一種“政教相維”的政治和文教關係的形態 所謂“政教相維”即“兼體分用一方面説明儒家中國的文明安排中政治與學教乃持有同一個意義和價值的秩序形成一個整體的生成維持結構另一方面二者之間經由不同的秩序力量得以表達其間有功能和機制的分工或分化”張之洞在勸學篇同心中將中國之教之所以能够行于中土數千年而不改歸結到“政教相維”的政教結構如云:我聖教行於中土數千年而無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師漢、唐及明宗尚儒術以教爲政我朝列聖尤尊孔、孟、程、朱屏黜異端纂述經義以躬蘇輿編:翼教叢編卷五賓鳳陽等上王益吾院長書第 頁任鋒:政教相維下的“兼體分用”:儒家與中國傳統的文教政治學海 年第 期第 頁

31、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行實踐者教天下 故凡有血氣咸知尊親 蓋政教相維者古今之常經中西之通義不論是五帝三王的以君兼師、漢唐及明的以教爲政還是清的尊孔、孟、程、朱之教而躬行實踐以教天下都是一種“政教相維”的結構 在傳統中國“政教相維”的結構中政治的合法性來自於文教文教從理論上維護和制約着政治秩序同時政治又是文教推行的保障 而“政教相維”又是通過人來實現的即接受教化之人來維持政治秩序和推行教化 由此“政教相維”又恰與晚清保國、保教、保種之説相應張之洞在同心一篇中對保國、保教、保種三者關係的闡述即從“政教相維”的角度展開 在這一篇中張之洞提出:吾聞欲救今日之世變者其説有三:一曰保國家一曰保聖教一曰保

32、華種夫三事一貫而已矣 保國、保教、保種合爲一心是謂同心所謂的保國即保清廷保教即周孔之教 儘管三事一貫但是張之洞還是爲其分出了先後即“保種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國”之所以得出這樣的順序張之洞接着又説“種何以存?有智則存 智者教之謂也 教何以行?有力則行 力者兵之謂也”兵作爲國家權力最重要的依靠以力保證教之行實際上是以國家作爲文教推行的權力保障 爲了突出保國的重要性和國家權力在保教中的關鍵作用其後列舉回教、佛教、波斯景教、希臘古教、耶教的盛衰興亡之狀況得出教之所行“兵力爲之也”换而言之即政治是文教推行的權力保障 而本篇之第一部分張之洞歷舉春秋、戰國、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宋、明以及清咸豐以來學術

33、與政治關係之事而得出結論曰:“是故學術造人才人才維國勢此皆往代之明效而吾先正不遠之良軌也”所謂“學術造人才”既是“有智則存”的保教以保種也是文教通過造就人才以保國 由此可見保國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才上 所以張之洞在此篇開篇即引范仲淹、程顥、顧炎武之言並推而言之曰:積天下之秀才則盡士類積天下之命官則盡臣類積天下之匹夫則盡民類若皆有持危扶顛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則其國安於磐石無能傾覆之者 是故人人親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 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

34、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人人智其智勇其勇而天下強針對當時的時局張之洞儘管説“惟以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衞社稷爲第一義”但要實現尊朝廷、衞社稷還在於人才即:執政以啟沃上心、集思廣益爲事言官以直言極諫爲事疆吏以足食足兵爲事將帥以明恥教戰爲事軍民以親上死長爲事士林以通達時務爲事君臣同心四民同力然而如何才能秀才盡士類、命官盡臣類、匹夫盡民類而有持危扶顛之心使國安於磐石如何才能激發士人忠義之心使君臣同心、四民同力?即在於教 在傳統中國文教的核心内容是作爲傳統禮樂制度之本的名教綱常而名教綱常則寓於堯、舜以來至周、孔仁聖賢人之實跡實政而這些實跡實政又記載於聖經賢傳 因此

35、張之洞在一些地方直接將中國的宗教等同于經書如在光緒二十九年張之洞與張百熙、榮慶重訂學堂章程中的學務綱要即説“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由此言之在晚清面臨各方對經學的批評否定以及對經學核心内容名教綱常的抨擊時以張之洞爲代表的保守派士大夫推動經學轉型以正學術進而造就人才也是由於“政教相維”和保國、保教、保種的現實需求 (二)適應造就人才的需要儘管張之洞強調保國的重要性但是在其叙述中保教的重要性也顯露無疑 而傳統經學不僅僅是文教的核心内容其三綱五倫更爲傳統禮樂制度視爲爲政爲學之本 在晚清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危機面前傳統經學因顯得毫無應對之力而被廣泛批評甚至一些激進的士人將之徹底否定 但是經學作爲文教的核

36、心和根本張之洞等保守派士大夫從“政教相維”和保國、保教、保種的需要而言卻不能廢除 因此儘管“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但是“不先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則強者爲亂首弱者爲人奴其禍更烈於不通西學者矣”“如中士而不通中學此猶不知其姓之人、無轡之騎、無柁之舟其西學愈深其疾視中國亦愈甚雖有博物多能之士國家亦安得而用之哉”對於這方面的擔憂張之洞在後來與張百熙、榮慶重訂的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同心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百熙:張百熙集長沙:嶽麓書社 年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循序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

37、循序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學務綱要中講得更爲明白:外國學堂有宗教一門 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 若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爲三綱五常者盡行廢絶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學失其本則無學政失其本則無政其本既失則愛國愛美之心亦隨之改易矣安有富強之望乎?故無論學生將來所執何業在學堂時經書必宜誦讀講解其後曹元弼在書孫氏周禮正義後一文就孫詒讓周禮正義之序篇而發揮張之洞此説更爲明晰其言爲政、爲教皆當得其本:苟爲無本不惟其道惟其藝雖羿、逄蒙之弓良之策班之斧於天下理亂何與?況三綱五常大義不明有邪説以牽之簧鼓雷動蜩螗沸羹無論其藝之不精即精矣莫邪干將適爲反戈之用 立學

38、愈多倫理愈晦人才盡爲不義是徧地皆敵國而導民以相殺養虎貽患豈不殆哉?而對於當時變法改革所言之西法、古法“苟得其本則師古法可采西法亦可不得其本則無論用古法用西法同歸於亂”所謂之本即張之洞“中學爲體”之中學其中學的核心又在經學因此堅守“中體西用”的張之洞在主持晚清文教改革時爲了避免立政立教之失其本認爲最理想的方案即是先通中學以立其本而後以西學、西政補缺救弊如其循序所言: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聖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後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但隨着世變日亟如何解決“滄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兼

39、講舊學則力不給”的現實困境如何應對“今日無志之士本不悦學離經叛道者尤不悦中學因倡爲中學繁難無用之説設淫辭而助之攻於是樂其便而和之者益眾殆欲立廢中學而後張百熙:張百熙集第 頁曹元弼:復禮堂文集卷四中華文史叢書之四十六臺北:華文書局 年影印民國六年()刊本第 頁曹元弼:復禮堂文集卷四中華文史叢書之四十六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循序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快”的挑戰以及如何回應維新派等人對名教綱常的批判和對平權之説的宣傳 因此勢必要推動中學的轉型 爲了推動中學的轉型張之洞在守約篇中給出了方案即“處今日之世變則當以孟子守約施博之説通之”“今欲存中學必自守約始守約必自破除門面始 爰舉中學

40、各門求約之法損之又損義主救世以致用當務爲貴”其中關於經學首要在於通“切於治身心、治天下”之大義並列舉各經大義、治經守約之七端以及群經書目並且認爲“如此治經淺而不謬簡而不陋即或廢於半塗亦不至全無一得 有經義千餘條以開其性識養其本根則終身可無離經畔道之患”所以其改兩湖書院、經心書院爲學堂時“皆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畔道之弊”四 十四經學對經學轉型的具體嘗試 (一)經學轉型的嘗試與十四經學的編纂張之洞“守約施博”的經學轉型方案實際上醞釀已久在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任上創建廣雅書院即云“院内課程經學以能通大義爲主不取瑣屑”而在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間對兩湖書院的改革過程中也嘗試推行如兩

41、湖書院各分教規程言:鄙人於擇課程期限其大指只在教諸生知讀書之法備作官之用並非欲令五年之内造成鴻博經師但在具體的執行上卻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以至於當時兩湖書院的經學分教馬貞榆對曹元弼抱怨:弟今思之非罷去吾輩每日所發課程無可簡法 蓋一落文字必有始有卒勢無可簡 若必求簡非脱則漏而諸生所得課程或有全不寓目 及其發題乃倉皇取閲而所課不出所發之外故其所答千手雷同 就有餘力於課程之外者亦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循序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守約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守約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守約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勸學篇内篇守約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

42、:兩湖經心兩書院改照學堂辦法片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張之洞:創建廣雅書院折張之洞全集第 册第 頁湘學新報第八期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日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無以知其淺深 故我輩雖勞而彼之獲益有限也在書院推行的同時張之洞還有意識地組織人手按照其“守約”之法編纂經學教科書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即延通經之士纂經學明例今可考者有楊裕芬、廖平、宋育仁 梁鼎芬致電楊裕芬函云:湖北現辦纂書事經學依勸學編守約卷内體例等七條詩儀禮已有 廣雅公最重公品學請擇一二經先編明例一卷寄來廖平先生年譜長編云:按:經學明例之作始於甲午以前門人廖平爲左傳經例長編先撰數條以發凡而合川張森楷助之 先爲史微篇略采史記本紀、年表、世家

43、各編所用左傳之文及其解經之説以折劉逢禄左氏春秋考證之妄 其有乖違特申長義必不可通亦從蓋闕意在申左 而以史證之(見森楷所爲合川縣志)易例長編則屬之門人宋育仁 育仁在京又屬王繩生、黄秉湘、曾鑑分纂 凡四十門繩生纂十八門曰爻名、爻位、往來、中爻、變化、治平、圖書、會通、興作、知來、時義、典禮、修德、卜筮、始終、性理、精義、古易 其書兼采漢、唐、宋諸儒及近代經學家之説約以成書 寄鄂其稿未見今廖平所撰左傳例長編尚存而楊裕芬、宋育仁之書未見張之洞在光緒二十四年延廖平、宋育仁、楊裕芬等纂經學明例後於二十四年又屬時任兩湖書院經學分教的曹元弼依據其守約所示七例以編十四經學曹元弼周易鄭氏注箋釋序云:文襄師以世道衰

44、微人心陷溺邪説横行敗綱斁倫作勸學篇以拯世心内有守約一章立治經提要鈎元之法約以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流别七目冀事少功多人人有經義數千條在心則終身可無離經叛道之患屬元復禮堂朋舊書牘録存第一册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鈔稿本胡鈞:張文襄年譜張之洞詩文集下第 頁轉引自張遠東、熊澤文:廖平先生年譜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年第 頁 按楊裕芬()字家珍號惇甫廣東南海人 光緒二十年進士任户部主事 張之洞創兩湖書院時又任兩湖書院經學分教 長編云“梁編修致電廣州梁惇甫户部”梁編修即梁鼎芬梁惇甫爲楊惇甫之誤張遠東、熊澤文:廖平先生年譜長編第 頁曹元弼經學文鈔序云:“其明年(光緒二十五年)元弼以南皮師命編十三經

45、學辭講席歸杜門著書”曹元弼諸書僅此一處記載言十三經學餘皆云十四經學或補大戴禮記一經或於十三經外補小學一種?見復禮堂文集卷一中華文史叢書之四十六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弼依類撰集十四經學曹元弼既受張之洞之屬而撰十四經學又據張之洞勸學篇之旨引申闡發其義“先爲原道述學守約三篇以提其綱”在光緒二十四年以後曹元弼便居家閉門著書並於二十五年三月請辭兩湖書院經學教習至三十三年張之洞招曹元弼主講湖北存古學堂“時十四經學論撰甫半以最先寫定之易禮孝經三學就正”據曹元弼自言張之洞對其所編三學表示肯定云“公以爲提要鉤元卓乎得聖經大義足以正人心息邪説俾學者知歸”並且欲刊印此三學而未成至三十四年時任江蘇布政使的朱之榛奏立

46、蘇州存古學堂並延曹元弼掌教方以此三學付梓至宣統元年刊成隨着張之洞的去世、存古學堂的撤銷以及隨後而來的辛亥革命曹元弼目擊世變之劇選擇了閉門絶户、獨抱遺書、守先待後的遺民生活與其兄曹元恒、曹福元、從兄曹元忠等偕隱 面對前所未有的劇變曹元弼“懼文武道盡乾坤或息”於是“憂患學易覃精研思默察天人消息冀剥之反復否之反泰”研治群經先後成周易鄭氏注箋釋易周易集解補釋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禮經大義中庸通義大學通義孝經鄭氏注箋釋復禮堂述學詩等書而其十四經學的編纂則中輟 按其自言“歷十年餘成周易三禮孝經論語孟子學餘經猶未及寫定”並且其中的周易學禮經學孝經學三書雖然在宣統元年既刊竣但“蹉跎歲月久置不印”至民國十五年丙寅(

47、)完成周易鄭氏注箋釋後“念十四經學文襄師之所屬也易禮孝經三學竹石師之所刊也此書既於世道人心有補於是覆更校勘印而行之”此次印行在周易學卷前冠有十四經開宗十四經學略例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 其中十四經學開宗即光緒曹元弼:周易鄭氏注箋釋卷首序宣統三年()至民國十五年()刊本第 頁曹元弼:復禮堂述學詩卷首序民國二十五年()刻本第 頁曹元弼篤信齋日記:“(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南皮先生來電辭分教得命矣”復禮堂日記第一册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鈔稿本曹元弼:周易學卷首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宣統元年()刻本第 頁曹元弼:周易學卷首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第 頁曹元弼:周易學卷首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云:“戊申遂奏立江

48、蘇存古學堂延余掌教 竹石師又以余三經學授梓越一年刊成”第 頁曹元弼:復禮堂述學詩卷首序第 頁曹元弼:周易鄭氏注箋釋卷首第 頁曹元弼:周易學卷首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第 頁曹元弼:周易學卷首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第 頁 近代經學轉型的一次嘗試三十年甲辰()曹元弼所撰之原道述學守約三篇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刻序爲丙寅年所撰而置於周易學之前 關於其他各經學據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録庚辛稿卷一云:“已刊而未成者三:曰毛詩學曰周禮學曰孟子學”今可見者此已刊而未成者僅有毛詩學存四卷(卷一明例第一、卷二要旨第二、卷五解紛第五、卷七流别第七)周禮學存卷五殘卷三葉另外聖學挽狂録(即論語學)民國間隱貧會嘗予排印存兩卷

49、(條例、卷一、卷二)其餘各書均未見 (二)出於現實需求的體例、内容在“時局之危刻不容緩需材之亟刻不容緩”的晚清爲了滿足現實造就人才的迫切需要張之洞爲經學開出了“守約施博”的方案 在具體治經之法上張之洞試圖以明例、要指、圖表、會通、解紛、闕疑、流别七端來隱括群經大義以求“有要而無勞”對於張之洞此法曹元弼是表示認同的並很快達成共識進行十四經學的編纂 今所見曹元弼十四經學中完成的三經學在體例上可以説是嚴格遵循張之洞勸學篇守約所示的七法而在每一類的具體内容方面曹元弼則較張之洞更有所發明 爲了方面説明茲將張之洞七端與十四經學之例列表(表一)如下: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50、頁按毛詩學國内存三本一爲蘇州圖書館藏稿本一爲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吴縣王氏學禮齋稿鈔本一爲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紅印樣本 三本所存内容大體相當皆爲卷一、卷二、卷五、卷七但蘇州圖書館藏稿本每卷文字略多並且還有圖表中的毛詩本字借字譌字表詩雙生疊韻表詩異文表詩異義表此四表皆只有開頭示範大概爲未成之作 三本卷一、卷二、卷五、卷七皆不完整計其内容不及十之一 具體情況王欣夫庚辛稿卷一有詳細叙述:“此毛詩學一厚册存卷一明例第一至八十二葉止卷二要旨第二至三十葉止卷五解紛第五至四十二葉止卷七流别第七至十七葉止 實無一完卷而要旨解紛皆僅至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其下皆闕 以全書核之蓋未及什一 古今説詩者無慮數百家此書提要鉤玄可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