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6503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王婕 刘纯青: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王婕 1,2,刘纯青 1,3(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 3 0 0 4 5;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 0 0 0 3 8;3.江西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 3 0 0 4 5)摘要 梳理总结“乡愁”的概念内涵,思考乡愁语境变迁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乡愁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发生主体与城乡空间之间的划分关系,文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两条实践路径:一是借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重新优化调整乡村规划建设策略;二是乘城市更新的东风,以城市社区人本主义生活空间营造为抓手,从风景

2、园林学的视角,探索保留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和记得住乡愁的有效路径。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愁;乡村建设;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G1222013年1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一词首次被用于城镇化建设领域,确定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倡导了以满足人们文化情感和精神需求的人文关怀。冯骥才认为“乡愁”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维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赵静蓉在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一书中提到“乡愁”涉及到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是对当前处在“失忆”状态传统文明的质疑与心理补偿,泛化为“文化层

3、面”上的概念。人类表现出的乡愁记忆脆弱易变,不仅具有鲜明的选择性,而且容易伴随着某些记忆场所的消亡而发生集体失忆。文化话语权的丧失必将造成人类身份认同感的匮乏和社会性的文化危机。用“乡愁”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平台检索可知,自2 0 1 4 年起,学界对“乡愁”逐步重视,其研究多集中在中国文学、农业经济、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文化、戏剧影视等领域,从景观规划设计视角的研究虽有所增长,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汪瑞霞在其博士论文研究中提出城镇化带来了人类文化认同的缺失,“失真、失范、失序和失忆”的缺失问题催生了普遍意义上的集体“乡愁”,刘沛霖提出了应用价值较强的“家园的景观基因”理论、构建了传统聚落文化

4、基因图谱和“景观基因信息链”,倡导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留住“乡愁”。本文以“乡愁”为原点,问城市化的初心和目标,思考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3 5 4(2 0 2 3)0 1-0 0 2 0-0 7作者简介:1,2.王婕(1 9 9 0 一),女,山东临沂人,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期刊社编辑,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规划设计;1,3.刘纯青(1 9 7 4 一),女,江西湖口人,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规划设计。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赣江流域传统

5、乡村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图谱构建(项目编号:5 1 9 6 8 0 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赣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视觉感知量化表征与可视化研究”(项目编号:5 2 2 6 8 0 1 2)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http:/ 0 1 3-1 2-2 2(3)。赵静蓉著: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5 年,第2-3 页。张琦:基于城镇规划设计的“乡愁符号化 研究一一以山西省为例,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7 年。汪瑞霞:空间记忆与情景重构一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 0 2 0 年。刘沛霖:家园的景观

6、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4 年,第1 7 5 页。刘沛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 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地理研究2 0 1 5 年第7 期。乡愁语境变迁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城乡生活空间“留住乡愁 的有效路径。21地方文化研究一、何为乡愁?“乡”在古汉语中本就有“向”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乡”乃是一种原初生活场域,乡愁就意味着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向往与牵挂。广泛意义上,乡愁指人离开旧有场域、状态,达致一种新场域、状态的过程中借物生情,在情感及精神上对所由而来的旧有场域、状态有一种深深的依恋;个

7、人层面上,是游子对家乡着恋的情感状态和对故土思念的永恒感情,蕴含着一种甜蜜的忧伤。在英语中,“乡愁 对应着两种翻译:一个是Nostalgia,源于希腊文nostos(家乡)和algos(痛苦、憧憬);另一个为Homesickness(德语为Heimweh),由home(heim,家)和sickness(w e h,病痛或伤害)两词合成。可见,西语中乡愁归根到底也是对“家”的卷恋。从中西词源的角度看,东西方对乡愁的理解包含了时间、空间和情感的迁移与变化。“乡愁”具有文化和时空双重属性,触发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原始文化和精神的依恋与需求,加深了人类对乡土情怀和历史情感的向往和追忆。“记得住乡愁”这一温

8、存朴实的寄语引发了学界对乡愁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乡愁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再关注。2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二、“乡愁”的古今之变与城镇化渴望自由又要留住乡愁是当代城市人在现代与传统、全球化与地方性两种向度之间撕扯的具体感受。乡愁,只有放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才能得到理解,才能彰显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正当性。千百年来,中国的古典乡愁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外部环境层面,家或故土是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的地方,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缓慢,所在的家乡终其一生也不会有重大的变迁,大多数人并没有体会乡愁的机会;文化教义方面,儒家“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班固汉书、“父母在,不远游

9、”(论语里仁)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游者,走、离也。能远游他乡,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情的,往往都是官宦、军旅、商贾、读书之人等“游必有方”之人。时至今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飘零感受不再只是诗歌表现的主题,可以放大成为人的一种精神处境,一种人类普遍的状况。乡愁没有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乡愁”的“乡”出了问题,“乡愁”的“愁”也就出了问题。许慎说文解字言“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把对“乡”理解为远离国都,百姓开荒耕种之所,包含了乡村与城市相对的含义。乡愁一种是来自背井离乡者对故土的思考,另一种来自故土风貌改变后的回忆和着恋。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不仅改写了城市,也瓦解了乡村,“故乡”已不存在。自2 0

10、 世纪以来,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催生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使得无数人背井离乡加人经济移民或文化游民的浪潮之中,现代社会的人几乎人人都成为了异乡人。这些人怀着对故土的怀念,仿湟挣扎自身的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因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而倍感焦虑,回不去的故土,融入不了的都市。今时的“乡愁”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游子思乡的单纯情感,还包括了对传统的留恋、对文化的着恋,乡愁逐渐演变成城镇化进程中现代人最内在、最本质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以往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亲密的邻里关系的一种极度怀念和向往。沈湘平,常书红:都市与乡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7 年,第5 8 页。付伟,吴珊珊等:国外城市怀旧

11、:一个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世界地理研究2 0 2 0 年第5 期。许慎著,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 年,第1 2 9 1 页。22王文化渊源于乡土,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因此,对承载“乡愁的物理空间进行更新营婕 刘纯青: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造、改建与保护,可唤起城乡居民的乡土记忆和乡愁情怀。“乡愁”的发生主体既可以是生于农村、活在城市的新移民,亦可是生长于城市的原住民。乡愁三、“乡愁”语境下的城乡建设思考乡愁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统乡村和城镇,“乡愁”的发生主体是人。根据居民点体系,可将居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类,这恰好将“乡愁”的发生主体与载体

12、在空间上进行了耦合。缓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心中愈演愈烈的“乡愁情的有效途径,就是以人为本,对两大承载体空间进行营造、改建与保护。因此,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更新为契机,通过挖掘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特色景观保护乡愁记忆等环境规划设计手段,让城镇和传统乡村建设实现“记住乡愁”的理想,是具有当下现实性和话语公共性的最佳选择。(一)乡村区域再思考:美丽乡村建设乡愁,在可预期的未来将像发达国家一样引发逆城镇化的现象,使城市里的人有机会以“逆城市化 的方式一筑舍乡间、躬耕南亩一作为对乡愁的某种满足或补偿,去完成所谓乡愁的救赎。“乡愁语境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集合乡村风貌改善的理论

13、策略、实践策略和内部居民保护策略的综合智慧,才能留住乡愁记忆。1、理论策略:基于形态要素提取的景观基因理论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在地域性、文化性和本土自然景观语境下,依托现有的山、水、林、田、湖、村等独特自然风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的同时,针对性地选择保护与营建内容。面向“留住乡愁”的村落要素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和交通布局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要素,如民间美术、曲艺、舞蹈、民俗节庆等。乡村保护和营建过程中,要剔除对人们关注和体验度影响较小的公共要素,重点打造能够激发和满足乡愁需求的关键要素。根据刘沛霖提出的景观基因理论,传统村落景观差异的形成有赖于文化基因的不同

14、。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传播是文化基因形成的重要约束性条件,原始文化记忆、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等因素对文化基因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利用景观基因提取的四大基本原则,即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和局部唯一性,挖掘、提取个体村落的景观基因,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真正留住乡愁。除物质形态要素的提取和重塑,乡土景观意境的传达是乡土记忆的活态传承,对唤醒乡愁记忆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田间农作的生产场景、农家院子孩子嬉戏打闹、农妇洗衣淘米的生活场景、村头古树的生态场景等与乡村三生空间密切相关的场景保护与利用,是传承文化记忆

15、,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等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2、实践策略(1)基于乡村风貌改善的景观微治理策略景观微治理是基于本土聚落文化的一种乡村风貌改善策略。历史上,本土文化(或地域文化)构建受益于稳定的地缘、血缘和业缘(农业或传统手工业),乡村居民具有很强的同族同源的共同意识。地缘和血缘的稳定性造就了大多数乡村比较好的聚落文化基础,从而形成了中国常见的社会现象,即“熟人社会”。在文化自觉的状态下,用于乡村风貌改善的景观微治理策略不需要政府投陈志华:北窗杂记三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1 3 年,第3 6 页。张琦:基于城镇规划设计的“乡愁符号化 研究一一以山西省为例,山西农

16、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7 年。沈湘平,常书红:都市与乡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7 年,第6 0 页。刘沛霖,刘春腊,邓运员,等: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经济地理2 0 0 9 年第1 0 期。2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人大量人力物力或者专项资金,是一种由村民自发性地组织居民共同劳动、共同思考、共同参与、223共同实现环境治理的景观治理方法。这一环境改善方法依托本土文化作为感情和思想基础,改善地方文化研究了村庄风貌,同时,这种本土聚落文化也因乡村景观风貌的改善得到持续的加强与稳固。景观微治理是乡村风貌改善的一种具体实践方法,其目标是风貌

17、的改善,是美好乡村风貌的形成。在实践路径上,景观微治理主要针对乡村公共空间、水系空间、交通线路、村民的私域空间等微小空间进行节点化设计。乡愁因人而生,乡村因人而建,景观设计尽量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寻找聚居民众的精神依托载体,利用本土材料甚至是废弃物,用最低的造价、最小的工程量提升乡村空间的品质。好的景观微治理项目可以达到以小见大、以一概全乃至“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面对村落形态瓦解、空槽乃至消失的严峻形势,深度挖掘本土的景观基因和文化基因,提炼改善乡村风貌的景观要素,以景观微治理的方式,积极调整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主动抗击现代化对传统村落造成的巨大冲击。在乡

18、村风貌改善过程中,从小从细切人,重整故宅旧院,建秀三江萝卜腌菜博物馆。开放式的非遗摄影展览空间,记录腌菜的发展由来、跟腌菜有关的奇闻逸事、腌菜加工古法等。博物馆承载的生产生活场景让人产生对往昔的追忆一一光滑柔细的釉面褐色菜坛是每家每户的标配,蕴含着三江人祖祖辈辈留下的手艺。秀三江萝卜腌菜博物馆不仅是本地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基底,更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追求和对“乡愁”主体情感的关照,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愁”的实践诠释。(2)基于乡愁感知的传统聚居地原真性保护和营建策略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都是经过时光长河的磨砺与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它们承载着这一地域的自然变迁与历史记忆。基

19、于乡愁感知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研究发现,传统民居、自然环境和田园聚落是乡愁的主要景观载体,乡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劳作形式和语言(方言)最能引发乡愁记忆。乡愁文化既具有精神领域的非物质属性,也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这就给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以启示。乡愁是主体(人)对客体(物质的、非物质的)的情感投射,如何以物化的景观要素唤起或强化观者的情感记忆,是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关键。乡愁感知的地方性特征源于村落发展过程中依托地域环境而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意向和文化认同感是乡愁的记忆载体,尤其是乡村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与场所,如祠堂、古树、古井、院落等,记录着这一地域色彩斑斓的风

20、物故事,是乡愁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乡愁文化的物质基础。以乡愁文化为关键抓手和主要切入点,挖掘本土的景观和文化基因,在乡村环境改造与再造中,注重对这类特殊空间的原真性保护与传承,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所塑造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在一起,形成整体的文化认知力、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相同文化的认同感。本土独特的历史文化认同是稳固推进乡愁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是乡愁文化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相反,乡村发展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遗忘了生活的原真性,往往会成为“忘却乡愁”的建筑空壳。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的荷兰大坊村有9 0 0 多年历史,现场虽遗存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该项目却试

21、图借用荷兰文化概念振兴大坊。乡村结构的增加、改变和环境改造中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占主导地位,居民丧失话语权。项目改造使用大量新型建筑材料、增设高耸的瞭望塔和现代感十足的玻璃盒子样式的乡村客厅,企图通过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多领域的共同合作启发农村新生活,完成对村落空间的再规划。建成后的大坊村充斥着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家工作室,高度比例不协调的瞭望塔破坏了传统村落优美的天际线,乡村客厅被允许出现蒙德里安式的图案,老房子安装机械化的飞机和机器人等等,奇技淫巧、抓人眼球,而青色烟雨下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意境也再难觅得。现如今,规模恢郭海鞍: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2 0 1 7 年。康振海: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 0 2 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2 1 年,第1 7 3 页。崔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记住乡愁)的价值研究,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9 年。24弘、中西结合的“创意”传统村落改造项目只落得人烟稀少、生机寒寒的作秀之态。由此可见,当乡村风王貌的改造提升脱离了本地居民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空间、建筑、景观不再为乡愁的地方文化传婕 刘纯青: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承提供归宿,乡村居民情感追求只能从古村、古院、古田的向往中游离出境、远走他乡。3、保护策略:提升地方居民对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意识费孝通先

23、生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传统村落是农业文明的见证和乡村社会的载体。乡愁源于时间和空间的远离,乡愁需要强调文化的保护,而当地居民的主观保护意识对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地方居民历史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价值认识不到位,对古镇古村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到位,放任损毁或倒塌;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急功近利,对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物质空间漠不关心;三是资金匮乏,面对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明显损毁,无能为力。尤其是对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意识欠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城乡居民资源保护行动有助于国家出台专门的城

24、市与乡村保护条例及保护制度或组织机构,促进村镇保护和政府的保护立法工作。如欧洲的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日本的“全国村镇保护联盟”等。我国四川成都成华区猛追湾街道更新项目坚持空间改造与本地发展历史有机融合,项目传承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减少拆除、新建工程,保留街区原有特色,以人为本、尊重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方式,释放滨河空间,打通院落空间,重启承载着成都人珍贵集体回忆的猛追湾泳场和成都游乐园。沿岸设置的时间轴将成华区的历史(1 9 4 5 一1 9 9 8)分十个时段,以地刻、光影装置、互动装置等新的景观表现形式布设十个历史展示设施,讲述每段历史时期成华区的工业成就,记录了1 9 5 3 年东郊工业区第一

25、个电子工业项目;1998年我国首家量化生产镧系玻璃工厂一一成都光明器材厂。居民自发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居民记住乡愁的内源性动力。(二)城镇区域再思考:城市社区空间的更新与未来1、城市的功能变迁:“城”一“市”一“居”最早,城市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出现的。在中文中,“城”和“市”两个字恰巧概括了城市起源的两种说法。城,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建设城墙城堡,已形成要塞,保护人口和财富;市,指由商业活动的出现和聚集而出现的集市,导致城市雏形的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起源于工业革命。城市更像是个生产机器,其主要功能是组织生产,多数建筑属于生产单位的配套设施。从城市功能变迁中可见,城市主要承担防御

26、、集市集散地和组织生产的功能。而近几十年来,城市开始从“城”“市”向“居”发生转变,即城市是为了人们美好生活而存在,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宜居。需求的转变,必然催生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的改变。2、基于共同情缘建设的社区营造理论社区营造(community-building)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能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共同的福补。这此过程中,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逐渐地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社区营造是一种起源于欧美国家的社区建设思想,其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社区复兴方式在日本和我国四川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如日本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

27、保护项目一一重要民俗无形文化财产的古川祭与起太鼓,于1 9 9 2 年完工的“起太鼓之里”和“飞弹古川祭会馆”为古川祭这一文化习俗的传承提供了实体平台,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展示方法将无形的文化财产传承发扬下去;四川成都金牛区枣子巷堪称社区营造的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集团,2 0 1 6 年,第8 页。刘沛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地理研究2 0 1 5 年第7 期。张喜庆,王立华:中国早期城市起源理论初探,兰州学刊2 0 1 7 年第3 期。王健,胡燕,王明亮: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2 1 年,第1

28、 6 3 页。邓媛祺:中日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一一以中国杭州市与日本高梁市为例,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7 年。一个成功典范。巷子全长约8 8 0 米,常住人口2.5 万余人。民国时期,因戴季陶与其母亲居住于此并植枣树两行,故名枣子巷。社区更新中追根溯源,寻得枣子巷内在生命力来源于中医药文化本底与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全面的升级改造后,枣子巷华丽蜕变,成为集老成都生活方式与中医药文化体验于一体,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健康养生的中医文化本底,植人蜀医、蜀药、演绎装置等艺术元素,保留部分特色民国建筑,传承历史与文化底蕴。引人南京同仁堂等1 0 余家中医药文化品牌

29、人驻,引导社区居民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古老中医魅力,引领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3、城市社区人本主义生活空间实践策略近一二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仅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冲击,城镇居民同样也被抽离出了原生的乡土基础。对于城市土著居民来说,乡愁的“乡”是作为生活空间的“家”和“社区”乡愁更多是时间间隔而非空间阻隔导致的情。都市的乡愁是城市旧有建筑、市井风俗、生活情境的历史记忆与着恋,现代意义的历史遗迹保护、社区生活圈打造、城市微更新就是应对这种情的制度化行为。过去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推倒重建,破坏了市民心中珍贵的城市记忆,而现今注重城市文化气息保留,小修小补的“城市更新”能减少对原有生活节奏的干扰,缓解城

30、市原住民的乡愁情怀。城市更新需要转变自上而下的规划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修缮调整代替重建为手段,通过社区人本主义空间的营造来复兴社区价值,营建社区花园,增添社交空间,恢复以往邻里互动关系,增强人居幸福感(1)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社区共建与居民的参与权过去城市管理者过于突出自已的意志以及审美的唯美主义,城市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面积广场和公园,充满形式的纪念碑和雕塑,致使“美”脱离了“真”,背离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城市中自然退隐和恶化的情况对比下,更是凸显了这一人为的趋势,城市变得矫揉造作、不切实际。反观自发形成的村庄从居民真实需求出发,营建地处处体现着实用性价值。虽然城市社区在结

31、构和功能方面与农村社区存在差异,但是城市社区的各类服务对于个体加强发展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社区在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是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以人为本的区位文化景观设计理念可以为社区规划提供崭新的思维,代表着参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行为景观概念。人本主义规划学者凯文林奇(1 9 7 6)曾倡导在城市与社区规划中,采用居民参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问题,增加居民社区建设参与权,并将此作为规划方案制定的依据。由此可见,城市社区空间的更新与保护应积极吸纳社区居民意见,在现有城市基础之上自下而上进行完善。四川成都武侯区玉林街道“花开玉林”特色治理工程以社区规划师

32、制度深入推进“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与治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热情,让驻区单位、社区群众成为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导者、参与者和共享者。由专业规划团队带领自愿参与的社区居民共同制定街道、社区微更新节点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大众评审和专业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对首批征集的1 4栋老房子、1 1 座老院子、2 2 条小巷子、6 个空坝子等的最终实施方案。居民全程参与指导辖区微更新、微治理,感受规划成果,激发地方居民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设计专业性和居民参与性的双提升。(2)从技术至上到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生活空间的营造早期,我国城市规划多趋附现代功能主义,很多城市忽

33、略社区建设,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同质化、低水平化。现代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居住社区隔离了人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沟通,缺少生活邻里气息,缺乏社会公正,生活居住区的空间剥夺现象严重,从而造成社区感消失,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25地方文化研究2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李永东:城市学: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9 年,第2 4-2 5 页。张中华:地点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9 2 页。26王假旅行,人们往往会选择热情友好、文化气息浓厚的欧洲小城,而很少会去那些被现代理念规划出婕 刘纯青: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

34、探微来的城市,比如巴西利亚,即使它获得了城市规划的大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城市的体验,不仅在于建筑和科技,而更多地在于生活体验。例如,被称为欧洲最美街道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其悬铃木步行道位于道路中间,而两侧才是单向机动车道和临街商铺。这其中并没有高智能的技术,只是做到了把道路归还市民。我国也做过此类的有益尝试,如位于马路中央的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这就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以人为本的品质,也是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建设对风景园林行业提出的观念转变要求。现代主义驱动下的城市社区规划缺乏特色,社区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降低居民的幸福感。度四、结语“留住乡愁”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需求,这

35、句诗意的表达矫正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城镇化建设要留住地域特色景观。实现“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文脉、记得住乡愁”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既要理解城市系统的变化规律,又要理解乡村社会的运行机制。虽然任何一门学科或者理论都无法解释城市或乡村的复杂系统,但遵循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进行乡愁文化的回归性研究已是时代所需。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野,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更新为抓手,以景观规划设计为切入口,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深挖本土历史文化和景观基因、提炼乡愁文化符号、强化地域特色,以期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家园感与幸福感,(责任编辑:吴启琳)Explorati

36、on of Rur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theContext of“NostalgiaWang Jiel-2,Liu Chunqingl.3(1.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45;2.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00038;3.Research Center for Jiangxi Rural CulturalDevelopment,Nanchang Jia

37、ngxi,330045)Abstract: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nostalgia,examin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nostalgia and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and analyzes the divi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ubject of nostalgia as a subjective feeling,and rural and

38、urban spaces.It proposes two practical paths for preserving nos-talgia i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The first is to optimize and readjust the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b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The second is to start from creation of humanistic living spaces inurban communities under the trend of urban renewal,and further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preserve local cultural genes,inherit local civilization,and remember nostalgi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Nostalgia;Rural construction;Urban renew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