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第一课时 新学期新书入门导学课教学目的:1、做好学生新学期入学的思想工作,搞好上个学期和新学期的知识链接。 2、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对新书的结构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对新书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1、老师动情的新学期开场白:新春佳节一过,我们这学期开始就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这个美好的,令人昂扬的季节里,我们将怎样度过我们的美好时光?怎样把握新学期的学习方向?是摆在我们每个同学面前的一道必作题。或许,上学期你一度落后,别灰心!新的学期拿出你的新的招数,你将亡羊补牢,并不晚;或许,你初中以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也别骄傲,新的征
2、程今天才开始,祝愿你能再塑辉煌!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一起畅游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 2、过完春节,同学们走家串户,一定有不少新鲜的事情,我今天给同学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大家吹一下龙门阵。(同学自由发言) 3、立足语文课本,大家得到新书后,一定浏览了里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自己对新书的看法(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4、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中的一些问题。问题设计事例如下: (1)你浏览课文后,最感兴趣的是那篇课文? (2)课文中有没有你影响深刻的任务形象? (3)我看了文章后往往有一得,你看了那篇课文感觉得到的东西多,让你不久久不能忘记? (4)有的文章是语言特别优美
3、,让人想记住它的句子甚至想模仿其中的句子来作文,你有过这个感受吗? (5)有的文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有特设,你能具体的分析一个形象吗? (6)有的文章是情节特别让人感动,你被感动过吗?. 5、作业布置:(1)预习第一课藤野先生 (2)勾画本期背诵范围八年级(下)教学设计课题一、藤野先生 鲁迅教学课时四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 理解积累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 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二、过程和方法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
4、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叙事线索,理解和概括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难点作者在行文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 学 过 程共 性 教 案个性设计一、导入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
5、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二、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三、初读课文,思考完成: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6、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3、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4、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 )、( )、( )、( )、( )的藤野先生四、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1、字词检查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4)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
7、(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1)检查并修改“我”抄的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 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热情关心、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 为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 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探索研究,求实精神。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
8、舞。五、修饰题目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
9、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求实精神。这四件事,(1) (2) 两件是详写,(3) (4) 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4、(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作业1 抄写词语(投影显示)绯红fi 宛如wn 驿站y 解剖pu 油光可鉴jin 毫不介意落第 畸形j 不逊xn 匿名n 杳无消息yo 美其名曰诘责ji 凄然q 教诲hu 瞥见pi 抑扬顿挫
10、cu 深恶痛疾w2完成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复习上课内容要点。二、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
11、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二、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1、默读第二部分并划分层次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
12、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
13、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
14、生的高尚品质。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总
15、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作业:1、朗读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
16、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抓住对句中黑体字的理解入手。)(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5)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
17、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总结: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三、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18、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四、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
19、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2、选取典型事例组织材料,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作业1. 预习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2. 完成练习册第四课时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二、分析人物: 1、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
20、,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又都有许多变迁;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仔细读来,主要两个人物:一是藤野,一是作者。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艺术形象。见下表:藤 野作 者(1)衣着简朴(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3)当面订正解剖图(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6)与作者的惜别2、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
21、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复习)3、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三、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在联系。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2、这些内容
22、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社会背景) 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
23、,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教师明确:“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教师明确:鲁迅的将个人
24、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板书:去仙台学医: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作业完成练习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声调
25、深切怀念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相 别 神情 话语 悬挂照片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添改讲义提问:
26、“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2)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新 课 第一 网(3)关心解剖实习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板书设计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 (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见闻感受
27、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中心思想: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写作特点: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2、选取典型事例组织材料,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课后反思站在语文教学的舞台,坚守清唱,理直气壮地进行词语教学,你会拥有一曲最原味的小调,你的学生也会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从而在积累、感悟、品读、运用语言过程中欣赏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
28、,由此获得独特的生命感悟,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坚守清唱,无高论是你请学生发现推敲词语,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或者语言运用都会让你的语文课来一次最本色的语言回归。八年级(下)教学设计课题二、我的母亲 胡适教学课时两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揣摩语言,理解文意,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二、过程和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通过合
29、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难点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资源胡适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 学 过 程共 性 教 案个性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30、。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的母亲,共同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第一位老师。二、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1、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
31、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2、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铁花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铁花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铁花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
32、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三、默读课文,学习字词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
33、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教师点拨,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
34、(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 (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五、再读课文,探究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
35、、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六、齐读课文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外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分析课文(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分析可以结合旁批。 思考1、传统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认为好不好?
36、教师点评。不需要有标准的答案。 (可以联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教育对孩子的天性无疑是一种压抑式的教育,因为这那个时代里,只有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考科举,才是读书人的正途。但是如鲁迅,胡适这些经历私塾教育的学者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我们今天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今天的教育应该要能够发现并激发人的优点。) 2、母亲对我的影响教育。(包括主体部分。) 教师点评:母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文章中,她又是一个年轻的后母,有比他的年纪小不了多少的前妻子女。父亲的早亡使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
37、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教师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
38、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二)分析主体部分: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复习上课时相关内容)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
39、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三)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
40、术效果 教师明确: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
41、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四、小结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
42、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五、学生齐读课文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探究活动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
43、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比较欣赏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推荐篇目:老舍。邹
44、韬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五、欣赏“诗中的母爱”如: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如:歌曲(付林)、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母亲往往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产生重要影响?同学们,你们的母亲,哪一点给你们的印象最深?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事情,把它们写一写。板书设计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白描的勾勒-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刻画母亲的性格入木三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