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温燕芳 2012、11、6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3自然段。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重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长城东起 ,西至 ,有 里。它在崇山峻岭之间 ,远看像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长城“长”的特点,更突出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那这长城
2、又是怎样的“城”呢?二、走近长城,了解长城(研读2、3自然段。)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概括地写长城城墙的句子来。能不能把这句话再浓缩成一个词语?板书:高大坚固2、再读这段话,看看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找出有关的句子来。3、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品读)(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4.在作者具体描写长城的部分中,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小
3、结:作者近看长城,给我们展现了八达岭这一段长城的高大坚固。三、走进长城,读懂长城.此时,作者已身临其境,置身于长城中,小声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已身临其境?(站,踏,扶)出示: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作者站在长城上,不禁睹物思人,很自然地想到了谁?作者为什么会想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呢?.他还想到了什么?默读这段话后面的文字,哪些字眼让你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做上记号。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1)聚焦一个“数不清”,你知道劳动人民修筑这一万三千多里长的长城需要多少条石吗?
4、(数不清)(2)再聚焦“肩膀”和“手”。(3)教师深情朗读,学生想象:你仿佛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4)学生自由交流。(5)课文里哪句话在感叹民工的辛苦与伟大?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比较句子,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 好在哪里。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6)小结。4、指导感情朗读。5.作者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讨论后汇报: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7.你也来赞叹一下吧! 小练笔:(1)这是一座的长城,这还是一座的长城,这更是一座的长城。(2)学了本课,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8.根据板书,教师总结全文。四、欣赏长城,赞美长城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今天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她作为防御的功能,但是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她那巨龙般的身躯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后,深情地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未来的奇迹将由你们去创造。五、作业: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收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六、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远看)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17、长城 构造 城墙外沿 伟大奇迹 (近看) 方形城台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