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 天一、导入新课 “在我的眼里,秋天是 ”的句式谈谈他们对秋天的感受。二、感知性诵读。1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流畅。然后教师正音并简要评价。2学生分散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3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看老师在朗读时哪些地方做了特别的处理。如停顿、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做上相应的记号,并在不赞成老师朗读处理的地方打上问号。4学生再次分散诵读。要求:注意朗读的停顿、轻重、快慢等方面的处理,同时,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尽量浮现出诗中的画面。5 交流感悟:学生在诵读、听读、想象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悟,说说他们脑海中的画面(任选一节)以及对诗中所描绘的秋天的感受。(教师应适当引导学
2、生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的声音、色彩以及人物的活动、心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三、涵咏性诵读。学生通过合作依次探究三节诗的朗读处理,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1听读:教师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诵诗歌的第一、二、三节,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标出自己认为他们读得不好或不当的地方。2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讨论内容包括:他们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应该怎么处理?为什么?讨论前教师先给予点拨引导:朗读处理主要是指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和停顿等方面的处理。大家在探讨时可从诗歌中的某些词语着手,看看诗歌描绘的是怎么样的一个境界,怎样
3、朗读才能把这个境界表现出来。3学生逐节进行朗读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设置矛盾,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第一节:就朗读处理,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读得高一些,快一些(正方);一种认为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反方)。教师可设置提问:这节诗表现的是丰收的喜悦吗?正方可能认为是,理由是诗中有“饱食”、“肥硕”等词语表现丰收。教师在给予表扬肯定后引导反方:你们有没有证据说明诗歌写的并非秋收之时呢?反方同学估计会找到“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说明诗歌写的是农忙过后农民的悠闲与满足。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开头两句诗写清晨的露珠和幽谷的伐木声要表现的是一种喧闹还是寂静的环境氛围?从而引发学生关于“震”与“飘”的争
4、辩,在对二者矛盾的解释中引导学生感悟到诗歌宁静清幽的意境。最后教师设问:秋天的这份清幽宁静集中表现在哪个此上?学生很快就会将着眼点集中到“栖息”这个词上,从而抓住这节诗的诗眼。教师最后以课件展示这节诗歌的朗读处理,学生齐读。第二节:本节诗写渔家在江上悠闲地捕鱼的画面,由于没有富有激情的词语,估计学生在朗读时不会有大的分歧,都会认为应读得轻柔一些。教师关键是要从正面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具体引导如下:教师设问:这节诗中的渔家去捕鱼,他丰收了吗?他的心情如何?这时学生就会找到“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和“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来说明渔家捕获的鱼并不多,可心情却很好。接着教师引导:他为什么会有这样
5、的心情?这样学生就会从环境入手,从“冷雾”、“白霜”等景物上感悟出诗歌清凉、清爽的意境,进而也就可以理解“游戏”一词的意蕴了。从而完成了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语言的品味。最后教师以以课件展示这节诗歌的朗读处理,学生齐读。第三节:本节诗中的景物跳跃较大,人物活动也较为含蓄,意境的体会有些难度。学生在谈自己的朗读处理时估计会一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引导时可先避开朗读处理这一问题。具体设计如下:让学生试着把这节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教师应提示学生先要掌握好诗歌中的人物及事件。为此,教师可适当设计以下辅助性问题: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是作者在寻找吗? 这笛声是牧羊女
6、吹的吗?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的眼里有什么?借助这三个辅助性问题,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体味本节诗歌轻柔、朦胧的意境,突破重点难点。最后教师以课件展示这节诗歌的朗读处理,学生齐读。四、配乐诵读。1放音背景乐,学生分散配乐诵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要求:声情并茂,有感情地朗读。2全班配乐齐诵。3各学习小组进行循环接力背诵。(每组一节)4全班齐背。(配乐)五、布置作业:1根据春的五幅图画中的一幅写一首小诗。2探究:诗中描绘了三幅图画(秋收图、秋渔图、秋思图),想一想,这三幅图画间有何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秋天露珠、伐木声、幽谷秋收图 清远、清幽(“栖息”)震 飘冷雾、白霜秋渔图 清凉、清爽(“游戏”)轻轻、归泊蟋蟀、溪水、笛声秋思图 轻柔、朦胧(“梦寐”)牧羊女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