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下政治教师应有的“六观”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政治教师正在遭遇一个全新的课程环境、全新的课程研究范式。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政治教师的奋进、困惑和彷徨。诚然,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政治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政治教师必须作出走进新课改、适应新课改的正确抉择,而观念更新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教育目标观 教师观 课程观 教材观 教学观 评价观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或理性信念。它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组成部分。研究证明,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政治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观、教师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知识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关系观等,但亟待更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观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聚焦点、指挥棒。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学科教育目标虽有区别,但大多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政治教师把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来。这要求政治教师要淡化课程的知识传递功能,把课程作为连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经验和结构化知识的中介,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2.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到教师教育观念的其他组成部分。从理论上分析,教师观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社会、学生和教师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但真正对教学实践起决定意义的应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这种定位既体现了社会和学生的要求,更是教师自己对这一角色的价值、信念、态度、行为和规范的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观可以说是对教师地位作用以及职业特点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观也必须变革。
(1)权威观
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必要懂得权威,但一味依赖传统和法制的外致型权威已越来越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让学生真正信服的应是建立在教师内在精神力量上的魅力型权威。
(2)职责观
传统的政治教师的职责是传承、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新课程对政治教师的职责要求则远不限于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就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这要求政治教师必须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科的设计者和文化的诠释者,同时还是教育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
(3)合作观
政治教师应该是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的亲密合作者。第一,现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第二,政治教师要积极参与互动,努力营造互动的教师文化。原有的教研组型的合作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和僵硬化,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应积极开展交流和对话,逐步形成“伙伴似的团队文化”。同时,新课程倡导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互动更显得必不可少。第三,政治教师应加强和各种力量特别是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以期实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3.课程观
简单地说,课程观就是对课程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轮的课程改革都冲击着原有的课程理念,同时又酝酿着新的课程理念。以往,人们一提课程,指的仅是列入教学计划并在课堂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只重视通过“授受”途径和模仿方式的课堂教学,从而把课程限制在课程实施者这一角色定位上。这就造成了课程决策者和研究者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移植在课程当中,忽视了教师对课程的领悟、接受和适应,教师也似乎惯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课程观念的限制已被打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同时,国家又颁布了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课程的指导意见,研究性课程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国家只给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具体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意味着教师将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要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要逐步培养课程参与意识,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4.教材观
简单地说,教材观就是对教材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理解。传统观念认为,教材就是学科内容,教材的作用在于知道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概括地说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教材观的作用下,政治教师把教材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不但自己在课程资源上没有开拓和创新,也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或研讨的余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材通过预先设定教学内容而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状况将发生改变,教材将由“师生共同直接面对的对象”这一中心地位转向“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择的学习资源之一”的工具性地位,它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另外,从教材设计的主体看,教材的设计、编写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体制下少数部门和少数专家的事情和任务,广大政治教师也可能通过种种途径参与教材的设计和编写。
为适应这一变化,政治教师的教材观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政治教师绝不应该只是教材的阐释者和宣讲者,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前者视教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但并不拘泥于教材;后者则把教材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这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广大政治教师应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自主探讨政治课程和教材,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加以利用。政治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和现有教材钻研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对教材以外的其他材料的开发及政治课程与教材的创造。
5.教学观
教学观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年来,政治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教师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学生的主体几乎殆尽。
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体建构过程,而不是复制知识。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它要求政治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应该备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做到“以学论教,以教促学”。
同时,新的教学观还提出,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政治教师应在特定情境中对给定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解读和体验,从而推动对给定内容的不断创新和变革,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6.评价观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像其他大多数课程一样,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这种评价使被评价者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尤其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被评价者,往往因为成绩差而产生自卑人格,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则强调,要“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确立适应新课程的新型的发展性评价观。政治教师要适应这一新要求,确立发展性的评价观。
总之,政治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一个不断摈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否定和超越的过程,是不断做出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的教师首先应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置身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来反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石欧、刘丽群;《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版
[3]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版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3月印发
[5]朱明光:《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关问题的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6]赵明华:《解读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7]董新良.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8]石鸥.教育创新呼唤什么[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9]李雪飞.偏失与创新:教学观念的演进及其理论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2):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