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90142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二一)论语六则1.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

2、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2.重点字词句(1)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B.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A.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B.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时常、常常)(3)一词多义而:A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B表转折:人不知而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表修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故:A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B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所以C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D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从:A.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引申为学习B.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4)特殊句式A.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在“以”和“为”之间省略了介词宾语“之”)B.不亦乐乎(不亦乎:表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不也吗”)(5)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亦乐乎、从心所欲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

4、实行。三十而立: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指有所成就。)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不亦乐乎:A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B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也可以代指七十岁。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明确: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

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效果的主张有:三十而立,四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练习回顾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

6、学有成效的道理。D.读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懂得了生活中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又要善于从反面借鉴。E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F.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5.拓展延伸:请写出两句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二二)世说新语二则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7、、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2.字词句式(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句意:你父亲在家吗?)(2)一词多义为:何为不可(为:动词,做。)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以: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的原因”。)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根据”“凭借”。)相: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期:期日中(期:约定)君问归期未有期(期:日期,时间)之:歆辄难之(之:代词,指“有一人欲依附”,译为“这件事”)世以此定华、

8、王之优劣(之:结构助词,译为“的”)(3)古今异义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由此地到某地。)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宁可:难道能/假设连词,宁愿;可以:可以因为/表示可能或能够)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4)词类活用A.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B.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则”、“是”连用,表判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注意翻译: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过中不至(省略主语“友人”。反问句: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邪:难道吗)(翻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3.课文主旨期行:“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4.练习回顾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明确: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

10、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华优王劣。5.拓展延伸:(1)课外搜集有关诚信的名人故事12则,并谈谈自己的感想。示例:曾子杀猪(感想略)【季布重诺】【韩信守信报恩】【华盛顿砍樱桃树】(2)课外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3条,并就其中一条谈谈自己的体会。示例: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巴尔扎克丈夫一

11、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失去信用而赚的钱应结算在损失里。罗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世界未有比真诚人更为可贵的。西塞罗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二三)伤仲永1.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为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即老苏、大苏、小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重点字词(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

12、于邑人(“扳”通“攀”,读pn,牵、拉)(2)古今异义A.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常用作指示代词,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纷纷。今义指稍微。)C.复到舅家(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D.泯然众人矣(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E.或以钱币乞之(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F.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3)词类活用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做“求”的宾语)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父异焉(异

13、: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伤仲永(伤: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为动用法)(4)一词多义自:A.并自为其名(自己)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从)闻:A.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B.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指好名声)与:A.借旁近与之(动词,给)B.陈太丘与友期行(介词,和)然:A.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B.泯然众人矣(动词或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之:A.忽啼求

14、之(代词,指书具,译为:它)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译为:他)C.余闻之也久(代词,指仲永父亲“不使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件事)D.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诩,译为“的”)于: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到)B.于舅家见之(介词,在)其: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B.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5)特殊句式省略句:A.(余/我)令(其)作诗,(其诗)不能称前时之闻/B.(余/我)从先人还家/C.(余/我)于舅舅家见之,(仲永)十二三矣。D.不使(之)学状语后置句: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又七年,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3.练习回顾方仲永过人之处:自是指物作诗

15、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变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揭示了后天学习非常重要的主题,启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4.作者的人才观:

16、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5.拓展练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央,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

17、不同?解答: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参考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

18、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二四)木兰诗1.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2.通假字: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19、,伙伴。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3.古今异义: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4.一词多义: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B.将军百战死:将领。5.互文的翻译: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

20、了,有的回来了。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6.成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7.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8.文章结构: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

21、的惊讶。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9.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二五)诗五首1.思想感情杂诗以白描手法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2.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

22、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3.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

23、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

24、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